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方志都有哪些

地理方志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27 00:55:09

1. 地方志是什么

地方志,简称“方志”或“地志”

就其名称而言,“地方”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行政单位。“志”就是记载或记录的意思。一般来说,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区域内从自然到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资料着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综录”。有的人将其称为“博物志”“一方之全史”“一方古今总览”等。总之,地方志的内容极其广泛,凡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梁、关隘、名胜、资源、物产、气候、天文、灾异、人物、艺文、文化、教育、民族、风俗等,都为其所包括。

它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记载了各时期的自然开发、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世提供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料。地方志一般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种。全国性的为总志(即一统志),如《大清一统志》。

地方性的为区域志(即省、府、州、县志),如《山西省通志》《蒲州府志》《绛州志》《平陆县志》等。两者相辅相成,修总志促进区域性方志的发展,而区域志又为总志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

2. 什么是方志

方志即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总志如《山海 经》、《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着名的乡镇、寺观、 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

地理的重要资料。编修方志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地方志源远流长,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体例由 不完备到比较完备有一个逐渐定型化的过程。

方志起源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方志起源于史,它是从古代史官 的记述发展而来的,像《周礼》中所提到的外史掌“四方之志”,可能就是方志的源头;二是方志脱胎于地理学,是由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着作《尚书•禹贡》和《山海经》演变而成的。《尚书• 禹贡》记载了战国前的方域、物产、贡赋等,《山海经》记载了远古时的山川、形势、物怪等,它们被认为是方志的雏形。东汉初期,会稽人袁康撰《越绝记》一书,记吴越二国史地,这是一部具有方志性质的史学着作,在方志编撰史上有开创之功,被后世的很多学者视为中国方志的鼻祖, 所谓“一方之志,始于《越绝》”。现代学者傅振伦认为“《越绝书》先记山川、城郭、冢墓;次及记传,独传于今,后世方志,实仿此”。可以说,《越绝书》是国内现存的最早的地方志。

3. 哪里可以查看地方志,县志等

可在各市、县级门户网站查阅。具体操作如下:

1、进入该市、县政府网站,以.gov.cn结尾的网址。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进入网络搜索”湖北省黄冈市政府“,找到该县政府网站,以.gov.cn结尾的网址。

(3)地理方志都有哪些扩展阅读

1、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2、地方志,是志书及与其有关的方志机构、方志编纂、方志工作、方志事业、方志文化等事项或活动的总称。志书,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

3、管理机构:各级人民政府下辖的地方志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4、编修时限: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5、审核出版: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经审查验收,方可以公开出版。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经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确定的部门批准,方可以公开出版。

6、备案要求:地方志应当在出版后3个月内报送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备案。

4. 地方志的分类

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文献资料,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是一种资料性期刊,一年一期,可称为年刊。
年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从形式的视角看,它有编年性、连续性和检索性。一年一编,传播事物相对完整和发展变化的信息,并设置有方便读者查找的检索系统。从内容的视角看,它具有科学性、资料性、全面性、权威性和时间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基本保证。它具有资政、鉴戒、窗口、教育和存史等多种功能和作用。 方志学是在长期编纂方志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学问,它研究方志的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等问题;将地方志编纂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概况为理论,找出方志编纂的一般规律,指导修志实践;探讨方志目录学,方志史料学以及方志编纂学,促进方志的发展。
方志学是研究方志现象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方志的性质和分类、方志的特征和功能、志书编纂理论、旧志整理和方志利用、方志批评和志书评论、方志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志学由理论方志学、方志编纂学、方志学史3个基本结构组成。方志学理论体系就是由这些结构及其衍生结构所构成的,它的发展则是其基本结构和衍生结构的改进和扩充。
根据编纂的客体不同,方志编纂学可分为综合方志编纂学和专业(专门)方志编纂学。综合方志编纂学又可以分为省志编纂学、自治区志编纂学、直辖市志编纂学、市志编纂学、地区志编纂学、城市区志编纂学、县志编纂学、乡志编纂学、村志编纂学,等。按照社会和专业分工,专业方志编纂学可分为人口志编纂学、气象志编纂学、教育志编纂学、地理志编纂学、卫生志编纂学、第一产业志编纂学、第二产业志编纂学、第三产业志编纂学、政党志编纂学、政权志编纂学、政法志编纂学,等等。依据方志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来分,又有方志美学、方志心理学、方志管理学、方志人才学、方志伦理学、方志教育学、方志社会学、方志史学、方志经济学、方志文化学、方志传播学、口述方志学、电子音像方志学、网络方志学,等 专志是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记述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业的历史与现状的着述,包括专门志、专题志、部门志、行业志等独立于综合志书之外的志书。是单独成书并具有独有的编纂体系的志书,而非综合志中的某一部分的部门志或事业志或专题志等。在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专志和综合性志书一样,既是客观的文化载体又是厚重的历史积淀,在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中,和综合性志书相映成辉。地方志中,专志的比重很大,尤其是社会主义新方志中,专志的比重更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纯客观记录人、事、物,是地方志记述的基本要求;专门记述某一事物或事业, “虽微必录,无隐不宣”在深度和广度上补充了综合性志书之不足;顺应社会发展,适应时代需求,丰富地方志内容,拓展地方志发展空间,是地方志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地方志和专志的关系上看,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综合性志书和专志的关系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别又总是同一般相联结,个性体现着共性,为共性、一般规律性所制约。共性因其是事物中共同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因其差异性、多样性,它比共性生动、丰富。一般与个别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或关系中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或关系中,则可以成为个别的、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诸如此类等等”(《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9页)。
综合志中的“专志”,一般来说,是把整部志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整部志书中,除了总述、大事记、人物传、附录之外,按照本地区各方面的情况,分门别类,按类设志,有时也被称专志,分别编纂各项事业、各个方面从历史到现状的面貌及其发展过程。

