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登封地区的地理环境
登封位于郑州西南约70公里,北依嵩山,南濒颍水,风光秀丽,山河壮美。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即分布在登封市境内的嵩山盆地之中。 登封境内的嵩山是中国历史名山,居五岳之中,其主体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海拔在300米到1512米之间,总面积14940公顷。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有多次地壳运动的痕迹,丰富的矿藏资源,多样的地貌形态,以及各种古生物化石,使其不愧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区内地势起伏较大,地貌复杂多样,使光热、水分、土壤等条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短距离内出现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及动植物,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丰富资源。嵩山不仅山势巍峨起伏,而且景观瑰丽多姿,美妙迷人。奇峰、幽谷、茂林秀丽多姿,飞瀑、流泉、龙潭旖旎。自古以来,嵩山以其地处京畿的优势地理位置,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华文明的最早、最重要的圣山。嵩山地区山体大小适中,中低山丛布,山中夹有较广的低丘与盆地,水网发达,黄土台地广布,十分利于人类生存。嵩山位居中国东西南北的要冲,便利人们交往、文化辐射与反馈。这里属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山地对东南暖温气流的屏障作用,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嵩山之阳相对充沛。在全新世中期,即距今8000~3000年间,裴李岗、仰韶、龙山和夏商周时期属亚热带,年均气温较近代高约2℃,年均降水量较近代多出约200毫米,水、热、生物等资源丰富,能较好满足人类需要。正因为中原嵩山地区山、水、土、生(生物)、气(气候)与位(地理位置)俱宜,才最终形成对中国起核心作用的文化。旧石器时代人类从嵩山沿着它四射的河流走向原野。新石器时代人类通过开垦种植劳动,创造愈来愈丰富的生活和优势文化。他们的足迹踏遍嵩山周围,甚至更远,将嵩山的文化传向四方,并吸收周边文化丰富自身,形成有嵩山影响与印迹的嵩山文化圈。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周口、颍上、阜阳汇入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颍水又称颍河,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又名没大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全长619公里,流域面积原为4万平方公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分布在嵩山主体太室山和少室山区域内的4000公顷范围内,其时代跨度之长、种类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举世罕见。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5公里告成镇,坐北朝南,背依告成山,面对箕山,西倚王岭尖,东傍双庙岭,南临颍水,又有石淙河、五渡河环绕,是一处环境清幽的胜地。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区北5公里的嵩岳寺内,背靠太室诸峰,西傍西灵台山,东依东灵台山,南面山坡漫缓开阔,数十里之外,即遥遥可望。少林寺建筑群位于登封市区西北13公里处的少室山阴,现存历史建筑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和周边古塔等。少林寺常住院坐北朝南,背依五乳峰,面对少室山,少溪河从门前潺潺流过。初祖庵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北2公里处的龟背形山丘上,它背连五乳峰,周围丘涧环抱,陡崖绝壑,古木参天,北距五乳峰的达摩洞1800米。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常住院以西280余米处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99公顷,南临少溪河,北靠五乳峰,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6公里处的太室山积翠峰下,左倚龙山,右傍虎山,林木葱郁,风光旖旎。