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哪些地理特征分散海啸

哪些地理特征分散海啸

发布时间:2022-04-23 05:43:34

㈠ 导弹往海里射不怕发海啸吗

当然怕了,,

望采纳

㈡ 海啸是很可怕的灾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海啸

在地球上,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日本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他们会有很多灾难的发生。日本存在很多问题,放置日本的地位置,四面环海,无任何陆 地资源的接触,最新研究发现,日本的海沟地区存在俯冲带地区,在这个俯冲带地区存在缓慢的地震形成,可能引发强大的海啸产生。

日本俯冲带

目前科学家表示,没有人知道浅层俯冲带的缓慢地震会不会消失,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约有50%的能量被释放出来,还有50%被存储起来了,根据能量的 大小引发的海啸程度也不一样,根据分析得出日本东部8个重复发生的地震区域地区,出现大海啸的可能最大。这种慢性地震每12-18个月发生一次,震级 的大小大概是5到6级,时间持续几天到几周。日本科学家表示,日本现在已经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缓慢靠近海沟区域,在百年内引发大海啸的可能性非常的 大,并且还不知道哪天可能发生。

㈢ 海啸发生时 会伴随哪些地理现象

鱼儿抢滩,海水翻滚,——海啸发生前早有预兆
海啸登陆有四种前兆
地震引发的海啸登陆之前,会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宏观前兆现象,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常见的海啸登陆宏观前兆现象大致有四种:一是海水异长的暴退或暴涨;二是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三是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四是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
这四种宏观前兆现象是由海啸发生和传播的机制造成的。海底发生地震,如果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沉降,就会引起大范围海水大幅度下沉,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异常的暴退现象;如果地震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隆起,就会引起大范围海水大量聚集,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异常暴涨现象。
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有几个异常的特征:海水退、涨的时间与平常的退潮、涨潮时间不一致;海水退、涨速度比平常的速度快得多;海水退、涨的幅度大,常能退到最低潮线以下,或涨到最高潮线以上。
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现象,距离震中数百公里以内的沿海都能看到,远离震中数公里的沿海,则不易看到。海水暴退或暴涨现象在震后出现的时间,因各地距震中的远近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紧随主震之后,有的主震后10-20分钟。从海水暴退或暴涨现象出现到海啸登陆,间隔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仅有几分钟,长的可达到几十分钟。
海啸波是重力长波,波长可达100公里以上;它的传播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9.8米/秒)与海水深度乘积的平方根,所以,海水越深,海啸波速度越快,海水越浅,海啸波速度越慢。当海啸波由远离海岸的深海区,进入海岸附近的浅海区后,波速便急剧降下来,后面的波速依然很快,后波就追上了前波,前后波相叠加,便使波浪的高度倍增,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巨浪。因此,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深蓝色海面就会突然变成白色,并在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位于浅海区的船只就会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起来;海面上也会响起巨大的、惊人的、可怕的咆哮声。四种前兆现象,是海啸临近的标志,是灾难预警信号,它警示人们:海啸即将登陆,要生存,赶快向高处逃跑,否则,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就会被巨浪吞没。
普及宏观前兆知识是防灾减灾的法宝
对于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来说,有没有海啸登陆的宏观前兆知识,是关系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无此知识者,非死即伤;有此知识者,则可化险为夷。
1835年2月20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40分,智利康塞普西翁沿海发生8.5级地震。震后海水骤退,吃水2米的船只顿时搁浅,原在水底的珊蝴礁历历可见。但震后余生的沿海灾民,却不知道这是海啸登陆的前兆。半小时后,比平时的大潮高出3丈的海浪,咆哮着冲上岸来,毫无防备的灾民,皆被冲溺而死。
1896年6月15日19时,日本岩手县外海发生8.5级地震。19时20分,人们看见海水异常退落,但都没有在意。20时刚过,忽然从海上传来暴风雨般的响声,随后,海面涌起一道几十米高的水墙扑上岸来。人们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巨浪吞噬了,死亡人数多达2.7万余人,这是日本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海啸灾难。从海水开始退落到海啸登陆,长达40分钟,如果人们有一点意识马上行动起来,即使是行走较慢的老人和小孩也都可以从容地转移到安全地点,免遭海啸袭击。
60年后,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海8.7级地震海啸中死亡人数,超过了30万。造成如此严重灾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遇难者没有海啸前兆知识,看见了或听到了非常明显的宏观前兆现象,却不知道是海啸袭来,毫无防备。而具有海啸前兆知识的一些人,在看见或听到海啸现象后,立即采取紧急行动,成功地逃过了一劫。
显而易见,有无海啸前兆知识,关系到生命的安危。即使还没有建立海啸预警机制,没有发布海啸警报,只要把预防海啸的经验和知识宣传普及到家家户户、人人皆知,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减灾作用,从而产生巨大无比的减灾效果。预防海啸灾害是这样,由此而论,预防其它灾害也同样如此。

