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什么是地理背景

什么是地理背景

发布时间:2022-04-24 03:16:06

1. 分析秦汉帝国疆域版图的地理背景!!!!急急急~~!!!

秦 疆域以黄河以南 陕秦以东 川东 越北 东南至海 。 地理背景 北方匈奴正在崛起 境内六国虽然一统 但尚未全部压制住 所以秦以法治国 严苛之势 设立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 是势在所需 诺以秦之强势 步步为营 由其五十 或百年 未必不是大治之世! 假若以秦之势 继而百年 或许五胡乱华 朝代更替 也许不会重演!

汉 疆域似秦 但北可至辽东(近鸭绿江流域 北朝鲜附近)南可至今越南北部 西则越祁连山 直至西域 天山附近 。地理背景 匈奴依然在楚汉纷争之时崛起 西域番邦也分裂而治 国内 高祖推行 藩王制度 终归还是未能逃出世俗的 思考模式 此为后世2000年之关键败笔! 虽以汉人自称 然国之鼎盛 却不及秦! 两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勾心斗角 从此而来……

虽然说是地理背景 但这个背景二字 包含实在太多 虽然汉比秦在地理版图上大了许多 貌似藩王制度比郡县更加 利于控制和 加强中央集权 更加开辟了西域都护府 掌控了西域诸国 打开了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 但是 对于军事 以及 国力的强弱 并无益处 强如秦者 虽内忧 却未让匈奴入寇 强如汉者 虽府库盈满 却有高登之围!

我国历来外犹之患 皆因 内争开端……

2. 地理位置和区域地理背景的联系是什么意思

区域地理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地理。它的重点在一个特定的土地或景观的不同的文化和自然地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其对应的系统地理学,致力于在全球层面的具体地质。[1]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3. 文化地理背景是什么

自然地理背景三级差异
1. 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
2. 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
文化地理环境的三级差异
1.一级差异:文化圈:受同一文化影响的地区,同质文化圈、异质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土着人文化圈
2.二级差异:文化区:世界文化区P15(十二个)
3.三级差异:民族小区:同一民族生活地区。

4. 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和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地理背景主要描述它的特点,地貌等参数,而形成原因就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

举个例子:例如一块面包,那么对应的,一个是说它的色、香、味、形状,一个是说怎么做。

(1)地理背景: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着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2)形成原因:
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详细的解释: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5. 地理地质背景

泸西小江流域位于滇东岩溶区,东经103°30′~104°05′,北纬24°10′~24°45′,属南盘江水系一级支流。主体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辖区。流域总面积1009.28km2,岩溶面积占75.2%。流域中上游为椭圆形的泸西岩溶盆地,长轴呈北东向延伸,盆底沉积平坝区海拔1700m左右,面积78.1km2,地形较平坦;盆地周围裸露型岩溶中山区海拔1800~2459m,各种岩溶形态发育齐全;盆地以南流域下游的小江河谷,为流域的排泄基准,最低点海拔820m,横剖面呈“V”形,切割深度500~1639m。

该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枯、雨季分明。山区、坝区气候差异较大。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气温36.1℃,最低气温-4.3℃。多年平均降水量966.8mm,最大1251.5mm,降水量80%以上集中于6~10月。水面蒸发量多年平均值在 1204.1~1279.3mm之间。小江全长 97.5km,落差 1001m,流量0.52~39.83m3/s,年平均流量5.44m3/s。

流域内森林面积269.38km2,覆盖率为26.69%。石漠化总面积211.75km2,占流域面积的20.98%,主要分布于泸西盆地周围和小江河谷裸露型岩溶山区。

流域内共有人口20.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万人,占总人口的86.9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0791.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8.02%,人均占有粮食391kg,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元,处于岩溶高中山区的三塘乡人均纯收仅688元。耕地总面积70.76万亩,其中水田9.81万亩,旱地60.9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53亩。目前缺水人口5.17万人,缺水耕地39.22万亩。

流域内分布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地层,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三叠系为主,局部地段分布古生界二叠系、新生界古近系。坝区、河谷区及山间洼地内分布有新生界第四系红粘土、砂质粘土、砂土及碎石土,一般厚度0~30m。古生界仅出露二叠系中统宣威组(P2x)泥岩、砂页岩、粉砂岩,厚度57~250m。中生界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为砂泥岩、永宁镇组(T1y)为薄层灰岩夹砂泥岩,厚度分别为517m、401m;中统个旧组(T2g)、法郎组(T2f)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夹少量薄层泥质灰岩、砂泥岩,厚度分别为2853m、104m;上统鸟格组(T3n)、火把冲组(T3h)为砂泥岩,厚度分别为314m、313m。新生界古近系始新统路美邑组(E2l)主要为砂岩、砾岩,厚度1714m。流域内地层以个旧组(T2g)和火把冲组(T3h)分布最广(图3-1)。

