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地理学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着。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着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的内容和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⑵ 近代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有哪几个
对希罗多德: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近代地理学:,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海技术、测量技术、造船技术、海盗文化,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德国为中心):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⑶ 地理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地理学的性质 :地理学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研究地球是一项自然科学工作,研究社会是一项社会科学工作。 而地理学者最感兴趣的是研究地球上人与地球环境的关系。这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地理学者在观察空间联系与相互作用时,提出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点? 它是怎样的? 它为什么在那里? 它会在哪里以及会是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说明和解释的是世界上各地方和区域的地理位置、处境,各地方、区域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解答当前处境的成因要联系到历史和现状,从中显示出某种恶势并为未来的发展提示思想和观点。 地理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地理位置、地方、空间、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地理位置: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绝对和相对地理位置均不相同。它们通过物资、人口和思想的流动而联系起来。关于人和地方的地理位置的知识是理解这些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先决条件。 地方:各地具有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体、植被、动物和人类。人文特征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居住村落以及根据各地区人民的信仰和观念决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关于各地自然特征和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方面的知识是理解人类与其所处地方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 空间:人类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利用有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景观,一方面受到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人类亦将自然环境改造成不同的人造环境。 理解这些空间上复杂的相互作用,为承担环境规划管理和保护的责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地球上人类和资源的分布不均匀,由此导致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给自足,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将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地理位置的变化,改变了空间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洞察这些空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当前人们通过物资信息交流、人口迁移而进行的合作,同时意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形成改进地区性、国家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观念。 区域:是一个根据特定标准划分出的具有一定特征的地区。例如,以政治标准划分的国家和城市,自然标准划分的气候和植被区域,社会经济标准划分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等。区域是学习和开发环境的基本管理单位。区域的综合系统导致形成一个星球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在全球系统中这些不同区域的结构和演化过程是确立地区和国家本体以及国际团结的基础。 。。。。。。
⑷ 人类地理学的研究理论
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出版了《人类地理学》第一卷,讨论了人类分布的原因,探讨了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的影响,从而发挥了李特尔的地理学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1891年发表了第二卷,副标题是《人类的地理分布》。两卷着作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和集团;作为人类迁移结果的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然和环境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由于在论述地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分布的影响和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并将当时已风行全球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移植到人类社会,不恰当地进行类比;他的学生辛普尔(E.C.Semple)等因袭了他的理论上缺陷并进一步发挥,以及法西斯地缘政治学者豪斯霍费尔(K.Haushofer)又加以歪曲利用,导致后人对他的决定论思想多持批判态度,引起了长期争议。美国着名的人类学家洛威(R.H. Lowie)认为,“拉采尔没有夸大自然环境的力量,实际上他曾反复告诫人们要提防这个陷阱……没有人曾比他更多地强调历史的力量。”彭尼曼(T.K.Penniman)也从人类学观点肯定拉采尔关心“人类分布的共变因子”是正确的。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认为拉采尔“目的在于把人为要素还回地理学中去。”拉采尔本人也承认,“由于有人类因素,环境控制是有限度的。”对他发展人文地理学的贡献则多持肯定态度。詹姆斯(P.E.James)评价拉采尔系统地研究人生地理学时“扬弃了许多陈旧的观点。”迪金森(R.E.Dickinson)则认为拉采尔是“所有对人文地理学有贡献的人中最伟大的一位”,“也是第一个阐明文化景观的人。”中国一些人文地理学者,历来不同意他的环境决定论思想倾向,但认为他在发展人文地理学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能抹煞的。赫特纳指出,不能认为拉采尔创造了人类地理学,因为地志学的一些研究中已有了人生地理学的内容,如19世纪70年代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的地志学研究亦已引伸出人类的地理情况。他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已有关于中亚细亚民族迁移等精彩描述。罗士培(P.M.Roxby)指出人文地理学真正的起源归功于李特尔和洪堡。自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者应用人文地理学一词后,《人类地理学》这一名词已很少采用。
⑸ 简述地理学的环境视角观察问题的主要生态理论
1 地理学视角的生态补偿理论。突出从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角度,对生态补偿问题进行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2 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可作为从事区域发展、城市规划与管理、房地产开发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社会学等研究。
⑹ 请问自然地理学原理通常有哪些
自然地理学原理通常包括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自然地理学原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能量传输和物质循环两方面展开,贯通有关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圈层的基本概念与重要理论。 在内容组织方面,改变按自然地理要素或圈层分别叙述,罗列现象的体系,强调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自稳定性、自组织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内容叙述方面,吸收物理学、化学、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生态学,以及全球变化学说最新的科学概念和研究成果来论述地球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的机理,以反映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交叉学科的特点。
⑺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7)地理学有哪些理论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⑻ 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所有理论
地理学
(一)地理学的概念
地球是人类的家,人类一直都十分关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出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着。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着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的内容和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资源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层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它们分别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大气对流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也包括部分液态水和固体颗粒。由于对流层同地面和水面接触,因此大气中各种要素都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体物质组成,包含部分气态、液态物质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类所依附的场所,也是各种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态水组成,以海洋为主还有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类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动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地球表面施加影响,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层圈——人类圈。
上述各层圈所组成的地球表面这个综合体,这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各层圈的形成在实践上亦有一定的顺序: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全是无机的物质,首先出现;有机的生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是在无机圈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则是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太阳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内能分布的不均匀性。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比如人种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历经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人类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控制或减轻了某些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况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的影响程度还在加剧。
