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考浙江大学人文地理系研究生
你说的应该是浙江大学理学院的人文地理学专业吧?
其实不能说什么社会黑暗了、要托关系才能读书之类的。浙大人文地理学专业每年的招生名额不多,与自然地理学专业加起来也不超过10名,其中包括了保送研究生,加上全国又会有不少的人报考,这样自然就形成一种比较强的竞争力了。
跨专业并非是件坏事,有的导师对跨专业者还是比较喜欢的。当然,专业课要靠你自己努力了。
你说“教授有的已经有要某个学生的意向了”,这句话不完全对但也没错,因为不能排除本校也有比较优秀的本科生已经被某导师看中。但是有一点你要知道,现在浙大搞培养机制改革,导师多招生意味着要多交钱,而且研究生质量的好坏关系很大,质量评估、论文抽查等,导师也不愿意招没潜力、不好带的学生。如果导师真的看中某学生,那这学生一定也是比较优秀的,导师如果全靠关系招生的话,学生做不出东西来导师不等于自己找倒霉找压力、往自己脸上抹黑吗。
而且现在的招生尤其是复试,一般都是一个导师组由五至七人组成,而不是导师个人行为,导师集体打分,某一位导师想单独作弊也不太容易,除非他与小组每位成员都串通好,那“工作量”也太大了。
有一点你要相信,导师基本上还是喜欢好学生的,只要你初试成绩靠前,在复试时发挥自如,有导师组欣赏的地方比如本科时的各方面表现了、本科时的科研能力了、灵光的头脑了、敏捷的思维和表达了等等,导师最终还是会选择你的。
你说“对于没钱没人的就不太容易”,浙大每年招生几千人,如果你这句话成立,那浙大岂不是乱套了?
不过有一点也得提醒你,不知你的本科是什么学校,如果是在同等条件下可能还是会看一下你的本科学校背景的,重点与非重点会有一定的区别。但这不是重要条件,关键还是看你个人的努力和实力。
相信我的话。相信实力。也要相信你自己。
⑵ 考研:浙大地理专业
这个很好办:1:查看学校肯定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他们研究生院就会有,可以访问!
2:至于录取比例和难度,这个连个途径,寻找BBs中的内部知情人士,再者:就是你能够幸运地找到他们公布的复试名单。很难!所以还是找浙大校友或者BBS等QQ啊,细聊。关键这每年也变化很多,很大吧
⑶ 浙江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怎么样
我09考了这学校,985里面人文地理不考数学的确实很少,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这几年在改革,试卷不再像之前的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了!今年考试的时候,试卷拿下来,就已经傻眼了,论坛有09的试题,你可以看一看!再就是浙江大学的人文地理要考地球科学概论,注意地质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地层方面!
⑷ 我想考浙江大学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不考高数,不知道难考不,需要准备什么,有没有前辈可以指点一二的
人文地理做题首先要会看图。图是一大问题,光会书上的知识却不知往哪里用时不行的。你可以去买那种贴在墙上的大地图,一张中国的一张世界的。这样看让你心中有全局。
先要看各地的轮廓,例如中国像个雄鸡。
然后要熟悉经纬交叉点。例如,东经120度,北纬40度是北京,东经120度,北纬30度是杭州,你在图上看到这两点自然也就知道这是中国。然后,一系列的问题也就相应好回答了。
又或者你看到西经90度,北纬30度,你就知道是新奥尔良,是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这里也有水稻种植业。同时又是墨西哥湾,想到墨西哥湾你又能想到两点,一是墨西哥湾暖流。二是这里是美国本土重要的石油产地和石化基地。
再或者看到北回归线与东经90度的交点是恒河口,离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不远,大约你就知道这里离印度也不远。到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可以问,就是这附近的气候和洋流的情况。这里是热点季风气候,洋流是季风洋流,流向是夏顺冬逆。
这些知识要靠积累,要多看书,推荐你两本书,一是中国地理二是世界地理,两本都是彩图本,满厚的,大概两本四十几吧。还有试卷呢要保管好,不要随便乱放。有什么书上没有的知识呢,最好找本笔记本记好了,如果嫌烦就把考卷上的题,剪下,贴本子上吧。
这样你会获益非浅,加油吧,相信你能成功的。
⑸ 浙江大学的人文地理学考研可好考竞争压力大吗
浙江大学考研分数线基本在355分以上,外校的学生400多分 。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常春藤联盟”(C9联盟)的成员。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之一。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曾为中国最顶尖的几所大学之一,被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正通过开拓与进取,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考研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样既是对学历的一个提升,更多的同学是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能获取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因此,如果选择了考研,大家必须要做好未来的规划,明确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定一个小的职业规划,然后再去选择考研的方向。千万不能盲目跟风考研,如果只是为了提升学历去考研,认为只要有硕士学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因此选择考研需谨慎,选择考哪个专业更需要谨慎。
对于二战的考生而言,相信经历过一次考研,面对考研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更多了一种对自己的认识,失败并不可怕,人生遇到的坎坷会很多,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因此反思自己考研失败的原因,再去抉择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考研,如果适合那就继续努力,如果不太适合,又想提升自己,不妨重新设定目标院校,找到一所适合自己的院校远比固执己见要好,调整好心态,再去合理规划,相信第二次一定会有所收获。
对于在职人员来讲,有了职场的经历,更加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提升学历的含义,所以如果做好了选择,那就不妨努力一搏,不要总以多年不学习为借口或是工作繁忙为借口,对待考研总是尝试的态度,这样往往会造成年年都在考的局面,与其这样不如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做到一次成功,这样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比较好的,起码会给自己增加很多机会。