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太室山峻极峰下,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峰峦环拱,溪水围合,南面开阔平缓距双溪河165米。太室阙位于登封市区东太室山黄盖峰下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中心点坐标为北纬34°27′06.81″,东经113°04′04.09″。少室阙位于登封市区西6公里少室山下,面对太室山,少溪河从背后潺潺流过。启母阙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位于嵩山万岁峰下山坡上,西临崇福宫,东依浮丘峰,北距启母石190米。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区东太室山南麓,南距太室阙600米。坐北朝南,背依黄盖峰,面临玉案山,西傍望朝岭,东望牧子岗。
② 各陆块的主要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
本节将简要叙述各陆块的分布范围、主要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
一、胶辽陆块(包括朝鲜半岛)
1.地理位置
自吉林省南部和龙、桦甸以南,西至辽宁省、河北省东部青龙河以东,向南过渤海至山东半岛,向东过黄海至朝鲜半岛,大致呈一椭圆形样式。总面积约占中朝古大陆面积的1/3左右,约500000km2。
图1—2中朝古大陆构造分区图
2.主要地质特征
(1)该陆块保存有从3800Ma至2500Ma全太古宙时期的较连续的地质记录,其小而全的特点在全球太古宙地质体中是十分罕见的,是研究太古宙陆壳形成与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是记录全太古宙地质演化历史的瑰宝。
(2)环形地质结构样式。由中太古代龙岗穹隆、铁架山穹隆、胶北古隆(据航磁推断)、京畿片麻岩块组成胶-辽陆块的主体,在陆块的西半部边缘由新太古代岛弧系岩带所环绕,中老边新,在平面上形成发育不全或保存不好的环形地质结构样式。
(3)陆块中部的中太古代铁架山穹隆、龙岗穹隆主要由TTG岩石组成,代表这一时期陆壳的形成是以地幔上涌的岩浆底板垫托方式为主,表现为陆壳的垂直增生演化过程。
(4)新太古代的链状火山岩环绕中心古陆分布,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相近,变质程度相近,形成时代大都在2700Ma间,表明它们是相同构造环境的产物。
(5)新太古代岩浆杂岩就位于链状火山岛弧区,从杂岩带的外侧向大陆边缘,岩石类型由中性的闪长岩、辉长岩向酸性的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岩及偏碱质的钾质花岗岩演化,侵入序次也表现为由早到晚(2600~2400Ma)。
(6)大陆岛弧火山岩、岩浆杂岩的区域构造方向随邻近古陆边缘的位置而异,并均向大陆外侧倾斜。在吉林南部为北西向,辽北为东西向或北东东向,辽西为北东向,青龙河一带为近南北向,鲁西为北西向。这种有规律的变化,表明它们在变形过程中受更大范围内同一构造应力场的控制。
3.区域航磁场特征
在1/400万中国航磁图上,胶辽陆块的主体为磁力值低的宽广背景场,陆块边缘的链状岛弧和岩浆杂岩带则以磁力值略高的带状正磁场环绕陆块展布。在上延20km、40km的中国东部1/100万航磁图上,胶辽陆块仍为低或负磁背景场,而胶辽陆块西部的陆块总体表现为不同方向的正磁场背景(图1—1)。在两种不同磁场区之间还夹有一条近南北向的高磁异常带。从青龙河西侧向南延伸至山东西部济宁一带,成为划分胶辽与西部陆块的重要标志。
二、迁(西)怀(安)陆块
1.地理、地质边界
迁怀陆块的东、北、西边界,北以隆化崇礼断裂以南为界,西以大同—吴旗断裂的北段为界。南界尚不清楚,大致是以迁安片麻岩与滦县岩群的分界线向西,经北京以南至山西桑干河以北。主要地质标志是以麻粒岩相与角闪岩相岩石分界,以及一些零星出露的新太古代钾质花岗岩体。迁怀陆块东与胶辽陆块相邻,南与晋冀陆块相对,西与蒙-陕陆块相接。在平面上大致是一向东倾斜的平行四边形。
2.主要地质特征
(1)主要由新太古代麻粒岩相变质杂岩和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包有一些中太古代、始太古代岩块(如迁安岩系、黄柏峪岩块)。一些地质学家认为,怀安片麻岩穹隆是中太古代的产物,但至今没有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的工作表明,迁怀陆块的主体是新太古代形成的。
(2)组成该陆块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的中下部和上地幔源区,大量的TTG和部分镁铁质变质火山岩广泛分布,也夹有少量陆壳物质的再循环产物。
