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嘴鸟在什么洲急!!!
我不知道你说的大嘴鸟是指什么鸟,世界上有两种鸟嘴巴很大,一个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鸟,另一种是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南部雨林的犀鸟
2. 巨嘴鸟的资料
鵎鵼
目录·简介
·鵎鵼:巨嘴鸟(Toucans)
·形态与功能:多功能喙
·分布模式:居于雨林
·群居行为:缓慢的发育者
简介
中文名:鵎鵼
英文名:Toucans
目:䴕形目
科:巨嘴鸟科
6属34种。属、种包括:簇舌巨嘴鸟属(Pteroglossus)(如领簇舌巨嘴鸟(P. torquatus)、曲冠簇舌巨嘴鸟(P. beauharnaesii))、黑嘴山巨嘴鸟(Andigena nigrirostris)、扁嘴山巨嘴鸟(A. laminirostris)、绿巨嘴鸟(Aulacorhynchus prasinus)、黄额巨嘴鸟(A. huallagae)、橘黄巨嘴鸟(Baillonius lloni)、圭亚那小巨嘴鸟(Selenidera culik)、茶须小巨嘴鸟(S. nattereri)、厚嘴巨嘴鸟(Ramphastos sulfuratus)、巨嘴鸟(R. toco)、红嘴巨嘴鸟(R. tucanus)、黑嘴巨嘴鸟(R. ambiguus)等。
分布:美洲热带地区,从墨西哥中部至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北部,西印度群岛除外。
栖息地:雨林、林地、长廊林、草原。
体型:体长36-79厘米(包括喙);体重115-860克;雄鸟的喙通常比雌鸟的长。
体羽:黑色配以红色、黄色和白色,或黑色和绿色辅以黄色、红色和栗色,或全身以绿色为主,或以黄褐色和蓝色为主搭以黄色、红色和栗色。两性在着色上相似,小巨嘴鸟种类和部分簇舌巨嘴鸟种类除外。
鸣声:一般不悦耳,常常似蛙叫声、狗吠声,或为咕哝声、卡嗒声或尖锐刺耳的声音;但少数种类拥有优美动听的鸣啭或忧伤的鸣声。
巢:营巢于天然洞穴中;有些会入住啄木鸟或大型拟䴕的弃巢,或直接驱逐巢主然后进行扩巢。
卵:窝卵数1-5枚;白色,无斑纹。孵化期为15-18天,雏鸟留巢期40-60天。
饮食:以果实为主,也食昆虫、无脊椎动物、晰蜴、蛇、小型鸟类及鸟的卵和雏鸟。
保护状况:分布范围很小的黄额巨嘴鸟为濒危种。
鵎鵼:巨嘴鸟(Toucans)
鵎鵼又叫巨嘴鸟,包括鵎鵼和阿拉卡䴕等,多为中型攀禽,外形略似犀鸟,喙极大,但重量较轻,嘴边缘有锯齿,嘴上有鲜艳色彩。鵎鵼羽毛的颜色也丰富多彩,黑色较多,杂食性,但主要食果实,其巨大的嘴就是对食用果实的特殊适应。鵎鵼分布于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在亚马孙河下游最丰富,约5属37种。
巨嘴鸟类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它们巨大而绚丽的喙。其中喙最大的当数雄巨嘴鸟,体长79厘米,喙长就占了将近23厘米。巨嘴鸟频繁见人类的各种作品中,俨然成了美洲热带森林的传统象征。在鸟类极大丰富的新热带,或许只有蜂鸟比它更吸引艺术家们的目光。
巨嘴鸟科与拟䴕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美洲原种。一些分类学者认为巨嘴鸟类与美洲的拟䴕种类当组成一个科,独立于其他拟䴕种类。其他学者则倾向于将各种拟䴕和巨嘴鸟归为同一科的两个亚科。然而,巨嘴鸟类在生理结构和遗传基因上的统一以及表现出诸多不同于其他鸟类的独特特征,使这个富有特色的群体更适合自成一科。
形态与功能:多功能喙
