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中的横波是左右震,还是上下震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在震中地方,先感到地面上下震动,接着是左右或前后摆动.一般持续十多秒到一分钟之间.作为建筑物,一般来说,它以承重为主,所以,纵波对它影响不是很大.但它抗左右摇晃的能力通常较差.所以,房屋的倒塌拉裂多发生在纵波作用阶段.离震中越远,则纵波的传播方向与地面的夹角也越小,我们感觉到的也是左右或前后晃动.只是先弱,过一阵才又感到强的摆动.离震中越远,作用于地面,使人有感觉的时间也越长.侞儚初笶GZC2014-12-09
㈡ 高一地理
A 横波 B 纵波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面
横波消失,纵波波速急剧减小
㈢ 地理问题关于横波的
检举 内核里可以有横波。在测震学上,内核的纵波用I表示,内核的横波用J表示。我在网络上曾经编辑过测震学主要震相的词条。给楼主转发一下:
在测震学中,震中距在105度以上的称为极远震。对于极远震,纵波已不可能单纯的在地幔中传递到测量点,而必须要经过地核。其中外核是液态的,其中只能传播纵波,以K表示,内核是固态的,其中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在内核中传播的纵波以I表示。由震源发出,依次穿过地幔、外核、内核,再穿过外核、地幔到达测量点,且在传播中始终是纵波形态的波称为PKIKP波。在内核中传播的横波以J表示。由震源发出,依次穿过地幔、外核、内核,再穿过外核、地幔到达测量点,且在传播中除内核外始终是纵波形态,在内核中以横波形态传播的波称为PKJKP波。
至于横波是如何在内核中产生的,这是外核中的纵波K波进入内核的时候发生转变形成的。
㈣ 地理纵波横波
地震波,它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前一种又可分为“纵波”及“横波”。“纵波”即“primary wave”,便是常见的P波,其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在固、液、气体中均可传播,由于速度较快、最先达到震中而得名;同理,“横波”的震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只能在固体中前进,遇到液体便会停止下来,是随后袭击震中的“secondary wave”,我们简称为S波。
望采纳。。。。。。。。。。。。
㈤ 高一地理问题
1纵波、横波 横波仅能在固体中传播,约700千米/时,纵波的速度快一些,但在固,液,气,都等传播。地震波在不同的地域传播的素度不同。在莫霍界面以上,二者速度始终增加。到达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骤然下降
2 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
3岩石圈
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板块边界有4种类型: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孤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和大陆碰撞带。(见地球内部构造)。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大陆地壳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海洋地壳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
4对流层(同温层)、平流层、暖层(电离层)和外层
对流层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层,空气的移动是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主的对流运动,叫做“对流层”。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占大气层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大气中的水气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
平流层
对流层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50公里这一层,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对流现象减弱,这一大气层叫做“平流层”,又称“同温层”。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气,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高能粒子的袭击。
中间层
平流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间层”。中间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热层”。在这两层内,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人类还借助于热层,实现短波无线电通信,使远隔重洋的人们相互沟通信息,因为热层的大气因受太阳辐射,温度较高,气体分子或原子大量电离,复合机率又少,形成电离层,能导电,反射无线电短波。
暖层
又名电离层,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暖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时,气温可达1000℃以上,像铅、锌、锡、锑、镁、钙、铝、银等金属,在这里也会被熔化掉。本层之所以有高温,主要是因为所有的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被暖层气体所吸收。暖层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气体成分,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也把暖层称作“电离层”。其中100~120公里间的E层和200~400公里间的F层,以及介于中间层和暖层之间,只在白天出现,高度大致为80公里的D层,电离程度都较强烈。电离层的存在,对反射无线电波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在远方之所以能收到无线电波的短波通讯信号,就是和大气层有此电离层有关。
外层
热层顶以上是外大气层,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大气层有多厚,这的确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问题。人类经过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对大气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整个大气层可以分成几个层。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了。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这一层内温度随高度降低。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通常把1000千米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千米
联系: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 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5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呈同心圆状向四周递减。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除赤道外,其它纬线各地的昼夜长短都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其规律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另一半球相反。
6 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 .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板块边界有4种类型: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孤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和大陆碰撞带。(见地球内部构造)。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大陆地壳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海洋地壳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
7 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即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原因: 对流层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形成空气对流运动。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空气对流旺盛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就高,空气对流较弱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就低。所以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㈥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横波和纵波的特点
横波:穿透能力较弱,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纵波:穿透能力强,速度较快,纵波可以在三种态(固态,气态,液态)中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要快,所以一般地震时人总是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纵波影响,先有震源到达地面)然后左右摇摆.