(3)迁怀陆块的主体岩石经历了复杂的多期次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成为着名的中朝古大陆北缘的麻粒岩相变质带,而有别于其它陆块。
(4)至少经历了3~4期强烈的区域变形作用过程。早期以强烈的塑性变形为特征,后期以韧脆性变形为主。现存的构造样式,表现为一系列片麻岩穹隆与紧闭倒转褶皱的条带状褶皱群分段排列。总体上成为近南北向,并向西弯曲的复杂叠加构造样式,与相邻几个陆块的构造样式明显不同。
3.区域磁异常特征
在1/400万中国航磁图上,主要显示为由球状或条带状高磁异常区组成的弧形异常带,其间夹有一些孤立的低磁背景场。在上延20km的磁异常图上,显示出由三个较大的高磁异常组成的三角形。磁异常高,可能与组成岩石的变质程度较深有关。
三、晋冀陆块
1.范围
位于迁怀陆块以南,东与胶-辽陆块相邻,西以大同—吴旗断裂与蒙—陕陆块分界,南与豫—皖陆块北界相接,平面上成为不规则的四边形,主要由太行山区阜平群、赞皇群、吕梁山区界河口岩群、晋中南霍县岩群、涑水杂岩组成。
2.地质特征
(1)主要由新太古代沉积变质岩系组成,原岩为砂质、粉砂质、砂泥质碳酸盐岩的韵律沉积建造。变质基性火山岩很少。陆壳物质来源于古陆壳的风化剥蚀,多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伍家善等,1987;山西省区域地质志,1989)。目前还未发现陆块内新太古代之下的更老岩石。
(2)经受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表现有递增变质的变化趋势,部分岩群的底部可达角闪麻粒岩亚相。
(3)经历了较强烈的区域构造变形作用。早期以塑性变形为主,规模小;中晚期褶皱变形强烈,形成规模巨大的线型复式褶皱群,不同地区区域构造方向有变化。陆块北部,主要为近东西向(阜平群及界河口岩群),陆块中南部以北东向为主;晚期形成规模不等的北东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以及规模不大的叠加褶皱。
(4)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较微弱,一般不形成明显的岩浆活动带;但随区域变质作用不断增强,陆壳岩石的深熔作用时有发生,在背斜的核部形成规模不等的混合花岗岩。
3.区域磁异常特征
在1/400中国航磁图和1/100万中国东部航磁图上,陆块内分布两条弧形高磁异常带,北段为近东西向,中南段为北东向,异常的走向与变质岩层的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在高磁异常带之间夹有不连续的低磁异常区。在上延20km的航磁图上,仍然保留上述异常的基本特征。
四、豫皖陆块
1.范围
北与晋冀陆块和胶辽陆块呈锯齿状相接(据航磁异常推断),南部边界以卢氏-确山断裂为界,西部边界呈楔形尖灭于西安以西,东部被郯庐断裂截断,平面上呈东宽西尖的不规则状。组成陆块的新太古代岩石为登封岩群、太华岩群、林山岩群、霍丘岩群、五河岩群等。
2.地质特征
(1)豫皖陆块主要由两种来源不同的岩石组成。陆块的北部岩石的原岩,下部由中基性火山岩及TTG岩石组成,夹有少量陆源碎屑岩(以登封岩群为代表);南部及东部的岩石(太华群、霍丘群等)的原岩,下部部分地区以基性火山-中酸性火山沉积岩为主,部分由沉积岩和TTG岩石组成,上部以陆源沉积岩系为主,由砂-泥质-碳酸盐岩组成的韵律性沉积十分明显,并含有机质(已变质为石墨)。初步认为,陆块北部可能为岛弧带,南部为弧后盆地环境。
(2)陆块的主体构造为近东西向延伸的短背、向斜褶皱群,不同地区有变化。安徽北部五河岩群为东西向,向西至霍丘地区转为近南北向,再向西至河南舞阳一带转为东西或北西向。
(3)陆块北部岛弧带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陆块南部岩石变质程度以高角闪岩相为主,部分可达角闪麻粒岩亚相。
3.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在1/400中国航磁图和1/100万中国东部航磁图上,豫皖陆块显示以东西向展布的高磁场背景,上延20km的航磁图上仍然保留其原状。区域航磁异常特征表明,它同北部的晋冀陆块明显不同,应属不同的构造单元,这与地质上的划分是一致的。此外,该陆块的东西向异常,在安徽北部和江苏徐州以南并未被郯庐断裂截断,在延拓20km的1/100万中国东部航磁异常图上,该异常已延至连运港一带。故此推测,豫皖陆块的东段可能断续隐覆于东海边缘海域之中,并多呈碎块逐渐消失在海洋之中。
五、蒙陕陆块
1.范围
东南以大同—吴旗断裂为界,北以地台北缘断裂西段为界,南以地台南缘北西向断裂为界,呈倒三角形状。总面积约为中朝古大陆的1/4左右。包括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宁夏及甘肃的西北部地区。蒙陕陆块的大部分被覆盖,太古宙岩层只出露于陆块的北缘。
2.地质特征