巨嘴鸟的喙实际上很轻,远没有看上去那样重。外面是一层薄薄的角质鞘,里面中空,只是有不少细的骨质支撑杆交错排列着;虽然有这种内部加固成份,巨嘴鸟的喙还是很脆弱,有时会破碎。不过,有些个体在喙的一部分明显缺失后照样还可以生存很长时间。巨嘴鸟的舌很长,喙缘呈明显的锯齿状,喙基周围无口须。脸和下颚裸露部分的皮肤通常着色鲜艳。有几种眼睛颜色浅的种类在(黑色)瞳孔前后有深色的阴影,使它们的眼睛看起来成一道横向的狭缝。
数个世纪以来自然学家一直在研究巨嘴鸟这种如此夸张的喙究竟作何用途。它使这些相当笨重的鸟在栖于树枝较粗的树冠内时能够采撷到外层细枝(不能承受它们的重量)上的浆果和种籽。它们用喙尖攫住食物,然后往上一甩,头扬起,食物落入喉中。这一行为可解释喙的长度,但没能解释其厚度和艳丽的着色。巨嘴鸟以食果实为主,饮食中也包括昆虫和某些脊椎动物。一些巨嘴鸟会很活跃地(有时成对或成群)捕食晰蜴、蛇、鸟的卵和雏鸟等。有些巨嘴鸟会跟随密密麻林的蚂蚁大军捕捉被蚂蚁惊扰的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打劫鸟巢时,巨嘴鸟五彩斑斓的巨喙常常使受害的亲鸟吓得一动都不敢动,根本不敢发起攻击。只有在巨嘴鸟起飞后,恼怒的亲鸟才会进行反击,甚至会踩在飞行的巨嘴鸟的背上,但在后者着陆前会谨慎地选择撤退。巨嘴鸟的喙同样使它们在觅食的树上对其他食果鸟处于支配地位。此外,也可以帮助不同的巨嘴鸟种类相互识别。如在中美洲的森林里,黑嘴巨嘴鸟和厚嘴巨嘴鸟的体羽如出一辙,只有通过喙(和鸣声)才能区分。其中厚嘴巨嘴鸟的喙呈现出几乎所有的彩虹色(七色中仅缺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它的另一个名字彩虹嘴巨嘴鸟也许便贴切。而它的亲缘种黑嘴巨嘴鸟的喙主要为栗色,同时在上颌有不少黄色。巨嘴鸟的喙还可用以求偶,因为雄鸟的喙相对更细长,犹如一把半月形刀,而雌鸟的喙显得短而宽。
分布模式:居于雨林
大型的巨嘴鸟类,即巨嘴鸟属的七个种类,主要栖息于低地雨林中,有时会出现在邻近有稀疏树木的空旷地上。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喙成明显的锯齿状,成鸟的鼻孔隐于喙基下面。体羽主要为黑色或栗黑。大部分鸣声嘶哑低沉,但黑嘴巨嘴鸟的鸣啭(“迪欧嘶,啼-哒,啼-哒”)在远处听起来相当悦耳动听,红嘴巨嘴鸟的鸣声(“迪欧嘶-啼-哒-哒”)也是如此。它们会反复鸣叫这样的音符。
簇舌巨嘴鸟属的十个种类较巨嘴鸟属的种类体型小而细长,尾更长。它们也栖息于暖林及边缘地带,很少出现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方。上体黑色或墨绿色,腰部深红色,头部通常为黑色和栗色;下体以黄色为主,大部分种类有一处或多处黑色或红色斑纹,有时会形成一块大的胸斑。它们的长喙呈现出多种色调搭配,包括黑色与黄色、黑色与象牙白,栗色与象牙色、橙色、红色等。喙缘一般成明显的锯齿状,外表为黑色或象牙色,看上去有几分像牙齿。曲冠簇舌巨嘴鸟头顶有独特的冠羽,宽而粗,富有光泽,犹如是金属屑条上了釉后盘绕起来。簇舌巨嘴鸟的鸣声通常为一连串尖锐刺耳的声音,或者如摩托车发出的那种卡嗒卡嗒声;少数种类则没有类似的机械声响,而是为哀号声。至少有部分簇舌巨嘴鸟种类全年栖息于洞穴中,迄今为止这在其他巨嘴鸟种类中不曾发现――尽管其他的巨嘴鸟在鸟类饲养场里也会栖于洞中。
绿巨嘴鸟属的六个种类为中小型鸟,体羽以绿色为主。鸣声通常为一连串冗长而不入调的喉音,类似蛙叫和狗吠,以及干涩的卡嗒卡嗒声。它们大部分居于海拔1,000-3,600米的冷山林中,也有少数种类部分栖息于低地暖林。秘鲁中部的黄额巨嘴鸟为濒危种。
