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
├─钦定仪象考成
│ 钦定仪象考成-01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上.pdf
│ 钦定仪象考成-02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下.pdf
│ 钦定仪象考成-03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一至卷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04_钦定仪象考成_卷四至卷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5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七至卷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6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至卷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07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三至卷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8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七至卷十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9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至卷二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10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11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12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七至卷三十.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七.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八.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十四.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不着撰者-四.pdf
│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三.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九.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不着撰者-二十三.pdf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一.pdf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七.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九.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五.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八.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六.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十四.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比)南怀仁撰-四.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一.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三.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二.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五.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四.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一.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三.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二.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一-卷二.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三-卷四.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五.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八-卷九.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六-卷七.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十.pdf
│
B. 有哪些关于天文地理的书,比较有知识性又比较有可读性
《穿过地平线》,李四光着。
目录:
地球年龄“官司”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
读书与读自然书
中国地势浅说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风水之另一解释
地球之形状
人类起源于中亚么?
地壳的观念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看看我们的地球
从地球看宇宙
地壳
地热
地震与震波
浅说地震
燃料的问题
现代繁华与炭
地史的纪元
中国北部之虫筳科(即纺锤虫)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地质时代
古生物及古人类
均衡代偿现象
冰川的起源
辟美博士造谣并浅说地震
生物哲学欤抑生物科学欤?
在北京女师大观剧的经验
国防与北防
战国后中国内战的统计和治乱的周期
科学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
科学的中心思想在怎样转变
当前科学工作的几个问题
我经历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有关文字改革的几点意见
进化论与科学思想的进化
致徐志摩
结束闲话 结束废话
追念君武先生几件小故事
一个判断的实例
沧桑变化的解释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序
纪念詹天佑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李四光写给何长工的信
关于第四纪冰川工作远景规划问题的一封信
李四光写给妹夫贺葆三的信
李四光写给景才瑞的信
李四光写给杨钟键的信
李四光写给地质古生物家杨钟键的信
李四光写给妹夫贺葆三的信
李四光写给原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袁复礼的信
李四光和夫人许淑彬给女儿李林的明信片
后记
