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城市市区
一种含义是指(行政区划)内的地域,另一种含义是城市辖区内地理景观具有城市特征的地域。
市区
城市的地理实体范围和城市的法定辖区完全一致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一种可能是城市的建成区已经超出城市的法定边界,另一种可能是城市建成区仅占据城市法定边界以内的一部分地域。建成区是指实际已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用地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既包括集中连片的城市用地,又包括散布在近郊区内的城市用地。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城市建成区处在不断的扩展变动之中,很难得到准确的统计资料。因此,城市法定边界范围的市区通常就成了城市的一种统计单元。
把市区作为城市的统计单元时,由于各国城市状况有很大差别,无法做比较。在西方,城市法定边界趋于稳定,稍大一点的城市普遍是建成区大于市区。在中国,几乎全部的城市都是市区范围大于城市建成区。中国的城市行政区划分和城市统计概念中,直辖市和地区级城市的市区是指不包括辖县在内的城市行政管辖区。例如北京市区包括位于市中心的城六区部分的东城区、西城区两个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四个城市功能拓展区,以及位于远郊的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顺义区、昌平区、通州区,还有离市中心更远的平谷区和怀柔区,而不包括北京市域的2个辖县(密云县、延庆县)。[1] 但对于县级市而言,市区即它的全部辖区,在大多数情况下,县级市的市区相当于改为建制市之前整个县的范围。此外,还有许多矿业城市,其市区往往相当于改为建制市之前整个地区(包括几个县)的范围,而真正的城市地域只是分散的几小块地方,如中国的淄博市。这样的统计并不强调城市特征的程度,常常包括了相当比例的农村地域和乡村人口。
2. 城市地理
一、 交通:
1、民航:目前桂林无论是航线、吞吐量及配套设施都是第一,南宁目前暂时居第二,柳州民航方面没有优势,明显落后于桂林、南宁,以后这种局面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南宁可能会缩小与桂林的差距但区别不会太大),由于民航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而且地位和意义比较特殊;
2、铁路:柳州目前具有优势,但南宁与柳州的差距不大,考虑到未来新建线路,则南柳之间地位会更接近,而桂林在铁路方面比柳州、南宁差,考虑到桂林以客运为主而且主要面向中原、粤港澳、西南地方,即使未来柳肇铁路开通,桂林在时间上也只是多了到柳州之间的时间(如往广州、贵州方向),关系不是非常大,此项对柳州比较有意义;
3、公路:南宁目前是第一,与南宁有关的6条(6个方向:南柳、南北、南水、兴六、南凭、南百)高速公路目前已开通4个方向,另外2个方向也处于在建之中;柳州的4个规划方向(柳桂、柳南、柳宜、柳贺)中已开通了3个,目前剩下一个;而桂林规划的6个方向的高速公路[桂柳、桂全、桂(贺)梧(广州)、桂林-怀化-重庆、桂林-贵阳-成都、桂林-郴州-厦门]目前只有1个开通,2个处于在建之中,另外3个处于规划实施中,由上可见桂林的未来潜力非常大,而且高速公路对桂林旅游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二、城市建设:这几年南宁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南宁城市的目标追求规模大,目前也已初步显现出来,但是由于常常是以满足政治会议要求为目的,因此在规划和实施上有些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对未来会有些影响;而桂林城市建设追求与山水协调,在美上下工夫,桂林在1998—2002年就完成了城市大规模的改造,是广西最早完成大规模改造的城市,这两年在完善城市改造后的效果(如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和成绩,是处在完成大城建出成绩的阶段;而柳州的城市建设起步晚,在规模上也比不上南宁,在美方面又难以与桂林相比,因此柳州城市处在两难之地;
三、工业:
1、高新技术工业:目前桂林、南宁要比柳州强,但由于高新技术是全国每个地方必争的香饽饽,以目前广西的实力,桂林、南宁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不会太强势也很难拿到好的项目,柳州这方面弱一些但关系不是太大;
