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地理方面)并谈谈对策及措施。
从地理方面看中国的国情,大致可以归纳为:
(1)国土广大,山川壮丽,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
(3)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4)自然灾害频繁多样;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地区差异大;
(7)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发展中国家。
对策及措施:
1、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2、珍惜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3、合理开发,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做到减少各种灾害,提前预防及时应对。
4、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5、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经济,促进可续发展。
6、努力发展经济,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
Ⅱ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有什么区别
比如拿夏天这个季节为例,大多数用的遥感底图都是航天遥感器拍摄到的,也就是卫星上传回来的资料,具体分辨率不说,你懂的,然后拿路上的一棵树来说:地理国情要素普查:就是你用软件把路画出来,不用在意树冠的范围;地表覆盖:是指地表要素覆盖的范围,首先在图像上我们能直观的看到树冠的范围把道路覆盖了,即出现了道路一段一段的,然后我们只要把树冠的范围画出来就行,然后再画道路的范围,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有重合的部分,,所以说地表覆盖的画法就是看见啥就画啥 查看更多答案>>
记得采纳啊
Ⅲ 国情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综合,也是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国情具体可分如下几个方面: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在形、气候、矿产、生物、水、光、热资源等。
科技教育状况:科技队伍、科研水平、体制,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体制等。
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
政治状况: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社会状况:人口、民族、家庭、婚姻、社会犯罪及其相应对策等等。
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及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Ⅳ 地理国情普查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以下简称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也称作对象模型)来进行描述,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的内容分类对象 及采集指标。本文件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理国情信息分为 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
Ⅳ 什么是地理国情监测
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P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地理国情监测通过对地理国情进行动态地测绘、统计,从地理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和研究国情,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提供真实可靠和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 地理国情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例如,对国土疆域概况、城市布局和城镇化扩张、孕灾环境与灾害分布等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描述等。地理国情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是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国土疆域面积、地理区域划分、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镇化扩张、生产力空间布局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体现。
Ⅵ 地理国情具备的空间分析包括有哪些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
地理国情监测的具体内容方方面面,也正在实践中探讨。例如,重要地理信息的监测,土地资源利用监测、环境监测、农情监测、森林和湿地监测、灾害动态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矿产资源监测、气象监测等。下面举一些具体的内容供参考。[1]
1.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监测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是地理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严格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严格的法定性。依法测绘、公布国家重要地理信息数据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职责。
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了第一批名山高程测量。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一批19座名山和高程数据,2008年9月28日又公布了第二批31座名山的高程数据。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新疆测绘局开展重新测定中国陆地最低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洼地海拨高程工作.2008年9月28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经国务院授权公布中国陆地最低点高程新数据,成为继承2005年发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新高程后的又一重大数据发布。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工作。2009年4月18日,两局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联合公布了首次获得的明长城长度精确数据:8851.8千米。
2008年青海省测绘局负责实施了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工作,利用测绘高新技术,科学确定了长度、黄河、澜沧江源头地理位置,准确测定了坐标和高程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建立了国家地理标志。
边界测绘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内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先后参与了中巴(基斯坦)、中阿(富汗)、中蒙(古)边界勘界,历时18年完成了中越(南)陆地边界勘界测绘保障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尼(泊尔)边界联检测绘工作;为划界谈判,边界管理等提供了及时、精确、可靠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持。
针对我国西部200余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没有1:5万地形图,严重制约西部大开发的现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实施了西部测图工程,并在五年时间里圆满完成了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地形图测图及数据建库任务,为服务西部大开发,开展我国西部地区地理国情监测储备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对地区的重要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方面,如“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开展了多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包括:全省国土面积量算,运用现代测绘技术量算出浙江省陆域面积、全省不同高程分级和不同坡度分级的面积、内海面积和领海面积,界定了主要河流的省内流域边界范围,并量算了流域面积,单独量算了八大水系的水域面积、长度,以及四大名湖与千岛湖的面积,同时对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的面积进行了量算和统计,全面清查了全省滩涂资源总量、近期可围垦的资源数量以及地理分布情况,建立了滩涂资源数据库和围垦管理信息系统,并分析、总结了全省不同区域的滩涂淤涨规律,为制定滩涂围垦规划和年度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又例如,山西省为了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执法监察效率,该省遥感中心建设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执法监察遥感动态监测系统,于2010年12月正式运行,该系统可对全省非法采煤活动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测,并通过全省范围的卫星遥感监测及不定期的重点区域航空摄影及无人机遥感监测,实现了由传统人工监管向信息化监管的转变,为煤炭开采监管部门指挥决策提供了平台。
2. 资源生态环境监测
