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气象局涉密地理信息有哪些

气象局涉密地理信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19 23:54:16

① 我想了解一下气象信息共享的体制和机制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环境条件。当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正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严重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维护气候系统的均衡,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而描述大气及其相关圈层状态和特征的气象科学数据,不仅是气候系统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价值和可开发价值,并在广泛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信息资源。开展科学数据共享不仅是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气象科学数据以其广泛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业务基础,被列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首批试点。下面简述近几年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进展与未来发展思路。

一、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的现状与业务支撑环境

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是历史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系统性最强的地球信息资源之一。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的多样性,尤其是拥有丰富的人文记录和自然记录并存这一独特条件,倍受国际学术界重视。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气象部门已经形成了地基和空基相结合的大气及其相关环境探测体系。包括常规地面、高空、辐射、酸雨、农业气象观测、大气本底观测站和其它许多特种观测站网。另外,我们还在南极建立了中山和长城两个长期观测站。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两种业务卫星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弥补,可连续获取全天候、全球范围多种光谱的海量大气环境信息。依托FY-1、FY-2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国气象局已经建立了国内功能最完备的卫星资料接收应用系统。接收并保存了FY-1、NOAA、FY-2、GMS、METEOSAT、EOS等多种国内外气象卫星与地球环境监测卫星资料。

目前,中国正在沿海岸线和大江、大河、湖泊及内陆重要城市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其获取的数据不仅会显着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能力,而且在生态监测、航空保障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沙尘暴监测预警能力,我国沙尘暴监测系统在现有15个气象台站中布设土壤水分监测仪器,20个站布设波段太阳光度计,15个站布设大气热红外辐射仪,10个站布设大气能见度仪,15个站布设测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大气飘尘仪器,15个站布设气象梯度观测小塔,等等。对影响沙尘暴发生、发展的下垫面土壤水分、植被状况和边界层参数以及气溶胶物理与化学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的监测。

经过长期积累,中国气象局拥有了大量且经初步规范化处理的气候系统观测数据.目前数据存量已经超过100TB。未来随着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环境卫星、新型自动观测站网等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年的数据增量将超过200TB。

作为数据共享业务支撑环境,中国气象局拥有较完备的气象信息网络通信系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气象通信系统(GTS)区域中心之一。投入业务运行的中国气象局气象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简称9210)已经构成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资料和产品实时收集、传输和分发体系;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管理和全球各国参加的全球气象通信系统网络实时地进行全球观测站网资料交换和数据产品的分发。

中国气象局应用巨型计算机系统对每天大量的气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国家北方高性能计算中心就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拥有国产神威、银河、曙光以及IBM、CRAY等巨型计算机,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可靠的硬件设施保障。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建设和风云02批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可以为各类气象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服务提供高效的业务系统和海量存储环境支撑。

二、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进展与运行机制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中国与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气象合作以及气象资料和产品的交换。我们在1980年就加入了全球气象通信系统,每天有数万份的气象报告传输给世界各国,为全世界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业务科研提供服务。同时,根据WMO 40号决议精神,中国积极提供基本的长序列历史资料参加国际交换。我们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数据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国内,中国气象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同城用户终端给总参、空司、民航、水利、海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时传输气象资料。我们所接收到的气象卫星资料也面向所有用户公开广播。

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作,通过网络、介质拷贝等多种形式为各领域用户提供公益性共享服务。为了配合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开展,不断增强共享服务能力,科技部下达了“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在数据资源整合集成、技术标准保障、共享服务平台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开发;同时,中国气象局也整合内部资源,开通了“卫星资料共享服务网站”等服务平台。通过两年多建设,已经完成了地面、高空、海洋船舶、卫星遥感等13大类共68种数据集产品的研制工作,总数据量达到了740GB;整理研制了“气象科学数据分级分类规范”、“气象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实施细则”等一批急需的数据标准规范和技术方案;初步建成了由一个主节点和8个分节点构成的分布式共享服务网络,网上可供下载数据总量超过了100GB,为用户提供多种方式的联机检索和数据下载服务。

近3年来,中国气象局为公益性用户提供了大量的离线与在线方式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据统计,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国家气象档案馆为科研、政府决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国防等领域用户提供来访服务627人次,提供数据总量430GB;共享服务网站http://cdc.cma.gov.cn)访问量超过12万人次,新增注册用户218个单位,在线下载数据量500GB以上。

为了保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利于共享开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在共享试点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了共享制度。

第一,站在国家高度,制定“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为数据共享开展提供政策性指南和执行依据。

开展共享,政策先行。中国气象局在共享试点筹备阶段,就非常重视部门政策的制定,依据《气象法》的法理原则并借鉴WMO有关数据交换政策,制定并颁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不仅使开展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为此项工作的迅速启动并能够持续规范开展下去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二,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按照分级分类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共享工作开展。

