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等高线地形图中鞍部的高度怎么看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鞍部是两山峰之间的比较平缓的部位。它与山坳的区别没有明显差异。一般看其相对高度。
鞍部的相对高度较高,两侧陡峭,不容易发育成河谷地貌。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1)地理鞍部用图怎么表示扩展阅读:
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如山峰、山地、丘顶等);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洼地等)。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并在图上绘有陡崖图例。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该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该处坡度较缓。
高原:一圈一圈的同心圆,越靠近中心的圆所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它的海拔越高
盆地:和高原的图相同,数值正相反,代表中心的海拔低
丘陵:在一个区域内,有许多小的形同于高原的等高线图,其标注的值相差不会太大,否则就成山峰了
山地:图形也类似于高原,不一定是圆形,在一个圈内,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小圈,代表山峰
如何识别:看每条线上标的数值,数值越大,代表海拔越高,如高原山地等;数值越小,海拔越低,如盆地。
‘贰’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怎么区分山峰、山脊、鞍部、徒崖
面对地图看,
上北下是南,
左西右为东,
地图方位已辩明
地图符号颜色识别:
绿为林地蓝为水,
地貌、公路棕色绘
其它符号都用黑。
等高线显示地貌特点:
等高闭合是规律,
弯曲形状象现地;
线多山高线少低,
坡陡线密坡缓稀。
等高线显示地貌原理:
由底到顶,高度相等;
水干切开,垂直投影。
地貌识别:
山顶凹地小环圈,
区别要看示坡线;
山顶短线向外指,
凹地短线向里边。
山背曲线向外凸,
山谷曲线向里弯;
山背凸棱分水线,
山谷凹底合水线.
两山相连叫鞍部,
高低两组等高线;
群山相连最高处,
棱线称为山脊线。
地形起伏判定:
总观地貌形态,
辨明各处高低;
区分上坡下坡,
沿线编号注记。
四种地形地物分布规律:
山成群,形似脉,
小山多在大山内;
先抓大山做骨干,
记了这脉记那脉。
上游窄,下游宽,
多条小河汇大川;
河名顺着河边写,
流向流速看注记;
桥梁渡口有几处,
深度底质要熟悉。
(三)道
路
平原地,多而宽,
山丘地.窄而少,
山区若是有大路,
多沿河旁和山谷。
(四)居民地
平原密.山区稀,
要记村镇有规迹;
桥、堡、店、镇靠公路,
沟、涧、岭、峪在山区;
泡、湾、河、洼顺水找,
村、屯、庄、窑多散居。
地物符号定位点确定方法:
两个图形下中央,
方圆三角当中量;
底部宽大底中间,
下有直角角顶上。
换算距离的三个公式
(一)1:2.5万地形图换算
l比2.5万图,
用4去乘除;’
乘得图上长,
除得公里数。
实例计算:在1比2.5万的地形图上,量得某线段长为
8厘米,求相应实地医寓为多少公里?根据口诀换算:8/4
=2(公里)。相应实地距离为2公里。
量得从张庄到李庄实际距离为16公里,求在1比2.5
万地形图上为多少厘米7根据口诀换算:16×4=64(厘米)。
*在1:2.5万的地形图中,每4个厘米为实地1公里.
(二)1:5万地形图换算
1比5万图,
用2去乘除;
乘得图上长,
除得公里数。
(三)1:10万地形图换算
1比10万图,
用1去乘除;
乘得固上长,
除得公里数。
量读距离方法:
地图比例先搞清,
计算消去两个零;
若要求出未知数,
图上用除实地乘。
(二)比例尺量读
图上量,尺上比;
看分划,读距离。
(三)里程表量距:
针归零,盘向已;
起点推.终点起;
按比例,读公里。
(三)里程表量距:
针归零,盘向已;
起点推.终点起;
按比例,读公里。
用坐标尺量读精确坐标
纵边压纵线,
横边通过点;
公里看图廓,
米效看图边。
用坐标尺量读图上目标
纵边压纵线,
米数对交点;
横边米数处,
就是目标点。
以目标清晰程度日测距离
距离250米一300米
墙可见续,
瓦能数沟,
人脸五官分不清,
衣服颜色可辨明
距离400米
人脸看不明,
头肩可分清。
距离500米
门见开或关,
窗见框子格,
头肩分不清,
男女可分明。
距离700米
瓦面成丝,
窗见衬,
人行迈腿分左右
手肘分不清。
判定方位
“磁针”、时表、北极星,
依照地物看特征。
“磁针”避开铁磁用,
摆干稳静指向定;
时针折半朝太阳,
“12”所指是北方,·
先找“仙后“大小熊”,
小熊尾端是北星,
北星又居“仙后“大熊”中,
找到北星北方定;
独树南面叶茂盛,
树桩年轮北面浓,
突出地物北面潮,
靠南积雪早消溶。
‘叁’ 如何辨别地理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思路分析]
地貌的一般特点是:山地高,平地低;山顶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脚低。识别出地貌的各种基本形态,结合具体运动路线,地形起伏则一目了然。
[解题过程]
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顶。山顶依其形状可分为尖顶、圆顶和平顶。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环圈外通常绘有示坡线。
山顶与凹地
比周围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积的低地称盆地,小面积的低地称凹(洼)地。图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线是用一个或数个小环圈,并在环圈内绘有示坡线。
②山背、山谷
山背,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凸起部分。图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线以山顶为准,等高线向外凸出,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分水线。
山背和山谷
山谷,是相邻山背、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图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线以山顶或鞍部为准,等高线向里凹入(或向高处凸出),各等高线凹入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合水线。
③鞍部、山脊
