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从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说,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有哪些特点
与基因证据相符的是,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些具有部分现代人特征的古人类遗骸,比如在埃塞俄比亚的赫托遗址和奥莫-基比什遗址中曾发现距今15万~20万年的遗骸,它们可能就是现代人的祖先。新人类分支的产生过程遵循着经典的生殖隔离理论:基因发生随机突变,经过自然选择,演化后的人类与原始人类的差异被逐渐拉大,最终形成了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新产生的人类分支已经具有了现代人的颅骨形态和认知能力,并且迅速取代了原始的非洲人。
B. 大河文明与大洋文明俩者文明的特点以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
一、特点:
1、大河文明:
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也可以说是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而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种子、生产技术、工具制造乃至季节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必须不断传承,而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文字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这种传承性。
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常常一脉相传。
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安土重迁,因为缺少变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种稳定恒常的秩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必然出现中央集权。农耕文明呈现渐进式发展,反应在国家制度上也是渐进的。
此外,农耕文明因为靠天吃饭,由于对抗大规模自然灾难的需要,所以对权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注重,对能制造各种灾难的自然,也有一种神灵崇拜。把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而生存下来归根于依靠集体的力量、权威的力量和神灵的力量。
而在定居族群中,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活物资的匮乏,争夺生活物资的事情不时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有争议也是协商解决;在国家制度形成后,这种观念成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处的准则。
2、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是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海外市场的开拓,不但吸收外来人口,又不断向外殖民。
人口的流动既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海洋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
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在希腊最强盛的时期,希腊各城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联盟,最多是一种松散的联邦。与大河文明重权威尊神性不同,海洋文明强调自我与理性。
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而受到颂扬。
二、自然环境区别:
1、地域性不同
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地大多纬度较低,普遍地势平坦,气候炎热湿润,以冲积平原地形为主,适宜农作物生产。
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往往很发达。
大洋文明位于欧洲,靠近海岸,纬度较高,气候相对寒冷,森林植被茂密,河流众多,交通运输不便,对于海洋的依赖性更高。
2、特性不同
海洋文明有其开放性,而大河文明则是封闭的。
3、代表性不同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希腊,而大河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它们都是文明古国。
C. 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作为生产力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然环境,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甚至具有决定意义。普列汉诺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地理环境在人类的形成、工具的制造、生产的种类、生产力发展速度等方面,无不具有巨大甚至决定力量。对于人类社会关系、经济制度性质的影响则通过生产力来实现间接影响。英国着名历史学家巴克尔也在其《英国文明史》中提到,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丰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活动。所以,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由此,我们看到文明的产生与农业生产情况联系了起来,而农业生产又与其作物所需的地理环境有关。所以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也就与地理环境产生了莫大的联系。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地球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之间的地表环境。是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社会因素的总体。广义上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文明是一种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农业文明则是在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这一生产事业上发展水平较高的状态。以湖南为例,湖南山清水秀,没有北方的天寒地冻,也没有西域的戈壁沙滩,这里自古就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湖广熟,天下足”和“鱼米之乡”是对她的由衷赞美。中华民族的三维始祖炎帝、黄帝、舜帝中炎、舜的归属均在湖南。那么为什么湖南会有如此发达的农业文明呢?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我将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浅析潇湘农业文明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其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了水源、地貌、气候等多个方面。从水源上来说,河流似乎总是与人类文明,特别是远古文明的发展相伴相随,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认识上最为统一。这四大流域分别是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沿岸,境内有湘、资、沅、澧四大河流,为潇湘文明的起源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特别是“八百里洞庭”更为境内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地貌上说,湖南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尤其是湘北肥沃的洞庭湖平原成为了该地农业发展的温床。从气候来说,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着。充沛的水源以及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还有优越的气候条件,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其他文明的前进提供人力,物力的保障。