㈦ 地理问题!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所产生的弹性震动传播波。地震波是弹性波,它能穿过包括地核在内,在整个地球传播。地震波可分为纵波、横波、面波和界面波四种类型。
纵波(P波),也称疏密波,通过物体时,物体质点的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的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周期短,振幅小,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地震发生后,纵波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S波),通过物体时,物体的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只能通过固体介质传播,比纵波到达地面晚,横波能引起地面摇晃。纵波、横波合称体波,体波在地球体内部可以向任何方向传播。
面波(L波),也称地面波,是纵波或横波到达地面后,从震中沿地面表层向四周传播的次生波。面波振幅较体波显着,波速比体波小,周期较体波长。利用面波的波散现象,可推算相应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状况和性质。
界面波是在两个弹性层之间的平界面附近传播的地震波。由于不同的地震波,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传播特点,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只有10公里多一点,能直接取样观察的最深矿井仅有3公里。目前人们还不能对地球整个内部进行直接观察研究,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曲线图上,从地球大陆的地表面往下到33公里深处,横波速度每秒约4公里,纵波速度每秒约8公里。从33公里往下到2900公里深处,横波速度由每秒4公里多增快到每秒7公里以上,纵波速度由每秒8公里左右增快到每秒13公里以上。从2900公里往下到5000公里深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到每秒8~10公里左右。从5000公里往下到地心,无横波传播,纵波速度又逐渐增快到每秒约11公里左右。从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的情况表明,在大陆33公里深处以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明显加快,证明是密度很大的可塑性固体层,因此地下33公里深处是地震波传播的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是莫霍洛维奇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在2900公里深处往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证明到了液态层,这个地震波传播的不连续面,是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5000公里以下纵波速度又加快,证明是固态层。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说地球内部构造是不同的物质圈层组成的。据此,人们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分界面,把地球的内部构造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并将地下2900~5000公里深处,推测定为液体外核,5000公里以下到地心推定为铁镍固体内核。
㈧ 地震时横波和纵波相差时间间隔
5.5~7千米/秒。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波速只决定于介质本身的惯性和弹性而与波源的振动频率无关。固体介质中,横渡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分别与剪切弹性模量和杨氏弹性模量的开方成正比。剪切弹性模量在一个固体中反映的是分子与分子间上下移动的弹力大小,杨氏弹性模量是分子与分子间挤压的弹力大小。
(8)地理横波在多少时没扩展阅读:
地震预警注意事项:
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但地震波还没有传来、提前几十秒发出的警告,距离震中越近越不好预警。
作为世界上公认的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手段之一,成功的地震预警可以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当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伤亡14%;时间为10秒时,减少伤亡39%,时间为20秒时,减少伤亡63%。
㈨ 地理中的横波,纵波
纵波快,横波慢,所以地震时是先感觉到纵波(上下),后感横波(左右),并由此产生地震时的“逃生七秒”。即感觉到上下振动(纵)时,应马上认识到破坏力更大的左右振动(横)马上到来,应根据本身所处环境迅速做出本环境最佳避震选择。
㈩ 地理横波和纵波的区别
地理上横波和纵波是由于地震产生的。地球震动产生的能量以两种形式向外传播,一种是地热,一种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纵波和面波,其中横波和纵波沿着地球内部向外传播,面波是沿地表的剪切波。横波的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速度比较慢。纵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平行,速度比较快。横波的破坏力强,纵波的破坏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