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野外考察方法一般有哪些

地理野外考察方法一般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9:50

㈠ 地理考察的形式

按地理考察的目的和深度,可以分为踏勘考察、中间考察和详细考察。踏勘考察是一种广泛的自然条件特征和资源分布考察,目的在于了解考察区的一般特征,探索开发的可能性。根据考察区的大小及复杂程度,成果表示在中小比例尺地图上,为规划选择优先开发地区及发展项目等提供参考。踏勘考察是目前进行得最多的,也是中间考察和详细考察的基础。它耗资少,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及适当的考察技术和方法。中间考察主要用于开发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这时自然条件的分析、评价进入定量阶段,经济分析显得更加重要,成果通常表示在中比例尺地图上。详细考察包括自然条件定量评价和为方案实施提供经济评价,一般采用绑比例尺制图,考察深度、规模、目的明确,考察活动集中于有关资料的搜集,考察人员的专业和人数也有相应的限制和要求。
按地理考察的性质,可分为综合考察、要素考察和专题考察。综合考察是多学科的地理考察,或是为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而进行的前期工作,或是为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而进行的综合研究。综合考察根据考察目的和考察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以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由相应的学科参加。这些学科既可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也可包括其他学科,既可有自然科学学科,也可有社会科学学科。这些学科从不同角度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协调和互相补充,最后得出综合性的结论。综合考察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社会-经济考察,旨在了光社会、经济诸因素的特点和空间分布情况;②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考察,旨在了解自然地理诸因素的特点和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综合考察的最终结论,一般着眼于长远目标和基础资料的积累,但也与现实的生产问题有一定联系。要素考察是针对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由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对其他地理要素也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专题考察是为解决某个专门问题而进行的地理考察。由于地理环境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某一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因此,专题考察也可看作是综合考察的一种形式。

㈡ 怎样考察地理 要带什么工具

地质包,主要装:地质锤、地质用10倍放大镜、纸笔、地址罗盘。再带一些野外常用药品,如蛇毒清、创口贴。也可以带一根绳子、匕首。

㈢ 走进大自然到野外考察,怎样利用自然特征判别方向

利用太阳:
在晴朗的白天,根据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东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断方向。但只能大致估计,较准确的测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手表测向。“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时到下午4时之间可以很快地辨别出方向,用时间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对准太阳,12时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其一半为7:20,时针对向太阳,那么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时针对准太阳,时针与12刻度平分线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将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表中央转动手表,使小棍的影子与时针重合,此时与12时刻度之间的平分线即是北方。
必须注意:判定方向时,手表应平置;在南、北纬20~30度之间的区域内中午前后不宜使用。
2) 日影测向。在地上竖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随太阳位置变化而移动,这些影子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连线是一条直线,该直线的垂直线为南北方向。
在一张50×50厘米的绘图纸上绘制一系列同心圆,同心圆半径以1厘米递增,钉在平板上并水平固定好,将一根12~15厘米长的细钢针或针状物垂直插在圆心上。当太阳位置变化时,影子的端点总会与同心圆相交标绘出这些点,然后把同一个圆上的两点直线相连,把这些直线的点与圆心相连,这条连线就是南北方向线,圆弧顶的方向为北方。

利用自然界特征判定方向

在没有地形图和指北针等器材的情况下,要学会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特

征判定方向。

首先,太阳是最可靠的“指北针”。

我们知道,太阳是由东向西移,而影子则是由西向东移。例如,早晨6时,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物体的阴影都倒向西方;到中午12时,太阳位于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时,太阳到正西,影子则指向东方。因此,可用太阳和物体的阴影概略地测定方向。

俗话说:“立竿见影”,用一根标杆(直杆),使其与地面垂直,把一块石子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A处;约10分钟,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B处时再放一块石子,将A、B两点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指向是东西方向,与AB线垂直的方向则是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图5)。

依此法测定方向,插杆越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长,测出的方向就越准。特别是中午12时前后。如11时半和12时半这两个时间的影子长度几乎相等,顶点的连线刚好指向东西方向,连线的垂直线也能较准确地指出南北方向。

