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景观文化
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索尔,C.O.在1925年发表的着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由于民族的迁移,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不仅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者D.S.惠特尔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抽象的观感。文化景观的这种特性可以明显反映在区域特征上。法国地理学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过一个区域的景象来辨识区域,而这种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应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较了 3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的椰棕区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园)的农业和文化演变,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 6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和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和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农艺要素,品种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和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域。
‘贰’ 语言景观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
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叁’ 语言地理学的划分
种语言的起源和分布均具历史承袭性,可依其发展历史上的亲缘远近,划分出13大主要语系,它们是: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萘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古亚细亚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尼日尔爾尔—刚果语系和科伊桑语系。其中印欧语系分布最广,使用人数约20亿,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印地语、孟加拉语等主要语种。汉藏语系的使用人数也逾10亿,汉语、泰语、缅甸语等均属此系。各种同源的语系在音韵、语根、词汇等方面具有共同的语言特征,同时同种语言内部由于语音、语法、语汇的多种变化,又可形成各种地方的民族方言。研究方言分布的主要方法借助于使用等语线,即根据代表性语言、词汇指标,在地图上标出语言特征近似的分布点,连成等语线。区分两地区语言特点的等语线越少,通常说明该两地区方言越接近。循等语线几乎重合成粗线的地带,可划出“民族语言”的界限。这种界线往往沿着大的自然屏障或政治疆界延伸。语言谱系的地域变化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标志。如地理学者常借助语言的分化来推断移民的 历史。通常迁移时间越久,语言分化越 明显。此外,语言的地理特点还与政治、 社会、文化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现代 地理学者往往通过语言分布和语言景观的研究,考察文化辐射与传播、文化区形成、社会习俗与社会条件变化、民族同化与分化等文化地理内容。
‘肆’ 语言的文化气质与地理环境有关吗
有关,而且关系很大,每个地区的语言文化不一样就说很好的证明。如陕北人说话嗓音大,且能歌善舞,就说跟黄土高原的地理地貌有很大关系。
‘伍’ 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狭义的文化地理学是指研究语言、信仰、风俗、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特点的科学,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文化地理学,等同于人文地理学。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事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的文化地理学将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都视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其中政治地理学包括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地理、(狭义)文化地理。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而社会集团不论大小都占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
‘陆’ 为什么说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化景观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景观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见的物体之外,还包括许多看不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景观中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方面许多有价值的证据。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由于不同的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某地的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
‘柒’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密切。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人们把认识世界的成果通过语言保存下来传播下去。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富和发展。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不仅只表现在语音、语法、文字这几个方面,而且还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在生活当中的反映。
(7)语言景观通过什么来反应文化地理扩展阅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捌’ 语言地理的语言地理学
语言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以方言的地域分布和地理型式为基础,研究一般性语言问题,如语言母体与谱系继承性、历史比较语言、语汇词汇多样性、语形变化的地理特征等。20世纪初出现不少专门论述语言地理的专着和图集。如法国语言学者吉列伦(J.Gillieron)1904年 完成的法国语言地图集,多扎特(A.Dau- zat)1922年出版的《语言地理学》等,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各民族的母体方言、 词汇、语法的变体,并进行俚语的地理比较研究。嗣后语言地理学研究日益为世 界各国学者所注意。1928年,世界比较语言学权威蒙特林(M.Montolin)建议 在首届国际语言学者会议中设语言地理 调查委员会,并在1933年年会上根据各国语言地理研究现状,出版了《语言地理文集》。目前世界上约有2500~3000种语言。各种语言的起源和分布均具历史承袭性,可依其发展历史上的亲缘远近,划分出13大主要语系,它们是: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萘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古亚细亚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尼日尔爾尔—刚果语系和科伊嗓语系。其中印欧语系分布最广,使用人数约20亿,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印地语、孟加拉语等主要语种。汉藏语系的使用人数也逾10亿,汉语、泰语、缅甸语等均属此系。各种同源的语系在音韵、语根、词汇等方面具有共同的语言特征,同时同种语言内部由于语音、语法、语汇的多种变化,又可形成各种地方的民族方言。研究方言分布的主要方法借助于使用等语线,即根据代表性语言、词汇指标,在地图上标出语言特征近似的分布点,连成等语线。区分两地区语言特点的等语线越少,通常说明该两地区方言越接近。循等语线几乎重合成粗线的地带,可划出“民族语言”的界限。这种界线往往沿着大的自然屏障或政治疆界延伸。语言谱系的地域变化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标志。如地理学者常借助语言的分化来推断移民的历史。通常迁移时间越久,语言分化越明显。此外,语言的地理特点还与政治、 社会、文化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现代地理学者往往通过语言分布和语言景观的研究,考察文化辐射与传播、文化区形成、社会习俗与社会条件变化、民族同化与分化等文化地理内容。
‘玖’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框架
文化景观是某一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包括不同区域的文化景观差异、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因素的研究。聚落是组成文化景观的一个主要部分,文化地理学对房屋的形式、布局以及它们同交通、建筑材料、田地类型、自然障碍和自然资源的关系等作了很多研究。
文化是驱动力,自然区是媒介,而文化景观则是结果。在某一特定文化的作用影响下,由于文化本身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文化景观所经历的发展变化则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许最终将达到其发展循环的终点,但随着某种不同外来文化的介入,便开始某一文化景观的更新,或进行某一新的文化附加在原有景观残余之上的演化过程。 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文化区则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文化区或地域文化历来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920年代,文化地理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大学诞生。自此地域文化成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文化地理学之父索尔(Carl O. Sauer)从景观入手,分析文化区的特征和范围。地域文化以文化区(cultural region)的概念形式列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5大主题之一。在传统文化地理学中,文化区被划分为形式文化区(formal region)、机能文化区(functional region)和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region)。这些文化区已明显不同于区域地理中的“地域”。例如汉语区为形式文化区,它覆盖了很多传统的地域文化区;再如岭南文化区或美国迪克西(Dixie)文化区作为乡土文化区,比人类学研究的乡土文化单元要大得多。
地球表面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区。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的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涵,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或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虽然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概念一般是指物质文化,但如今已包容一定的作为社会集团的文化标记或组成工具的非物质文化。形成语言地理、民俗地理、民族地理、宗教地理等。
以汉语为例,汉语以中原地区为其产生的源地,通过历史上多种形式的文化扩散,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大小不同的汉语文化区。
不同文化区的文化可以通过人口的迁居、战争等形式相互渗透。例如游牧文化区与农耕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和不同宗教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时这种交流是相互融合的,有时又是冲突的。而文化区重叠时的文化整合,也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即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如探讨古文化中心的地理环境,近代文化发展与温带气候的关系等。有些学者过于强调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如E.亨廷顿强调人类文化进步主要取决于气候,温带气旋区远比地球上其他地区为优越”,认为西欧和北美具有促进文化发达的理想气候。英国的F.马卡姆所着《气候与国力》(1947)中,认为地中海文化从埃及、希腊到罗马,是冰川后退以后几千年气候变迁的结果。这种环境决定论曾为地理学家所抛弃,历史学家也曾不再为人类文明寻找地理的答案。但是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有推动和延缓的作用,所以作为影响因素的一个侧面也还是值得研究的。
环境不仅仅指自然地理环境,一定地域或民族的文化是多种环境因素制约的结果,探索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正确掌握该地区或该民族文化特点的形成过程,文化的复杂的传播和扩散影响的范围,它对该地区和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作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