其二,经济环境。
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带动了湖南经济的发展,而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早在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定
居的农业生活。因受到中原诸部落的影响,当时的湖南就有了种植水稻的经验。同时,湖南是上古时期比较开发的地区,这主要反映在夏禹治水、黄帝轩辕氏等神话传说和部分遗迹上。农业发展后,部分人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商业活动,促进了湖南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对农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促使人们改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春秋战国时代,位于江南的句吴、于越、东越和东瓯以及楚国并“通渠三江、五湖”,改善了水利条件,同时较多地使用了青铜农具,并在春秋晚期铸造了一定量的铁制农具,除此之外还注意田间管理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当地农业。考古发现的材料表明,春秋晚期,楚人在湖南已开始使用铁质工具。在当地出土的铁制农具足以证明了春秋楚湘农耕开始进入铁犁时代,虽然没有像北方一样大面积的普及,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进了农业生产工具开发并促进了湖南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三,社会文化环境。
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社会文化环境的好坏对农业也有重大的影响,如战争往往造成农业生产水平的下降,和平易带来农业文明的繁荣等。
就社会文化环境这一要素而言,湖南处于南方地区,因为有长江天险从而得以回避许多灾难性的战争,总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良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北方人大举南迁,秦国攻打楚国时,许多楚人移居湖南垦殖,给湘水流域一带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当时的长沙已成为楚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大量的北人南迁后,江南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日益。湖南出土的铁农具有锄,锸,斧等,其中长沙地区发现的铁农具尤多,达100件以上。此时,牛耕作为生产动力也已受到重视。当地官吏往往能“教用犁耕”,并采取“官贷耕牛”等措施,以利牛耕的推广,而且南方地区还将北方传入的旱地牛耕技术转化为适宜南方水田耕作的技术。可见北人带来的先进的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不论是对当时江南农业生产效率,还是在加大垦田力度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人南移后还带来了江南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南方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坡塘闸坝,推广蓄泄排灌的技术,同时重视耕作技术,讲求精耕细作。强调农业必须“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由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水运交通相当发达,常来往于湘、资、沅、澧四水,与江汉各地进行贸易。北方移民不仅与湖南的土着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新兴的村建制度文化与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由此看出,湖南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农业文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从楚湘农业文明这一例中就可以看到地理环境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没有尼罗河的滋润,就不会有古埃及灿烂的文化;没有两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就不会有古巴比伦文明;没有印度河的哺育,古印度将不复存在;没有滔滔黄河、滚滚长江,华夏文明又怎能得以发扬光大?…… 自人类出现以来,环境就对人类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又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当然地理环境决定论还是有它的不足之处的,我们应该相信人类可以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合理地改变自然环境,从而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望采纳
D. 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几大文明体系是什么隔开了这些不同的文明呢
文明体系主要依靠宗教、文化信仰来划分,在人类历史上,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人类文明可分为东亚的中华文明体系、南亚的印度文明体系,中东的伊斯兰文明体系、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体系、亚洲中部的游牧文明体系、美洲的印第安文明体系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非常大的影响,也正是地理上的隔绝将人类文明分割开来,使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不同的文明体系。
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亚洲(亚细亚洲)、欧洲(欧罗巴洲)、非洲(阿非利加洲)、北美洲(北亚美利加洲)、南美洲(南亚美利加洲)、大洋洲、南极洲这七大洲。 其中亚洲、欧洲和非洲联成一体被称为旧大陆,北美洲和南美洲联成一体被称为新大陆。
之所以称亚欧非为旧大陆,南北美洲为新大陆,是因为是亚欧非大陆上的居民发现并征服了美洲大陆,而非相反。与亚欧非大陆相比,美洲大陆不仅面积要小得多,而且其南北狭长的地形使其不能像亚欧非大陆那样交流方便,因此在海洋时代到来之前,美洲大陆的文明要远远落后于亚欧非大陆的文明。至于世界的孤岛大洋洲、荒无人烟的南极洲更是被排除在古代文明史之外。因此亚欧非大陆上的文明史将是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世界古代史的重点。
猎物丰富的非洲大草原
至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虽然在人类文明史上并不占有突出地位,但在采集、狩猎时代,非洲大草原拥有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环境,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很容易获取足够的动物和植物果实作为食物,即使缺衣少穿,也无生存之忧,直到今天非洲仍然是狩猎者的天堂,开阔平坦的大草原也便于生活在非洲草原上居民的交流。
可以说在农业革命之前,非洲大草原在人类史上的地位,堪比亚欧大陆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的地位。正如美洲大陆相对于亚欧大陆是所谓的“新大陆”,在人类史的初期,亚欧大陆也是相对于非洲大陆的“新大陆”,人类历史将从最早的“旧大陆”非洲开始。
E. 人类早期文明有哪些类型,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东方多河流平原为河流文明,如古中国,古埃及,依河居住. 西方多山地为海洋文明,如爱琴文明,
F.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它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
⑴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5%。海拔500米以下的仅占全国土地面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000米的12座山峰中国即有7座。我国地势的总体走向是自西向东依次递降,呈现落差显着的、三级台阶式的地形、地貌。中国的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⑵气候环境
