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五带指那些
地理上的“五带”是指: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的五个温度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
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称为寒带。
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1)地理的五带是如何划分扩展阅读: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
南温带和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
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着,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我国的热带地区为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云南和台湾南部。
2. 地理中五带位置指的是什么
五带是指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北温带,在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之间
南北寒带,在南北极圈以南、以北。
(2)地理的五带是如何划分扩展阅读: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尤其注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广阔,涉及的范围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区分,姑且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有一个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各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3. 五带的划分是什么
五带的划分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地心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大地纬度是指某地地面法线对赤道面的夹角,天文纬度指该地铅垂线方向对赤道面的夹角。
纬度的主要特征
凡经线上的任何一点至赤道间的弧距称为纬度。系地理坐标之一,在地理坐标中起着纵坐标的作用,可用以确定和描述地球表面上任何地点或位置。地理纬度、天文纬度和地心纬度,这几种纬度间的差数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纬度指的是地理纬度(即绘制地图时用的纬度)。
地理纬度是地球球心角所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地理纬度把地球看成椭球,即椭球面的法线(同铅垂线略有不同)同赤道平面的夹角。通常用度、分、秒表示。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度量,各为0°—90°。每一纬度之间的宽度基本相等,为110公里(靠近两极处稍长些)。
4. 五带如何划分各带有何特点
地球五带的划分、特征和成因
(1)地球五带 地球上的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的总称.
五带是个天文气温带.所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
(2)各带的特征
热带: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温带: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与南北纬66°34′之间.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
寒带: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3)五带的成因
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的铅垂线有23°26′的倾斜,而且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徘徊于南北纬23°26′之间.这样,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了气温高低变化,使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是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地球五带.
5. 世界五带划分依据是什么
以是否有直射现象及是否有极昼极夜等天文现象为依据划分,其分界线为南北回归线及南北极圈。具体划分情况为:
1.有阳光直射的南北回归线间地区为热带(纬度小于23°26′);
2.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极圈至极点间地区为寒带(纬度介于66°34′至90°),北半球的寒带为北寒带,南南半球的寒带为南寒带;
3.既没有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回归线至极圈间的地区为温带(纬度介于23°26′至66°34′),北半球的温带为北温带,南半球的温带为南温带。
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
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
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
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
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
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
五带-网络
6. 地球五带是哪五带
地球五带指的是: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
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点
(6)地理的五带是如何划分扩展阅读
一、地球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成为公转,周期为365.25天。
二、黄赤交角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始终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地球四季的变化。
三、回归线
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经纬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线。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
7. 初中地理五带划分
初中地理5带的划分,初中地理五带划分,是以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划分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称为热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之间称为温带,两个极圈之内称为寒带。
8. 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划分地球五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和极圈。
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是热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是北温带,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的地区是北寒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地区是南温带,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是南寒带。
热带地区有太阳光直射,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
9. 五带怎么划分
地球上的五个基本气候带是怎样划分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关于气候带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是随着气候学的发展历史而不断演进的。最早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上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等五个气候带。它是完全按照天文因素,即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也就是根据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因此,这种分法通常称之为天文气候带。但它的名称是气候名称,可见天文五带是气候带的基础。另外,以回归线和极圈四条纬线划分的五带,都是一定的纬度地带,所以又可以说五带是纬度带。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地球上唯一阳光能够直射的地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小,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天文气候带没有考虑下垫面的性质和大气环流与洋流的热量输送,显然是不妥当的。而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这叫温度带。早在1879年苏潘就提出以年平均气温20℃和最热月10℃等温线划分三个气候带。1953年发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分为五个气候带,即A热带,B干带,C温暖带,D冷温带和E极地带。以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的界线,比起天文气候带的划分来,前进了一步。
10. 地球上五带如何划分,各带气候特征是什么
地球上五带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世界上气候带的分布是非常有规律的,它们的排列与纬线平行,而且南北半球对称。
1、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带是热带;
2、位于南、北纬66°34到南、北极之间的地带是寒带,北半球的叫北寒带,南半球的叫南寒带;
3、位于南、北纬2326'~66°34之间的地带是温带,北半球的叫北温带,南半球的叫南温带。
把世界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是最基本的划分方法,说明: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对气候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就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五带的划分只能说明世界各地冷热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球上有水、陆分布的差异,地形高低的不同,地面植物状况也不一样,所以,世界上的气候是千变万化的,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就是在同一个气候带中各地的气候也不会都是一样的。
(10)地理的五带是如何划分扩展阅读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南北跨纬度46°52’,占全球总面积39.8%。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
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所以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
2、温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
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着,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3、寒带: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小,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2326',且有负值出现。
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着。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
所以这一地带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带,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无春、秋之别。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
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
(10)地理的五带是如何划分扩展阅读来源:网络-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