为了评价三峡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通过采用先进测绘技术,结合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网,提供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环境、滑坡等生态环境的现势性地理信息。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2010年6月,青海省测绘局建成了青海湖面积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本系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每年在5月(枯水期)、9月(丰水期)分两期对青海湖面积进行监测,定期将监测成果向全社会公布,并提供多年数据的查询统计、面积及水位变化对比、影像变化对比、湖区动态变化展示等服务。此外,该局还建立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发布、快速查询与综合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并在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及应急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江苏省测绘局组织开发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并于2009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此系统主要基于卫星影像,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变化实施动态监测,为农业、渔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预警信息。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测绘局联合实施了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应用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实现了精确监测的目标,监测对象是上一年度确定的退耕规划图斑,监测内容包括图斑的上报面积退耕前作物种类、退耕与否、同一区域重复上报情况,荒山育林误报为退耕还林等情况,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信息化管理。
3. 灾害动态监测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甘肃丹曲山洪泥石流灾害、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快速获取和集成灾后最新影像数据,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对,确定了受灾范围、受灾面积、道路房屋等设施的损毁程度、地形地貌变化情况等,为抢险救灾、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测绘地理信息成果。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52个堰塞湖进行持续监测,为堰塞湖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2010年6月,内蒙古、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火灾。在扑灭林火战役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向省委省政府、军区、武警总队提供各类图件50多套,研制了黑龙江森林防火电子沙盘指挥系统,火场前线测绘人员随时利用无线网络获取卫星拍摄的火场信息,做好火点标绘标注,及时更新电子沙盘指挥系统,为扑火指挥决策提供了保障。
2010年6月,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发生特大地质灾害。贵州省测绘局利用无人机航摄系统,快速获取了清晰的低空航摄遥感影像资料,并在1小时内提供给抢险救灾指挥部,满足了抢险工作的急需。
2010年8月,云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县突发泥石流灾害。云南省测绘局立即派出无人机航摄应急小分队,拍摄了148张7平方千米的0.3米高分辨率影像图,及时、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灾情。
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为此,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长期以来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99年以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大范围大批量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对全国66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了监测,占全国土地面积7.4%。通过对全部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的监测,全面了解了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些城市的扩展规模、用地面积等,并分析了这一扩展过程的时间特点及区域差异。
遥感监测还是土地执法监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可以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特别是能够及时发现因执法监察工作不到位而遗漏,以及因交通不便不易通过巡查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
5. 城镇建设管理监测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采用遥感等技术,快速、持续地监测城镇建设的宏观发展情况,包括城市扩展规模、扩展方向、配套设施建设等。通过持续不断的影像监控成果和分析成果,实现对城镇化发展情况的总体把握,预测城镇化发展趋势,从而推动城镇的科学规划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连续多年开展了重庆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动态监测工作,找出了重庆城市建设发展特征,有力支持了城乡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规划编制及城市管理。中心还开展了重庆主城区内森林资源监测,每年为重庆市规划局提供监测结果,及时掌握城区内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保护好城市“肺叶”。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北京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相关部门,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开展了全市地表河湖水系及湿地动态监测,水土侵蚀调查,森林资源统计调查等工作,准确掌握了城市地表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6. 农林水利监测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农业部门,对全国小麦、稻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进行估产及长势监测,为国家掌握粮食生产、粮食储运、粮食调配和粮食安全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多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林业部门,通过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国家级和区域级林火监测和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在森林火险预报、林火卫星监测、林火信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在历年林火监测、防治与扑救中提供了技术服务,在2011年4月发生的威胁泰山安危的济南长清区山火扑救中,山东省国土测绘院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火情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最新影像叠加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用于领导指挥决策。
2010年9月至10月,海南遭遇49年不遇的强降雨,引发大面积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迅速以灾区进行航空摄影,实时获取灾区最新影像资料,制作并提供了高分辨率影像图,有力保障了防汛救灾工作的急需。
地面沉降监测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为应对地面沉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上海、江苏、浙江等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立了覆盖长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现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区域地面沉降每年监测一次,中心城市每年至少监测一次,从而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地面沉降信息,为制定科学的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Ⅶ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包括哪些研究方向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国土疆域面积、地理区域划分、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镇化扩张、生产力空间布局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体现。所以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包括的研究方面有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气候、灾害监测、行政区划等方面。如果你想看具体的应用情况,可以去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上面,里面有关于这些研究领域的详细介绍。
Ⅷ 中国的地理国情是什么
从地理方面看中国的国情,大致可以归纳为:
(1)国土广大,山川壮丽,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
(3)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4)自然灾害频繁多样;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地区差异大;
(7)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发展中国家.