气象科学数据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基础差异很大,为了迅速开展公益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必须面向急需,立足实际,选择基础较好的常规观测资料和实时卫星气象资料提供服务。同时全力组织新数据集的研制,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气象科学数据产品。

第三,加强管理,注重标准,建立业务化的运行机制

在开展共享服务中,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在共享启动之初,中国气象局就明确要求各级资料管理单位将开展共享服务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将数据共享工作纳入正常业务程序进行规范管理、考核评估,保证其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推进共享工作与气象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相衔接,构成科学合理、流畅的信息系统。

三、 进一步推进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思路

虽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国家和社会对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的需求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能够提供共享服务的还只是基础较好的部分常规要素和实时数据,气象科学数据整体效益还远没有充分发挥。要进一步深化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开展,构筑整个领域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体系和持续稳定的运行机制,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科学数据共享,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气象部门发展计划,今后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更扎实的努力。

1、 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不断增强共享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目前和今后几年,是气象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的时期,各种新型观探测仪器和设备将不断地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高时空分辨率和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一类是传统的气象要素与参数,通过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观测精度和时空密度得到大大提高;还有一类是新增的地-气、水-气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等气候系统各圈层及其相互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各种参数。这些数据不仅要在气象业务和科研中迅速应用,也应当通过规范化处理加工,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产品,对其他领域和部门提供共享服务,以使国家投资效益最大程度发挥。加快推进省级高时空密度资料开发与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整体数据资源优势。这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2、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加强数据资源整合与历史资料抢救,为共享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集产品。

加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力度,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数据集产品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持续开展的本源。作好此项工作一是开展珍贵历史资料和卫星遥感存档资料拯救工作,有效保护利用历史数据资源;二是加强古气候资料的整理与开发,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三是开展多源数据整合集成,开发地基与空基资料、常规与特种观测资料、大气与其他圈层资料相融合的综合分析产品;四是面向关键科学问题与热点区域,开展主题数据加工分析,形成一批综合性的数据集产品。

3、 以共享带动气候系统领域的资源整合与有效配制,构筑气候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在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数据共享的同时,将以气象行业数据融合和共享交换为突破口,构筑跨部门、多学科、涵盖气候系统领域的网络化、分布式资料共享体系,形成部门、领域、行业之间顺畅的数据信息交换和共用,从而带动气候系统领域各类探测系统的优化、规范和科学合理布局以及通信传输与数据管理平台资源的整合集成,使国家投资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也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向前迈进。

4、开展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营造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机制与氛围。

当今世界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日益明显,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换已经越来越成为迫切的需求。同样,现代大气科学发展,越来越注重对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机理的探索与研究。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已经与地震局、测绘局、民航总局和水利部等部门就数据交换与共享开展了协作,也通过“局校合作”与北京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教育机构签署了包括数据资源共享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共同推进科学数据高效流动与低成本使用。下一步,我们将本着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原则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开展部门、院校、机构之间合作与共建,形成数据双向、多向流通机制,促进各自领域工作开展。气象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以来就非常密切,目前,中国气象局与140多个国家开展了气象科技合作和交往,与20余个国家签订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积极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世界天气监测计划(WWW)、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IHDP)、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等重要国际机构和国际计划。今后我们将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科学数据开发与管理共享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际数据资源引进与利用。

四、 几点建议

1、 加大支持科学数据共享力度,推动国家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要使科学数据真正开放、流动并在共享服务中充分发挥效益,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统一调度,加强规划和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气象、海洋、生物、医学等基础性、公益性特点显着的领域,建成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网);其次,需要加强历史数据和以往存留在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数据的拯救和整理工作以及共享服务能力建设。增强共享能力和在线服务能力,推动科学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有效利用。

2、 参照全球气候观测计划,加快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进程,推动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雪圈中的各种过程,以及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国际科学界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全球气候系统观测计划.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积极参加国际GCOS计划,建立一套与国际先进国家同步发展的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对我国开展气候变化要素、气候灾害、气候状况的监测和气候资源的科学利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加快我国气候系统观测计划的研究和建设进程,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合推动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计划实施,力争早日全面建设我国气候观测系统,实现气候系统数据共享。

3、 尽快制定国家信息共享法规政策,营造资料共享的新秩序。

打破信息壁垒,挖掘各部门数据资源,做好科学数据的收集、质量控制、资料存贮和管理、分级分类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均需要国家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和保障。同时,数据共享服务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国际接轨的科学数据的分发和利用问题、涉密科学数据和资料的保护权限等问题,也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法规体系支持,以便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发挥科学数据的最大效益,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需求服务。因此,应该加快制定国家信息共享法规政策进程,从根本上规范科学数据共享并保证其持续深入开展。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的宏观规划与大力支持,中国气象局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必将全面深入地向前迈进,气候系统资料共享一定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出处:《科学中国人》)

