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人口地理学理论有哪些

人口地理学理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28 19:32:50

1. 什么是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及其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以及人口学等关注人口问题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人口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点。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在叶宝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学科划分为:
1.人口地理学
2.资源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
4.政治地理学
5.文化地理学
6.旅游地理学
7.历史地理学
8.聚落地理学
9.社会地理学
10.社区地理学 在王恩涌等(第一版)、赵荣等(第二版)主编的《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学科划分为:(1)人口地理学
2.农业地理学
3.工业地理学
4.城市地理学
5.语言地理学
6.宗教地理学
7.旅游地理学
8.政治地理学
9.行为地理学 在陈慧琳主编的《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中,主要分支学科划分为:
1.经济地理学
2.人口地理学
3.聚落地理学
4.文化地理学
5.旅游地理学
6.政治地理学 综述
这里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当前各分支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人文地理学分为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四大部分。这种划分方法较为粗略,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经济地理学
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19世纪后半叶,地理学者开始在自然地理基础上探讨经济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扩展为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等领域。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关心各种资源、生产及商业的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区位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其中区位论和中心地学说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政府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并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学
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变化以及政治区域的演变、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学的内容。1897年出版的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当作附着于地球上的有机物,并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以后,H.J.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陆心说。由于他们及其他学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20世纪30年代,K.豪斯霍弗把地缘政治学引入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受到影响。现代分析技术及模式的应用,使地理学者得以测定各类各级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参与国土整治的决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国家公园的设置、选票模型地域分布以及领海界线和沿海捕鱼权等课题的研究。军事地理学研究与军事行动有关的地理学问题,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学一样,最终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
社会文化地理学
很早以来,地理学的着作中已注意到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采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着作即以“人类地理学”命名。在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着作中,也都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的内容。不过,人种地理学和民族地理虽然仍是介于人种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则多为人种学和民族学者。
各地的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人文地理学者十分关注。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即论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I.鲍曼分析了中欧的人口地域分异现象,瑞典地理学家S.德·耶尔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并制出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聚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既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也表现人类文化的差异。德国地理学家J.G.科尔最早对聚落作系统的研究,他于1841年发表了《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白吕纳则把房屋这一聚落现象列为人生地理事实的第一纲第一目,包括房屋类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此后,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国家形成各自的风格。如德国着重聚落景观,法国重视经济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偏重聚落历史地理,美国则关注白人拓荒者居住问题。聚落地理学形成后,最初包括其内的城市地理学由于发展迅速,逐渐独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学实际上是研究乡村聚落地理。以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和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乡村地理学也是在聚落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研究内容已超出乡村聚落地理范畴。
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人地关系上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现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地理学也随之发展迅速。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征,城市的空间结构、社会组织及其影响范围,城市人口构成,城市的类型和规划等。地理学中的许多数量方法,也最先应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3. 人口迁移的理论综述