2、规模工业:这一项是柳州的强势项目,目前甚至未来南宁、桂林都无法超越,主要原因是桂林因为环保要求非常高,对工业控制非常严,很多项目不可能去做,而南宁由于也想保证城市环境不受太大的影响,估计在这一块上发展也不会太大,但柳州这方面的对手应该是钦北防和百色;
四、商业:这一项是南宁的强项,由于南宁在城市规模、城市人口上有优势,因此现在和未来肯定是第一的,而桂林由于保护环境关系在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方面受到控制因此在这一块上会差于南宁、柳州(这也是桂林最弱的地方),而柳州正好介于南宁与桂林之间,估计也无法追赶南宁;
五、农林:在这一项桂林应该处于优势,因为桂林主要就是以旅游、农林为主,其实这也是桂林环境和旅游的需要;南宁、柳州应该差不多;
六、旅游:这是桂林的强项,处于优势地位,而且随着以后桂林3条国干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完成,到时桂林到广州、长沙、贵阳、南宁均在5个小时左右即可达到,旅游发展将会得到强势发展,而南宁由于是省会而且周边有沿海沿边的资源,因此南宁的旅游也会上升,而柳州在这一块上明显处于劣势;
七、会展:与南宁、桂林相比,柳州处于劣势,而南宁又比桂林占有一些优势(南宁与桂林会展比较可参见其他网友相关帖子)
八、行政区划:桂林是3个城市最早实施地市合并的,而且从实施效果来看也是非常的成功,看看桂林12个县的发展尤其是旅游的发展就可见一斑,而未来桂林还有进一步进行行政区划的机会;而南宁在完成地市分离之后接着又将进行兼并邕宁,也将为南宁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而柳州由于来宾地级市的分出使得柳州的影响力下降,因此也必须进一步谋求兼并柳江的考虑,否则柳州城市地位将下降;
九、教育:这一块南宁、桂林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南宁、桂林的高校明显多于柳州,因此柳州这一块处于弱势,至于南宁与桂林之间基本上是半斤八两,虽然南宁在数量上比桂林多一些,但双方差距不大(这方面其他网友的帖子较多,大家可以参考);
十、科研:由于桂林有许多国家科研院所,而南宁由于是首府因此区内的科研机构大都在南宁,而柳州在这一块上也处于弱势;
十一、文体:在文化与体育上桂林发展的不错,无论是文化的底蕴和文化的商用上不错(如为旅游服务的文艺演出等),而体育设施也比较齐全(刚开完区运会而且城市人少使得人均设施率高),南宁在文化这一块上由于首府地位这几年运作也非常好,而柳州这方面与南宁、桂林有些差距;
十二、卫生设施:这一块三个城市都差不多,南宁在总数(如三甲医院数量)和技术水平上会领先一些,但桂林在人均卫生设施上略有优势,总之这一项差别不是太大
十二、城市形象和知名度:这是桂林的强项,由于桂林在2002年就完成大规模城市改造,加上这2年的优化,使得桂林陆续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环境整治最佳城市等,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在原有基础上节节攀升,而南宁这几年也是提升不错,而柳州目前还是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因此需要加强;
十三、目的地:桂林是旅游目的地城市,也是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因此有固定的旅游者;而南宁由于是首府因而成为广西的行政目的地,相当官和想公关的都必须到南宁去,而柳州则缺乏这样的招牌,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一块对三产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上述十三方面综合考虑,柳州只有在规模工业和铁路上有优势,而且随着以后钦北防、百色等规模工业的发展,柳州工业在整个广西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将会有所下降,而柳州的铁路随着柳肇铁路后续的实施其地位将会得到巩固,但南宁的铁路地位将上升的更块,即便是不超过柳州也不会比柳州差;而南宁由于是省会具有许多优势,而且借东盟博览会的东风也将会发展较快;而桂林由于最近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交通部将桂林定位为湘桂黔地区的交通中心城市,华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核心(有3条国干高速共6个方向),而且随着国家对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视和建立,因此在未来区域经济和旅游中桂林的发展潜力和地位将非常明显,因此通过上述综合对比我认为南柳桂在未来的发展中其发展潜力分别为:
