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地理方面郦道元,是什么朝代的他的着作是什么
宋应星(1587年-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北乡雅溪牌坊村人,明朝着名科学家。英国汉学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代表作有《天工开物》、《野议》等。
㈡ 地理年代划分
地球四十多亿年的历史首先被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四个大的地质年代阶段。冥古宙(46亿年前
38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刚刚形成,但未保存地质纪录,是生命起源的时期;太古宙(38亿年前
25亿年前)的生命形式处于很低的发展阶段,主要为原核生物(如蓝藻和细菌);元古宙(25亿年前
5.4亿年前)先后出现了真核生物、多细胞动物和多细胞植物;显生宙(5.4亿年前
现在)开始,我们熟悉的各生物的种类陆续出现,并蓬勃发展至今。
显生宙进一步分为古生代(5.4亿年前
2.5亿年前)、中生代(2.5亿年前
0.65亿年前)和新生代(0.65亿年前
现在)三个阶段。顾名思义,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发达”和“新生”的阶段。
每一个“代”又可被细分为几个次级的单元“纪”。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着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发生在寒武纪的早期。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鱼龙和翼龙就生活在中生代,从三叠纪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末绝灭。着名的热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垩纪的早期。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过去使用的第三纪相当于目前采用的古近纪与新近纪)和第四纪。虽然鸟类、哺乳类和开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开始出现的,但到了新生代才开始了大的发展。我们人类进化的历史则发生在第四纪。
一个“纪”一般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或三个阶段,这时被称为“世”,通常前面分别以“早、晚”或“早、中、晚”来限定。例如,侏罗纪分为三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再如,贵报曾报道过《我国辽西早白垩世恐龙长四个翅膀》,这里的“早白垩世”,就是白垩纪里的一个阶段。
以上介绍的宙、代、纪、世等都是地质年代单位,比较抽象,为了赋予它们实际的地质学意义,地质学家们还常常使用另外一套名称,来表示和它们对应的地层或地质纪录。于是,宙、代、纪、世便分别对应于宇、界、系和统。举例来说,侏罗纪对应的地层单位就叫侏罗系,与早、中、晚侏罗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分别是下、中、上侏罗统。
㈢ 魏晋时期地理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的地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除正史中的地志以外,专门记述州郡地 理、名山大川、地区风物的着作也非常的多。其中最着名的是郦道元撰的《水经注》。郦道元,字擅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历任北魏的太守、刺史、河南尹、 御史中尉等职。《水经》为东汉桑钦所着,记载全国水道137条,每条水写为一篇, 记录其源流和所经的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 支流小水共1252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细记录所经地区、山陵、原隰、 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并对有关史事有所考证。其字数 多于原书的二十倍,是原书内容的重大补充和发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综 合性的地理名着,文笔生动流畅,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㈣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源于哪个朝代 其中的“天文”具体指代什么“地理”又具体指代什么
早在《黄帝阴符经》里面就有“天地”“文理”的说法.原文为:“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古人善于解字,于是有了“天文”,“地理”一说.关于天的知识称为天文,相应的关于地的知识为地理.《汉书》中已有天文志、地理志的内容.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用于形容某个人的知识丰富.
