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地理》的摘录怎么写呀!!!!!还是三篇
在《地理中国》的视频中,一边看视频便可以进行记录,开篇记录题目,后在视频中记录知识点即可,最后总结感想,一般感想都可以采用主持人的结语。
B. 比较好的中国地理书籍 最好含有各领域的知识
《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你这一本书就行了,因为里面把各领域基本上都概括到了
C. 求《中国国家地理》中的一篇文章。
卷首语: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海南岛为何比台湾岛早开发千余年?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海南岛和台湾岛虽然大小相仿(两者谁大谁小,过去一直有争论,现在清楚了,后者稍大一点),但两者纳入中央版图的时间却相距悬殊:海南岛早在西汉时就建立了珠崖、儋耳两郡,而台湾岛设立台湾府已是清康熙年间的事。
为何海南岛设府建制比台湾岛早了一千多年?我认为是因为琼州海峡比台湾海峡窄,容易渡过—— 琼州海峡最窄处仅18公里,而台湾海峡最窄处则有130多公里。后者的海流情况也比前者复杂得多,而且气候多变,台风多,前者则相对平静得多。今日渡过台湾海峡去台湾似乎很容易,但这在过去并非易事,清代官员在过台湾海峡时被困海上是常有的事。
台湾岛开发虽晚,但后来的发展速度远超海南岛,今天的海南已难望台湾之项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是如何的?从两岛的开发史看,早期受制于地理环境,但突破某个节点后,人文环境就起决定作用了。
全国地图是横的,是因为海洋意识差
当我沉浸在两个岛的比较之中,准备就此写篇文章时,一位来自海南岛的“不速之客”让我改变了文章的方向,因为他引出的问题更值得着文讨论。
他递上名片:傅中星,三亚南海开发创意研究会秘书长,并说明了来意:去年7月,他出版了一本关于竖版中国地图的书——《中国地理全图册》,想在书再版时让我写篇序。那时我正忙,未应承。走时,他将书送给了我。晚上翻看起他的书来,发现这本小书原来很有价值。书中,他制作了一张竖版中国全图,用此替代以往的横版中国全图。他甚至幽默地告诉大家:赶紧收藏横版中国全图(他称之为“老版图”)。他还以他的竖版中国地图为基础,制作了一系列专题地图。
傅中星在书中对我们整天看着的横版中国全图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六大问题。我觉得有一点击中要害:横版图不是一张中国全图,而是两张局部图的拼接。所谓两个局部的拼接,说的是横版中国全图将相当于中国大陆面积1/4的南海及南海诸岛切下来,再将比例尺缩小一半,绘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右下角(此法以下简称“贴小方块”)。如此,一张完整的中国全图就变成了两个部分的拼接。这的确不是一张中国全图。
横版地图还制造了中国东西长、南北短的错觉,实际正好相反: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5200公里;横版地图还助长了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岛屿的气焰;更严重的是,横版地图潜移默化地淡化了中国人本来就很微弱的海权意识
看了傅先生的竖版中国全图,我去图书馆查了很多旧地图。我想知道,在中国全图上“贴小方块”的处理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查阅的结果是:至少从1948年起,已经在全国地图上使用这种处理方式。那一年,一个叫金擎宇的人出版了一本《中国分省新地图》,全书的开篇就是一张横版中国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南海及南海诸岛已经变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全图右下角,与今天的全国地图很像。我量了这张图的尺寸:左右距离22.5厘米,上下距离16.5厘米,横向上长了6厘米,这显然是一张横图。这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1950年4月,由光华舆地学社编制、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其形式与金擎宇的地图并无明显差别,这说明新中国沿用了民国时期中国地图的画法。
60多年过去,中国变化巨大,但右下角贴小方块的横版中国地图却没有变(竖版地图后来在一些图集中出现过,但未在专题地图、也未在面向社会公众的挂图中出现过)。
中国的实际版图是竖着的,但我们的全国地图却是横着的。南海面积巨大,岛屿众多,却被塞进一个小方块,放在地图的角落里,这不是哪个部门或者设计者的问题,因为从民国到新中国都是如此,这是由于我们这个国家农耕文明占主体,骨子里缺乏海洋意识造成的。但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改正,却不能归罪中国人海洋意识差,而是其他原因。
查阅旧地图时,我发现一个现象:民国时,全国地图几乎都由个人或民间机构编纂,国家要做的仅仅是审查,颁发许可证即可。但今天,地图的编辑出版被国家主管部门的几家出版社垄断,不许民间染指。傅中星个人编制的地图,是不可能获得出版许可的(前面说的他的竖版中国地图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书中,而不能以单张地图的形式公开出版)。
在傅中星的书出版之后几个月,中国有关部门就宣布推出竖版中国地图。当然,这不能说是受了傅中星的启发或觉得他说的有理,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官员和国企,他们没有动力,也不愿冒险去做任何有风险的事。竖版中国地图的出版,我宁愿相信是被三沙市的成立逼出来的,因为地级市——三沙市在横版图上无法表现,他们不得不把中国地图竖起来。可是,如果三沙市不成立或级别低,竖版中国地图就不需要出版吗?