城市 发展潜力指数
南宁 9
柳州 7
桂林 9
另外从南宁与桂林的情况看,虽然很多方面都比柳州有优势,但同时也说明南宁与桂林在这些方面也是竞争关系,好在桂林与南宁的距离有400多公里,从服务区域上来说还有共存的机会;而柳州在铁路与商业地位城市规模上也与南宁存在竞争,而且二个城市只有200多公里;至于三个城市之间合作共嬴的程度和方面有多大,大家可以充分讨论。
(注:城市的发展需要看综合指标和配套设施,而不是单单看一个指标如工业甚至GDP指标(未来肯定不会将GDP作为衡量城市的唯一指标),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将广西其他城市与南柳桂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原因,因为按上述各方面进行对比其他城市还无法列入南柳桂这一行列。)
续(2005-3-6):
打牌试说南柳桂
南柳桂之间就像三个牌手,个人手中的牌各有不同,但是打出来的效果肯定也是不一样,他们之间不是谁嬴谁输的问题,而是谁能把自己手中的牌打出最大的效果的问题,而定位不一样打法自然也会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家的牌势如何:
先说柳州:柳州现在有2张最大的牌,一张正在打,而一张还打不出来,正在打的一张就是柳州的工业,相对与桂林、南宁来说,这张牌是他们想要而又难以打得出来的,因此柳州要充分发挥这张牌的优势和威力,不能将这张牌打坏;而另一张很多人都很看中的大牌就是柳肇铁路,柳州人还有其他很多人都想早点把这张牌打出来,但是这张牌由于影响太大而轻易不容易打出来,这张牌对南宁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打得越早对南宁的影响就越大,但对桂林而言则有好处。这张牌迟早都是要打的,但打这张牌的火候柳州没有办法掌握(另外有同样效果的另一张牌就是柳州到贺州的高速公路,对柳州而言其威力要比柳肇要弱一些,但也是一张大牌)
桂林的牌势如何呢?桂林这两年给人的感觉比较平缓,其实这两年桂林处于调整期,本来2002年桂林大城建完成后本来可以趁势而上的,但由于2003年的SARS使桂林不得不进入调整期,而2004年的桂阳高速的风波也打乱了桂林的发展步伐,但这样的调整对桂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起码03年的SARS让桂林意识到除了旅游桂林还应该再做些什么,而04年的桂阳高速风波也是桂林在环保评估上更加规范和重视,这些对桂林的长远来说肯定是好事,这2年桂林没有出什么大牌,但发展仍然不错,但不出牌并非意味着桂林手上没有牌,其实桂林手上的大牌也不少,如正在打的桂梧(贺)高速、桂林全州高速、西城区和四塘、苏桥工业区,还有琴潭新区、桂林到贵阳成都、厦门、重庆等高速,而这些大牌都在手上,每张牌打出来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而南宁呢?南宁这几年不断的在打大牌,如南宁3年完成了6、7年城市总体规划,开通了南宁的快速环道、高速环路,西南出海大通道也开通了,首届南博会也已完成,这些大牌打出来以后我们看到南宁的分数是否已将柳州、桂林大幅度的拉开很大距离呢,从我们看到的情况来看感觉不是很明显,我们除了看到南宁城市变大了、变新了,南宁在消耗了大量的建设土地和很多资源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否也提前好几年呢?从2004年南宁与西部省会的经济发展对比中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也就是说南宁对资源利用与产出相比效益不高,这些大牌的出手没有将局面大幅度的提高,当然南宁手上还有一些大牌,如现在正在打的南宁兼并邕宁这张大牌,还有南凭、南北高速公路的建设,当然还有136城建等,但是,大牌终归是有限的,随着南宁各种大牌频繁登场,如果南宁还无法将柳州、桂林拉开很大的距离和较大幅度的缩小与西部省会城市间的差距的话,我认为未来的南宁依然难以乐观。
打牌是相互的,牌势也是互为影响的,当南宁一个人在打大牌的时候如果不好好把握,一但柳州、桂林的大牌出手则会影响南宁的牌势,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桂柳的大牌登场受各种因数的左右和影响,但这些大牌迟早都是要出手的,因此南宁最终都要面对这些大牌的出场,当然南宁最终的得分肯定要高于桂柳,但如果仅仅比桂柳高可以肯定南宁不会是一个嬴家,毕竟南宁曾经拥有的大牌是最多的。
南柳桂的出牌和牌势如何演变,而他们又是如何影响整个广西的大局,我们试目以待!