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到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依次递变。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着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陆性气候强。表现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或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冬季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差较大。
⑶中国地理的多样性特征: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无所不包;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三大阶梯之中,沟通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淮河则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中国大陆遂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是地理通道:中国大陆地形复杂,山脉众多,但无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实际上也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
二.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⑴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的文化类型的生成及其发展趋向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境内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互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差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⑵历史地理环境对“多元一体格局”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对优越,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大量汉族(华夏族)人口不断从黄河流域迁往南方、西北、东北各地,文化上的优势和数量上的多数是这些移民最终成为迁入地区的主体人口,他们所传带的文化自然也成为迁入地的主体文化。当然,传统文化也吸收牧业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形成了中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
⑶历史地理环境影响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型文化”的形成。
G. 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上,哪些属于东方文明
东方,是东、西、南、北四大方位之一,是太阳升起的方向。
所以,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肯定是不一样的。
而与东方相对的方向便是西方。
可是在人类历史的叙述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却是有固定的含义的,东方和西方的区分来源于近代西方人“欧洲中心论”的视角。
1、以欧洲为中心,东方泛指亚洲(包括北非),包括近东、中东和远东。
近东
近东,过去主要指欧洲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等和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
这些国家距离西欧较近,同西欧联系密切。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近东一词不再使用,欧洲巴尔干国家被列入“南欧”,成为西方的一部分。地中海沿岸的亚洲和北非国家则划归中东。
中东
中东,地理上指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巴勒斯坦、阿联酋、也门、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共17个国家和地区。
远东,欧洲人把比中东更远的东方称为“远东”,包括今天的东亚(包括俄罗斯的东部)、东南亚和南亚,即阿富汗、哈萨克以东、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区。
远东
远东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个文化概念。它从来不会把从属于西方文化圈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家称为远东,虽然这些国家比东亚国家离欧洲更东。
2、以欧洲为中心,亚洲的四大古代文明均为东方文明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两河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
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国文明
这四大原生文明都属于东方文明,且均为大河农业文明。
四大原生文明
除此之外,取代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波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同样被认为是东方文明。
3、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源头的欧美文明属于西方文明
罗马帝国包含了古希腊
古希腊文明
古罗马文明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
大航海之后的欧美列强
这些均为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为海洋商业文明。
4、其实以中国为中心,连印度都是西天。
西域,最早指周朝,周在商朝以西。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是指义的西域葱岭以西,包括中亚和西亚等。
西域
西天,特指印度。
西天――天竺
泰西,泛指西方国家。出自明末方以智《东西均所以》:“泰西之推有气映差,今夏则见河汉,冬则收,气浊之也。”一般指欧美地区。
所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只因现在欧美掌握话语权,一切自然以西方为标准。
5、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东方和西方
到了现代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国家被称为西方世界。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不发达国家被称为为东方世界。
东西方对峙
西方,特指欧洲全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五大要素组成
(1)希腊民主制、科学和学校;
(2)古罗马法律、私有财产观念、人的个性和个人主义;
(3)圣经的伦理学和末世学革命;
(4)中世纪教皇革命的人性、理性将雅典、罗马和耶路撒冷三要素融合;
(5)启蒙运动的自由民主改革。
东方,则泛指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专制是西方人眼中东方人的标签。
6、两个特殊的国家
俄罗斯在文化背景上属于西方文化的分支,但是因为其政治制度原因,所以一直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
日本在地理上虽然属于东方,但是因为政治上实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以日本经常被认为是西方国家。
H. 依据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有哪些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主要可分几个地区:晋、冀、秦、鲁、豫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贵一带的长江上游;两湖、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江浙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两广一带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黄河文化(北方)