民间创造力的压抑有多深?
傅中星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地图创新者郝晓光,不过他关注的是中国官方出版的世界地图。
6年前的某一天,郝晓光带着4个角度看世界的4张世界地图来到我办公室。那真是革命性的创造,因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官方出版的世界地图一直以太平洋为中心。但他的地图至今仍未能公开出版。
不过,在国家海洋局和民航部门,这几张地图得到了内部应用,因为要跟踪表现科考船前往南北极考察的航迹,要表现中国到一些国家的航线,非得用他的地图不可。它们后来又被我国军方某部门采用过,军方还给他写了一封证明信。一次他来北京,激动地向我展示这封信,但看到这封信时,我心中涌起的却是感慨:民间有着怎样的创造力,但是这些创造力受到多么深的压抑?中国有多少有才华的人,为何这些才华这么难以绽放?
由此,我想到了我在海南的所见所闻。在琼海市潭门镇,我见到了1983年时曾驾驶一艘小帆船勇闯南沙的船长伍书光。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规定渔民不准前往南沙作业,虽然他们的祖先早在明代就前往那里捞海珍品。至1983年伍书光出现在南沙时,那里已有30多年未见大陆人。
应该说,小人物伍书光此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他得到的后果却是被吊销船长执照,不准出海。让人想不到的是:接下来,潭门镇更多的船长冲破重重阻力,沿着伍书光的航线继续前往南沙。再后来,官方渐渐默认,并在1988年时派遣军队进驻南沙,从此我们在南沙才有了立足之地。这是民间牵引官方,最终推动官方有所作为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南沙,我曾对那里林立着周边国家的油井却唯独不见中国的油井感到不解。后来找到了答案,因为我国石油的开采权力被国有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垄断,而这“三桶油”即使维持现状也已富得流油,对要冒着风险才能开采的南沙石油自然没有兴趣。但是假如允许民间开采、运营,我相信南沙海域的油田中早就会出现勇闯南沙的船长,中国的油井也早就屹立在南沙蔚蓝的大海上了。
D. 中国地理知识摘要50字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E. 有哪些中国地理知识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
轨道半径: 149,600,000 千米
(离太阳1.00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2,756.3 千米
质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亥亚,大地母亲)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在空间拍摄的地球照片有很高价值;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而且这些图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
0- 40 地壳 2700-2890 D'' layer - D"层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过渡区域 5150-6378 Inner core - 内核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大气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内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或镍/铁),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榄石,辉石(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这些都是通过地震技术获得的资料(所谓地震技术是指在地表人工制造一个震源,如炸弹之类的,通过接受地下的回波来确知地下结构的方法);我们只能在岩浆中获得上地幔的采样,对于其它层则无能为力。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就整体看,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为: 34.6% 铁 29.5% 氧 15.2% 硅 12.7% 镁 2.4% 镍 1.9% 硫 0.05% 钛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
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对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有关行星内部构造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地球。
不像其他类地行星,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比如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目前有八大板块:
¤北美洲板块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
¤南美洲板块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 - 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 - 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 - 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与澳洲板块 - 印度,澳大利亚及大部分印度洋
¤纳斯卡板块 - 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区
¤太平洋板块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还有超过廿个小板块,如阿拉伯,菲律宾板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这样一来,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亿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头只有40亿年,连超过30亿年的石头都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则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态水(虽然在土卫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态乙烷与甲烷,木卫二的地下有液态水)。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许也有这种情况)。
地球的大气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着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摄氏度(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丰富的氧气的存在从化学观点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气是很活泼的气体,一般环境下易和其他物质快速结合。地球大气中的氧的产生和维持由生物活动完成。没有生命就没有充足的氧气。
地球与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每世纪减缓了2毫秒。当前的调查显示出大约在9亿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时。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极在地表处相对地移动;北磁极现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卫星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
未知点