Ⅸ 中国地理方面的国情,有哪些特点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地区也有本地区的特点。从本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才能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才能对学生进行有具体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地理教育,特别是本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与国情有关,但是我们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都说成是国情,而是要善于在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概括出本国国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从地理方面看中国的国情,大致可以归纳为:
(1)国土广大,山川壮丽,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
(3)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4)自然灾害频繁多样;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地区差异大;
(7)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要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一是只讲祖国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而不讲自然条件方面的不利因素、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容易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二是只讲自然条件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不利因素,简单地从人均数字进行比较来说明中国的落后,这又容易使学生失去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
我们认为,国情教育应该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反映祖国的地理面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的优缺点,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奋斗目标,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愿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
一
中国地大物博,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国土在温带和亚热带;东部广大地区,夏季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并且海陆兼备,有广阔海域、绵长的海岸线和许多终年不冻的优良海港。这是我国地大的优势。不足之处是山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沙漠、戈壁、石山、冰川等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占了相当大的面积;平原仅占全国面积的12%,平原适宜农业耕作,也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地区。
我国地形多样,山川壮丽,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雪山连绵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等山脉,有奔腾澎湃的长江、黄河等大河,有宽广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风光秀丽的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黄山等风景名胜区;还有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秦陵兵马俑等历史文化古迹。这些都是祖国的骄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二
中国资源和物产比较丰富,是指我国资源和工农业产品的绝对数量和品种而言,并且要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观察。旧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力受到束缚,技术水平很低,资源不清,生产落后。像矿产资源中的石油、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等矿藏,过去我们就所知很少。我国甚至被称为“贫油国家”。旧中国号称“以农立国”,粮食最高年产量却只有1.5亿吨,棉花84.9万吨。一遇灾年,就野有饿莩,大量饥民流离失所。现代工业生产就更少得可怜,旧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最高年产量:布27.9亿米,钢92.3万吨,原煤6188万吨,原油32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金属切削机床5390台,无法满足国内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依靠进口。出口产品主要是价格很低的农矿等初级产品。当时,有人说我国“地大而物不博”,这是符合旧中国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的。
新中国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地质勘探证明,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168种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其中151种已探明一定储量资源量,为国家工业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注1)。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煤炭和一部分非金属矿的探明储量都居世界前列,石油地质储量前景广阔。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之一。同资源贫乏和资源单一的国家相比,我国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源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是我国国情的一大优势。当然,我们还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把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利用好。
尽管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建国40多年来,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现在,我国已建成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5年煤、钢铁、电力、石油、纺织等工业的生产能力,比1949年增长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倍,同时还建立了汽车、电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工业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重工业产品的年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如钢居第二,原煤居第一,总发电量居第四,纺织品、电视机、自行车均居第一。这些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并且有大量出口。1995年,我国出口贸易达1482.7亿美元,其中机电、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的85.6%。出口超过进口167亿美元(注2)。
农业生产,由于兴修水利、推广良种、使用化肥和农业机械等措施,40多年来,粮食产量增加了3倍,棉花增加了10倍。现在,粮食、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证了12亿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这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是有具体内容和物质基础的。
但是,目前资源的利用不完全合理,有些资源遭受掠夺式的开采,浪费、破坏严重,如在矿区乱建小煤窑、乱采金属矿物,使矿产资源受到不应有的损失;滥伐森林,不注意抚育更新,使原来的林区成为荒山秃岭;有些开发区,乱占耕地,任其荒芜而不利用;许多缺水地区,不注意节约用水和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加剧了水源供应的紧张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和保护各种资源,这是我们赖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
人口众多,是中国突出的国情。1995年末,全国人口为12.1亿(未含台湾省和港澳地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
众多的人口,虽然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降低人口增长率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20.98‰降至1995年的10.55‰。但是每年增加的人口,仍在1200万以上。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4.65亿吨,增长了3倍多,但人口由1949年的5.4亿增长到1995年的12亿多,也增长了1倍多。因此人均粮食产量由209千克增加到384千克,仅增长89.1%。