六种小巨嘴鸟生活于洪都拉斯至阿根廷北部的低地雨林中,极少出现在海拔1,500米以上。与其他巨嘴鸟相比,它们的群居性不强,而体羽更多变。所有种类都有红色的尾下覆羽和黄色或金色的耳羽。它们和几种簇舌巨嘴鸟是巨嘴鸟中为数不多的两性差异明显的种类;雏鸟长到四周大就可以通过体羽来辨别性别。茶须小巨嘴鸟的喙为红棕色和绿色,带有天蓝色和象牙色斑纹。而南美东南部的橘黄巨嘴鸟体羽主要呈绿色和金色至黄色,带有些许红色。这种鸟是Baillonius属的唯一种类,似乎与簇舌巨嘴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通常见于海拔400-1,000米的地区,有时被视为果园害鸟。
四种大型的山巨嘴鸟相对鲜为人知。如它们的属名“Andigena”所暗示的,这些鸟生活在委内瑞拉西北至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中。它们的分布范围从亚热带地区一直延伸至温带高海拔地区,甚至接近3,650米的林木线。黑嘴山巨嘴鸟可谓是色彩斑斓的典型代表:下体浅蓝色(在巨嘴鸟中所罕见),头顶黑色,喉部白色,背和翅以黄褐色为主,腰部为黄色,尾下覆羽为深红色,以及腿和尾尖为栗色。雌雄鸟在鸣叫时会先低下头、翘起尾,然后扬起头低下尾发出鸣啭(这一过程与小巨嘴鸟极为相似),同时会伴以咬喙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扁嘴山巨嘴鸟,它们红黑色喙的上侧有一块凸起的淡黄色斑。这种鸟是山巨嘴鸟中两个受胁种类之一,原因是安第斯山脉西坡的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因种植农业经济作物、经营农场及采矿导致的森林破坏也许很快将威胁到大部分巨嘴鸟的生存――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将被人类占用。
群居行为:缓慢的发育者
巨嘴鸟既有程度不一的群居种类,也有不群居的种类。群居的巨嘴鸟成群规模一般不大,飞行时成零零星星的一列,而不像鹦鹉那样成密密麻麻的一群。大型的巨嘴鸟种类飞行时常常先扇翅数下,然后收翅呈下落之势,继而展翅作短距离滑翔,之后重新开始扇翅上飞。由于长途飞行对它们而言是显得困难重重,故很少穿越大片的空旷地或宽阔的河流。小型种类则相对扇翅频率要快得多,其中簇舌巨嘴鸟外形似长尾小海雀,但飞行时也呈单列。巨嘴鸟喜栖于高处的树干和树枝上,雨天它们会在那上面的树洞里用积水洗澡。配偶会相互喂食,但栖于枝头时并不紧挨在一起,而是用长长的喙轻轻地给对方梳羽。
偶尔,巨嘴鸟也会玩起“游戏”――可能与确立个体的支配地位有关,而这会影响日后的配对结偶。如两只鸟的喙“短兵相接”后,会紧扣在一起相互推搡,直到一方被迫后撤。然后会有另一只鸟过来将喙指向胜利者,而获胜的一方将继续接受下一只鸟的挑战。在另一种游戏中,一只巨嘴鸟抛出一枚果实,另一只鸟在空中接住,然后以类似的方式掷给第三只鸟,后者可能会继续抛向下一只鸟。
巨嘴鸟后背和尾基的脊椎骨进化得很独特,从而使尾部能够贴于头部。于是,巨嘴鸟栖息时将头和喙埋于向前覆的尾羽下,看上去犹如一个茸球。
多数大型的巨嘴鸟种类将巢营于树干上因腐朽而成的洞中,并且若营巢繁殖成功则会年复一年地使用。不过,由于这样的树洞并非随处可得,故有可能会限制繁殖的配偶数量。一般而言,巨嘴鸟钟爱的洞为木质良好、开口宽度刚好使成鸟钻入,洞深17厘米-2米。当然,树干根部附近若有合适的洞穴,也会吸引通常营巢于高处的种类将巢营于近地面处。如巨嘴鸟会营巢于地上的白蚁穴或泥岸中。小型的巨嘴鸟种类通常占用啄木鸟的旧巢,有时甚至会驱逐现有的主人。大型的扁嘴山巨嘴鸟会经常侵占巨嘴拟䴕的巢――如果后者在树上的巢对前者而言足够大。一些绿巨嘴鸟种类会在朽树上凿洞穴,而小巨嘴鸟种类、山巨嘴鸟种类以及橘黄巨嘴鸟通常先选择洞穴,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挖掘工作。事实上,在许多巨嘴鸟种类中,某种程度的凿穴是它们繁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巢内无衬材,一窝1-5枚卵产于木屑上或由回吐的种籽组成的粗糙层面上――随着营巢的进展,这一层会越积越厚。