(1)陆块的东北边缘主要由新太古代沉积变质岩系组成(乌拉山群、贺兰山群),其原岩主要为砂泥质、铝土质夹透镜状碳酸盐岩,含较丰富的有机质,大多数地质学家称它为孔兹岩系,形成于大陆棚沉积环境(刘金中等,1989;沈其韩等,1990)。在阿拉善地区发现有大于2900Ma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因此,蒙陕陆块的基底中可能主要为中太古代变质岩。
(2)经历了较强烈的区域热流变质作用,变质程度为中低压麻粒岩相(沈其韩等,1987,1990;贺高品、卢良兆等,1991;徐学纯,1991)。
(3)构造变形作用强烈。陆块北部的太古宙岩群经历了四期变形作用,主体构造方向为NEE的复式褶皱,褶皱轴面向北西倾斜。陆块北部(乌拉山区)主体褶皱呈近东西向,以紧闭同斜褶皱为主,并伴随有同褶皱轴面一致的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李树勋等,1994)。
3.区域航磁特征
在1/400万中国航磁图和1/100万中国东部航磁图上,陆块的东北部为高磁正异常背景,向东被大同—吴旗北东向低磁线性异常带截断。在上延20km的航磁异常图上,近东西向并向南凸出的香蕉形高磁异常仍然不变。高磁场的北面为变化较大的磁异常区,该区深部地壳结构如何,是否为太古宙岩石所引起的区域负异常,尚不清楚。
③ 地球磁场是怎么样的
地球磁场,简言之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N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磁场的。
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慧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
地球磁层位于地面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
1967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里,充满了密度较大的等离子体,这一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磁力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资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地球磁层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的物理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磁层这一概念近来已从地球扩展到其他行星。甚至有人认为中子星和活动星系核也具有磁层特征。
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又会南北 磁极翻转?对地球磁场起源的探索,早在公元16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了。大家都会知道,有电荷在运动才会产生磁场,因此地球的磁场应该与地球内部的带电结构有关。
通常物质所带的正电和负电是相等数量的,但由于地球核心物质受到的压力较大,温度也较高,约6000°C,内部有大量的铁磁质元素,物质变成带电量不等的离子体,即原子中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变成自由电子,加上由于地核中物质受着巨大的压力作用,自由电子趋于朝压力较低的地幔,使地核处于带正电状态,地幔附近处于带负电状态,情况就象是一个巨大的“原子”。
科学家相信,由于地核的体积极大,温度和压力又相对较高,使地层的导电率极高,使得电流就如同存在于没有电阻的线圈中,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动,这使地球形成了一个磁场强度较稳定的南北磁极。另外,电子的分布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会因许多的因素影响下会发生变化,再加上太阳和月亮 的引力作用,地核的自转与地壳和地幔并不同步,这会产生一强大的交变电磁场,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因而发生一种低速运动,造成地球的南北磁极翻转。
太阳和木星亦具有很强的磁场,其中木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的20至40倍。太阳和木星上的元素主要是氢和少量的氦、氧等这类较轻的元素,与地球不同,其内部并没有大量的铁磁质元素,那么,太阳和 木星的磁场为何比地球还强呢?木星内部的温度约为30000°C左右,压力也比地球内部高的多,太阳内部的 压力、温度还要更高。这使太阳和木星内部产生更加广阔的电子壳层,再加上木星的自转速度较快,其自 转一周的时间约10小时,故此其磁场强度自然也要比地球高的强。
事实上,如果天体的内部温度够高,则天体的磁场强度与其内部是否含有铁、钴、镍等铁磁质元素无关。由于太阳、木星内部的压力、温度远高于地球,因此,太阳、木星上的磁场要比地球磁场强的多。而火星、水星的磁 场比地球磁场弱,则说明火星、水星内部的压力、温度远低于地球。
