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分别从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势地貌、气候水热条件几个方面分析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位于北纬4°到北纬53°34′,东经7°到东经135°之间;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边界。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西部地区高原山地为主,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西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青藏地区海拔高,形成高原山地气候,终年气温比较低。
B. 高中地理三地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问题
3、A
降水最少
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4、对
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
5、对
同一地点,海拔高度不同,水热条件不同
C. 什么是地理上的水热状况
水分和热量,其实也就是气候状况。比如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热状况好。
D. 地理知识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具体指什么
水热条件:
水就是指降水
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啊...
热就是指温度
作物生长期的温度
平均温度
积温啊...
不过
最关键的是雨热是否同期
雨热同期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E. 如何发挥自然地理学的综合优势
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
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方向,也即农、林、牧、副、渔等业的生产构成方
向,主要决定于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区域的水热条件,二是区域的土地结构。 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区最适于栽培的作物组合,最适于饲养的家畜种类及其品 种组合,等等,实质上是决定了该区农业构成的基本方向。而土地结构则使 由水热条件决定了的生产构成基本方向更加具体化。
一方面,一定的水热条件下总有其最适宜发展的个别作物或牧畜种类, 据此农业生产可考虑专门化的发展方向;而相同的水热条件下可能有多种土 地类型,不同的土地类型适合于相应不同的生产,据此农业生产又应考虑综
合发展。二者结合起来,就导致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构成方向,这 个方向可以是比较集中的专门化方向的,或是综合发展的,或是具有一定的 专门化方向的综合发展的,具体构成取决于当地的土地类型组合结构的特 征。例如,平原区域,土地结构较为单一,故比较集中的区域农业专门化多 在这里形成;地貌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区,土地结构较复杂,不易形成单一优 势,却具有结构优势,根据土地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农 业构成专门化的综合发展方向,或形成综合发展的集约多元化方向。
另方面,土地结构影响了当地的大农业各种内部构成,包括农林牧渔等 业的构成、土地利用方式构成、农作物和牧畜种类构成、农田水利措施和田 间工程种类构成、农业机械配套构成等。我们知道,各种土地类型的自然特 点是各不相同的,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土地类型,因此各种土 地类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最适合的大农业内部的构成方向。例如,适于农业 的土地类型比例大时,农业在生产构成中的比重就大,而不同的宜农土地类 型其农业利用方式也有差别;适于发展牧业的大地类型多,分布面积又大时, 牧业在生产构成中的比例就大,而不同的宜牧土地类型适于放牧不同种类的 牧畜,等等。
一个地区的大农业构成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该区的生产战略部 署。在区域水热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土地结构合理确定当地的生产发 展方向,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造、利用和保护措施,将大大促进该区的开 发建设和自然保护。例如,对于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问题,我们 应从水热条件和土地结构两方面人手进行探讨。黄土高原面积广大,从东南 部的褐色土落叶阔叶林地带向西北过渡为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并延伸到草 原地带、半荒漠地带的东南缘。区域内地貌变化大,有切割高原(源)、切 割丘陵(梁和瑞)、山地、山间冲积盆地等。因此,我们必须从客观条件去 分析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水热条件差异,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区域内的土地类 型质和量的对比关系,才能为不同区域确定其科学的生产发展方向。如陕西 的北部属森林草原带’地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从水热条件看,农林牧业都 有发展条件,也都有限制因素。从土地结构看,该区具有“一川 、二沟、三 坡、四峁梁”的土地结构特点,“川 ”地宜农,但所占比例小,不能扩大农 耕;“沟”地可耕部分发展农业,但须加一定的田间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 失;“坡”地和“峁梁”地目前已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段,如要开垦耕种, 必然导致水土流失恶化。由此可见,该区的土地结构中适于农业的土地类型 少,适于种值牧草和造林的坡丘地多。因此,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生产建 设方向应以牧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类似的,如粤北山区,位于南岭南坡, 是北高南低的斜降山地,具有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结构,宜 农地少,宜林地比例很大,又处在东亚季风区中亚热带的湿润水热条件下, 因此本区的农业构成方向无疑应以林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
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特别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 构成,这是 大农业内部的构成。如珠江三角洲的水网洼地,经过相应的地貌改造,形成 了基田和池塘两种土地类型经常重复出现的组合方式,这样的土地结构,使 当地形成了“桑基渔塘”、“蔗基渔塘”和“果基渔塘”等的土地利用方式。 基田上种桑、蔗、果,水塘养鱼,农林渔用地彼此分开。有两种以上的土地 利用方式按一个复区有机结合,并建立了彼此有利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这 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由此可见,各种土地类型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构成,有利于农林牧生产综合发展,有利于向集 约化农业发展。
总之,土地结构,即所谓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对于确定一地 农业总体的和内部的构成方向很有关系,它使由大气候条件决定的生产构成 更为具体化了。
F. 水热条件再地理中怎么描述
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冬季温暖,不下雪也不结冰,全年的降水量丰富,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根据题意.
故选:B.
G. 地理上的水热状况
降水整体来说赤道地区和中纬度较多,热量的话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中纬度地区,降水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而变化,不是从东至西。这里面你要全懂的话要看的知识非常多,气候,洋流等都得看才能全懂哈
H. 地理知识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具体指什么
水热条件:水就是指降水 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啊...
热就是指温度 作物生长期的温度 平均温度 积温啊...
不过 最关键的是雨热是否同期 雨热同期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I.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 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 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