亲鸟双方分担孵卵任务,但常常缺乏耐心,很少会坐孵一小时以上。易受惊吓,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离巢飞走,往往不会将卵遮掩起来。
孵孵16天左右雏鸟出生,全身裸露,双目紧闭,无任何绒毛。足部发育严重滞后,不过踝关节处长有一肉垫,即面积较大的钉状凸出物。雏鸟刚开始便依靠两只脚上的肉垫和皮肤粗糙、凸出的腹部形成“三足”鼎力之势来支撑身体。和啄木鸟的雏鸟一样(巨嘴鸟与啄木鸟外形相似),它们的喙很短,下颌略长于上颌。雏鸟由双亲喂食,随着它们的发育,食物越来越多地为果实类。但它们的发育出奇地缓慢。小型巨嘴鸟种类的雏鸟长到四周时身上的羽毛还相当稀少,而较大种类的雏鸟在一个月大时很大程度上仍属于赤裸状态。双亲共同照看雏鸟,但夜间没有明确的哪一方负责看雏。大的排泄物和残留物会用喙啄出巢,有些种类如绿巨嘴鸟,巢保持得相当整洁;而红嘴巨嘴鸟会让腐烂的种籽留在巢中。
当雏鸟终于羽翼丰满后,它们看上去与亲鸟颇为相似,只是色调较为暗淡,还没有表现出成鸟的鲜艳色彩;并且喙相对较小,喙缘不成锯齿状,也没有垂直的基线,整个喙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在大小和特征方面长得与成鸟的喙一样。
小型巨嘴鸟种类的雏鸟在出生40天后离巢而飞,较大种类的雏鸟则需要50天以上,一些山巨嘴鸟种类的雏鸟留巢期更是长达60天。某些簇舌巨嘴鸟的幼鸟在会飞后仍由成鸟领回巢中与亲鸟一起栖息,不过其他绝大部分种类的幼鸟此后便独立栖息于叶簇中。
3. 巨嘴鸟在哪个大洲
南美洲和中美洲热带地区,从墨西哥中部至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北部都有分布,尤以亚马逊河口一带为多。
4. 橘黄巨嘴鸟的地理分布是在哪个洲
巨嘴鸟科(学名:Ramphastidae):又叫鵎鵼,有6属41种。为中型攀禽,外形略似犀鸟,喙极大,但重量较轻,边缘有锯齿,多具鲜艳彩色花饰。羽色鲜艳,以黑色为主。成小群活动,杂食性,但主食浆果。在树洞内产2~4枚白色卵,两性孵化,小型种类孵化期为16天,雏鸟晚成性,留巢40~50天。分布于南美洲热带地雨林区,以亚马孙河下游最为丰富。如巨嘴鸟(鵎鵼)、厚嘴巨嘴鸟、栗嘴巨嘴鸟等。
为森林鸟类,以昆虫,特别是树皮下的昆虫为主食。多在树干上凿洞为巢,产2~5枚白色卵,孵化期10~18天,雏鸟晚成性。
5. 巨嘴鸟属的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
6. 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在哪个洲,周围是些什么国家或地区
是西非国家,与加纳、利比里亚、几内亚、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相邻
7. 巨嘴鸟的产地在哪里
鵎鵼(学名:Toucans )又名巨嘴鸟,属巨嘴鸟亚目的鸟类动物,有6属34种。体长约67厘米,嘴巨大,长17~24厘米,宽5~9厘米,形似嘴刀。嘴非常漂亮,上半部黄色,略呈淡绿色,下半部呈蔚蓝色,喙尖点缀着一点殷红。眼睛四周镶嵌着天蓝色羽毛眼圈,胸脯橙黄色,脊部为漆黑色。色彩艳丽和惊人的大喙使其观赏价值极高。主要以果实、种子、昆虫、鸟卵和雏鸡等为食。以树洞营巢。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热带森林中,尤以亚马逊河口一带为多。
8. 巨嘴鸟来自哪里急需!!!