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相比之下,国内人口迁移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大多停留在国外理论框架之中。 “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文斯坦的“迁移定律”。
拉文斯坦(E. G. Raven stein(1885, 1889))认为人们进行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并对人口迁移的机制、结构、空间特征规律分别进行了总结,提出着名的人口迁移七大定律。1938年,赫伯尔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推拉”理论概念,他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为推力,另一部分为拉力。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迁移者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来看,推力——拉力理论的成立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假设人们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二是认为迁移者对原驻地和迁入地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他才能根据两地之间的推力和拉力,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选择。Lee(1966)在其《迁移理论》一文中系统总结了“推力——拉力”理论。他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概况为4个方面:(1)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2)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3)各种中间障碍;(4)个人因素。
推拉理论还有许多量化模型,美国社会学家吉佛把“万有引力定律”引入推拉模型,并应用于人口迁移研究。他认为,两地之间迁移人口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地之间距离成反比,并基于此提出了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式中,M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人口迁移量,Pi、Pj分别为两地的人口规模,d为两地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a为距离衰减系数。
引力模型还存在多种形式的修正,该模型的提出使人口迁移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但是,传统的引力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模型只包括迁入(出)地的规模变量,不能反映人口迁移随地区间社会、经济差异要素的变动。因此,国外许多学者对引力模型做出了改进,引入了收入、失业率、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等社会经济因子。在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Fan(2006)利用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均GDP和移民传统因子,衡量地区经济差异和社会网络关系对移民规模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Neoclassical theory)
新古典经济学家将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关系引入人口迁移的研究中,认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区域差异引起了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的调整,人口迁移是这一调整过程的体现。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个人来说,迁移被视为是一种在个人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这种个人投资可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生活水平。多数研究表明,人口迁移主要是在市场调节下移民对经济机会的选择。Courchene(1970)通过对加拿大各省区的调查,发现迁移率与人均收入成正相关。Cebula & Vedder(1973)发现在美国39个都市统计区中,人口净迁入量与人均收入呈弱正相关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个人是迁移过程的最小单位,而在实际研究中,许多学者发现个人决策往往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从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家庭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迁移决策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决定做出的,迁移(特别是短期迁移)的因素归结为一种最大化经济利益和最小化风险的家庭策略,而周期性往返迁移则是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家庭)资源。人的迁移行为不仅受个人预期收入的影响,更重要的还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对家庭观点较重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 发展经济学理论视角以刘易斯和托达罗模型为代表。刘易斯)将一国经济分为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认为由于劳动边际收益率高低而引发了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同时城市工业部门因为高劳动生产率和低劳动力成本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不断地扩大工业部门以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到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为止。这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一国的工业化过程也宣告完成。
刘易斯模型是以城市“充分就业”为前提假设的。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实际情况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显然,刘易斯模型难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鉴于这一情况,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于1969年提出以农村人力资源进城所获“期望收益”大小来解释这一问题,这就是“托达罗模型”。该模型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迁移规模继续增大的主要原因,并且城市失业率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迁移决策。
托达罗模型对城市已经存在较为严重失业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继续流往城市的问题上,给出了较为满意的答案。但是,该模型只考虑了迁移成本,未考虑生活成本;另外认为“扩大中、高等教育投资会冲击城市就业”的论断也与发展中国家实际不符,因此,在运用托达罗模型时应具体分析,使之适合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开展较早,除了理论体系研究较为系统和成熟,相关实证研究也比较丰富,国外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如Zhang & Song(2003)认为农村至城市的移民对中国城市化率的增加起主导作用。Williamson(1988)通过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指出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主要归结于城市内生增长的“制约”,以及城市外在环境的内部事件(土地的稀缺)和外部事件(对外资和国际市场过分依赖)的影响。
(2)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如利用人口属性的相关指标对人口的分布形态进行度量(Shen, 1996; Otterstrom, 2001);也有学者对中国人口迁移的流场特征进行描述(Fan, 2005)。
(3)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主要就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住房以及户籍政策展开相应研究。如Shen(2002)发现经商、学习培训、医疗活动是中国的省内移民迁移的三大因素,而省际农村移民则倾向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同时还建议借鉴香港、新加坡的廉租房制度来改善迁移人口的居住状况。Zhu(2007)通过对福建省沿海城市的问卷调查,指出省内迁入人口多从事批发零售和服务业,而省际迁入人口主要从事制造业;并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不应仅仅关注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而应对他们的工作收入及稳定性加以保障。