C. 天文学的着作,把着作名称和作者成书年代写下来
1.《大众天文学》-1880年
全书共分七篇,分别介绍了地球,月亮,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及陨星、恒星宇宙以及天文仪器等。很详实。
2.《天文爱好者手册》-2006年(爱好者丛书);四川辞书出版社
《大众天文学》是法国弗拉马里翁的作品,是天文史上的经典读物。.《天文爱好者手册》是国产的精品,这两本书都是天文爱好者入门级的精品读物。
3.《美丽星空》
-2004年
88个星座的内容很详尽,书后还有一些有用的数据和表格,里面内容很好,在最后还有很多观星数据,星图等资料。
4.《恒星和行星》-2001年(中国友谊出版社)
里面全部都是图片,夜空的星星都记述的很详细
5..我爱天文观测-1999年;青少年天文观测活动指导》(天文爱好者丛书);地震出版社
6..《大宇宙网络全书》-2008年;海南出版社
7.日本科普作家野本阳代的
《透过哈勃看宇宙.宇宙遗产》
《透过哈勃看宇宙.无尽星空》
《透过哈勃看宇宙、星之海洋》
详细介绍星体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图,不错的。
8.入门后深一些的就是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2002年 《时间简史》-1988年姊妹篇。
D. 介绍几本值得看了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好书
天文上首先是定一套《天文爱好者》杂志,可以的话最好邮购一些以前的合订本。推荐看看《天文爱好者手册》,虽然是老书了,但大部分内容还没有过时,售价26元;还有《大众天文学》,是经久不衰的天文科普经典。分上下册,99元;而且如果打算买望远镜,最好再看看《星座与希腊神话》;《美丽星空》也不错,讲星座的;今年新出的《星座世界》能买到的话优先考虑。
地理方面首推《国家地理》的《图说天下》系列。比较好的杂志有《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这些比较适合中国。
还有《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原版全英文的)
《城市地理》《国家人文地理》
《世界博览》讲人文地理的杂志
E. 我想了解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什么书可以介绍下吗主要就是想拓展知识面
天文方面;现在最着名的就是《时间简史》学术性很强 无专业知识基本看不懂。天文类的小说和娱乐类的书籍多半都是科幻为主题,如果只是为了娱乐消遣的同时还想张些知识那么就推荐刘慈欣作品,代表作有《三体》,它是真正的科幻小说,不是那些以科幻题材为背景的惊险小说,读后你一定会有收获。
地理方面:人文地理你可以多看看各类旅游介绍,推荐《中国自助游》,对于中国的省份景点风土人情都有很详细的介绍,看了之后差不多就跟自己去过一趟似的。当然也有世界旅游介绍,你喜欢世界人文地理就看那种。
想看一些长知识又娱乐性强的书籍,那推荐凡尔纳的三部曲——《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强烈推荐他的《神秘岛》,还有《地心游记》。柯南道尔的《失去的世界》也不错
如果单纯是拓展知识面不讲求娱乐性,而还需要知识比较广泛易懂,那么最理想的就是中学和高中课本,基本里面的知识都是广泛的和基础的,再深入一点就看大学相关专业的课本
F. 关于天文地理的书
下面这些是我所看过的:
1、《时间简史》:由霍金撰写,其中国的学生吴忠超翻译。有关黑洞、虫洞(可借此穿梭于各个宇宙之间)、时间、空间、宇宙等等,内容非常丰富有趣。这个有全彩版本的,带有许多插图,我个人很喜欢。
2、《果壳中的宇宙》:由霍金撰写,其中国学生吴忠超翻译。是《时间简史》的姊妹版本,内容进一步丰富,深度有所增加,同样有全彩版本。
3、《相对论》:爱因斯坦着。这是一本极度高深的物理学巨着,我总被其中的各种公式、公理或者其论证过程所迷惑,一般人不易接近。我发现近几年出现了带有大量插图的介绍它的版本,我们还是选择这样的比较好。
4、《四维旅行》:作者不详(确切的说是忘记了)。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时间显然非常重要,这本书从根本上让我们重新思考“时间”的本质和作用,对我们理解上面的内容(宇宙、黑洞等等)意义重大。
G. 有没有一些地理天文科普类书籍
《万物简史》这本书,可以当作近现代自然科学的通史,一本非常幽默风趣的科普作品,文理皆宜,通俗易懂,无所不包,天文地理只是其中一部分。看完以后,再谈到牛顿,你就不用再扯苹果的梗了,各种新颖有趣的段子可以信手拈来。原本教科书里那些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从此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想象丰满立体的活人,也有嬉笑怒骂,也有他们的高冷与戏谑,也有爱恨情仇。
H. 谁有古代天文学书籍
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紧密联系,有的甚至只用天文记事作为记时的标志。
想要了解传统天文的话,最简明普及的应该是《步天歌》啦。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把《史记天官书》抄了一遍,后来也时常翻阅。关于星野和古代占星思想,如果有基础的古籍阅读知识,强烈推荐你去读一下《史记天官书》,虽然其所述体系和中古、近古时期的有一些差别,但许多基本的思想能从中找到源头,读之后的材料也不会那么曲解了。
普及类的天文历法书籍,推荐《中国占星术的世界》 ,这本书写得也挺不错的,而且有中译。还有《科学史十讲》,也值得一读。
至于研究着作,如果能读日文的话,推荐鼓内清《中国の天文层法》。
还有人推荐的《中国天文学史》可以读一下,我自己这本书是跳着读的,因为我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读的这本书。
现在坊间的一些"流行"的天文学史学术书推荐晚点读,有些学者为了自己的观点对史料和对安料的解读都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后来这些来年因为我对天文的喜爱,因此也接触看过不错古代天文类的古籍
在这里推荐一些出自 古籍阁 的罕见的天文历法的珍版古籍,都是高清扫描的电子书,非常方便阅读
古代天文书籍书单推荐:
《授时历议》《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灵台密苑》《玉烛宝典》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古周髀算经 (汉)》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晋书·律历志》《步天歌(影印版)》
《清史天文志》《灵宪》《乙已占》《历象考成》《谈天》《甘石星经》
《开元占经》《观象玩占》《民历铺注解惑》《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宋)》
《观象玩占》《通雅·天文》《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
《甘石占经》《步天歌》《景乾象星书》《浑天仪图注》《新仪象法要》
《仪象考成》《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全史日至源流 (清)》《历算全书 (清) 》
《七政推步 (明)》《乙巳占 (唐)》《三才实义天集 (清)》
I. 国学名着中有关于天文和地理的书吗
《徐霞客游记》
《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
《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力量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在地理书籍中山的阴坡和阳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阴阳区分,沿袭至今。以八卦表示8个天象和地理方位。
