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因子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20 19:17:14

1. 简述地形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
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非生物因子包括温度、湿度、风、日照等理化因素;生物因子包括同种和异种的生物个体。前者形成种内关系,后者形成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H.S.史密斯将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两类,前者主要包括寄生物、病原微生物、捕食者和竞争者等生物因子。它们的作用随种群密度而变化,例如密度升高,病原微生物流行加速。非密度制约因子主要指非生物因子,较典型的是气候因子,其作用一般不随密度升降而变化。 生物生存于特定生境中,受多种因子的综合影响,但往往只有一两种因子起主导作用,称限制因子或主导因子。1840年德国农学家J.von李比希注意到,田间作物收获量的多少常决定于某种最低量的基本养分,这一原理被称为最低量律。

后来最低量律被扩大到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各种环境要求。另一方面,某种生态条件(物质或能量)太多也同样起限制作用。一般说来,生物对于大多数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耐受极限耐受上限和耐受下限。1913 年美国动物学家 V.E.谢尔福德曾把这一概念称作耐受原理,即某类生物的多度或分布被超过该生物所能耐受的限和最低限的因子所控制。

分类
生态因子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统一。简单、传统的方法是把生态因子分为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和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前者包括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后者则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五类:

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也称地理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根据各因子的特点和性质,还可再细分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为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等,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等。

土壤因子
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人为因子
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生态因子的划分是人为的,其目的只是为了研究或叙述的方便。实际上,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并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共同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生态因子分析时,不能只片面地注意到某一生态因子,而忽略其他因子。另一方面,各种生态因子也存在着相互补偿或增强作用的相互影响。生态因子在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生物体也在改变生态因子的状况。

2. 自然地理因素有哪些经济地理因素有哪些 如题. 交通算哪种

自然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地势,水源,河流,土壤,植被.(具体根据题目想,总之就是自然方面的)
经济地理因素,又叫社会因素,有例如:国家政策,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人口素质,地价,科技技术水平,交通通达程度,资金状况...也应该具体到题目的
交通是自然的吗?当然不是啦~你自己想想嘛~~当然是属于社会因素啦~话说我刚高考完毕,一个多月不沾书了...居然把这么重要的一点忘记了~~还有交通啊~~补充上~

3. 地理因素有哪些初中所学的地理要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土壤、水源
经济社会因素: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历史

4. 什么是地理因素

一。地理因素分为 1)自然地理因素;2)人文地理因素。
1)自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例如水文,就你说的黄河吧,长江对该地区的影响:
1.冲击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2.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3。有利于航运的发展,交通便利。
4.在古代,有军事防御作用。
5.弊端:会造成洪水等自然灾害。
2)人文包括: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等。

举几个地理因素影响文明的例子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印度的文明都先后被外族所灭,唯有我国的文明“香火不断”,这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东太平洋,其它方向都有高山、高原的阻隔,特别是西面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阻隔,使我国免受西面外来民族的入侵。虽然北面的少数民族多次南下,甚至建立了象元清这样全国统一的王朝,但最终都被中原的先进文明所同化。

2.我国分裂时期各分裂政权的分界线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大山大河往往成为各割据政权的分界线。如:三国时期蜀国北边主要以秦岭和大巴山与魏国为界,东面以巫山、云贵高原东部与吴国为界,西面以青藏高原东部为界;北朝的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都以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为界;南朝的陈与北齐以长江为界;南宋与金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隋唐前,关中地区成为我国历史的重心。关中地区,北部是黄土高原,东面是函谷关,南面是秦岭,四面都是高原高山,进可攻,退可守,易守难攻。同时,这里气候温暖,渭河又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关中平原的土壤又比较疏松肥沃,这些有利条件使得关中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因此,在我国古代,往往是谁拥有关中,谁就拥有天下:西周在关中崛起,推翻了商王朝而拥有天下;秦国拥有关中而吞六国,一统天下;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打败项羽,成为统一而强盛的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关中地区如此重要,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均定都关中,成为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4.红军长征。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中央红军经过了湖南南部的五岭(大瘐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在云贵高原上穿越了茁岭、乌江、大娄山、赤水河、乌蒙山、金沙江,进入横断山脉东部,翻跃了大雪山、夹金山、邛来山,跨过了大渡河,踏过了布满沼泽的川北松潘草地,翻过岷山、六盘山,到达陕北。红军所经过的地区都是边远的大山区、大草地,人口稀少,人迹罕至,许多高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对人的生存来说,这些地方都是穷山恶水。红军只有走这样的路,才能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

5. 地理因素有哪些

地理要素是地图的地理内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通讯设备、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