-我们有关地球的知识全部是由极不直接的证据逐步导出的。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仅管太阳"常数"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温度却数十亿年来非常稳定。最好的解释这个的理由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改变,控制温室效应来完成。但这到底是怎么完成的?亥亚假设主张是由生物圈的活动维持了它。更多的有关金星与火星的详情可能会提供某些线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样大气前我们能将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F. 中国经典名着里的优美句子和词语有哪些
1、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2、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3、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4、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5、泉香而酒冽,玉(上为苑字下部,下为皿)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
6、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7、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8、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9、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10、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11、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12、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13、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14、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15、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G. 描写我国名胜的优美语段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着,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八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难怪古代诗人发出"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的赞叹。湍急的江流,闯入夔门,在紧逼的峡谷中奔腾咆哮。船驶峡中,真有"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开头段
临江楼
临江楼原是一家名为“广福隆”客栈的旧址,以后成为酒店而改名。厚实的木门内,一个小小的庭院,迎面一座三层楼的银灰色楼房。楼的底层和二层走廊前,上下各有石砌藻饰的三个拱形廊檐,远远望去,宛如六个巨大的永不凋落的花瓣嵌在屋前。
塔 林
早就听闻嵩山景区有个着名的景点叫做塔林,顾名思义,就是塔楼林立,犹如森林一般。去年夏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嵩山旅游,才得以一见。初听当地的导游介绍时,我还不以为然,待到登上嵩山主峰--风景秀丽的少室山脚下,眼前展现一片高低交错、黄白相间、密密麻麻的方塔、八脚塔、圆塔……方觉得果然名不虚传。
过渡段
豫 园
然而,我最喜欢去的,还是九曲桥北面素有“江南明珠”美誉的古代名园--豫园。园内,那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清幽秀丽的池馆水廊,还有大假山、古戏台、玉玲珑等古代园林的杰作,都使我流连忘返。特别是那绕着围墙屋脊建造的雕龙.鳞爪张舞,双须飞动,好像要腾空而去似的,更令人感叹不已。
晴川阁
此山此水,哺育了多少代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篇光辉历史?孙权挥雄兵灭黄祖,不就在这里吗?王睿烧铁锁破江夏,不也在这里吗?武昌起义英雄,江岸罢工烈士,大江东去,何曾稍息!过回廊,进阁厅.厅中正展出着辛亥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事迹。这不又是一个在晴川阁下龙腾虎跃过的英雄人物吗?
细节段
丽江古域
丽江古城没有围墙,四通八达。古城中间有一条宽敞的道路,道路两旁都是商店,有卖玩具的、有卖吃的、还有卖衣服的……有四千多家商铺,物美价廉,应有尽有。每家门前都有河水流过,真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图啊!在古城之中,中国的文化精髓如画卷般一一展现.让你不得不陶醉在其中。
普陀山的寺庙
普陀山上到处见得着寺庙、古刹。那里的特点几乎就是“老古董”--佛庙。
那里的庙,才叫绝:那里的庙,才叫真正的古老。细看,那寺庙后门的外墙上,坑坑洼洼的,就像千年老树皮,让人看了就起鸡皮疙瘩。寺庙的顶部,是一层一层的瓦砖.好像已经修补了无数次。但里面却干净舒服,一座座佛像面带微笑,让我一下就爱上了这里。
钟楼上的匾额
在钟楼的东西南北四个门洞上挂着四块匾,上面分别嵌有“迎旭”、“览胜”、“瞻紫”、“拱板”8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不知多少游客被这几块匾所吸引,陶醉于书法这灿烂的艺术之中。底楼珍藏着清代着名书法家张五德的“雁字回文碑”。这座碑上的文字,可以横读、竖读,也可以斜读,真可谓中国一绝。
形态各异的楼阁
从远处望去,绿树丛中,一座座银白、淡绿、浅蓝、棕黄色的建筑突兀而起,有的是球体、圆柱体,有的是长方体,有的简直无法准确地说出它的几何形状。有的桅杆林立,像准备出海的帆船队;有的平展双翅,像呼啸腾空的喷气式飞机;有的裸露着黑色钢铁的机械架,线条粗犷有力;有的似微微隆起的绿色沙丘,线条平缓柔和:
有的古朴、典雅,诱人抒发怀古之幽思:有的造型新颖奇特,促人抒发新的狂想。
结尾段
故宫的震撼
故宫带给我许多惊叹,我感叹着里面各种器物的巧夺天工,赞叹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出了神武门.回头望望“故宫博物院”那5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不禁自豪于自己是龙的传人。
圆明园
孤寂的圆明园在夕阳下显得更加苍凉,哭诉着曾经屈辱的历史。
看着这破落的圆明园,想象着它昔日的胜景,我不禁为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而扼腕叹息,默默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H. 近期地理·中国中的好词好句
1、我国领土四端: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踩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2、中国十四邻国名称: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3、中国的行政区划: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蒙青陕甘,新藏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4、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江口东是香港,素称明珠和天堂。新界九龙香港岛,发展经济各有长。进口原料搞生产,电子钟表和服装,银行如林船如梭,金融中心自由港。九七回归更发展,一国两制好主张。
I. 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好词好句好段,帮帮忙,好人一生平安
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
链接: https://pan..com/s/1UkK_KuvdDA7iabpYxTgBJg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J.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哪些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着,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着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