《内经·素问》这本最早的医书将木、火、土、金、水类比为东、南、中、西、北 5个方位和春、夏、长夏(暑)、秋、冬5个季节,并认为东部地区主木,属青色,象征植物繁茂;南部地区主火,属红色,象征土壤红赤;中部地区主土,属黄色,象征黄土高原和冲积沃土;西部地区主金,属白色,象征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区主水,属黑色,象征日照短暂和土壤棕黑。
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郦道元的《水经注》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着;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
J. 古代天文和地理方面的书籍
因为我个人的能力和阅读量有限,所以就只能跟你推荐一下宋朝的,而且偏人文的。原因如下:因为唐末直到五代的乱世之后,在十世纪末,我国再一次出现了较为统一的局面。宋朝被建立了,这是一个人文学科极度发达的朝代,被陈寅恪先生称曾说过,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传统的典制体地志在经历的隋唐的熏陶而取得了极度的进步,时间流转到宋朝,经济上全国的经济重心从关中转向了中原地区,再后来转向了南方地区。由于漕运和海运的发展,与各地的经济往来更为频繁,在建朝的不久,汴京就已经成为“舟车之所辅,万物之所输”的重要场所。而且由于宋于辽金西夏等地,有常年的使节往来,中间且夹杂了战争和商业交错。所以,在此之间产生了许多行程记载。这些成为宋代地理学最富有代表意义的特色之一。
这些古代地理类和天文类的的书籍在 古籍阁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国外图书馆藏的地理古籍和天文书籍
古代地理书籍推荐如下:
1、在此之外,乐史编撰了《太平寰宇记》,他曾经倡导“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值得注意的变化时,他将《天平寰宇记》的体例增加了许多范畴,除了传统的13项体例外,他还新增加了古迹、题咏、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库全书提要》中曾说:“体例亦自而大变”。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2、宋朝建国之后,由于与辽、金、西夏等国有许多复杂的外交关系,所以每当使节往来的时候,宋朝的官员都会将行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行役记。例如,张逮的《金虏图经》路振的《乘轺录》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考察报告。
3、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存的观点和乐史有一些区别,他更着重于对地理学实用的考察。他将当时各州的的主户和客户都进行了记载,并且对各州的物产以及贡品税赋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更开始关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对前人比较进步的观念。
4、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于其诗其政,但是他曾任职于广南西道安抚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间对水蚀现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还同时记录了矿产和植物。这是区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5、郑樵的地理观也独具特色,他在《图谱略》中叙述了历代制图的发展。把图谱和都邑作为独立的科目来对待。也是宋人对体例的一大创新。
6、《宋史—艺文志》着录了很多关于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有以下这些:《天平寰宇记》乐史、《元丰九域志》王存、《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舆地记胜》王象之、《天下州县图》沈括、等等。遗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总要》王日休、《历代疆域图》吴澥、《舆地要览》李和、等等。
7、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也很大,他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绘图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地图模型的原则。对自然经济地理的的分析都记录在了其《梦溪笔谈》之中。他甚至观察了古今气候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论断。开启了在此领域的先河。
8、宋代编修图志之风蔚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开始领导此编修工作。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早在五代政府开始规定,每到闰年,各州府必须制造图志以上报上级单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八》来看,这个规定在宋初还在执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开始规定,每一路将各州编造的图经,合成该路的总图,(周期约十年)一并上进。这件事在《宋会要稿——职方》有明确记载。又过了几年,宋真宗下诏,重修天下图经,令职方遍牒诸州,每闰年录进。可见此周期降低为四年,充分表现了在体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修图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体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这是宋朝地理志鲜明的特色之一。
古代天文书籍推荐目录如下:
《三才实义天集 (清)》《全史日至源流 (清)》
《历算全书 (清) 》 《周髀算经 (汉)》
《民历铺注解惑》《玉烛宝典》《甘石星经》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嚣嚣子历镜 (清)》
《四时气候集解【明】》《回回历法释例 (明)》
《地球图说 (法)》《观象玩占》《通雅·天文》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隋书·律历志》
《唐月令注全一册》《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
《大统历注》《天文略》《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历象本要 (清)》《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古周髀算经 (汉)》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宋)》《七政推步 (明)》
《宣西通 (清)》《恒星星座书》《授时历议》《推春秋日食法 (清)》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春秋日食辨正(清)》《乙巳占 (唐)》
《六经天文编 (宋) 》 《历代长术辑要 (清)》 《历学假如 (清)黄宗义 姜希辙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