㈤ 地理什么时候出来的
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㈥ 什么时期最早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的萌芽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着作《山海经》、《尚书 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着作《管子 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着作《穆天子传》。
1、《山海经》:
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着作。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
《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
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着,堪称我国古代地理着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着产生直接影响。
3、《管子 地员篇》:
中国最早的土地分类专篇。是《管子》中的一篇,简称《地员》。《地员》篇2222字,主要论述中国土地分类,涉及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它先按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把土地分为 5类:渎田(平原)、坟延(蔓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泽。然后在各类中再分。最后一部分为土地评价,根据各种土壤的生产能力划分等级,先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包括6种不同的土壤。共分为18个大类,是土地分类的另一种方向。
4、《穆天子传》:
又名《周王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游记体地理着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早在汉代该书已经失传。西晋时期被发掘,由西晋荀勖等人整理成书。全书今存6卷,共6000
多字。描绘了20多个域外部落邦国、西域风光、民俗、物产、人物传说、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先秦史料,是可贵的上古历史地理要籍。
㈦ 中国古代地理面积最大的朝代是哪个
元朝时候面积最大。
蒙元统一后的疆域是:东起日本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南抵南海,东南包括今南海诸岛与澎湖群岛,西南包括今青藏高原和缅甸北部,西北至准噶尔盆地及额尔齐斯河,东北达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河北、山东、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西部地区,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岭北、辽阳、甘肃、陕西、河南江北、湖广、四川、云南、江浙、江西行省。
㈧ 战国时期地理
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形势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在春秋这样一个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割据一方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其地理形势是十分错综复杂的。 当时,东周的天子,名义上是华夏的统治者,可事实上徒有虚名,其实际统治区域仅有今河南西部一隅之地,早已不能向诸侯发号施令了。而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试图扩充势力,展开着激烈的争霸局面。 在这些大诸侯国中,首先发展壮大的是齐国。齐国居于山东半岛,“南达泰山、东控琅琊、西有清河、北临渤海”,疆土辽阔,土地肥沃,“宜五谷、桑、麻、六畜”,手工业、冶铁业也发展较早,沿海一带还盛产渔盐。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生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齐国先后并吞了谭(今山东历城西北)、遂(今肥城南)、薛(今微山东北)、牟(今莱芜东)、夷(今胶州东北)、东莱(今龙口至荣城一带)等小国,势力范围包括山东大部及河北的东南部一带。 继齐国之后,晋国崛起于山西汾河流域。春秋初期,晋国的大部疆土内还是“狐狸所居,豺狼所”的“南鄙之田”。但随着开垦兴农,晋的国力日盛,兼并了耿(今山西河津南)、霍(今霍县西南)、虞(今平陆北)、北戎(今涞源一带)等国及游牧部落,统一了今山西全境,势力范围还波及河北南部和河南、陕西的一部分。公元前632年,晋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打败楚国后,发展成为北方大国。于是,在华北的原野上,形成了齐晋争霸对峙的局面。 晋强盛之后,地处长江汉水之间的楚国又开始兴起。楚人原来是“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的状况,在经过疏浚沼泽,开垦山林的开拓之后逐渐强大起来。楚先后并吞了息(今河南息县东南)、黄(今潢川西北)、申(今南阳北)、邓(今湖北襄阳西北)、随(今随州)、徐(今江苏泗洪南)等小国及群舒(皖南一带)、百濮(湖南沅、湘流域)等部族,统一了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大部,势力范围北达黄河,南到洞庭湖,成为当时土地最广的南方大国。为争夺霸权,楚国与齐、晋等国,发生过多次战争。 继楚国之后,以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国也加入了争霸的行列。秦地处关东,“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公元前659年,秦穆公任百里溪为相,修明内政,激励生产,国势强劲。秦先后并吞了芮(今陕西华阴东北)、冀(今甘肃甘谷东南)、邽(今天水)和“西戎”(今甘肃渭源至通渭一带)等国和游牧部落,统一了陕西和甘肃大部分地区,成为西方大国。 齐、晋、楚、秦四国之间,还有郑、宋、鲁、卫、陈、蔡等国。吴国和越国是后来兴起的国家,它们控制着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一带。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伴随着与黄河流域诸国政治文化、生产技术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吴、越争霸数十年。起初,吴国大败越国,又打败北方的齐国。公元前482年,吴、晋在黄池(今河南商丘西南)会盟,吴国大有凌驾于其他诸侯大国之势。然而好景不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灭吴,成为东南最大的国家。此外,燕国控制着今河北北部和山西东北角一带。 春秋后期,正处在奴隶社会走向没落瓦解的阶段,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兴力量开始取代奴隶主贵族的主宰地位。再之后,由于诸侯国家争战频繁,后来就称这一时期为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进入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对峙的新形势。赵、韩、魏三国分掉了原来晋的疆域,在七国之间和四周,还有宋、鲁、郑、卫、滕、蔡、任、中山等小国和匈奴、肃慎、羌、百越等部族。战国时代,封建制正在取代奴隶制,各国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政治文化繁荣。 但是,当时诸侯割据的形势又阻碍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如各国对水利的治理,不是“雍防百川,各自为利”,就是“以邻为壑”,各国法令、度量衡、货币制度的不同也使经济往来多有不便,因而,全国统一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㈨ 简述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地理方位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㈩ 中国古代地理面积最大的朝代是哪个国都是哪里
如图,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说1271年建立,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国都为大都(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