地球24小时自转360度,一小时转15度,而手表的时针总比太阳转得快一倍,依此原理,可用手表和太阳概略测定方位。早晨6时太阳在东方,影子指向西方,这时,将手表上的时针指向太阳,表盘上的“12”字便指向西方,如果表盘转动90度,即将6时折半,使表盘上的“3”字对向太阳,“12”字便指向北方;中午12时,太阳位于南方,将12折半,使表盘上的“6”字对向太阳,则“12”字仍指北方(图6)。

依此方法测定方向,要考虑地方时差。应将北京时间换算成地方时间。以东经120度线为准,经度每向东15度,将北京时间加一小时,每向西15度,则将北京时间减一小时,即为地方时。如乌鲁木齐的地理坐标是东经87度40分,则(120°-87°)÷15°=2小时9分钟,将北京时间减去2小时9分钟,就是乌鲁木齐的当地时间。

以上两种方法,夏天在我国台湾的嘉义、广东汕头东北的南澳岛、广西的梧州市、云南的个旧市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7分)以南地区不能使用。

顺便提一下,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中,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移动15°这个原理,可以用手表和太阳概略测定方向。反之,我们用指北针和太阳也可以测定概略的时间。方法是,用指北针指北定向,太阳的方位的读数被15除即可。我国以北京时间为准,北京在东经120°线上,其他地区则应根据经度差异,加以修正,即得正确太阳时。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的热能在自然界形成了许多间接判定方向的特征。掌握这些特征之后,即使在没有太阳的阴天仍可以依此判定方向。例如:靠近树墩、树干及大石块南面的草生长得高而茂盛,冬天南面的草也枯萎干黄得较快。树皮一般南面比较光洁,北面则较为粗糙(树皮上有许多裂纹和高低不平的疙瘩)。这种现象以白桦树最为明显。白桦树南面的树皮较之北面的颜色淡,而且富有弹性。

夏天松柏及杉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脂,南面的比北面多,而且结块大。松树干上覆盖着的次生树皮,北面的较南面形成的早,向上发展较高,雨后树皮膨胀发黑时,这种现象较为突出。秋季果树朝南的一面枝叶茂密结果多,以苹果、红枣、柿子、山楂、荔枝、柑桔等最为明显。果实在成熟时,朝南的一面先染色。

树下和灌木附近的蚂蚁窝总是在树和灌木的南面。

长在石头上的青苔性喜潮湿,不耐阳光,因而青苔通常生长在石头的北面。

草原上的蒙古菊和野莴苣的叶子都是南北指向。

我国北方的山岳、丘陵地带,茂密的乔木林多生长在阴坡,而灌木林多生长在阳坡。这是由于阴坡土壤的水分蒸发慢,水土保持好,所以植被恢复比阳坡快,易形成森林。另就树木的习性来讲,冷杉、云杉等在北坡生长得好,而马尾松、华山松、桦树、杨树等就多生长于南坡。

春季积雪先融化的一面朝南方,后融化的一面朝北方。坑穴和凹地则北面向阳融雪较早。北方冻土地带的河流,多为北岸平缓南岸陡立。

此外,庙宇、宝塔以及一般住房大都坐北朝南。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门则朝向东方(礼拜者面向西方)。

夜间通常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寻找北极星,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俗称的北斗星),因为它与北极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位置关系不停地旋转。当找到北斗星后,沿着勺边A、B两星的连线,向勺口方向延伸,约为A、B两星间隔的5倍处,有一颗较明亮的星,就是北极星。

在北纬40度以南的地区,北斗星常会转到地平线以下,特别是冬季的黄昏,常常看不到它。此时,应根据与北斗星相对的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仙后星座由5颗与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组成,形成“W”形。在“W”字缺口中间的前方,约为整个缺口宽度的两倍处,即可找到北极星。

在北纬23度以南地区,上半年可利用南十字星座判定方向。南十字星座主要由四颗明亮的星组成,四颗星对角相连成为十字。沿A、B两星的连线向下延伸,约在两星距离的四倍半处即为正南方。

夜间还可以用月亮判定方向。月亮的起落是有规律的。月亮升起的时间,每天都比前一天晚48-50分钟。例如,农历十五的18时,月亮从东方升起。到了农历的二十,相距5天,就迟升4小时左右,约于22时于东方天空出现。月亮“圆缺”的月相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农历十五以前,月亮的亮部在右边,十五以后,月亮的亮部在左边。上半个月为“上弦月”,月中称为“圆月”,下半月称为“下弦月”。每个月,月亮都是按上述两个规律升落的。利用月亮测定方位,可参考下表。