因此,不论对于那类考生来讲,我们都应该正确面对考研,明确自己考研的意义,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先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相信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顺,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⑹ 请问一下,浙江大学人文地理专业考研一定要考高数吗
浙江大学人文地理专业考研可以不考数学。
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http://grs.zju.e.cn/yjszs/downloads/zjdx2008ssszsml.rar
第36页:
070502人文地理学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或203日
以下可任选一组:
③723地球科学基础④818地理学
或③304数学(四)④862管理学
复试科目:
面试人文地理学
--------
欢迎理学院、环资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学院、管理学院的有关专业方向毕业生报考。
初试参考书:
《地球科学概论》1-9、14-17章,杨树锋,浙江大学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3-8章,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经济地理学》第一版,2-4、7-9章,李小建等,高教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高等教育出版社。
⑺ 浙江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的帮帮忙吧
你可以去浙江大学CC98论坛里面找该专业的版块发帖子,会有热心的老师和同学回答你的问题.
⑻ 考研求浙江大学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如果不考数学的话,那肯定是偏重于理论文化等方向。我还是建议楼主考有高数的人文地理,高数又不会很难。
浙大的研究生应该很火爆的,我建议如果楼主有这个实力,为什么不报考中科院所的人文地理呢?
好的大学英语当然要求比较严格,估计楼主英语得考至少65分以上。
所有的书籍可以在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里面查询,然后可以再网上购买,我当时所有的书籍全部是在网上买的,当然也花了不少银子。
⑼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学校隶属关系:国家教育部电话:0571-87951336
学校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20号 传真:0571-87951336
邮政编码:310027 网址:http://www.css.zju.e.cn
一、专业设置
(1)地球科学(理学)本科专业设置
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理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
(2)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设置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
(3)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环境科学专业方向。
(4)培养地学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地质学学科:构造地质学(硕士、博士 学位授权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庆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地球化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地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地理学学科: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大气科学学科:气象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5)培养地学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环境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
表1 教师队伍状况一览表
2.教授及研究方向
徐世浙,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导,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1936年10月出生。1952年10月至1956年4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专业学习。1956年4月至1974年8月任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助教;1974年8月至1983年11月任中国科技大学地质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3年11月至1998年12月任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山东省第七和八届人大常委,1985年晋升教授,期间于1988年9月至1989年10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做访问研究;1999年1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教授在计算地球物理领域,进行了系统、创造性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根据复变函数理论,用保角变换坐标网的方法,首次解决了任意地形二维位场的曲线延拓和电阻率法的地形改正问题,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他是国际上最早将力学中的边界单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居国际领先地位;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的三部计算地球物理系列专着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2001年在美国Tulsa,Sociaty of Exploration Geopbysicist出版的《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in geophysics》是该领域国际上的首部着作,被评价为“是对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摘自英文版序);他还编着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磁学专着《古地磁学概论》,对我国开展古地磁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杨树锋教授,博导,从事构造地质与板块构造研究。
陈汉林教授,博导,从事板块构造、造山带与盆地构造研究。
陈桥驿教授,博导,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
