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野外考察方案”怎么写
书写的顺序:1.考察的目的。2,,考察的地点。3,考察的路线。4,考察队伍及领导成员。5,携带的物品。6,安全措施与注意事项。7,提示撰写考察结果报告。
㈡ 如何设计高中地理探究问题
一、运用理论指点迷津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它为地理问题的具体设置提供了前卫的理论指引。该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使其产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激情,推动教学由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转化。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将问题恰如其分地落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向未知的领域扩展和探究。它犹如一剂良方,为探究性教学活动指点了迷津。
二、依据现状寻求对策
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地理问题”的课堂探究之路仍举步维艰。一是设置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往往只提出“知识呈现型”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现成的,只要“按图索骥”就能获得标准答案。没有在知识的接合点、生长点、迁移点及应用点上,下功夫提出新颖的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造成问题的设置量多却质差。二是教学方式简单粗放,采用“满堂问”。一般只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教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具体、不合理,甚至有歧义,让学生无从下手,无从探究。有时提问时机不恰当,只是在枝节问题上小打小闹,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却视而不见。而教师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动辄批评学生答案不标准,而对闪烁其中的“亮点”“闪光点”却视而不见。三是学生思维僵化,缺乏自主探究。学生很少会从已知条件出发,提出发现型问题,甚至是创造型问题。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现状,地理问题的探究任重道远,需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能冲破黑暗,迎来黎明的曙光。
三、科学设置确定方向
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地理问题的探究创造条件与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地理问题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生成提问的智慧,努力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个人综合素养,使地理问题的探究性设置朝科学、巧妙、实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发展。
1、平等意识,心中有人。在教师眼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个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鲜活个体。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倾向、特长、爱好,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和理性对待;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决定探究地理问题时有真正的发言权;不因为学生提出一个在教师看来是不切实际甚至荒诞的问题就反对嘲笑学生;教师充当“未知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
2、情境意识,诱发思维。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结合时事以及区域和乡土的客观现实,充分重视校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创设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实用性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如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一节教学中,在导入阶段,笔者先通过屏幕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2)(我国不同时期的卫星云图)我国大陆高空的云为何总是自西向东运动?笔者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置,制造兴奋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学生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至此,学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3、激趣意识,培养情感。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从知识的结合点、生长点、迁移点、应用点上去寻找,使学生在这些“点”上,探究出某种新颖而出乎意料的结果。
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教学中当学习了锋面与天气后,那日是11月6日笔者设置一个问题:国家气象局预测“11月8日前后冷空气将袭京城”预测未来8天北京的天气趋势:11月6日—13日?该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运用,这种成功的快乐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究与尝试。
4、连续设问有台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过程。设置问题的实质是将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来,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驱使学生去研究和思考。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结点和关键点设问,组成逻辑关系紧密的实用性的台阶式的问题组,或根据知识之间的因果递进关系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的触角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中,由浅入深地触及事物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5、释疑结果有创论。缺乏问题探究的教学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也不可能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相互沟通中的思维碰撞,更不会有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探究过程孕育着创新这一认知规律说明,探究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出独到的见解、设想及做法,以成功去激励学生不断探究。探究性强的问题往往指向于此目的。它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产生创造性的结论,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的地理问题设置作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基础。只有问题的设置巧妙实用,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及时发现并检测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回忆具体的知识或信息。只有问题的设置科学高效,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信息活动;才能鼓励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才能较完美地实现课堂管理功能。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探究性教学的春天花团锦簇,瑰丽非凡!