中文名:鵎鵼
英文名:Toucans
目:䴕形目
科:巨嘴鸟科
分布:美洲热带地区,从墨西哥中部至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北部,西印度群岛除外。
栖息地:雨林、林地、长廊林、草原。
体型:体长36~79厘米(包括喙);体重115~860克;雄鸟的喙通常比雌鸟的长。
巢:营巢于天然洞穴中;有些会入住啄木鸟或大型拟䴕的弃巢,或直接驱逐巢主然后进行扩巢。
卵:窝卵数1~5枚;白色,无斑纹。孵化期为15~18天,雏鸟留巢期40~60天。
8.饮食:以果实为主,也食昆虫、无脊椎动物、蜥蜴、蛇、小型鸟类及鸟的卵和雏鸟。 9.保护状况:分布范围很小的黄额巨嘴鸟为濒危种。
10.体羽:黑色配以红色、黄色和白色,或黑色和绿色辅以黄色、红色和栗色,或全身以绿色为主,或以黄褐色和蓝色为主搭以黄色、红色和栗色。两性在着色上相似,小巨嘴鸟种类和部分簇舌巨嘴鸟种类除外。
11.鸣声:一般不悦耳,常常似蛙叫声、狗吠声,或为咕哝声、卡嗒声或尖锐刺耳的声音;但少数种类拥有优美动听的鸣啭或忧伤的鸣声。 6属34种。属、种包括:簇舌巨嘴鸟属(Pteroglossus)(如领簇舌巨嘴鸟(P.torquatus)、曲冠簇舌巨嘴鸟(P.beauharnaesii))、黑嘴山巨嘴鸟(Andigenanigrirostris)、扁嘴山巨嘴鸟(A.laminirostris)、绿巨嘴鸟(Aulacorhynchusprasinus)、黄额巨嘴鸟(A.huallagae)、橘黄巨嘴鸟(Bailloniuslloni)、圭亚那小巨嘴鸟(Selenideraculik)、茶须小巨嘴鸟(S.nattereri)、厚嘴巨嘴鸟(Ramphastossulfuratus)、巨嘴鸟(R.toco)、红嘴巨嘴鸟(R.tucanus)、黑嘴巨嘴鸟(R.ambiguus)等。
鵎鵼又叫巨嘴鸟,包括鵎鵼和阿拉卡䴕等,多为中型攀禽,身长约50~60CM,外形略似犀鸟,喙极大,但重量较轻,嘴边缘有锯齿,嘴上有鲜艳色彩。鵎鵼羽毛的颜色也丰富多彩,黑色较多,杂食性,但主要食果实,其巨大的嘴就是对食用果实的特殊适应。鵎鵼分布于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在亚马孙河下游最丰富,约5属37种。 巨嘴鸟类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它们巨大而绚丽的喙。其中喙最大的当数雄巨嘴鸟,体长79厘米,喙长就占了将近23厘米。巨嘴鸟频繁见人类的各种作品中,俨然成了美洲热带森林的传统象征。在鸟类极大丰富的新热带,或许只有蜂鸟比它更吸引艺术家们的目光。巨嘴鸟科与拟䴕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美洲原种。一些分类学者认为巨嘴鸟类与美洲的拟䴕种类当组成一个科,独立于其他拟䴕种类。其他学者则倾向于将各种拟䴕和巨嘴鸟归为同一科的两个亚科。然而,巨嘴鸟类在生理结构和遗传基因上的统一以及表现出诸多不同于其他鸟类的独特特征,使这个富有特色的群体更适合自成一科。 鵎鵼,多为中型攀禽,外形略似犀鸟,喙极大,但重量较轻,嘴边缘有锯齿,嘴上有鲜艳色彩.