地理要素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大类。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是指涵盖制图区域的地理景观和自然条件,如地质、地球物理、地势、地貌、水文、江湖、海洋、气象、气候、土质、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灾害现象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对稳定,变化较小,它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优劣,是衡量该区域开发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经济要素

社会经济要素(或称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如居民地、交通网、行政境界线、人口、历史、文化、政治、军事、企事业单位、工农业产值、商务、贸易、通信、电力、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疾病与防治、旅游设施等等。

社会经济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5)地理因子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地理因素的特征:

1、空间位置特征

地理要素总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某个位置,并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和几何分布,这些特征称为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特征,通常把地球表面抽象成一定的坐标系,在其中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即是其位于坐标系中的位置。

由地球表面抽象出来的坐标系可以是地理坐标的经纬度、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等。空间位置特征有时候也称为地理要素的几何图形特征,包括地理要素的位置、形状、大小和空间分布状况等。

2、属性特征

描述地理要素本身性质的、非空间的、专题内容的资料和记录数据称为地理要素的属性特征。每个地理要素都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

属性特征主要记录地理要素的数量、质量、名称、类型、特性、等级等。地理要素的属性通常分为定性属性和定量属性两种。定性属性包括名称、类型、特性等;定量属性包括数量、等级等。

3、空间关系特征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之问在地球表面存在各种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特征称为地理要素的空问关系特征。地理要素的空问关系主要包括拓扑关系、顺序关系和度量关系等。

4、时间特征

地理要素存在于地球表面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即地理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空问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是跟时问密切相关的,这种特征称为地理要素的时间特征。

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属性可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同时变化,如道路网系的修改扩建、土地利用的变化: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属性也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单独变化,如建筑物的空问位置不变而用途发生变化、学校的整体搬迁而属性没有变化。

6. “地理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因素”包括地形、地貌、 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动植物分布、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方面的诸多因素。

7. 常说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原因一般也说分析时的地理要素
1.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具体来说就是
(1)地: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相对位置)、地形地势;
(2)气:气候,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
(3)水:水文条件,或者水源条件;
(4)土:土壤;
(5)生: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资源
2.人文地理要素: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市场等等.

8. 地理学名词

地理学常用名词:
1.地理单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质将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2.地理空间——地球表层现象的相关几何范围。实在、客观并界定了的,称绝对地理空间;个人或群体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间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间的几何关系,称相对地理空间。
3.地理过程——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演变轨迹。
4.地理结构—— 一定尺度地理系统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间格局和相互关系。
5.地理考察——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阈值——又称“地理临界值”。它将地理系统中的不同状态加以区分或分隔,对某一性质的表现范围加以限制和说明。
7.地理系统稳定性——地理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原状的能力。
8.地理系统敏感性——地理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和速度。
9.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
10.地理因子——影响和决定地理现象的原因和条件。
11.地理要素——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的集聚或扩散。
13.地理界线——将地域单位或地理现象加以区分的线或带。一般处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明显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15.地理综合——地理学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将地球表层或某一特定区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16.地理循环——地球表层具有时间上可重复性的现象。包括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等。
17.区域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中的作用,
18.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19.区域分异——地球表层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20.区域承载力——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资源能支撑的人口数量和人类活动强度。
21.地理系统——地球表层中所有地理要素构成的时间、空间动态整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两者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22.地球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层空间的广阔范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23.地球表层——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圈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圈层。
24.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25.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
26.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27.水圈——地球表层由水和冰雪占有或覆盖的圈层,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对流层顶,下限到深层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气圈——地球最外层,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氩、氦及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29.土壤圈——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覆盖。
30.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

9. 地理中总共有哪几种因素

地理因素有以下几个内容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
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③海拔高低(大气密度)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地形地势(海拔,坡向,对气流阻隔)
③大气环流
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
⑤洋流
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阻隔)
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④洋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境(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②洋流
③陆地气候
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
②洋流
③结冰、融冰
④河流径流的注入
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
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
③天文条件(日、地、月位置)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
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
②强烈上升气流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
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
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
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按照自然和社会来分可以分为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经济基础、通讯、人口与城市、政治等。

进行地理分析还有区位分析需要用上以上部分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0. 地理教学因子划分

地理教学因子划分:

1、独立区分:各种地理因子只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调节,而不可代替或极小代替;

2、最小限制区分:在构成地理环境的总体质量中,对贡献最小的那个因子,具有限制作用;

3、等值区分:任何一个地理因子,在规模或数量上尽管不相同,但在对地理质量施加限制的作用上,并无本质差异。

性质分析

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应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和能量组分。人的认识过程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地理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使学生将直接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与地理因子包括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