后续(2005-3-11):互助与合作
从南柳桂三个城市之间来说,从地域和人文来看,桂柳之间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是最大的,在旅游、交通和工业上,我觉得柳州桂林可以互为依托,在旅游方面,柳州应该依托桂林现有的旅游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加强与桂林的联系,如改善三江到桂林的公路(两地后续会通高速公路),改善融水、融安到桂林的交通,将融水、三江甚至金秀(尽管属于来宾了)等旅游纳入大桂林旅游圈,只要它们到桂林的交通足够方便,三江、融水等都可以像龙胜、资源一样在旅游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后续柳州到平乐的高速的推进和开通,未来桂林的阳朔、荔浦、平乐、恭城与柳州市、鹿寨的交通将非常便捷,这样柳州的融水、融安、三江、鹿寨与桂林的龙胜、永福、阳朔、荔浦、平乐、恭城之间的交通的便捷将极大的促进桂柳两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两地的旅游、商贸、工业的互动与发展,我一直认为在广西除了目前广西力推的南北钦防区域外,桂柳区域是广西最可能成型的区域,桂柳地区无论是民航、铁路、公路、大专院校、工业体系、旅游环境、地域的距离等等都非常利于相互的合作,一南一北2个区域对广西而言就像2个车轮,也许目前广西没有精力和能力同时兼顾到南北2个区域,但是作为柳州、桂林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交流,自己多主动多努力,以旅游和工业而言,环境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广东、江浙沪发展这么好,因为这两个区域的配套设施及行业氛围非常好而且交通非常便捷,非常有助于产业的发展和形成规模,在广西,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桂林的旅游发展势头放慢,竞争压力大,但毫无疑问,桂林目前的知名度高是与桂林20多年旅游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在桂林(包括下面的县),旅游的氛围和意识都非常强,98年后桂林各县的旅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柳州的融水、金秀、甚至贵港的桂平等尽管也都有很好的资源,但形不成旅游的氛围,它们单独想自成体系肯定是不行的,如果能加强与桂林的联系尤其是在交通上进行改进一定会大力促进它们资源的发挥和发展,但是对于柳州而言,柳州可能想自己把金秀、融安揽在怀里,而贵港则想把桂平揽在怀里,结果这些县市的旅游都上不去;同样,对于工业,柳州的工业氛围和配套设施、人力资源都非常成体系,加上桂林的工业配套及人才等也不弱,两地的工业配套和发展如果能有效的结合将非常有利于做大做强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总之,桂柳良好的旅游、工业配套和氛围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合作和行业的发展;
至于南宁,由于其重点放在南北钦防区域,而且在地理和环境上是以融入这一区域为主,因此目前与桂柳的合作估计难以排上日程,不过对于整个广西而言,如果桂柳区域能与南北钦防一样得以发展,广西的经济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广西的桂东南也有条件形成另一个区域,由于本帖只论及南柳桂,因此不再涉及桂东南区域,总之,在广西,只有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和区域结合才能使得整个广西经济得以全面发展,一条腿或一个轮子都难以快速的推动广西,因为广西实在太沉重了!