此外,还可以根据月亮从东转到西,约需12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转15度这一规律,结合当时的月相、位置和观测时间,大致判定方向。例如,晚上10时,看见夜空的月亮是右半边亮,便可判明是上弦月,太阳落山是6时,月亮位于正南;此时,10时-6时=4时,即已经过去了4小时,月亮在此期间转动了15°×4=60°。因此,将此时月亮的位置向左(东)偏转60度即为正南方。

在自然界中,风也能帮助我们判知方向。如木制的柱架,其迎风面颜色深黑容易腐坏,而悬崖及石头迎风面较为光滑。但必须熟悉当地的盛行风向,这在沙漠地区尤为重要。

风是塑造沙漠地表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在单风向地区一般以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为主。沙丘和沙垄的迎风面,坡度较缓;背风面,坡度较陡。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形成西北向东南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质

较硬,东南面坡度大,沙质松软。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沙漠地区的植物,如酥油草、红柳、梭梭柴、骆驼刺等向东南方向倾斜。蒙古包的门通常也朝向背风的东南方向。冬季在枯草附近往往形成许多小雪垄、沙垄,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就是西北方向。

以上所述是沙漠地区的一般特点。风向还因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异。因此根据风向特征判定方向,平时应参阅兵要地志,了解当地四季盛行风向,以便得出正确的判断。还须注意,在具有多种风向而风力又大致相似的地区,则会出现金字塔形沙丘,在此地区判定方向较为复杂,应参考日月和星辰综合判别。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熟知有“独立大树通常南面的枝叶较茂密,北面的枝叶较稀疏。”、“独立树树桩的年轮,通常北面间隔小,南面间隔大。”的说法,但在实际中却是较复杂的。1945年,原苏联人M?贝里亚可夫经过系统观察之后指出:“不能用树木枝叶和年轮判别方向。树叶繁茂通常不是在南方,而是在自由空间的一方。就独立树而言,除阳光以外,风和其它因素亦有巨大影响,以此判别方向往往不可靠。同理,即使是独立树的年轮也不一定在南方宽;对年轮宽度有影响的不单是太阳,还有风;此外,年轮宽度还有垂直变化,在不同的高度切断树木就会获得不同的结果。”据实地观察证明,贝里亚可夫的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宁夏贺兰山山谷中的独立树受常年风向西风的影响,枝叶全部都朝向东方,而不是南方。

利用自然界特征判定方位时,要特别注意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在辨别方向时,务必注意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互相补充、验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在掌握共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各地区的特殊规律,以便得出正确的判断。

迷失方向后怎样处置

在野外行进中,原来的道路消失了,或者从开始就没有确定路线,只是依赖地形及方位行进,结果找不到位置,这就是迷失方向了。

发现自己迷失方向后,切勿惊慌换措,应立即停下来冷静地回忆一下所走过的道路,想办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标志重新定向,然后再寻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循着自己的足迹退回至原出发点,切勿盲目乱撞。返回原来的路线,有时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尤其是已经登上了山岭,临时决定改道,走艰辛的回头路,要比前进更需要勇气和毅力。

发现迷失方向时,应先登高远望,判断应该往哪儿走,在山地尤应如此,先爬上附近大的山脊上观察,然后决定是继续往上爬,还是向下走。通常应朝地势低的方向走,这样易于碰到水源。顺河而行最为保险,这一点在森林(丛林)中尤为重要。俗话说:“水能送人到家”,因为道路、居民点常常是滨水临河而筑的。

在山地,若山脉走向分明、山脊坡度较缓,可沿山脊走。因为山脊视界开阔,易于观察道路情况,也容易确定所在位置。山脊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只要沿山脊前进,通常可达到某个目标。

在广阔平坦的沙漠、戈壁滩或茫茫的林海雪原上行进,因景致单一,缺乏定向的方位物,人们在上述地区一般不会走直线,通常向右偏。一般人的左步较之右步稍大0.1~0.4毫米,因而行进中不知不觉便转向右方。步行者通常约以3~5公里的直径走圆圈,即俗话说的“鬼打墙”。为了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在沙漠戈壁或森林中行进,依照一个确定的方向作直线运动非常重要。在上述地区行走,可利用长时间吹向一个方向的风或迅速朝一个方向飘动的云来确定方向。迎着风、云行走或与其保持一定的角度行进,可在一定时间内保证循着直线前进。也可使用“叠标线法”,即每走一段距离,在背后作一个标记(如放石头、插树枝,或在树干上用刀斧刻制标记),不断回看所走的路线上的标记是否在一条线上,便可以得知是否偏离了方向。解放战争中,我解放军在东北剿匪时,一些侦察员就是用这种方法往返于茫茫林海雪原中取送情报的。