大型的巨嘴鸟类,即巨嘴鸟属的七个种类,主要栖息于低地雨林中,有时会出现在邻近有稀疏树木的空旷地上。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喙成明显的锯齿状,成鸟的鼻孔隐于喙基下面。体羽主要为黑色或栗黑。大部分鸣声嘶哑低沉,但黑嘴巨嘴鸟的鸣啭(“迪欧嘶,啼-哒,啼-哒”)在远处听起来相当悦耳动听,红嘴簇舌巨嘴鸟属的十个种类较巨嘴鸟属的种类体型小而细长,尾更长。
它们也栖息于暖林及边缘地带,很少出现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方。上体黑色或墨绿色,腰部深红色,头部通常为黑色和栗色;下体以黄色为主,大部分种类有一处或多处黑色或红色斑纹,有时会形成一块大的胸斑。它们的长喙呈现出多种色调搭配,包括黑色与黄色、黑色与象牙白,栗色与象牙色、橙色、红色等。喙缘一般成明显的锯齿状,外表为黑色或象牙色,看上去有几分像牙齿。曲冠簇舌巨嘴鸟头顶有独特的冠羽,宽而粗,富有光泽,犹如是金属屑条上了釉后盘绕起来。簇舌巨嘴鸟的鸣声通常为一连串尖锐刺耳的声音,或者如摩托车发出的那种卡嗒卡嗒声;少数种类则没有类似的机械声响,而是为哀号声。至少有部分簇舌巨嘴鸟种类全年栖息于洞穴中,迄今为止这在其他巨嘴鸟种类中不曾发现――尽管其他的巨嘴鸟在鸟类饲养场里也会栖于洞中。绿巨嘴鸟属的六个种类为中小型鸟,体羽以绿色为主。鸣声通常为一连串冗长而不入调的喉音,类似蛙叫和狗吠,以及干涩的卡嗒卡嗒声。它们大部分居于海拔1.000~3.600米的冷山林中,也有少数种类部分栖息于低地暖林。
秘鲁中部的黄额巨嘴鸟为濒危种。六种小巨嘴鸟生活于洪都拉斯至阿根廷北部的低地雨林中,极少出现在海拔1,500米以上。与其他巨嘴鸟相比,它们的群居性不强,而体羽更多变。所有种类都有红色的尾下覆羽和黄色或金色的耳羽。它们和几种簇舌巨嘴鸟是巨嘴鸟中为数不多的两性差异明显的种类;雏鸟长到四周大就可以通过体羽来辨别性别。茶须小巨嘴鸟的喙为红棕色和绿色,带有天蓝色和象牙色斑纹。而南美东南部的橘黄巨嘴鸟体羽主要呈绿色和金色至黄色,带有些许红色。这种鸟是Baillonius属的唯一种类,似乎与簇舌巨嘴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通常见于海拔400~1.000米的地区,有时被视为果园害鸟。四种大型的山巨嘴鸟相对鲜为人知。
如它们的属名“Andigena”所暗示的,这些鸟生活在委内瑞拉西北至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中。它们的分布范围从亚热带地区一直延伸至温带高海拔地区,甚至接近3.650米的林木线。黑嘴山巨嘴鸟可谓是色彩斑斓的典型代表:下体浅蓝色(在巨嘴鸟中所罕见),头顶黑色,喉部白色,背和翅以黄褐色为主,腰部为黄色,尾下覆羽为深红色,以及腿和尾尖为栗色。雌雄鸟在鸣叫时会先低下头、翘起尾,然后扬起头低下尾发出鸣啭(这一过程与小巨嘴鸟极为相似),同时会伴以咬喙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扁嘴山巨嘴鸟,它们红黑色喙的上侧有一块凸起的淡黄色斑。这种鸟是山巨嘴鸟中两个受胁种类之一,原因是安第斯山脉西坡的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因种植农业经济作物、经营农场及采矿导致的森林破坏也许很快将威胁到大部分巨嘴鸟的生存――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将被人类占用。
参考地址:http://ke.so.com/doc/6240893.html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得采纳我!!!