图3-1 泸西小江流域地质图

1—正断层;2—推测正断层;3—逆断层;4—平移断层;5—实测及推测性质不明断层;6—地层界线;7—不整合地层界线;8—背斜;9—向斜;10—地层代号;11—流域边界

小江流域属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构造线以北东向为主的不同类别和性质的断层、褶皱。断层是小江流域内的主要构造类型,以北东向为主,规模较大;其次为近南北向的断层,规模较小,多切断前期断层。断层倾角较陡,一般50°~80°左右。雨龙断层为流域内主干断层,断面倾向南东,为一正断层。流域内褶皱具有背斜舒缓、向斜紧密的特点,主要有白水向斜和杨梅山背斜。因受断层切割,褶皱多不完整。构造控制了小江流域的地貌格局,泸西盆地的形成受构造活动的制约,长轴方向与构造线走向一致。通常沿断层走向发育串珠状的洼地、落水洞及溶洞等。

6. 常见的六种新闻背景都有什么

常见的六种新闻背景:

一、历史背景

这类背景主要是点出报道事实的历史由来,或者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助于阐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具有延续性。当新闻事件的价值与历史状况联系在一起,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阐明新闻的意义时,这就需要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背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以及它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二、地理背景     

这类背景是对报道中生僻的地点、地区、地形、地貌或地方特色等情况进行必要的介绍,便于受众知道所报道事实的地理环境,又可增强新闻价值。

三、知识背景     

这是指对消息中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 

四、人物背景     

当新闻事实与人物密切相关时,就要提供相关人物材料。对受众有所了解的新闻人物,背景要简明扼要地点明人物的特色;对受众不熟悉的人物,要介绍人物的概况。有关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特点、社会关系的背景材料,对说明新闻事实很有作用。

五、事件背景

这类背景可以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尤其是有的事件由于传言、误解或歪曲而造成的,就需要在消息中交待有关事件的背景,方能说清事件发生的起因。

六、政治背景

报道一些重大的政治性事件,如不交代必要的政治背景,不足以提示它的政治意义,会使报道缺乏一定的深度。对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新闻中写出其政治背景尤为重要。

7.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答:从客观上讲,是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及交通运输条件的现代化是产生旅游需求的三个重要因素。

(1)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前提条件

所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除支付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日常衣、食、住等必须的生活消费开支和必要的社会消费开支之后,仍有剩余的部分。人们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才有可能具备产生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

(2)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必要条件

所谓余暇时间就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余以及必需的社会活动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余暇时间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每日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每周末的闲暇时间、法定假日的闲暇时间和带薪假期。旅游活动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没有时间就不能形成旅游行为,因而余暇时间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

(3)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旅游需求产生的重要因素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对现代旅游需求的产生、规模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远程旅游及国际旅游,更讲求交通运输条件的舒适和方便。

总之,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交通运输手段的现代化是促进现代旅游需求规模迅速扩大的客观基础,而这一客观基础的形成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6 旅游需求除了受旅游动机、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和交通运输条件的直接作用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8. 一,在确定区域主体功能时应该考虑的地理背景是什么

自然地理背景:地形 维度 气候光照
社会地理背景:劳动力 市场 交通 科技 政府政策支持

9. 地理背景

1、地理学习,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要学会高效听课。
①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2、学会整合知识点,提高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3、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是学习的根本。
提高记忆力,可以专门的训练一下。这一类的训练比较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关键词句后的思维记忆。以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软件中对我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4、高效复习,温故而知新。
①制定阶段性的复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复习任务。什么时候复习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做题训练,什么时候看书背诵,什么时候查缺补漏等等,都一一明确下来。
②复习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只复习一科,也不要频繁的更换复习科目。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
③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最好就保持同步进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于老师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师远远落下。
④每一小阶段的复习之后,要检查掌握情况。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合起书本,回忆一下这一阶段都学习复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掌握的、有疑问的,针对有问题的要趁热打铁,折回去快速温习巩固。也可以找你的伙伴一起进行,相互检查、考校。

5、认真做题和面对每一次考试。
做题的时候:①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②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一定是要真的会,而不是感觉会),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③不要动不动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题会让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④适当进行题海战术,掌握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认真面对每一次考试。考试除了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也是你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①学会如何分配和把控时间;②掌握作答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技巧;③磨练考试心态;④帮助自己认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复习提升。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地理背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