(4)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以及迁入地的“拉力”作用和迁出地的“推力”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差异的持续扩大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Johnson, 2003; Fan, 2005);也有研究指出地区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以及迁移政策等非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有较大的影响(Shen, 1996; Liang & White, 1996; Zhang & Song, 2003)。在“推力”和“拉力”谁占主导的问题上,Engels(1974)通过曼切斯特早期城市快速扩展和晚期城市衰退与工业布局的紧密联系,认为“拉力”为主导作用;而Redford(1968)则认为迁入城市的移民是由于农业用地紧缺和圈地运动引起,“推力”是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既包括国家尺度,也有以某个地区或者特定城市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单元的划分上,在讨论国家尺度迁移人口的空间格局时,一般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最小研究单元;但是也有学者对各地级市流动人口的点格局分布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上,包括对人口统计指标空间特征的简单描述以及较为复杂空间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有基于迁移流的流场格局的探讨。
多数学者集中研究了国家尺度下人口特征和人口迁移分布格局。Shen(1996)对中国各省区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高中以上教育水平人口所占比例等15个人口统计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变异系数的数值,揭示人口分布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Otterstrom(2001)利用人口集中指数,对美国1790-1990年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进行量测,结果表明,美国经历了从边疆地区逐步西进至“阳光海岸”地带的人口迁移过程。俞路(2006)也进行了类似研究,认为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平均的情况下,人口重心的轨迹可以反映出人口迁移的进程。通过对我国1953-1995年的人口重心计算,发现我国人口重心变化较为稳定,伴有小幅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朱传耿(2001)提取出1996年中国流动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节点数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内插,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三维模型和等值线。
人口迁移的流场特征分析是刚兴起的研究领域之一。Fan(2005)通过中国各省区迁移流强度的计算,认为中国的迁移流指向大多从经济落后地区指向发达地区,并且邻近省份的短距离迁移流比重较大。丁金宏(2005)利用“五普”迁移流数据,认为中国人口迁移进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阶段,东中西部人口迁移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并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西部边缘区四大辐合流场以及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辐散流场。
在以特定地区和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迁移人口空间格局研究中,中国的三大都市圈成为研究的热点。乔关民(2004)认为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南北翼之间在人口流动联系强度上存在显着差异,上海与北翼苏州、无锡的联系,比与南翼嘉兴、湖州的联系紧密许多。俞路(2006)通过对中国三大都市圈迁移流的迁移距离、平均方向和环形方差的考察,衡量三大都市圈对外联系强度和开放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京津唐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李亚丽(2004)通过研究河南省人口密度等值线的变动状况和人口分布洛伦茨曲线的变动情况来考察河南省人口分布的集聚趋势。郑明媚(2006)构建了县域人口迁移的引力模型,选择县域内独立的居民区片为计算单元来评价乡镇的人口吸引潜力和人口最大可能迁移目的地分布,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 1、经济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综述
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对人口迁移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Zhang(2003)认为地区的经济增长会促进迁移人口的增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他还构建了人口迁移量模型,揭示出GDP增长率与人口迁移规模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Fan(1996)利用“四普”数据,建立了广东省人口迁移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资投入、地区间经济水平对人口迁移存在较强的吸引作用。此外,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女性的“婚姻嫁娶”和“务工经商”迁移流分析,认为传统女性因社会原因多进行短距离迁移的局面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的长距离迁移(Fan, 1999)。朱传耿(2001)对流动人口大于5万的中国城市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投资和消费4个因子,通过相关分析得出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和投资关系密切。
2、可达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综述
尽管以往文献中没有明确指明区域通达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但学者们从交通距离、干线布局等方面对通达性的影响作用展开了研究。如Fan(1999)认为因“婚姻嫁娶”迁入广东的女性,其原住地大多沿着从广西、四川至广东的铁路线分布。李亚丽(2004)认为河南省交通线路和交通枢纽的布局对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李国平(2004)以深圳为例,利用重力模型进行回归,认为人口迁移规模与深圳距各省市的交通距离成反比,其他学者也通过各种模型验证了距离因子对人口迁移的负面影响(童玉芬, 1994;杨云彦, 1999)。曾智超(2005)通过对上海市地铁沿线行政区的调查,指出大都市轨道交通促使了沿线人口由高密度地区向低密度地区的转移。
3、其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相对于经济因素,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影响非常小,表明中国人口流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朱传耿, 2001)。Fan(2005)利用重力模型对中国“四普”、“五普”各省区共812条迁移流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四普”时期,距离因子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而“五普”时期,距离的阻碍作用减弱,由移民传统(Migration stock)所构成的网络关系成为影响迁移的首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Shen, 1996; Zhu, 2007)。 应该说,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区域人口迁移空间发展模式,现行的研究大多借鉴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如Hall(1984)的大都市圈变化模式、Klassen(1981)城市发展阶段模式以及小长谷(1981)生命周期模式等。彭际作(2006)对1850-1970年纽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指出其经历了由核心区至内圈再到中间圈、外圈的人口增长阶段。王桂新(2006)利用“五普”数据揭示出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认为长三角区内人口迁移空间上形成了江苏和浙江两个相对独立的迁入目的地选择空间模式。