沙漠地区景物单调,常常使人迷向。沙漠地因风的作用,沙丘移动,道路不固定。寻找辨认道路可根据地上的马、驴、驼的粪便来辨认。一般成规律者,是人畜走过的路线。如实在无路可走,可以沿着骆驼的足迹行进,在干渴的沙漠中,骆驼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依此常能找到水源。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和草原地区,道路少但比较顺直,变迁不大。只要保持了总的行进方向,便可一直走下去。在有流沙的地区,个别路段会被覆盖,出现左右绕行的道路,这种绕行距离一般不会很远,应及时回到原行进方向上,切勿沿岔路直下而入歧途。在沙漠地区,还应注意不要受海市蜃楼的迷惑。

在森林中行进,高密的树冠,遮天蔽日,根本看不到日月星辰。进入森林时,为避免迷失方向,应把当地的地形图研究清楚。特别要注意行进方向两侧可作为指向的线形地物,如河流、公路、山脉、长条形的湖泊等。注意其位置在行进路线的左方还是右方,是否与路线平行。如发现迷失方向,应立即朝指向物的方向前进,一直走到为止,再行判定方位。

在森林中迷失方向,应先估计,从能确定方位的地方走出了多远,然后寻找身边便于观看的树干,用刀斧刮皮作环形标记(即树干周围的皮都刮掉,以便从任何方向上都能看到),再根据自己的记忆往回走。如果找不到原来的地点,折回标记处再换一个方向重新试行。最后,总能找到目标。

森林中,如果稍不留意,很难区分是林中小径还是树木间的缝隙。人们常走的小径,因路面经常践踏而变得坚硬踏实。但须注意,并非所有路面坚实的小径都是人行的路。如上半身常碰到草藤枝条,而下半身却不受这些杂物的缠绕,则可能是野兽出没的路径。黑夜中,这种感觉判断较白天敏锐准确。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刻返回人行道路上去。没经验或不熟悉道路的人,夜间穿行森林一般都会迷路,因而,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夜行。

在我国西南边疆丛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多习惯砍光寨子附近山上的树木。因而,以这种地区迷路之后,可爬到树上或高处了望,如发现某座山上没树木,那座山的附近往往会有人家。此外,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住房多用竹子搭制,他们习惯在寨子边上种大蓬竹。因此,有大蓬竹的地方,也容易找到山寨。

迷途时无路可走令人沮丧,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也令人无所适从。此时,首先要明确要去的方向,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若几条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无法判定,则应选中间那条路,这样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错了,也不会偏差得太远。

迷路后,当天色已晚。应立即选址宿营,不要等到天黑,否则将非常被动。若感到十分疲乏时,也应立即休息,不要走到精疲力尽才停止。这一点在冬季尤应注意,过度疲劳和淌汗过多,容易冻伤或冻死。

迷失方向,对一个沉着坚定的军人来说并不足畏。古语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迷途时,只要冷静分析,并根据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判定方位,坚定信心,一定会突破“山重水复”的包围,进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如需求救援,夜间可在高处燃点火堆;白天可燃烟,在火上放上青草,就会发出白烟,每隔十几秒钟放一次青草,正确的方法是每分钟6次。这是世界通用的救难信号。若在森林中,可用斧头、棍棒击打桦树,因为桦树声音宏大而且传播很远。

在开阔的地段,如草地、海滩、雪地上可以因地制宜制作地面标志。如将青草割成一定标志,在雪地上踩出或用树木、石块摆放出相应标志与空中联络。

㈣ 地理野外考察(150字作文)