中原文化、秦陇文化、晋文化、齐鲁文化等北方地域文化
长江文化(南方)
楚文化、荆楚文化(又名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赣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南方地域文化
大陆文化
文昌庙祭祀、武庙祭祀、孔庙祭祀、关帝庙、岳王庙、伍子胥祭祀、屈原祭祀、寒食节
海洋文化
妈祖信仰、郑和信仰、天妃宫、海上丝绸之路、七下西洋
I. 人类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动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就众说纷纭了,有的说:“文化是复杂的现象,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有人简括地说:“文化是人类由生活经验所获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人类的文化活动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而其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错综复杂,头绪纷乱了。简单地说起来,人类的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质文明、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种文化活动,性质不同,演进的方式也不一样。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学习,并不十分困难,欧洲不少国家的人民,会说几种话,也会用二、三种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变换,物质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异。其中最不易改变的,要算是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了,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显着的地域差异性,也是人文地理学上最应着力的研究课题。世界可分为十一个文化区。
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文化活动,表现在地面上的现象,都是它的研究题目,为了方便起见,人文地理学也可依照人类文化活动的分类,加以论述。本章的内容,先叙述人种的类别,次及语言的种类和分布,然后论宗教的派别和传播,最后讲到人类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都以人类的本身为对象。
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在时间上最早不过七八千年,这几千年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类文化的发展,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面讲,可有以下三种共识。第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学到许多经验,逐渐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换句话说,有史时代的许多文化,都渊源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举例来说,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可是我们知道中国史前时代,就有许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蓝田人,他们的年代距今约有四五十万年,中国有史时代的文化,与史前人类活动是分不开的。第二,各种人类的文化,因为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换,进退不一。史前有许多强盛的民族,早已灭亡,人类史上,也就没有独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学家公认人类的身体、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环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进,创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类有共同进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残杀的卑劣天性。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蚂蚁和老鼠以外,都没有自相残杀的现象,而人类却残酷成性,个人之间杀戮不够,还会结合亲族,进行械斗,甚至国族之间,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规模的战争。人类文化应该是相互提携,合作进展,为何会互相残杀呢?有位学者曾加以分析:人类是柔弱动物,从小要父母保护,成年后也无自卫力量,体力不够,指甲不硬,牙齿又受口小的限制,不会爬树,也不会飞,可是从经验中,他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结队,才有生存希望,人类对家族、乡团、国家有热烈的忠心,就是这个原因。可是集团防卫,还不保险,更要利用脑力,制造武器,因此养成残酷杀戮的本领,有了杀人的武器,个人可以放胆劫杀,集团可以横行天下。人类历史的演进,体力越来越弱,而杀人武器却愈来愈凶,人弱器利,互为因果。更加上种族、语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义和交通的发展,使人类的战争,越来越残酷。不过有识之士和开明的人都相信,人类要和平共处,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们对人类来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为化石提供了事实根据,化石是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部分遗体或活动的痕迹。找到人类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用具的发展水平。由化石发现的地点,可以知道古人类的地理分布及其所处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在各种化石中,头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动物的面颅比脑颅大得多;人类则相反,脑颅要比面颅大得多。原始人和现代人比较,差别可以说主要就集中在头骨上。如原始人的头盖骨比现代人厚得多。正因为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类的形态特点和体质发展水平,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头骨化石特别重视。完整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学家已经注意到用人类化石为证据,来探讨人类进化的历史。
第四纪时代出现了人类的祖先。最初亚非大陆温暖湿润,古猿在这种环境中演变成能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的人类。劳动使肢骨发达,双手更能创造万物,口腔发展了语言,也就推动了脑的发达。人类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现,与别的哺乳动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无语言迥然不同,而变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类的体质和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近数十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现人类化石,使人类科学家从而了解人类体质特征和文化发展。可是仍有不少疑问,如猿人变古人的过程如何?古人变成新人的过程又如何?目前的发现尚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作完满的解说,这需要更多发现的事实继续补充。