4.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虽然中国从《汉书·地理志》开始,历代积累了大量人口资料,其他国家也做了许多这方面的工作,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增长快于食物增长的重要观点,对人口科学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鲍曼1921年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区域差异,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1922年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图问题。同期,赫特纳和维达尔·白兰士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着作中也很重视人口分布的统计分析和人口现象的描述。1926年,中国的竺可桢发表了对江苏、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论文。但这一时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1931年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逊对世界城市人口分布的比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几年之后,中国的胡焕庸提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差异的重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地理学发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开始,地理学家不仅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也对人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其中法国的博热·加涅埃、英国的克拉克、美国的齐林斯基和特里瓦撒等人的着作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特里瓦撒1953年阐明人口地理学的性质和范畴。齐林斯基1966年则指出人口地理学可分为描述人口数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释人口数量和特性的空间表现形态;人口现象的地理分析三个方面。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人口地理学家特别关注人口的重新分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对城市化过程也作了大量研究,还探讨了国际人口迁移趋势以及国际移民计划。

5.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人口地理学通过统计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制作人口地图,找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方面来探讨其原因,同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这些影响因素的主次,来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差异。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动是通过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变动以及迁移的机械变动而实现的。统计和分析一个地区居民的婚姻、出生、疾病、死亡、年龄性别构成和迁出迁入等现象,可以掌握该地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研究人口自然增长,需要考虑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以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各国的人口政策也对人口增长有深刻的影响。此外,还要比较和研究各国各地区人口增长的模式,寻找先进的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地理学对移民的研究,包括国际移民、城市和乡村间的移民、城市之间的移民以及季节性和昼夜间的人口移动,估计移民的总流动量和冲流动量,观察移民方向、距离和流动强度,建立区域间人口移动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人口地理学除研究年龄、性别和人种的自然构成外,还包括民族、职业行业、阶级、宗教、文化程度等社会构成。研究各国各地区总人口的各种构成的地域特征,有助于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结果,预测构成变化发展的动向。
劳动适龄人口是社会实现生产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对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潜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评价,为解决地区间和部门间劳动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产布局提供依据。出现的劳动力资源地理,已成为人口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持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一国或一地区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载能力。分析计算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一国或一地区的适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课题。编制人口地图是研究人口地理学的必要手段,将人口空间分布的现象表示在地图上,了解各地区人口现象的空间差异,揭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此外,人口与聚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聚落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口分布的具体化。研究聚落地理学有助于对人口地理分布的深入了解。现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乡人口构成的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城市化过程,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城镇布局的关系,不同类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城乡之间人口移动以及人口政策对城市人口变动的影响等,都是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共同关心的课题。城市内部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人口的职业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研究,还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动的规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相互交又的内容。
人口地理学在人口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借助于人口统计学和经济地理学。由于人口空间现象依存于经济空间现象,人口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如经济地理学那样广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学对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也不如人口学的作用更为直接和广泛。因此,人口地理学研究还存在着局限性。
综上所述,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构成和分布的发展变化条件与特点;②劳动力资源,包括资源评价,地区与部门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径;③人口移动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布的地域体系。

6. 关于人地关系有哪几种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 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表现形式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数量表现。可用人口密度和人均占地等项指标加以反映。人口密度为单位面积土地拥有人口数量,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人均占地为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如人均占有土地、人均占有农用地、人均占有耕地等,是衡量人地关系的重要标志。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决定着人均占有粮食等农产品的数量。

7.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别包括什么

自然地理: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产业,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7)人口地理学理论有哪些扩展阅读: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8. 人口地理学的概述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人口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着重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的变化规律,是人口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人口地理学发端较早。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者,如德国的K.李斯特、O.佩舍尔等人把人或种族作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后来,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写了《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该书被西方学者奉为人口地理学最早的经典。此后,英国的A.H.肯尼、A.C.哈登,法国的J.布吕纳等学者也写了一些有关人口与地理关系的着作。
20世纪以来,人口地理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理学大会,人口地理已单独成为一个分组。
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人口与地理关系的文献记载,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从西方引进人口地理学。随着人口科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9.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

自然地理: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产业,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9)人口地理学理论有哪些扩展阅读: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10.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人口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个国家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应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合理容量是指一国之内各地区对人口的负载能力。
各个地区的人口容量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扩大的,但归根结柢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的产生来自资源、环境负载能力的有限性。一个地区如果人口盲目增长,对食物、燃料等方面的需求超过大自然的稳定支付能力,将易于导致当地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
人口地理学通过全面综合地研究自然环境,掌握不同地区对人口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别是从负载能力的角度探索这种容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人口激增、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口的合理容量,成为人口地理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阅读全文

与人口地理学理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