地学科技活动中的野外考察就是组织青少年到大自然中去对山、川、湖、海、石、泉、土、林等事物或现象进行的考察活动。它是地学科技活动中的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地学特点的活动形式。
3.1 野外考察活动的基本过程
野外考察是进行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地学科技活动中,可以作为考察的内容非常多,常见的就有地质、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洞穴、土壤、植被、草原、沙漠等,某些特殊的地质,地理现象,如火山、冰川、泥石流、地震灾害等也可以列入考察的范围。此外还有乡土地理考察、环境地学考察;大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考察等等。
野外考察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总结等三个阶段。
一、野外考察的准备工作
充分的准备是搞好野外考察活动的前提,野外考察不同于旅游观光,它是要组织青少年有目的地到大自然中去研究和探讨地学问题,去研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书”。所以,没有充分的准备是不行的。
准备工作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思想准备
野外考察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一项艰苦的学习过程,它不是闲情逸致地游山玩水,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这一点必须事先向参加考察活动者讲清楚。野外考察,经常要和困难,甚至危险打交道,要走路,要爬山,连续多天的野外工作更会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因此,参加活动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野外考察是一项集体活动,任何地学现象的观察和测量,都需要大家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考察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也是需要集体的努力才能克服,可以说,在野外考察时,离开了集体,则将一事无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考察者自觉地树立群体意识,加强集体主义观念,要有为集体的事业做出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这一点对于保障考察活动顺利进行,无疑也是非常必要的。
2.业务准备
业务准备是指考察出队前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以及资料文献的收集工作。
为使青少年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讲课和培训外,还可以组织青少年走访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同志,向他们学习,请他们介绍情况,传授经验。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应包括考察区的地形图、地质图,有关的调查报告、论文和文章,在有条件时,还应收集该区的航空相片、卫星相片等遥感图像资料,以便全面了解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成果。这对于确定考察内容和编制活动计划大有助益,也会使考察实施及其尔后的总结少走弯路。
对于收集到的资料文献,还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编选,条件允许时,最好能编写出一份适合青少年水平和需要的综合材料,向他们宣讲或印发给他们。
3.物质准备
野外考察用的仪器、设备、文具用品等,一般分为通用和专用两大类。适用于各种内容的野外活动用的通用装备有:罗盘、高度表、望远镜、照相机、放大镜、铁锤、卷尺、标本盒(袋、夹)、以及背包、遮阳帽、厚底鞋、长袖衣裤、饭盒、水壶和用以记录的笔记本、铅笔等。专用装备是指适用于不同学科的专门仪器或设备。例如:水文考察用的流速仪、水尺、求积仪、计算纸;土壤考察用的土镐、土锹、土钻、取土刀和用于简单土壤化验的药品;生物考察用的年轮仪、测高器、采集器(筒、袋)、枝剪、解剖器(解剖刀、镊子、剪子)以及制作标本用的酒精、防腐剂、福尔马林、氢氧化钾等。
此外,还应准备一些常用药品,如预防晕车、中暑、治疗伤风、感冒和各种外伤用的药品,到南方和山区还应准备一些蛇药。
4.组织准备
严密的组织工作是顺利进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证,对于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队成为一个拉得起走得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出发前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
具体办法是把全体考察人员编为一个队,设队长一人,负责全队工作。参加人员少时,辅导员可以全面负责,参加人数较多时,应请行政领导任队长。再根据辅导力量和参加人员的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小队,每位辅导员负责15人左右为宜,人数过多势将影响考察质量。小队设队长一人,协助辅导员工作;小队下面再划分小组,每组3~5人,负责小组的野外考察,现场讨论,室内准备、作业检查等组织工作。

㈤ 地理考察的一般流程有哪些

地理考察程序通常分为预察和正式考察两个步骤。
预察是在正式考察以前,对考察地区的资料、交通、物资供应等多方面情况作初步了解,为制定考察路线和考察计划提供依据。
正式考察包括室内准备、野外作业和室内总结等阶段。
室内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搜集、分析已有的文字材料和图件,包括航空、航天图像和地图资料;②对航空、航天图像进行判读,初步确定考察区的一般地理规律,提出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③编制工作底图和考察大纲;④确定考察路线和典型考察地段,确定采样点;⑤列出考察报告提纲初稿。
野外作业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核对、充实室内图像和地图判读结果;②采集标本、样品;③记载沿线考察情况,初步编绘考察区基本图件;④搜集考察报告所需的各种文字资料,进行必要的访问、调查。
室内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样品、标本的鉴定、分析和化验;②编制所需要的图件;③进行综合分析,编写书面报告。