3. 地理知识的疑问,请问什么叫省会城市
省会,或称省治、治所、清代称为省城,为省行政中心(政府驻地)。中国的省会为国家一级行政区——一般为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正式文件中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并不称作省会。自治区的行政驻地通常称首府,在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有时也被称为省会;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不称省会,直接称为政府所在地、驻地或治所。
4. 城市地理区位 都有什么类型
城市地域形态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五种类型,它们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地域形态的代表模式。
(一)团块状城市
这是在城市对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区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般为单中心城市。即使有一些伸展轴也较短,与城市地域半径的比值小于1.0。这种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
但团块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一系列弊病。随着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往往造成工业区和生活区层层包围城市,这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工业布局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区一种较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如中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堪萨斯城等。团块状城市如果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只向一侧延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合肥市城市地域以老城为中心向外扩展,除了在东北面铁路外侧,城市规划中有意识保留其间农田和菜地,其余三个方向都有延伸,形成新的建成区。
(二)带状城市
主要是在沿交通线发展的轴向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或外部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有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发展沿交通线(铁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此时,这些交通线便成为城市的发展轴。带状城市的外部形态是有两个相反方向的超长轴,与城市半径之比值大于1.6。我国南方河网地区以及沿铁路线的中小城市中,不少具有带状的地域形态,如常州、西宁、沙市等。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带状地域形态,该城为70年代规划建设的科学城,一条长达9公里的南北中轴决定了城市地域形态为带状,平行南北主轴,有两条高速干道,与境外高速公路接轨。
(三)星状城市
当城市的发展轴并非一条或平行的若干条,而是由3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轴线构成时,城市在沿交通线的轴向力和对磁心的向心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有3个或3个以上的超长伸展轴的星状地域形态。星状城市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和离心性。我国的郑州、秦皇岛、嘉兴等为星状城市。嘉兴市星状地域示意图,嘉兴城在唐宋时建成的城区为团块状地域形态,明清时期,由于城区河道淤塞,不能通行漕运大船,城市沿环城河道向东、北两个方向伸展。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城市沿铁路迅速延展。解放初期,由于陆路交通发展缓慢,城市仍以沿河伸展为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工业发展迅猛,在城市外围形成大片工业飞地,城市地域呈松散状态。60年代以后,城市地域扩散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主要是以填充轴间空地为主。70年代后期,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城市开始转向沿路发展,以老城区为中心,沿四条对外公路及大运河伸展,各方向伸展长度为2.5~4.3公里,城市地域演变为星状。
(四)组团式城市
城市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如用地、河流阻隔等)的影响或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主要是规划和控制),建成区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间隔、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称为组团式城市。如我国重庆市市区,由于受山地地形和河流的制约,形成了有机疏散成组成团的地域形态。市区分解成市中区、江北、南岸、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口6个组团,它们之间以河流、山岭、冲沟、农田等自然物间隔,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就近生产生活,成为我国自然形成的组团式布局的典型实例。国外一些大中城市规划,采取有机疏散成组成团的思想,将城市市区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有一定功能的组团(或小城市),组团之间留有绿地相隔,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地域形态。如赫尔辛基市、科隆市、杜塞尔多夫新区等。
其中科隆市市界内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 97万人,分成9个区,绿地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56.5%。这种有机疏散、开敞式的地域形态是改变我国一些大城市团块状、摊大饼式发展方式的一种有效的模式。
(五)一城多镇
大城市周围客观上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城市或城镇,它们之间自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吸引与被吸引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有机的有组织有秩序,不同于人为建设的卫星城或一城多镇的布局形态。一城多镇的布局形态是在城市的对外部吸引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或是通过人为的规划和建设而形成的,较多地表现为大城市和周围的卫星城,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有的甚至为依存关系。在我国,卫星城的建设绝大多数是适应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建立的。例如,上海市中心城周围的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金山卫和吴淞等卫星城(其中,闵行、吴淞已划入市区),是解放后随着上海工业发展和中心城工业疏解而逐步建立的。从“二五”开始,为了解决一些规模较大、用地较多、运输量较大、“三废”较严重的冶金、化工、大型机电及有特殊要求的仪表工业的发展问题,陆续开辟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吴淞等卫星城镇;“四五”期间,为配合引进国外石油化工、合成纤维等先进技术与装备,发展石化工业,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一带围海造地,建设了金山石化卫星城;“五五”期间,为发展大型现代化钢铁工业,在长江口沿岸建设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壮大了吴淞卫星城的规模。各卫星城镇均以较便捷的交通线路与上海中心城联系,加上县城和重要的集镇,形成上海一城多镇的布局形态。