我国现在所推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教育学生知道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还较低的国情,就能自觉宣传和推行国家的人口政策。就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来看,4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从1995年10月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看,全国人口接受教育的状况是:每10万人中大专以上的2065人,高中8282人,初中27283人,小学38441人(注3)。此外,我国尚有文盲1.45亿人。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所以国家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注4)。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丰富的资源若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则人均资源的占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同时需要使学生有足够认识。例如,我国耕地、森林、草原面积的绝对数字,都居世界各国前列。但是,人均占有的耕地、林地的数量,分别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和20%(注5)。认识这一国情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国情教育时,不应只是举出我国人均占有某些资源的数字少,在世界各国中名次居后而丧失自信;重要的是要科学地、客观地认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针对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特点,分析原因,找出克服这一弱点的途径,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多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推行了人口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保护法等等,既要设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又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自然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类。它们总是用一点少一点。我国煤矿的总储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前列,按照1955年产煤12.98亿吨来计算,几百年就要采完,其他矿产可供开采的年限更短。这不仅是中国一国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1)开发新能源,利用核能、太阳能、氢能等来代替现在消耗量巨大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燃料,这需要我们提高有关这些方面的科技水平。(2)寻找新矿源,增加矿产的后备储量,如我国近年在沿海大陆架、内陆塔里木盆地都找到新石油储藏地,就是例证。(3)利用新材料代替旧材料,如用光导纤维代替铜线;利用新型塑料、陶瓷代替某些金属材料等等。这些都需要努力发明创造。(4)合理利用现有矿产资源,并注意综合利用,以减少浪费,等等。
另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和可循环利用资源,像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等。它们如利用、保护得当,可以反复利用。但是,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的总量无法增多,如果遭到污染和破坏,可以利用的数量就会减少。人口增加,人均占有量也就减少。例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949年约为0.2公顷(合3亩)。40多年来,由于人口增长一倍,耕地不断被占,近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0万公顷~40万公顷。1995年,人均耕地减少到不足0.1公顷(合1.2亩)。今后人口继续增长,人均耕地占有数还会降低。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否则有限的耕地就无法养活无节制膨胀的人口。
同时,我们还要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充分发挥其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是在耕地逐年缩小的情况下,不断增产的。关键是改变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倡科学种田,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增加农业投入等。今后,提高农业生产的潜力还很大。现在我国粮食年产量居世界首位,1995年,全国1.1亿公顷耕地(合16亿亩)耕地,平均每公顷产粮4227千克(合亩产264千克)。如将占全国农田2/3的中低产田加以改造,每公顷平均提高1500千克,将可增产1000亿千克。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农业科学研究,采取增加农业投入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同时,农村、城市的建设,都要设法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并在可能条件下,以开垦、复垦等形式,努力增加耕地。
我国是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很低的国家,本世纪70年代全国森林覆盖率只占国土面积的12%。80年代以来,全国植树造林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平原绿化、“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成绩显着,加上群众造林活动广泛开展,1995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3.92%(注6),但与世界森林覆盖率30.6%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改变以往林业工作中重采伐、轻抚育,造成采伐大于更新,森林面积逐年缩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大力加强森林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实施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方略;切实保护和合理开采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同时,发展森林产业,再生、增殖和积累更多森林资源。我国宜林面积很广,要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继续发动全国人民,大力植树造林。目前我国宜林荒山荒地8600多万公顷,如果80%都造林,森林资源覆盖率将达到19.7%。根据国家规划,到200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16%(注7)。
四
我国的自然条件,既有得天独厚的地方,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即自然灾害的频繁、多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40多年来,我国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注8)。
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多样性和严重性是由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最大的台风源,沿海各省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受到台风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灾害。
我国大陆东部为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全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风区域降水的年变化又大,因此容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并且每年不同地区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气象灾害。高原地区冬春季节往往有雪灾、风灾为患。
在大地构造上,我国位于环太平洋与亚欧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约有70%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集中于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和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我国还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另外,近期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因此,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性、多样性和严重性的国情,研究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加强对自然界变化的监测工作,提高防灾、抗灾意识和具体措施,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Ⅹ 写出中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
从地理方面看中国的国情,大致可以归纳为:
(1)国土广大,山川壮丽,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
(3)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4)自然灾害频繁多样;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地区差异大;
(7)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