方大钧教授,博导,从事构造地质、古地磁学研究。
汪新教授,博导,从事地球物理、盆地构造研究。
刘南教授,博导,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软件开发。
高坤教授,博导,从事大气物理、天气预报研究。
叶瑛教授,博导,从事岩石矿物、海洋地质研究。
翁焕新教授,博导,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郭德方教授,博导,从事遥感地质研究。
沈忠悦教授,博导,从事岩石矿物、古地磁学研究。
瞿国庆教授,从事大气物理、大气预报研究。
邹乐君教授,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研究、3S软件平台开发。
肖安成教授,从事盆地构造、石油地质研究。
沈晓华教授,从事遥感、地质灾害、构造数值分析研究。
刘仁义教授,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与软件开发。
3.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引进双聘院士金翔龙院士、汤中立院士、苏纪兰院士,增强了教师队伍,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此外,引进高级人才、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学术梯队。近年来,引入双聘院士3人,聘任院士作兼职教授十余人。
三、人才培养
本科地质类招生每年30人。毕业生有75%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其他进入与地学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
地质类研究生每年招收硕士生50~60人,博士生10~15人,工程硕士生30人。部分研究生为企业定向委培,毕后回原单位工作。其余毕业生进入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
历届毕业生中,有3人获侯德封奖,1人获得美国矿物学家大奖;现有3人任中科院研究所所长,6人任石油企业的总地质师。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1.办学特色
浙江大学重视基础教学,以多学科交叉宽知识面教育为基础,体现新技术与传统学科的结合。
2.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成效
针对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本系创建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教育新专业,新增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为企事业单位在职培养了技术人才。
改革了传统课程结构,增设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类的课程,强调了信息科学与传统地质科学的结合,充分发挥了浙江大学综合性的学科优势。
五、学科建设
浙江省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
六、实验室建设
1)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2)本系拥有下列大型仪器:①浅层地震仪(35万);②工程扫描仪,A0CONTEXFSS8300,(38万,丹麦CONTEXF);③SUN工作站,SUN-Blade l000,2000(40万,美SUN);④高精度GPS,Tribmle,(15万,美国)。上述仪器设备全部对学生开放,同时承接相应研究项目。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1.“九五”以来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情况
“九五”以来承担各类国家纵向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56项;横向项目200余项。获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已完成国家纵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150项;在研项目经费1800万元。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地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地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
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古地磁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火山作用与地质热事件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地球化学》全国统编教材获地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构造地质学CAI》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目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9项
1)古生代洋陆格局演变与大陆侧向增生(2001CB409801),国家重大基础973,212.0万元。
2)高效气藏形成的能量场耦合关系,国家重大基础973,50.0万元。
3)中国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5.0万元。
4)酒泉盆地构造特征与控油作用,中国石油,102.0万元。
5)油气勘探风险评价与经济战略,中国石油,75.0万元。
6)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特征,中国石油,70.0万元。
7)洋底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对大洋成矿作用的影响,国家“十五”大洋专项,69.0万元。
8)大洋铁锰矿物的复合改性与功能性材料开发,国家“十五”大洋专项,60.0万元。
9)浙江沿海海岸带的变迁的遥感调查,国土资源部,65.0万元。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1)与德国DAAD,美国Princeton University、Harvard University、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英国Macaulay Land Use Research Institute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双方互派学者、研究生。
2)合作办学与合作科研情况: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合作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和工程硕士生;与中国石油总公司、塔里木石油分公司等合作开展资源开发、地球物理勘探等领域的合作研究。
(撰稿人:郑爱平、沈晓华、沈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