5. 涵盖全国地理内容的方志类书籍有什么

《元和郡县图志》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全书创作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故名。

《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囊括了目前天一阁所藏历代重要方志,总量达515部、3272册,其中3/5为首次面世。
另外,这也是目前为止,国内出版的最大体量方志出版物

6. 地名志都包括什么内容

地名志的内容主要包括地方综述、政区地名、政区沿革、地名[乡(镇)、村]的由来、隶属关系变迁、名胜古迹、人工建筑、地理实体、地名艺文、附录、附图、地名索引等篇章。
“地方志是历史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亲情的重要力量。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代其存史、育人、资治功能日益彰显。”

7. 宋人文集-关于方志地理历史有哪些

相当于隋、唐至北宋。志书的主要形式是舆图和说明文字相结合的图经或图记。“图”指的是一个行政区的疆域图,宋王应麟在《玉海》中称“图则作绘之名,经则载言之训”,即图经是图加文字说明,图经开始以图为主,以经为辅。从现存唐代《沙州图经》、《西川图经》残卷来看,唐代图经的体例、类目已有区划、官署、河流、驿道、学校、寺庙、古迹、歌谣等项,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方志体例。隋唐时天下一统,朝廷诏令编写地方志。隋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国记》、《诸州图经集》,唐代有《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亡,改名为《元和郡县志》,都是由中央编纂的全国性总志。唐建中元年(780年)规定各州郡每三年编选一次图经报中央,后又改五年一次,这种制度为以后的朝代所仿效 相当于南宋至今。此时期的志书几乎都称方志,是方志体的成熟时期。中国地方志体例基本定型、内容趋于完备是在宋代。这时,“地记”。“图经”等已经基本上被“志”所取代,方志记述的重点也开始从地理情况到社会的众多方面,“人物”和“艺文”在方志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后来方志的一般格局。像《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以及被称为“临安三志”的《乾道临安志》、《淳佑临安志》、《咸淳临安志》,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元大德七年(1303年),修成《大元一统志》1300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同一统志,为明清两代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明代志书约有1500余种,现存400余种。

8. 地方志 是什么

以县为例;一本县志记录了这个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可以说是记录这个县的网络全书。但是志书和史书的体例不同,志书采用志体对文中能容不做褒贬,讲求只述不论。志书不可能完整的记录整个事件和人物。志书主要起资政、存史和育人的作用。在古代地方官员上任,到任后了解地方情况的主要途径就是看当地的地方志。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到各地考察还要当地文史档案馆提供地方志,了解当地情况。

9. 历史上着名的志书有哪些

地方志从诞生之日到如今,朝朝编纂,代代续修,绵延不辍,已有2500年的历史。据1985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我国现存旧地方志8264种、12.32万卷,占全部古籍总数的10%。《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今重要图书总汇,存“经、史、子、集”17.8万卷,其中地方志着作是史部着作的4.41倍。

1、周

方志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周礼·诵训》上记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当时,“诵训”这一官员的职责就是为王述说方志所记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治国。

2、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 县志书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3、两汉

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记述郡国地方的山川、物产、贡赋、风俗等情况的“郡国地志”,随同“计书”报送太史府。刘秀做了皇帝后,为表彰他的家乡南阳,诏令撰作家乡风俗志书。由于帝王、朝廷的倡导,“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此后,郡县编纂志书的风气大兴。东汉的郡县地志,随同郡国的“计书”上报朝廷,大多保存在兰台。作为兰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这些郡县志书资料,写成了着名的《地理志》。可见两汉时期,曾经编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县地志。据古籍记载,如《寿春记》、《巴郡图经》等等,都是着名的志书,并为后人所征引。