㈢ 地理考察的内容丰富多彩,你能说出哪些
地理考察的途径比如旅游、野外探险、夏令营等等。
准备指南针、帐篷、水、食物、地图、GPS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旅游活动,地震、海啸、泥石流都与地理知识有关。
㈣ 怎样进行地理野外考察
1、确定侧重点:地质考察、土壤考察、植物考察、水文考察、气候考察等等…
2、准备相关材料,例如地质考察需要准备地质锤,地质袋、地质罗盘、记录本,相机等。
3、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写出考察报告。
㈤ 地理考察的一般流程有哪些
地理考察程序通常分为预察和正式考察两个步骤。
预察是在正式考察以前,对考察地区的资料、交通、物资供应等多方面情况作初步了解,为制定考察路线和考察计划提供依据。
正式考察包括室内准备、野外作业和室内总结等阶段。
室内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搜集、分析已有的文字材料和图件,包括航空、航天图像和地图资料;②对航空、航天图像进行判读,初步确定考察区的一般地理规律,提出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③编制工作底图和考察大纲;④确定考察路线和典型考察地段,确定采样点;⑤列出考察报告提纲初稿。
野外作业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核对、充实室内图像和地图判读结果;②采集标本、样品;③记载沿线考察情况,初步编绘考察区基本图件;④搜集考察报告所需的各种文字资料,进行必要的访问、调查。
室内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样品、标本的鉴定、分析和化验;②编制所需要的图件;③进行综合分析,编写书面报告。
㈥ 地理考察的形式
按地理考察的目的和深度,可以分为踏勘考察、中间考察和详细考察。踏勘考察是一种广泛的自然条件特征和资源分布考察,目的在于了解考察区的一般特征,探索开发的可能性。根据考察区的大小及复杂程度,成果表示在中小比例尺地图上,为规划选择优先开发地区及发展项目等提供参考。踏勘考察是目前进行得最多的,也是中间考察和详细考察的基础。它耗资少,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及适当的考察技术和方法。中间考察主要用于开发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这时自然条件的分析、评价进入定量阶段,经济分析显得更加重要,成果通常表示在中比例尺地图上。详细考察包括自然条件定量评价和为方案实施提供经济评价,一般采用绑比例尺制图,考察深度、规模、目的明确,考察活动集中于有关资料的搜集,考察人员的专业和人数也有相应的限制和要求。
按地理考察的性质,可分为综合考察、要素考察和专题考察。综合考察是多学科的地理考察,或是为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而进行的前期工作,或是为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而进行的综合研究。综合考察根据考察目的和考察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以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由相应的学科参加。这些学科既可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也可包括其他学科,既可有自然科学学科,也可有社会科学学科。这些学科从不同角度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协调和互相补充,最后得出综合性的结论。综合考察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社会-经济考察,旨在了光社会、经济诸因素的特点和空间分布情况;②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考察,旨在了解自然地理诸因素的特点和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综合考察的最终结论,一般着眼于长远目标和基础资料的积累,但也与现实的生产问题有一定联系。要素考察是针对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由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对其他地理要素也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专题考察是为解决某个专门问题而进行的地理考察。由于地理环境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某一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因此,专题考察也可看作是综合考察的一种形式。
㈦ 进行地理考察的途径有哪些选择题
地理考察的途径比如旅游、野外探险、夏令营等等.
准备指南针、帐篷、水、食物、地图、GPS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旅游活动,地震、海啸、泥石流都与地理知识有关.
㈧ 到野外开展实地地理考察,我们需准备哪些必备物品
与旅行和探险活动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纪录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员要携带一定数量的标本采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还可能收集到大量标本,因而装备上要精简有效。一些重要装备或是仪器放进包里之前应该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进水进沙,又便于查找。个人装备主要有以下内容:
搬运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绳等;炊事器具,饭盒、筷子等;服装,必需的内衣、袜子(几双,材质根据考察行程选择)、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据气候和环境情况准备如橡胶雨靴(降雨丰富水系纵横的地区)、防水套装、绒衣、防寒服(需要时)等;寝具、睡袋、防潮垫等;日用品,皂类、毛巾、牙具、卫生纸以及消毒片(水)等个人卫生用品、唇膏、防晒霜、墨镜、笔、记录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药品、针线包等;其他必备的如应急手电、地图、野外考察计划书、身份证、保单、刀具、救生盒等。
关于服装、睡袋、帐篷等装备的挑选方法媒体和网络上会有很多最新信息。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会渗入野外用品的设计制造中。比如今天看似先进高档的Gore-Tex材料可能很快会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结实、耐用、舒适、轻便是这些装备所应具备的共同特征,在选择时必须考虑到野外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自己的健康状况、行程的安排等等。因此在准备装备时和出行前,最好向有经验的野外工作者或是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请教一下。