9. 巨嘴鸟特征
巨嘴鸟原产于南美洲,以果实、昆虫、幼鸟为食。体长约67厘米,有一张长17——24厘米,宽5—9厘米,几乎与体等长的大嘴,嘴非常漂亮,上半部黄色,略呈淡绿色,下半部呈蔚蓝色,喙尖点缀着一点殷红。眼睛四周镶嵌着天蓝色羽毛眼圈,胸脯橙黄色,脊部为漆黑色。嘴外为一层薄硬壳,内为一层海绵状多孔组织,因此嘴虽大但轻。其吃食方法很特殊,它不像其他鸟类啄食,而是用嘴尖把食物啄下一块然后将食物上抛,再仰头张嘴让食物直接落入口中,它以树洞营巢。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热带森林中,尤以亚马逊河口一带为多。
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
栖息地:雨林、林地、长廊林、草原。
体型:体长36-79厘米(包括喙);体重115—860克;雄鸟的嘴比雌鸟的长。
体羽:黑色配以红色、黄色和白色,或黑色和绿色辅以黄色、红色和栗色,或全身以绿色为主,或以黄褐色和蓝色为主搭以黄色、红色和栗色。两性在着色上相似,小巨嘴鸟种类和部分簇舌巨嘴鸟种类除外。
鸣声:一般不悦耳,常常似蛙叫声、狗吠声,或为咕哝声、卡嗒声或尖锐刺耳的声音;但少数种类拥有优美动听的鸣啭或忧伤的鸣声。
巢:营巢于天然洞穴中;有些会入住啄木鸟或大型拟䴕的弃巢,或直接驱逐巢主然后进行扩巢。
卵:窝卵数1-5枚;白色,无斑纹。孵化期为15-18天,雏鸟留巢期40-60天。
饮食:以果实为主,也食昆虫、无脊椎动物、晰蜴、蛇、小型鸟类及鸟的卵和雏鸟。它们在树上活动时,不是攀援向前,而是跳跃前进,在地面活动时,两只脚分得很开。平时它们仅以雌雄成对或小家庭为单位出没,偶尔成群活动,则总有一只鸟充当哨兵警戒。
巨嘴鸟身长70多厘米,嘴占到身长的三分之一。这张嘴虽大,重量却不足30克。这是因为嘴的外壳是一层很薄的角质,里面是海绵状的组织。巨嘴鸟以各种水果为食,偶尔也吃一些小动物和鸟蛋。它们吃东西的时候简直像是在表演,先是用嘴尖啄下一小块,然后仰起脖子,将食物往上一抛,再张开大嘴去接往下掉的食物。它们这样进食,其实是为了缩短吞食的过程,因为那张大嘴太长了。
巨嘴鸟的喙实际上很轻,远没有看上去那样重。外面是一层薄薄的角质鞘,里面中空,只是有不少细的骨质支撑杆交错排列着;虽然有这种内部加固成份,巨嘴鸟的喙还是很脆弱,有时会破碎。不过,有些个体在喙的一部分明显缺失后照样还可以生存很长时间。巨嘴鸟的舌很长,喙缘呈明显的锯齿状,喙基周围无口须。脸和下颚裸露部分的皮肤通常着色鲜艳。有几种眼睛颜色浅的种类在(黑色)瞳孔前后有深色的阴影,使它们的眼睛看起来成一道横向的狭缝。
数个世纪以来自然学家一直在研究巨嘴鸟这种如此夸张的喙究竟作何用途。它使这些相当笨重的鸟在栖于树枝较粗的树冠内时能够采撷到外层细枝(不能承受它们的重量)上的浆果和种籽。它们用喙尖攫住食物,然后往上一甩,头扬起,食物落入喉中。这一行为可解释喙的长度,但没能解释其厚度和艳丽的着色。巨嘴鸟以食果实为主,饮食中也包括昆虫和某些脊椎动物。一些巨嘴鸟会很活跃地(有时成对或成群)捕食晰蜴、蛇、鸟的卵和雏鸟等。有些巨嘴鸟会跟随密密麻林的蚂蚁大军捕捉被蚂蚁惊扰的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打劫鸟巢时,巨嘴鸟五彩斑斓的巨喙常常使受害的亲鸟吓得一动都不敢动,根本不敢发起攻击。只有在巨嘴鸟起飞后,恼怒的亲鸟才会进行反击,甚至会踩在飞行的巨嘴鸟的背上,但在后者着陆前会谨慎地选择撤退。巨嘴鸟的喙同样使它们在觅食的树上对其他食果鸟处于支配地位。此外,也可以帮助不同的巨嘴鸟种类相互识别。如在中美洲的森林里,黑嘴巨嘴鸟和厚嘴巨嘴鸟的体羽如出一辙,只有通过喙(和鸣声)才能区分。其中厚嘴巨嘴鸟的喙呈现出几乎所有的彩虹色(七色中仅缺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它的另一个名字彩虹嘴巨嘴鸟也许便贴切。而它的亲缘种黑嘴巨嘴鸟的喙主要为栗色,同时在上颌有不少黄色。巨嘴鸟的喙还可用以求偶,因为雄鸟的喙相对更细长,犹如一把半月形刀,而雌鸟的喙显得短而宽。