秦汉以后,地方志逐步发展和充实,发展为舆地图、图经、图志、图记、地记和郡国之书。

西汉司马迁所着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正史;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东汉光武帝刘秀诏令撰修的《南阳风俗传》,是我国官修地方志书的开端。

4、魏、晋和南北朝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编史修志之风盛行。地方豪门势力为了炫耀一方,不仅修家谱,还修地方志,于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志;地方官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统治一隅之地,也乐于修志。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书。

当时大多叫做“地记”,着名的有《娄地记》、《冀州记》和《会稽记》等。晋人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是目前保存下来较早的一部私人编修的地方志书。该书内容翔实,已有一定的“义法”。后人编修云南、四川等地的志书,往往“据以为典则”。

5、隋

大业年间,隋炀帝“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竞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来编纂地方总志。渐渐地修志也就成了历代官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了。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曾经编修了《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卷,《区域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可见隋朝曾经编修了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

6、唐

朝廷规定:各州郡的图经,每三年编修一次,并报送尚书省。以后改为五年编报一次。如果州县有所变动,山河有所改移,则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后还编纂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全国性的志书。《括地志》一书曾“博采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编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记述了郡县的基本情况。这从侧面可以说明唐代州县志书的编纂,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没有郡县志书作为基础,全国性的志书是难以编成的。

7、宋

朝廷重视图经的编纂,规定每三年编修一次。各名郡大县都编修了图经,有些郡县数次编修。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诰卢多逊等“重修天下图经”。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撰修《祥符州县图经》,计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该书是以各路州县所报送的图经为基础编成的,成为北宋州县图经的总汇。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置“九域志局”,专门从事志书的编篡工作,这是史书记载较早的专门修志机构。

宋朝三令五申编纂图经,大大促进了地方志书的发展。“州县皆修图志”。当时编修地方志书相当普遍。宋代流传下来的府、州、县地方志书,远远超过了它的前代。其中着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录》等等。南宋时期修纂的乾道《临安志》,记载了宫阙官署、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学校、物产等等,书后还附有亭、台、观、阁、轩等。

传说当时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当地属官搜肠刮肚,准备垂询,并备礼载酒,远远跪接。谁知朱熹撩开轿门,开口就问:“志书带来没有?”众人末料到这一着,面面相觑,悔之莫及。从此这一带便形成习俗,凡地方官上任或离职,先交接地方志书。

8、元

地方志的编修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廷在地区方志的基础上,编纂了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全国范围的内容。还诏令各省、府、州、县编纂了一定数量的志书,比较有名的有《镇江志》、《四明志》等等。着名的农学家王桢在任旌德县尹时,纂修了《旌德县志》,并用木活字印刷。

宋元时期,志书的体裁也由历史、地理的记载向更高更广的水平发展起来,地方志体裁和形式日臻完备。

9、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

明代是我国地方志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明廷十分重视编纂地方志书。由朝廷颁布修志凡例,体例全国统一。全国修有《一统志》,省有总志,有通志,都是官修。省以下有府、州、县志,有官修也有私修。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志向远大的平民皇帝,称帝立足不久,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命儒士编修一统志。后又命各地将城池、山川、关津、水陆道路等编报朝廷。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下令: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书。此后,各郡县有志,“实始于此”。明万历年间,已有人盛夸“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干隆《满城县志》序)。当时,有些府县志书,编修多次。关于专志的编纂,也相当普遍。现存明代志书约有上千种,其中以县志为最多。

东港区地域内有历史记载的第一部县志《日照县志》,就是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知县杜一岸主持编修而成。

10、清

清代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地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清代修志的规模是空前的,清代康熙、干隆、嘉庆三朝三次重修《一统志》,清政府还一再诏令全国各州县修志,雍正时更规定各省府州县志要六十年修订一次。因此,我国历史上清代编纂的地方志最多。

清王朝在全国巩固了统治地位后,地方官府就积极倡导修志了。顺治年间,河南巡抚发动修志,当时的十二州九十五个县,基本上都编修了志书。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玄烨下令编修一统志,并命各省及府、州、县编纂志书。雍正、嘉庆年间,清王朝又先后下令编修一统志和省通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州县志书的发展。光绪年间,学部下令编修乡土志。不少州县的乡土志内容编纂得比较简明。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还编修了相当数量的乡镇志,如《南翔镇志》、《乌青镇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志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同时,时势造英雄,一批着名学者在地方志工作中脱颖而出,如戴震、钱大昕、章学诚、李慈铭等。据初步统计,现存的清代志书,约6000种,占现存旧志总数的75%左右。着名的志书有《灵寿县志》、《遵义府志》、《六安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县地方志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很丰富。其中关于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科学技术、农民起义、典章制度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0. 地理在古代人眼里有多重要,古代地理学有哪些着作

在中国古代,历史学与地理学密不可分,又互相独立,地理学还有个独特的名称——“舆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为舆的说法。

阅读全文

与地理方志都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