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教,兵符和虎符的区别是什么
虎符是兵符的一种型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汉也多常用,隋朝兵符改成麟符,唐代为鱼符,兔符还有龟符
Ⅱ 古代的龙符和虎符是什么有什么用有多大权力
龙符,这是什么东西。古代没什么东西叫龙符吧
刚刚查了下资料,
龙符的两种解释
(1).即龙节。借指地方长官。 唐 韩翃 《送高别驾归汴州》诗:“身随玉帐心应惬,官佐龙符势又全。”参见“ 龙节 ”。
(2).指道教符箓。 清 张鉴 《冬青馆古宫词》之一八四:“记得禁中施妙术,龙符一道裂袈裟。”
还有一个是什么什么小说吧
所以龙符应该不是什么权力的象征吧
但是虎符这东西可有来头了,可厉害了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至于虎符的权力,你想想,可以调动天下兵马,这还不牛吗
有两块虎符,就相当于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军事大权,也就可以比拟天下兵马大都督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不懂请追问
Ⅲ 古代打仗的兵符有哪几种
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作虎型,又称虎符内,制成两半,右半留容存在国君,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形状不同,但都是老虎的形状。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后世演变为铜牌。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
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Ⅳ 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都有什么作用
古代身份主要有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
Ⅳ 麟是什么意思
超级新华字典
麟 1
(1)
麐
lín
(2)
(形声。从鹿,粦(lìn)声。本义:大鹿)
(3)
同本义 [big deer]
麟,大牝鹿也。――《说文》
麐,牝麒也。――《说文》。朱骏声曰:“经典皆以麟为之。”段曰:“经典无作麐者。”
射麋脚麟。――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解罘放麟。――张衡《东京赋》。薛注:“大鹿曰麟。”
惧失麟鹿而获艾貑。――《潜夫论·贤难》
(4)
麒麟 [kylin;[Chinese] unicorn]
单呼麟者,大牡鹿也;呼麟麟者,仁兽也。麒麟可单呼麟。――《说文》段注
西狩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
(5)
又如:凤毛麟角;麟阁(又称麟台。麒麟阁,汉宣帝时曾在麒麟阁内绘功臣图像,以表其功);麟趾(麟足);麟符(刻画麟状的信物);麟游(麒麟遨游)
(6)
喻皇族、显贵 [noble]。如:麟寺(掌管皇族事物的衙署);麟牒(王族的族谱);麟子凤雏(麒麟之子,凤凰之雏。古人用来比喻贵族的子孙)
(7)
喻稀有之物 [rare and precious things]。如:麟角(比喻世间罕有的俊才或难得的珍物);麟角凤毛(比喻稀有珍贵之物);麟凤一毛(比喻精细珍贵之物) 麟 2
lín
〈形〉
光明 [bright]。如:麟麟(光明的样子。麟,同燐)
Ⅵ 麟字有什么含义
一、汉字释义: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鹿,全身有鳞甲,有尾。古代以其象征祥瑞,亦用来喻杰出的人物。
二、麟的读音:lín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部首:鹿
五、相关词组:
翠麟、麟旌、泣麟、麟殿、麟寺
(6)地理上的麟符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汉字笔画:
点、横、撇、横折、竖、竖、横、横、竖提、横、竖提、点、撇、横、竖、撇、捺、撇、横撇/横钩、点、横、撇折、竖
二、词语释义:
1、翠麟
翠色麒麟。指良马。
借喻杰出的人物。
2、麟旌
即麟斾。
3、泣麟
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4、麟殿
“ 麒麟殿 ”的省称。
5、麟寺
古代官署名。 宗人府的别称。
Ⅶ 古代调动兵的狮牌
先纠正一下你的错误,古代调动兵马用令牌不是“狮牌”,那应该称为“虎符”。
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有兵权不就能随意造反?
《史记》记载,公元前257年,如日中天的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企图灭亡赵国。经过长平之战的赵国,早已无力抵抗秦国的虎狼之师,就在大家都以为赵国会玩完的时候,历史总会给一些惊喜,赵国的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的妹妹,于是求援于魏,认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的信陵君,说服魏王救援赵国,使老将晋鄙率军10万救援赵国,但慑于秦军兵威,晋鄙驻军观望,徘徊不前。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谋划,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并大破秦兵,救了赵国,成就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佳话。
我们在感叹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表现出的勇气智慧外,为何他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就夺了晋鄙的兵权而不需要通过魏王允许?国家的战争机器就那么简单的掌握在一个虎符中?为什么古代统治者要设置这样一个虎符呢?