地磁场及其特性
地球的磁性, 是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之一。地球是一个大磁体, 在其周围形成磁场, 即表现出磁力作用的空间, 称作地磁场。它和一个置于地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很近似, 这是地磁场的最基本特性。地磁场强度很弱, 这是地磁场的另一特性, 在最强的两极其强度不到10-4(T), 平均强度约为0.6x10-4(T), 而它随地点或时间的变化就更小, 因此常用(γ), 即10 -9(T)做为磁场强度单位。
④ 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南北极
由于存在磁偏角,即地理南北极是人为规定的,而地磁南北极是自然形成的,所以不是完全对应的。小磁针指北确实是地理的北极,地磁的南极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南极和北极位于地球的两端。根据磁极之间互相作用的规律,指南针的北极与地磁的南极互相吸引,指南针的南极与地磁的北极互相吸引。所以,指南针静止时,它的北极总是指向地球的北端,南极指向地球南端。不过,指南针并不指向地球的正南和正北。公元11世纪,我国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指南针的指向并不是地球的正南和正北,而是略微偏离一点。也就是说,地球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的附近,地磁的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1492),才观察到这一现象,比我国科学家发现要晚四百多年。
地理北极就是地磁南极
⑤ 登封的地理环境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北中部,地理座标为:北纬34°35’~34°15’,东经112°49’~113°19’。东临新密,西接伊川,南与禹州、汝州交界,北与偃师、巩义毗连。全市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
通过登封市区的有三条小型河流:少溪河、书院河及五渡河。
登封市水资源总量2.4亿立方米,人均390立方米,是我国人均占有量的1/7。地表水资源1.5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0.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1.1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44.6%。
登封水资源有限,呈逐年下降趋势,且水体有一定的污染。登封市没有入境水,地表水主要指降雨形成的径流。地下水的分布规律为浅层地下水。嵩山基底的岩石形成于地球发展的早期阶段,是那时候大量火山运动、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性主要由震旦纪花岗岩、片麻岩及部分石英岩。由于岩性坚硬、完整,裂隙不发育,造成该地区深层贫水。浅层水的含水层为山前洪积物,含水层厚度为2~5m。同时受季节影响较大,遇干旱季节地下水枯竭。 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全市林业用地面积85.7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6.9%,其中有林地面积49.79万亩,疏林地0.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4.4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9.85万亩,宜林地13.1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7.3%,活立木总蓄积量159万立方米。
登封市有木本植物42科127种。主要生态树种有华山松、油松、侧柏、麻栎、刺槐、沙兰杨、泡桐。经济林树种有苹果、桃、李、杏、板栗、葡萄等,主要灌木有荆条、酸枣、白腊条、紫穗槐等。 登封区内沉积地层分布广泛,与其相关的沉积矿产资源丰富,所有矿产几乎全是沉积或变质矿产,其中以煤、铝土矿为主,其次为石灰岩、白云岩、粘土矿、硅石矿、铁矿、磷矿、玉石、建筑石料等,内生矿床少,有铜、铅、水晶、花岗岩和医用麦饭石、药石等。
登封市境内先后发现和探明的矿种有40余种,包括铝、铁、金、银、铅、锡、铌、镓、钽、煤、磷、灰岩、硅石、重晶石、钾长石、水晶、白云岩、花岗岩、玉石、油石、莹石、云母、石棉、耐火粘土、瓷土、粘土、麦饭石、药石、焦宝石、石料、黄铁矿、大理石、板料、石英、蛇纹石、滑石、蛭石、叶蜡石等。其中金属矿产10种:黑色金属铁,有色金属铝、铜、铅、锡四种,稀有金属镓、锂、铌三种,贵金属有金矿和银矿两种;非金属矿产27种:包括特种非金属水晶、云母、石棉三种;冶金辅助材料熔剂用白云岩、石灰岩、硅石、萤石四种,叶蜡石七种,耐火绝热石棉、蛭石、耐火粘土三种,建材水泥原料有大理石、花岗岩、灰岩、粘土四种,工艺美术材料玉石一种,陶瓷玻璃原料石英、长石二种,能源然料烟煤、无烟煤两种,药用矿石麦饭石、嵩山药石两种,矿泉水一种。