(四)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
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个层圈或某一个层圈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研究大气的大气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质学、研究人类圈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地理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与其它现象间联系的知识。
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地理区域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必须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研究的特点。地理学研究及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随意性的;有长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地理学,就要求把现代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现象的规律。现在现代地理学已经有可能对于某些区域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和管理,以满足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的资料主要来自于野外考察,随着航空遥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航天技术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数据的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等也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地理学的快速发展。
(五)地理学学科体系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一个。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属的分支按研究特点分为两组:
一组是综合性的,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一组是部门性的,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还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同其他自然学科结合而成的一些边缘学科,如化学地理学、医药地理学,以及异特殊自然要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等。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变化,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另一个。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
社会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以及新近形成的旅游地力学等。
政治地理学包括狭义的政治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层士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隶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已经超出了聚落和社会文化的范围,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这是地理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注重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
地图学是研究编制和应用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一门以地图的形式来综合表达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科。它是地理学中的技术性学科,同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各类地理现象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结构论、人地关系论和区位论等。
应用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学科。实际上,地理学的不少分支学科就是为了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如医药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由于许多重大问题,比如荒漠化、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问题的解决与研究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胜任的,而地理学由于是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特别适于这种应用性研究。
其它的还有数量地理学、地名学、方志学等等。
总之,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
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基础学科:政治,历史,
⑼ 论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分别有哪些
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化可得出结论:
一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成不变,地理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学科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方法、手段上的不断改进,它的研究对象及其侧重点也不断地发生转移;
二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域系统”,从学科性质上看,现代地理学更接近于边缘性学科。
现代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系统”的以下几个方面:
(a)地域系统的等级序列划分
包括建立等级划分的原则和确定等级划分的数量指标。传统地理学各种地域类型和区域的划分实质上就是不同性质或不同规模的地域系统的划分,如自然方面的综合自然区划、动植物地域类型的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等,经济方面的如综合经济区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划、交通运输网区划,人文方面的如人口区划、宗教文化区划、行政区划等。地域系统的等级序列划分不仅要确定其主导因素、建立相应的原则,而且还要确定数量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忽视任何一方,划分出来的结果就会缺乏科学性。传统的方法是重“定性”而轻“定量”,这是一个不足。现代地理学在定量方法上已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b)地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构和功能是同等的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不同,则功能就不同,系统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功能的改变。现代地理学不仅仅要研究地域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样使系统内部结构达到优化并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目前国内地理学界研究的或参与研究的重大课题大多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如“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城镇地域系统(体系)研究”等。
(c)地域系统的时空演替规律
任何一个地域系统都不是永远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研究地域系统的时空演替规律,并依据其客观规律、对地理过程进行预测预报,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任务。
(d)地域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不同性质的地域系统在运动变化的内在机制上是不同的,并且它们之间客观上还存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复杂关系,如人文地域系统与自然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水文地域系统与生物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政治地域系统与经济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等。同时,组成地域系统的诸地理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对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地理学只是宽泛地探讨这些关系,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现代地理学不能只满足于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而应做一些深入的具体研究。
⑽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岩土钻掘工程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岩土钻掘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
本训练,具有资源勘查及工程勘察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可以在资源勘查和工程勘察两个方向上有所侧重。
石油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获得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质学、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知识,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油气田钻井与完井、采油及油气开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初步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采矿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矿领域等方面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岩体工程力学、采矿及矿山安全及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受到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矿区规划、矿山开采设计、岩层控制技术、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
海洋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新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海洋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应用气象学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分析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科学实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基础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适用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大气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地理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地球化学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球化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资源、能源、材料、环境、基础工程等方面从事生产、测试、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地质学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资源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室内外工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及工业价值,进行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可以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