这个虎符可不是像玉玺那样用来盖章的,相反,它不是盖章的,而是一个兵符,掌管全国兵马。有了兵符很大程度上就等于你拥有了军队的控制权,信陵君就是这样调动了军队。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在皇帝手上,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要用兵时,两半要对合才能调兵,且旁边会有皇帝派来的专人监督。
作为最高统治者,必然要有对国家实际的控制权,兵权则是防止帝皇被架空的最有力武器,没有实权的皇帝是最悲哀的,三国时期的汉献帝过的都是什么生活啊!
设置虎符从表面上看是作为调兵凭证,更深一层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分化地方将领的军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重,毕竟地方对抗中央的事不时上演。
帝皇打下天下之后,必然要分兵驻守地方,很多士兵是很难见得到皇帝的,谁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平常跟士兵接触最多的就是驻地的将领,“山高皇帝远”谁更容易树立威信可想而知了。
历史上有不少“只知将不知皇”的军队。
明朝的关宁军,在关押袁崇焕的时候,竟然需要袁崇焕的命令关宁军才肯入关保卫北京,从这一点来说袁崇焕被杀倒也不奇怪了。
兵符作为调动军队的直接凭证,代表帝皇行使的权力是军权,作用就类似圣旨和尚方宝剑,见之如见帝皇。
秦朝更是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军队都需要虎符,秦时嫪毐欲发动政变,虽然控制了很多人,但没有虎符无法调动军队而最终失败。虎符对于控制军队、加强皇权的作用不言而喻,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
但其实这不是万无一失的。
军队名义上是皇帝的,军饷、给养都是朝廷供应,但是打仗是由武将带领,特别是那些建立过战功的武将,一旦有事,就算没有兵符,凭着自己的威信,以清君侧和救驾等理由照样可以调兵。
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就是一例。
但一旦有了反叛之心也是严重的,例如唐朝的“安史之乱”等等内乱。
所以自古以来皇帝对拥兵自重的武将都十分忌讳,打压那些战功卓着的将领威信也是帝皇一种控制军权的手段,甚至不惜自掘墙角,将他们杀掉,韩信、岳飞等这些人死得多么可悲,莫须有的罪名不需要证实,宁肯错杀,否则自己不保。仁慈一点的就是像宋太祖这种的“杯酒释兵权”。
所以控制军队不光有虎符制度,还有藩将轮换,安排监军。
最明显的是宋朝,北宋的军队将领都是轮换的,兵无常帅,这也是北宋军力孱弱的一个原因。
当然,古代军队承认将领的威信的只在少数,多数都是凭虎符调动。
因为一支军队的建立都会被灌输听命于虎符,听命于皇上的观念,新兵入伍除了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虎符长什么样子,识得虎符。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赵云夺取南郡,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
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从容调开而不引起怀疑,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可见虎符在官兵心中的认知程度有多深。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既然虎符作用这么大,如果将领造反,是否拥有了虎符就可以完全控制了军队?
上面我们说到,军队从建立之初就被灌输听命于虎符,听命于皇帝的观念,就算有了兵符,也不一定能够调动军队,就算调动了,往往也会军心不稳,因为天子是正统,造反就是逆天而行,很多时候民心都不会向着造反派,不难解释为什么历史上造反的都是失败得多,成功的极少。
就算是那些威望极高,拥有强大的号召力的将领,面对的是一个荒淫无度,暴虐的皇帝,造反时候还得以“清君侧”等口号来笼络人心。
虎符是帝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工具,保证了军国大权始终控制在帝皇的手上,它的出现是维持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需要,确保了“家天下”的世袭。
Ⅷ 古代兵符的由来
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与我国古代对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关联。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与虎符性质相近的还有节、牌等。 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视为虎符前身。使用虎符有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在历史上, 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姐,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的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Ⅸ 了解古代的虎符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就是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考古学家发现过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汉以后的虎符设计上又有了变化,
调发军队时,须有使臣持符,两符相合,方能发兵。现代常用的“符合”一词,便源出于此。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着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杜虎符
· 杜虎符: 据称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2)。因此杜虎
阳陵虎符展览图片
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现在左右不能分开了。
东郡虎符
·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合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
金虎符
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铜鎏金虎符
战国时期的虎符还有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可惜这两件虎符都没有太多的资料。见下图:
玉虎符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
Ⅹ 麟的意思是什么
麟的解释
[lín ]
1. 〔麒~〕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鹿,全身有鳞甲,有尾。古代以其象征祥瑞,亦用来喻杰出的人物。简称“麟”,如“凤毛~角”,“~凤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