⑥ 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的南北极有什么不同
地磁南极、北极与地理南极、北极是否相反呢?下面我来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论证。
首先,人类发现、发明指南针时,是把在地磁场中能自由转动的磁针(或磁石)静止时指向南方,即指向地理南极的一端叫做指南极,简称南极,把指向北方,即指向地理北极的一端叫做指北极,简称北极。那么人类规定南北即地理南极北极是在发现指南针之前,而认识地磁场的方向及命名地磁南极北极是在指南针发现之后。所以地理南极北极的命名在先,早已确定,在字典上的解释也与地磁极无关,把早晨面向太阳时左手所指的一侧叫北方。地磁南北极的命名在后,确实在地理南北极的基础上命名的。
其次,在物理学中规定小磁针北极受力方向,亦即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为磁场方向。而把小磁针放在地球表面的地磁场中,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北方,这一点可以由实验验证,是实验事实,也就是说地球表面以外的磁场方向是地理中的由南向北(有一小磁偏角)。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而磁体外部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是由北极指向南极,因此地磁北极在南方,由于存在磁偏角,处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处在地理北极附近。人类在南半球找到磁极时,在这个磁极上方的磁针的北极是向上(背离地心)的,磁场向上,该磁极为地磁体的北极,这是把这里叫地磁北极的有力依据。
再次,李功爱老师的文章中的1、2、4三幅图中地表外的磁场方向(磁感线上所标)均指向地理北极附近,那里便是地磁南极,而且3、4图明确的告诉我们可把地球看成一个大磁体,其地理北极附近所标为大磁体的S,S是South的简写,其意为地磁南极。在2图中的上端虽标有N(North),但磁感线指向地球的地理北极附近,这个N是为了指明那里是地球的北半部,却不能理解为地磁北极。
若按有的人的意思,仅仅为了说法上的统一,便硬把地理北极附近的地磁极叫做地磁北极,把地理南极附近的地磁极叫做地磁南极,恐怕对科学不太负责任吧!
把地理北极附近的地磁极叫做地磁北极,磁体外部的磁感线的指向便成了由南极指向北极,这与物理事实是不相符的,且按照最基本的磁现象的规律:本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在地球附近就只能说成“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不过,这是与科学、实验事实相违背的,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还是得把地理北极附近的地磁极叫做地磁南极,把地理南极附近的地磁极叫做地磁北极。
其实,我觉得名字是否能一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名字能与事实相符,表现科学,能更易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⑦ 登封市准确的地理坐标。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登封市辖3个街道、8个镇、4个乡、1个工业区和1个矿区,总人口65万人(2013年),有24个民族。207国道与217、316省道贯通全境,郑少洛、禹登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登封铁路与京广、陇海、焦枝铁路干线相连。登封市位于河南省北中部,地理座标为:北纬34°35’~34°15’,东经112°49’~113°19’。东临新密,西接伊川,南与禹州、汝州交界,北与偃师、巩义毗连。全市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
⑧ 登封恒大地理位置怎么样
市区的西边,如果配套设施齐全的话,很适合居住,环境优美,音乐大典很近,少林景区十分钟就到
⑨ 地磁场和地理磁场有什么区别在题目中一般指哪个还有怎么用
地磁场和地理磁场有什么区别
南北2极只是人为划分的,只是为了人类了解地球方便,我们知道180度经线经过太平洋时有拐弯的地方,这也是为了不把一个地方划分为2个半球,所以这个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