㈣ 哪些地方在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海啸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另有,同名电视剧、电影《海啸》,历史小说《海啸》,诗人海啸,庾澄庆专辑《海啸》和电脑病毒“海啸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1•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2•“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公元前47年西汉末期,渤海地区发生了一次灾难性的海啸。据《汉书·天文志》记载(初元二年秋七月)“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忧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同样的记载在《汉书·沟洫志》再次出现,王莽时,:“大司空掾王横言:‘河入勃海,勃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后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云:“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于洪波也”,又云:“昔燕齐辽旷 ,分置营州,今城面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从上所述,我们发现在西汉元帝初元二年秋七月在渤海地区确实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海啸,时间为公元前47年。
那么,这次“海水溢”是否是真正的海啸呢? 海啸是指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海水溢”现象很多是由于飓风引起,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啸。然而,公元前47年渤海地区发生一的这次“海水溢”,确实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海啸。因为,《汉书·天文志》记载先有地震的现象:“一年中地再动”,然后就出现了“海水溢”,显然这是一次大海啸。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啸呢?首先,我们来看其气势与规模,“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海水在海啸的推动下,能够在陆地是奔流数百里之远,淹没“九河之地”,"城垂沦者半",你说中国历史上有哪次海啸有如此气势?其次,我们来看其破坏程度。 据渤海地区的 静海县的《静海县志》记载 , 东周时期 , 此地被称为“长芦 ”, 先后归属于齐、燕、赵等。秦属巨鹿郡。西汉时期 , 设东平舒县 , 属渤海郡管辖 , 人口约40000余人,治所设于现静海县西钓台村西部。这一时期 , 此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相对稳定 , 农业、商业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舒文化。 但是,西汉元帝初元二年( 公元前 47 年) 的这次海啸完全吞没了静海地区 , 东平舒文化消 失了。直至晋隋以前 , 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 ”。隋朝初期 , 海水逐渐退去 , 但仍为一片沼泽。唐乾宁三年(896), 才又开始设置行政机构,一直到了宋绍熙年间 , 静海人口还没有恢复到西汉大海啸之前的水平,当时有主户 5623 户 , 客户 1192 户。今天,渤海湾地区很多地方,考古发现“仅见战国和西汉的遗存,不见西汉晚期和东汉的遗存,再迟的就是唐宋时期的遗物”,在汉、唐之间出现中断的年代上不相连续的现象,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西汉时原在今昌黎县南置絫县,后为海浸所没,乃罢絫县改置临渝于今抚宁县东渝关镇。唐时碣石山仍属其西北的卢龙县,直至辽时始在碣石山南置广宁县,作为营州治所。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与关外广宁县(今辽宁北镇)重名相混,改广宁为昌黎,并开始在滦河三角洲上置乐亭县。从这一县治建置的沿革,也反映了滦河三角洲经历了西汉后期的海浸,及其后逐渐海退的过程以后,直至十二世纪,三角洲平原才得到恢复开发。
看来,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一次使“桑田变沧海”的巨大海啸,它就是西汉末年发生在渤海地区的海啸,距今已经近两千年之久了。从其规模与破坏程度来看,堪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自然界的恐怖主义,中国人也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错误地认为海啸离我们很遥远,中国人可以高枕无忧。