㈥ 怎样进行地理野外考察

1、确定侧重点:地质考察、土壤考察、植物考察、水文考察、气候考察等等…
2、准备相关材料,例如地质考察需要准备地质锤,地质袋、地质罗盘、记录本,相机等。
3、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写出考察报告。

㈦ 我们在户外使用地图,如何确定地理方位

野外辨别方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同时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

2、利用太阳

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按24小时制读出当时的时刻,将小时数除以二,将得到一个小时数。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让手表的这个时刻对准太阳所在的方位,这时手表表面12点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点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立竿见影,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

3、利用星星

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断方位。

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湿,长有青苔。

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

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成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

草原上蒙古包的门多向南开放。

㈧ 地理考察的内容丰富多彩,你能说出哪些

地理考察的途径比如旅游、野外探险、夏令营等等。
准备指南针、帐篷、水、食物、地图、GPS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旅游活动,地震、海啸、泥石流都与地理知识有关。

㈨ 野外怎样通过自然坏境辨别地理位置与方向

利用自然界特征判定方向
在没有地形图和指北针等器材的情况下,要学会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特
征判定方向.
首先,太阳是最可靠的“指北针”.
我们知道,太阳是由东向西移,而影子则是由西向东移.例如,早晨6时,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物体的阴影都倒向西方;到中午12时,太阳位于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时,太阳到正西,影子则指向东方.因此,可用太阳和物体的阴影概略地测定方向.
俗话说:“立竿见影”,用一根标杆(直杆),使其与地面垂直,把一块石子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A处;约10分钟,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B处时再放一块石子,将A、B两点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指向是东西方向,与AB线垂直的方向则是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图5).
依此法测定方向,插杆越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长,测出的方向就越准.特别是中午12时前后.如11时半和12时半这两个时间的影子长度几乎相等,顶点的连线刚好指向东西方向,连线的垂直线也能较准确地指出南北方向.
地球24小时自转360度,一小时转15度,而手表的时针总比太阳转得快一倍,依此原理,可用手表和太阳概略测定方位.早晨6时太阳在东方,影子指向西方,这时,将手表上的时针指向太阳,表盘上的“12”字便指向西方,如果表盘转动90度,即将6时折半,使表盘上的“3”字对向太阳,“12”字便指向北方;中午12时,太阳位于南方,将12折半,使表盘上的“6”字对向太阳,则“12”字仍指北方(图6).
依此方法测定方向,要考虑地方时差.应将北京时间换算成地方时间.以东经120度线为准,经度每向东15度,将北京时间加一小时,每向西15度,则将北京时间减一小时,即为地方时.如乌鲁木齐的地理坐标是东经87度40分,则(120°-87°)÷15°=2小时9分钟,将北京时间减去2小时9分钟,就是乌鲁木齐的当地时间.
以上两种方法,夏天在我国台湾的嘉义、广东汕头东北的南澳岛、广西的梧州市、云南的个旧市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7分)以南地区不能使用.
顺便提一下,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中,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移动15°这个原理,可以用手表和太阳概略测定方向.反之,我们用指北针和太阳也可以测定概略的时间.方法是,用指北针指北定向,太阳的方位的读数被15除即可.我国以北京时间为准,北京在东经120°线上,其他地区则应根据经度差异,加以修正,即得正确太阳时.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的热能在自然界形成了许多间接判定方向的特征.掌握这些特征之后,即使在没有太阳的阴天仍可以依此判定方向.例如:靠近树墩、树干及大石块南面的草生长得高而茂盛,冬天南面的草也枯萎干黄得较快.树皮一般南面比较光洁,北面则较为粗糙(树皮上有许多裂纹和高低不平的疙瘩).这种现象以白桦树最为明显.白桦树南面的树皮较之北面的颜色淡,而且富有弹性.
夏天松柏及杉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脂,南面的比北面多,而且结块大.松树干上覆盖着的次生树皮,北面的较南面形成的早,向上发展较高,雨后树皮膨胀发黑时,这种现象较为突出.秋季果树朝南的一面枝叶茂密结果多,以苹果、红枣、柿子、山楂、荔枝、柑桔等最为明显.果实在成熟时,朝南的一面先染色.