鞍部,是相连两山顶间的凹下部分,其形如马鞍状,故称鞍部。图上是用一对表示山背的等高线和一对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显示的。
山脊,是由数个山顶、山背、鞍部相连所形成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线叫山脊线。
④斜面
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面叫斜面,也叫斜坡或山坡。在地图上明确斜面的具体形状,对定向越野有一定价值。斜面按其形状可分为:
1)等齐斜面。实地坡度基本一致的斜面叫等齐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基本相等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等齐斜面。
(2)凸形斜面。实地坡度为上缓下陡的斜面叫凸形斜面,部分地段不能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为上面稀、下面密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凸形斜面。
(3)凹形斜面。实地坡度为上陡下缓的斜面叫凹形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为上面密、下面稀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凹形斜面。
(4)波状斜面。实地坡度交*变换、陡缓不一、成波状形的不规则斜面叫波状斜面,若干地段不能通视。地图上,表示该状斜面的等高线间隔稀密不均,没有规律。
3、图上起伏的判定
判定起伏就是在地图上判定哪是上坡,哪是下坡,哪是平地。判定起伏时,首先要对判定区域进行总的地势分析,在该区域内,找出明显的山顶,分析山顶间的联系,找出山脊以及主要分水线、合水线的走向,然后结合河流、溪沟的具体位置,判定出总的升降方向。总的地势分析之后,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注意基本一点,即在地图上,凡属运动路线与某条等高线近似平行是平路外,其它现象(与某条等高线越来越近或越来越远或相交)则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具体分析时,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②根据示坡线判定
示坡线与等高线连接的一端为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③根据河流符号判定
当一组等高线在河流一侧,*近河流的等高线低,远离河流的等高线高,即当离开河流一侧作横方向运动或成一定角度运动时,就是上坡,相反方向运动时则是下坡。当一组等高线横穿河流,上游等高线高,下游等高线低。
‘肆’ 什么是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用图表示出来
山谷山脊的判断可依据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伍’ 初一地理什么是鞍部
初一地理什么是鞍部?
回答:
地形图中为两组表示山头的相同高度的等高线各自的闭合曲线相邻并列,其中间处为鞍部。
这些大多是定性的文字性描述,而实际应用接触时涉及到的问题可能很多,比如尺度问题等。
广西师范大学的钟业勋教授基于三维曲面覆盖着二维平面的事实,根据拓扑映射的定义,指出三面曲面在平面上的正射投影——等高线图形保持了其上覆曲面的拓扑性质不变性,为在二维平面上通过描述点集的拓扑关系来定义三维曲面的空间特征提供了依据。继而对斜坡、山、山脊、凹地、鞍部等基本地貌形态给出了严格的数学定义。从而揭示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和内在联系。可见对于传统地形地貌的研究在新时期总是具有新的意义,对于鞍部、洼地的考虑,可能从其他方面去了解也是必要的。
地理:两座山之间,闭合曲线有相同高度相连,便是鞍部。鞍部在两座山峰之间
‘陆’ 陡坡、缓坡、盆地洼地、山脊、山谷、鞍部、峭壁陡崖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
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等高线数值中间小 四周高就是盆地
山脊等高线像低处突起
山谷等高线像高处突起
鞍部两山顶之间 就是两闭合的等高线 之间吧
陡崖是等高线重合
只记得这些
‘柒’ 怎么识别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1、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
2、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
3、陡崖:两条以上等高线出现重合;
4、鞍部:相邻的两个山顶之间;
1、山脊
山脊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斜坡的交线,叫做山脊线;
山脊线是由高处向低处凹出的部分,是水流的分水岭;
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呈反v字形;
2、地形图识别法
(1)山顶
在地形图中一般用三角形符号予以标记。看海拔高度也比周围的高些。
(2)山脊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看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如果等高线从海拔高处弯向海拔低处(即从数字大的地方向数字小的地方弯曲)的部位,即是山脊。
(3)山谷
山谷的判别正好与山脊相反。等高线从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山谷处易形成小河,在山上迷路时,可以沿小河走,容易形成聚落。
(4)鞍部
它与山坳的区别没有明显差异。一般看其相对高度。鞍部的相对高度较高,两侧陡峭,不容易发育成河谷地貌。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5)陡崖
陡崖比较好识别,就是等高线不断重合或者最为密集的地方,就可以断定为陡崖。
‘捌’ 什么是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用图表示出来
山顶的等高线特点是从外向内等高线数值增大
山脊的等高线特点是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突出
山谷的等高线特点是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突出
鞍部就是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
陡崖部位等高线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