大型的巨嘴鸟类,即巨嘴鸟属的七个种类,主要栖息于低地雨林中,有时会出现在邻近有稀疏树木的空旷地上。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方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喙成明显的锯齿状,成鸟的鼻孔隐于喙基下面。体羽主要为黑色或栗黑。大部分鸣声嘶哑低沉,但黑嘴巨嘴鸟的鸣啭(“迪欧嘶,啼-哒,啼-哒”)在远处听起来相当悦耳动听,红嘴巨嘴鸟的鸣声(“迪欧嘶-啼-哒-哒”)也是如此。它们会反复鸣叫这样的音符。
簇舌巨嘴鸟属的十个种类较巨嘴鸟属的种类体型小而细长,尾更长。它们也栖息于暖林及边缘地带,很少出现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方。上体黑色或墨绿色,腰部深红色,头部通常为黑色和栗色;下体以黄色为主,大部分种类有一处或多处黑色或红色斑纹,有时会形成一块大的胸斑。它们的长喙呈现出多种色调搭配,包括黑色与黄色、黑色与象牙白,栗色与象牙色、橙色、红色等。喙缘一般成明显的锯齿状,外表为黑色或象牙色,看上去有几分像牙齿。曲冠簇舌巨嘴鸟头顶有独特的冠羽,宽而粗,富有光泽,犹如是金属屑条上了釉后盘绕起来。簇舌巨嘴鸟的鸣声通常为一连串尖锐刺耳的声音,或者如摩托车发出的那种卡嗒卡嗒声;少数种类则没有类似的机械声响,而是为哀号声。至少有部分簇舌巨嘴鸟种类全年栖息于洞穴中,迄今为止这在其他巨嘴鸟种类中不曾发现――尽管其他的巨嘴鸟在鸟类饲养场里也会栖于洞中。
绿巨嘴鸟属的六个种类为中小型鸟,体羽以绿色为主。鸣声通常为一连串冗长而不入调的喉音,类似蛙叫和狗吠,以及干涩的卡嗒卡嗒声。它们大部分居于海拔1,000-3,600米的冷山林中,也有少数种类部分栖息于低地暖林。秘鲁中部的黄额巨嘴鸟为濒危种。
六种小巨嘴鸟生活于洪都拉斯至阿根廷北部的低地雨林中,极少出现在海拔1,500米以上。与其他巨嘴鸟相比,它们的群居性不强,而体羽更多变。所有种类都有红色的尾下覆羽和黄色或金色的耳羽。它们和几种簇舌巨嘴鸟是巨嘴鸟中为数不多的两性差异明显的种类;雏鸟长到四周大就可以通过体羽来辨别性别。茶须小巨嘴鸟的喙为红棕色和绿色,带有天蓝色和象牙色斑纹。而南美东南部的橘黄巨嘴鸟体羽主要呈绿色和金色至黄色,带有些许红色。这种鸟是Baillonius属的唯一种类,似乎与簇舌巨嘴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通常见于海拔400-1,000米的地区,有时被视为果园害鸟。
四种大型的山巨嘴鸟相对鲜为人知。如它们的属名“Andigena”所暗示的,这些鸟生活在委内瑞拉西北至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中。它们的分布范围从亚热带地区一直延伸至温带高海拔地区,甚至接近3,650米的林木线。黑嘴山巨嘴鸟可谓是色彩斑斓的典型代表:下体浅蓝色(在巨嘴鸟中所罕见),头顶黑色,喉部白色,背和翅以黄褐色为主,腰部为黄色,尾下覆羽为深红色,以及腿和尾尖为栗色。雌雄鸟在鸣叫时会先低下头、翘起尾,然后扬起头低下尾发出鸣啭(这一过程与小巨嘴鸟极为相似),同时会伴以咬喙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扁嘴山巨嘴鸟,它们红黑色喙的上侧有一块凸起的淡黄色斑。这种鸟是山巨嘴鸟中两个受胁种类之一,原因是安第斯山脉西坡的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因种植农业经济作物、经营农场及采矿导致的森林破坏也许很快将威胁到大部分巨嘴鸟的生存――因为它们的栖息地将被人类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