树下和灌木附近的蚂蚁窝总是在树和灌木的南面.
长在石头上的青苔性喜潮湿,不耐阳光,因而青苔通常生长在石头的北面.
草原上的蒙古菊和野莴苣的叶子都是南北指向.
我国北方的山岳、丘陵地带,茂密的乔木林多生长在阴坡,而灌木林多生长在阳坡.这是由于阴坡土壤的水分蒸发慢,水土保持好,所以植被恢复比阳坡快,易形成森林.另就树木的习性来讲,冷杉、云杉等在北坡生长得好,而马尾松、华山松、桦树、杨树等就多生长于南坡.
春季积雪先融化的一面朝南方,后融化的一面朝北方.坑穴和凹地则北面向阳融雪较早.北方冻土地带的河流,多为北岸平缓南岸陡立.
此外,庙宇、宝塔以及一般住房大都坐北朝南.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门则朝向东方(礼拜者面向西方).
夜间通常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寻找北极星,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俗称的北斗星),因为它与北极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位置关系不停地旋转.当找到北斗星后,沿着勺边A、B两星的连线,向勺口方向延伸,约为A、B两星间隔的5倍处,有一颗较明亮的星,就是北极星.
在北纬40度以南的地区,北斗星常会转到地平线以下,特别是冬季的黄昏,常常看不到它.此时,应根据与北斗星相对的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仙后星座由5颗与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组成,形成“W”形.在“W”字缺口中间的前方,约为整个缺口宽度的两倍处,即可找到北极星.
在北纬23度以南地区,上半年可利用南十字星座判定方向.南十字星座主要由四颗明亮的星组成,四颗星对角相连成为十字.沿A、B两星的连线向下延伸,约在两星距离的四倍半处即为正南方.
夜间还可以用月亮判定方向.月亮的起落是有规律的.月亮升起的时间,每天都比前一天晚48-50分钟.例如,农历十五的18时,月亮从东方升起.到了农历的二十,相距5天,就迟升4小时左右,约于22时于东方天空出现.月亮“圆缺”的月相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农历十五以前,月亮的亮部在右边,十五以后,月亮的亮部在左边.上半个月为“上弦月”,月中称为“圆月”,下半月称为“下弦月”.每个月,月亮都是按上述两个规律升落的.利用月亮测定方位,可参考下表.
此外,还可以根据月亮从东转到西,约需12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转15度这一规律,结合当时的月相、位置和观测时间,大致判定方向.例如,晚上10时,看见夜空的月亮是右半边亮,便可判明是上弦月,太阳落山是6时,月亮位于正南;此时,10时-6时=4时,即已经过去了4小时,月亮在此期间转动了15°×4=60°.因此,将此时月亮的位置向左(东)偏转60度即为正南方.
在自然界中,风也能帮助我们判知方向.如木制的柱架,其迎风面颜色深黑容易腐坏,而悬崖及石头迎风面较为光滑.但必须熟悉当地的盛行风向,这在沙漠地区尤为重要.
风是塑造沙漠地表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在单风向地区一般以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为主.沙丘和沙垄的迎风面,坡度较缓;背风面,坡度较陡.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形成西北向东南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质
较硬,东南面坡度大,沙质松软.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沙漠地区的植物,如酥油草、红柳、梭梭柴、骆驼刺等向东南方向倾斜.蒙古包的门通常也朝向背风的东南方向.冬季在枯草附近往往形成许多小雪垄、沙垄,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就是西北方向.
以上所述是沙漠地区的一般特点.风向还因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异.因此根据风向特征判定方向,平时应参阅兵要地志,了解当地四季盛行风向,以便得出正确的判断.还须注意,在具有多种风向而风力又大致相似的地区,则会出现金字塔形沙丘,在此地区判定方向较为复杂,应参考日月和星辰综合判别.

㈩ 基本步骤及主要调查方法各有哪些

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实地勘查和观测研究,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填绘在地理底图上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见地质编录)。此外,还常采用以下方法: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
、地温法勘探以及钻孔地球物理勘探。②地球化学勘查。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质标志较清楚的地区,还可采用遥感图象解释的方法(见遥感地质)。④重砂测量(重砂指由比重较大、物理和化
学性质比较
稳定的矿
物的颗粒所组成的
松散集合体),通过重砂分析和综合整理,发现并圈出矿产机械分散晕,即与矿产密切相关的指示矿物的重砂异常,据此进一步追索原生矿床和砂矿床,是区域地质调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找矿方法,尤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地区。

阅读全文

与地理野外考察方法一般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