世界上常发现的人类化石,几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称“真人”),其中最着名并为科学界所公认的是1865年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得特尔人属于“古人”,1868年在法国发现的克罗马尼翁人属于“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认为人类的祖先只有十几万年的历史,直到1929年,中国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从而使人们相信人类的祖先40万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壳,无时不在变动。从山地侵蚀下来的泥土和砂砾,最后沉积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广大的岩层。大海上升为陆地,高山侵蚀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动植物,随时可被埋没在沉积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变成化石。地质学家,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遗骸,可以辨认地球各区域各时代生物演变的情形。
地质时代,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质史实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开始,才发现有生物遗迹,不过完全是下等动物和初级植物。下等动物最多的是三叶虫,珊瑚、海绵、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虫最主要的时期,体形高大,且有铠甲作为保护。新生代是近代地质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时期;大爬虫已一去不返,留下来的只有鳄鱼、龟、蛇和蜥蜴等,此时是哺乳类大为活跃的时代。
第四纪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内的地球史上,出现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因为这是人类的时代。同时第四纪也大大改变了自然环境,尤其明显地改变了动植物界。其次,第四纪有强大的冰川作用,并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迹。冰川的进退也影响了动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来临,靠采取果实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无处觅食,常为饥饿所迫,不得不剥兽皮,以作衣服;寻觅洞穴,找栖息之地;钻木取火,可煮食也可驱逐野兽。人类经过数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见进步。 远古人类的文化遗物,主要是一些自制的工具,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时期的原始人类没有生产经验,所以石制工具简单而粗陋。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能不断改进,所以说劳动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石器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大都是猎人和采集者。他们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圆砾,初用打制法,后用磨制法。到了冰期终结时,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这时期完全用磨制的方法来制造石器,多凿有孔眼及环形的石器,种类繁多,有大斧、石刀、石凿等。这时期的陶器已很发达,农业工具也已开始,并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结束后,大约公元前4000~1000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先是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进入铁器时代,已开始用铁作犁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古代的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处?这是争议多年的问题。有的说是起源于亚洲中部,象着名的考古学家安德鲁斯(R.C.Andrews)和地理学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中部,然后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亚是人类牧养的家畜,如骆驼、犬、牛、羊、马等的起源地。既然适于高等动物的生存,依动植物为生的人类,也必发源于此。同时,中亚位置为各大洲之中,地势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独亚洲大陆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临下,可与各洲相连。故谓人类起源于中亚,分散在各洲,其势最顺,其理至当。可是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应在副热带潮湿之区,对农业起源研究卓着的索尔教授(Carl Sauer)就认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可能是人类最先发迹的地方。象泰国的考古发现及最近中国杭州湾河姆渡遗迹的发现可以佐证。这类讨论,尚需更多的地下发现,才能有完满的解释。
我们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数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后人口增加,就向四周迁移发展。就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地球表面有许多海峡,阻断大陆间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许多海峡就可变成陆桥,便利人类的交往。最着名的陆桥,包括沟通北美和亚洲的白令海峡,沟通英国和欧洲的多佛海峡,沟通亚洲和欧洲的达达尼尔海峡和沟通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的马六甲海峡。其他的还有沟通欧洲和非洲的西西里海峡,沟通朝鲜和日本的对马海峡,沟通苏门答腊和爪哇的巽他海峡,沟通新几内亚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峡以及沟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马尼亚的巴斯海峡。假如在第四纪,此类海峡在冰期后退,海平面降低而成为陆桥,使陆地相连,则有利于人类祖先的四方迁移。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类祖先经过陆桥向各方移动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由于地面上各处自然环境不同,在温度、雨量、阳光等的差异,又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体型的发展,就分化出来了现在世界上各色各样的人种。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下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免受紫外线的直接侵袭。长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种变成黑种人,他们头发鬈曲、覆盖头部,是有隔热作用。而长期居住在高纬寒冷地区的人群,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较慢进入气管和肺部。他们的体型比热带居民要粗壮,肤色也较热带的人为浅白。古代人类,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各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各个隔离的地理区域内,在体质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适应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代代遗传,以致人类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种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J. 从文明诞生的地理环境看,古巴比伦与古希腊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文明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古巴比伦是大河文明,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产生过饮誉世界的两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古巴比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