与野外生存关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随身用品,如地图、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遗失其中的任何一样。并且,还应该经常检查.保证救生盒里的每一样物品新鲜有效,刀具锋利结实,地图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时可以携带自制的旅行救生盒。携带者要定期检查救生盒里的各类物品,当发觉哪些小东西失效时(比如火柴和药片),要及时更换。火种对于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盒中有4类小东西是为生火准备的:火柴、蜡烛、打火石和放大镜。盒中的药品应标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内余下的空隙用棉绒塞满,应急时可用来点火,同时又可防止各类小东西相互碰撞。为了防水应将救生盒封好口,并用狭长胶带封紧。
四、药品
野外考察必须携带一定量、一定种类的药品。救生盒中的药品一般要留到最后使用,而考察队公用药品一般为突发严重事故准备。所以,除了救生盒中药品和小组公用药品外,考察队员要自己携带部分药品。
个人携带的药品清单推荐如下:
(1)外伤用药,可携带消毒湿纸巾数包(同时可擦手脸、器具消毒等)、创可贴、绷带、外用消肿止痛擦剂、眼药水或眼药膏;
(2)日用药,如感冒药、退烧药、消炎药、止泻药;
(3)止痛药、抗过敏药;
(4)在夏季或热带地区携带清凉油、虫咬水、藿香正气胶囊或其他消暑药适量;
(5)另外还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医生嘱咐,携带必备药品。在毒蛇比较多的地区,要携带蛇药。最好带上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片。
自制救生盒:
用一个方形的不锈钢或铝制饭盒做急救盒,必要时可用来化雪煮水或蒸馏取水。盒盖光亮的内侧面可作为阳光的反光板发信号求救。盒中的物品有以下内容:
一个薄而结实的塑料袋:大到刚好可以把你的身体放进去。紧急时,你可以钻进去保持体温,防止热量或身体水分散失过快。铺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时可作棚布。关键时还可以用来取水。
火种:一盒防水火柴,一块打火石和一个放大镜。火种一定要好好保护.火柴头上可以包上蜡,装在装胶卷的小盒里。
几段蜡烛:最好把它们削成长方形的小块,易于摆放.而且可以避免不慎一次用完。
一把多用途小刀:作为野外生存必备物品,在救生盒里留下一柄小刀以防万一。
一个小指南针。
一只小哨:可以用来求救,或是惊扰猛兽。
一小袋盐,一些糖果,一小瓶复合维生素,在关键时刻可帮你保持体能。
抗生索,抗过敏药,镇静剂,退烧药,抗疟疾药,高锰酸钾,漂白粉各一小瓶。
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比如钓鱼线,5~10m。
胶布:可作补丁和紧急绷带。
针线包,针可以用来挑去扎在身上的异物,补缀衣裤。
五、应急食物
食物和饮水供应有时可以决定野外考察的成败,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项目。野外考察与冒险旅游的目的不同。后者有时为追求野趣,故意安排在野外生火做饭,所以食物和饮水的准备通常很充分。而多数情况下的野外考察,会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沿着预先选择的路线行进。除了携带白天的饮食外,其它时候会考虑在营地或民居进餐。而且,由于考察时必须携带采集工具和采得的样品,背包中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空间装太多食品和大量水。因此,考察队在设计线路和安排行程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不能在民居中借宿,营地中的留守人员必然要负责所有饮食供应。在没有固定营地时,考察队必须根据考察计划由专人管理,专门的运输工具携带足够甚至是稍过量的食物和饮水。
考察队选择所携带的食物时有一定的条件:如营养价值高,易消化;容易清洗,烹饪;不轻易变质,容易保存、携带或收藏;尽量不要带海鲜,可带根茎类和瓜类蔬菜,如红薯、萝卜;选择的食物要适合多数人的口味;价钱合理,不要超出预算金额。另外食物要视季节和行程长短安排,尽量选购新鲜食物。
出行前对食物要做些处理。食物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在肉类外表擦一层食盐有利于肉类的保存;寒冷地区可以用冰雪冷冻保存,到达营地后,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野生动物破坏。
在进入深山或荒漠时,除了考察队要携带足够饮食外,考察队员仍要自备部分应急食物,以备不测。如果你的救生盒中尚有足够空间,最好把这些备用食物放在里面。
应急食物装备清单主要包括:
(1)首先必须带上盐,简单的可以携带盐块,或选更好的含有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其他矿物质的电解盐粉。在药店中可以买到袋装的生理盐,也是很好的选择。
(2)然后是袋装茶叶,喝杯茶镇静一下可以仔细考虑求生的方法。
(3)巧克力无疑是好东西,但须小心在炎热的地方易融化、变质。
(4)压缩饼干,脱水蔬菜和肉类依据情况而定。
所有装备在装入旅行包时要注意一些要点。应把常用物品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接近开口处,怕压的物品尽量防在上面。背在肩上的包重心要高,行走起来会感觉轻便,所以轻、软的物品防在背包的底部,重物放在背包上部。小的救生盒最好贴身放,地图、考察计划书放在衣服的内侧口袋中,最好用塑料袋包起来,以防不慎入水而损坏。
㈨ 地理考察报告怎么写
地理考察程序通常分为预察和正式考察两个步骤。预察是在正式考察以前,对考察地区的资料、交通、物资供应等多方面情况作初步了解,为制定考察路线和考察计划提供依据。正式考察包括室内准备、野外作业和室内总结等阶段。室内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
①搜集、分析已有的文字材料和图件,包括航空、航天图像和地图资料;
②对航空、航天图像进行判读,初步确定考察区的一般地理规律,提出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
③编制工作底图和考察大纲;
④确定考察路线和典型考察地段,确定采样点;
⑤列出考察报告提纲初稿。野外作业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核对、充实室内图像和地图判读结果;②采集标本、样品;③记载沿线考察情况,初步编绘考察区基本图件;④搜集考察报告所需的各种文字资料,进行必要的访问、调查。室内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样品、标本的鉴定、分析和化验;②编制所需要的图件;③进行综合分析,编写书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