② 涉密地理信息指哪些

比如 海南的中海海军基地、大亚湾核电站 等属于国家高度机密的一些地理位置 在卫星图上都被屏蔽 此类地理位置就是涉及国家机密的一些地方

③ 野外采集地理信息要注意哪些保密问题

一是自觉增强安全保密意识。认真学习测绘、保密、国家安全等法律知识,了解涉密测绘成果保密的有关规定,增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觉性,主动防范涉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失泄密行为的发生。
二是提高安全保密的警惕性。如果发现涉嫌涉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失泄密等情况,或者外国的组织或个人在华非法测绘等行为,要及时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举报,协助制止地理信息窃密行为。
三是正确使用互联网地图。一些网民有意或无意地把一些涉及国家秘密的敏感信息标注在互联网地图上,这实际上能帮助完成模糊情报的判断和确认工作。因此,不要在互联网地图中随意上传、标注军事及重要基础设施等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敏感信息,确保国家涉密地理信息安全。

④ 测绘的所有成果都属于地理信息吗

测绘的成果的种类很多,按存储介质来分,有纸质的,有磁介质的;按测绘种类分,有大地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房产测量、海洋测量等等;按比例尺来分,有1:500、1:1000、1:2000甚至更大或更小。……测绘成果是地理信息的基础,但不是全部。没有测绘成果作基础,就谈不上地理信息。根据项目的范围大小和用户需求等因素,来确定该项目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框架用,确定其所需的基础资料(测绘成果)。所以,作一个GIS系统,并不一定要用到该区域内的所有测绘成果。大体就这样。

⑤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可以运行涉密地理信息成果数据吗

当然不可以,既然是公共服务平台,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陆查询的,如果运行了涉密的地理信息成果数据,会直接造成泄密,后果非常严重。

⑥ 地理信息数据安全管理规定包含哪些内容

一是自觉增强安全保密意识。认真学习测绘、保密、国家安全等法律知识,了解涉密测绘成果保密的有关规定,增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觉性,主动防范涉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失泄密行为的发生。二是提高安全保密的警惕性。如果发现涉嫌涉密测绘成

⑦ 哪些地理信息属于涉密

理论上来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很多地图数据都是涉密的。那属于国家机密,如果落到国外后果不堪设想。
地图数据包括我国的地形地貌地物特征等等。

⑧ 中央气象局预测台风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RS(遥感):监测
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
GIS(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分析
先用GPS定位收集数据,再用GIS模拟,台风形成后用RS监测。
应该是这样。。上课听的,不知道实际是什么样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⑨ 如何有效加强对涉密地理信息测绘单位的保密

地理信息主要是体现在地理位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多数涉密地理信息包含了重要的国家机密资料和个人隐私,因此对其保密管理非常必要。我国相关立法对测绘信息保密制定了法律法规,却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涉密地理信息测绘单位的保密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制定保密管理的具体措施,以保证地理信息的安全。

⑩ 国家关闭37个涉密地图网站

截至2009年8月底,全国共搜索和检查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41670个,其中存在问题的网站有3686个,占检查总数的8.8%。问题网站中存在政治问题的网站有831个,存在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网站有37个,存在其他问题的网站有2818个。

对此,有关部门对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整顿期间,对于存在问题的网站下发书面整改通知书947份,整改网站1031个,关闭网站221个,通报违法违规案件96件。通过专项治理,绝大多数地图服务网站,尤其是国内知名地图服务网站已撤销存在政治性问题的地图,删除涉嫌泄密的兴趣点和敏感信息,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近日,由国家测绘局、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国家保密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闵宜仁主持。

徐德明说,在全社会开展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活动,对于规范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市场秩序,提高公民的国家版图和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意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他说,自2008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建立了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职责明确,统筹协调,为专项治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完善了互联网地图管理的政策法规。首次建立了互联网地图服务准入制度,强化了互联网地图服务法制化管理,完善了公开地图内容表示的有关规定,健全了互联网地图审核程序。三是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了存在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的“问题地图”,以及利用涉及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或粗制滥造擅自提供服务的违法行为。四是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目前,互联网上存在政治性问题的地图明显减少,上传标注涉密地理信息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逐步规范,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和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意识显着增强。

徐德明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认真总结借鉴专项治理工作经验。专项治理历时一年半,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系统性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填补空白性质的工作。要把专项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方法,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分析、认真研究,为强化测绘工作统一监管、加强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和防范等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是要切实巩固和扩大专项治理成果。要结合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地图市场监管、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等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有关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专项治理成果。一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强化法律支撑,促进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的规范化、法制化;二要针对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监管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三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普及地图及地理信息相关基础知识;四要进一步强化部门合作,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三是要加强合作做好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希望各部门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新变化,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做好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和防范,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

会上,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与地图司司长李永雄对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情况做了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共同审议了拟上报国务院的《关于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总结报告》,针对如何加强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强化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请加分!

阅读全文

与气象局涉密地理信息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