㈤ 发生海啸的国家的地理特点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由气象变化引起风暴潮、海底滑坡引起滑坡海啸、火山爆发引起火山海啸外,大多数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海啸,而且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才能引发。

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下降,大量海水急剧涌进积聚,又受阻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被称为“下降型”海啸,这种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大规模积聚,又在重力作用下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被称为“隆起型”海啸,这种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在无岛屿阻挡的情况下,可在海洋中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却很小,因此会对海洋沿岸国家和城市,包括岛屿造成巨大破坏。
地震能引发海啸,因此海啸的预警信怎 要由地震监测系统提供。在全球地震多发地带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应该有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所以一般在沿海地区,岛屿、还有七大板块交界的地方很容易 发生海啸

㈥ 海啸的特征有哪些

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活断层研究中心负责人佐竹健治说:“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

“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就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千米。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千米。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

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被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有关专家告诫人们,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㈦ 海啸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活断层研究中心负责人佐竹健治说:“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

“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就和喷气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千米。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千米。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

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被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有关专家告诫人们,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海啸

㈧ 自然灾害的地理特征有哪些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主要的地貌特征还有经济的发展水平等去分析。例如: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带有两条就是上面所述的。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集中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2/3的台风和海啸以及风暴潮等灾害,另外环太平洋地带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这个带上的灾害损失严重。还有一条是:北纬20°至北纬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这里既是全球水旱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又因为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正好我国就位于这两条自然灾害带的交汇的位置。】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之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 代火山灾害意外)在中国都有发生。
另外我国的几条灾害带补充给你希望对你有用和利于你的分析。如下:
1.海洋灾害带、2.东南沿海灾害带、3.东部灾害带、4.中部灾害带、5.西北灾害带、6.青藏灾害带。
希望对你有用!

㈨ 海啸及海啸特征

1.海啸的概念

海啸是一系列的波或波列,它有着长周期和长波长,是由地震、滑坡、火山爆发或者外来物质(陨石)撞击引起的水体剧烈的垂向位移所形成(王立成等,2010)。海啸所激发的巨浪波长可达几百千米,这些巨浪引起海水激荡上涌,在滨海地区海面聚涨,形成“水墙”,并伴有隆隆巨响,咆哮声如虎啸,故称海啸(图6-1)。日本称海啸为津浪(Tsunami)。

表6-1 发生在国外的部分破坏性海啸记录

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也有大量的海啸记录(表6-2)。中国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约为20m,黄海平均深度约为40m,东海平均深度约为340m,它们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为1200m。并且由于太平洋西部岛弧的屏蔽作用,加上我国大陆有广阔的浅海大陆架消耗海啸的能量,我国大陆受海啸的危害不大,海啸危害主要影响台湾等外海岛屿。虽然中国的海岸受海啸的影响不大,但中国东部的海岸地区地势较低,许多地区,特别是许多经济发达的沿海大城市只高出海平面几米,受海浪的浪高影响极大。以成灾的角度来看,小海啸成大灾难的情况完全是有可能的。因此说,海啸可怕之处主要在于巨浪冲刷海岸,给沿海人民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现代的人们可以通过验潮仪观测海啸和进行海啸预报。

表6-2 发生在中国的部分破坏性海啸记录

㈩ 海啸是怎么产生的

1、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海啸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3、海啸在外海时由于水深,波浪起伏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达岸边浅水区时,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骤然升高,形成内含极大能量,高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的“水墙”,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4、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阅读全文

与哪些地理特征分散海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