以上5种类型是对城市地域形态的抽象概括,可以认为是城市地域形态的一般理论模式。根据这些模式所开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结合各城市的特点和条件,规划师和建设者在改善城市地域形态、建设理想新市区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如根据有机疏散成组成团思想改造大城市中心区,根据一城多镇模式建立卫星城镇甚或平衡都市,根据城市发展轴理论提出建立城市发展走廊和发展轴等等,这其中不乏有成功的实例。
5. 城市地理形态的定义是什么
城市形状(urban form)、城市型式(urbanpattern)和城市形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城市形状主要指城市外部轮廓所呈现的图形,是城市形态的低层次研究内容;城市型式主要指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的特点。城市形态则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6. 城市的地理要素是什么
地理要素是地图的地理内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通讯设备、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
城市的地理要素就是作用城市的地理内容。因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人为改造得比较多,所以其地理内容以人文地理内容主为,多包含居民地、道路网、通讯设备、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
7. 城市的地理属性有什么
自然属性,比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类型,河流分布等。另外一方面是人文属性,比如农业类型,工业类型,shangye概况,人口教育等等。
8.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和分类,麻烦详细一点
华东或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中国地理大区之一。
行政上的“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国一般也把台湾省列入华东地区。
华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华南”
广义的华南即“中国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岭-淮河线以南中国的广大区域。这种区分包括气候、经济生产、交通、文化等来区分,南方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古时以水路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编辑] 狭义之“华南”
侠义的华南则特指“岭南”, 指“五岭以南”,这一“华南”的概念包括现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州县。 不过由于现代行政区划的关系,狭义的“华南”通常只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其他与“华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这一地理概念较少见于传统称谓, 是近代以后逐渐使用的。 通常包括现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前身为中南军区,辖区即包括上述省区,后将河南省划归济南军区管辖。
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交通图册,通常将河南省的公路网和两湖,两广,海南统一划入“中南地区”。
江南
江南广义上亦曾指广大南方地区, 但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收窄为“江东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江西省东北部和浙江省钱塘江以北地区。
粤和越
“粤”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围也曾经包括自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但是随着江南地区的逐渐汉化,其含义范围也逐渐在收窄, 唐宋以后“粤”“越”两字含义已经分开。 “越”指钱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钱塘江北称“三吴”),江南地区也可称为“吴越”。
而“粤”则特指当时汉化程度还比较低的岭南地区(两广,海南)。 至明清时代,“粤”仍泛指两广,如徐霞客之游记即将广东称为粤东,广西为粤西。南明位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称“就藩于粤西烟瘴之地”(顾诚《南明史》),而太平天国运动则“起于粤西”。
清末之后,“粤”之含义收窄为特指“广东省”,现代提到“粤”,则一般不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计算在内。
华北、华北地区广义北方指秦岭-淮河线以北中国的广大区域。为中国政治地理大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现时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即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个内蒙古都列入华北地区。
华中或华中地区,中国传统的地理大区,或称“中部地区”。
1949年后,现华中地区可指:
华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华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视为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常与华南地区合称中南地区。
现时属于中国经济地理上第二阶梯的中部经济区。
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朝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年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为广义的江南组成。后以狭义的江南的概念,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南京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东、江西。
现代的江南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即广义的江南和狭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带,但由于南京的语言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成为江淮官话(江北话),吴语区对南京的江南认可度并不高。上海的行政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样由于江北话的缘故,狭义江南也并非一直包括扬州和镇江。
由于不仅是狭义的江南,广义的江南地区也经常在历史文学描述中出现而且赞美,如江南三大名楼都有诗人的着名题词《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因此并不能确定狭义的江南地区的定义具体是何时形成的,只能证明是在唐末开始逐渐演变发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希望你满意
9. 我地理没学好,你们要是教我弄懂什么叫省,市,省城,县等等,它们区别在哪,我送你们两百分
省: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名。源于古代省制。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
市:中国省、自治区、自治州下的一级地方国家行政区域。城市的简称。
省城:即省会。 省政府驻地,首府,省行政机关所在地。一般是某省的行政、经济中心。
县:最初设置在边疆之地,1949年以后,随着行政督察区名称的变更,隶属于专区(行政督察专区)、地区或地级行政区。
乡:中国最低一级政权单位,县以下的农村行政区域。
10. 地理题:城市的含义 城市的特点是什么(概括为3点)
含义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的居民点.特点是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