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有哪些

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05 07:07:07

Ⅰ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又名空间经济学。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有经济现象时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以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又重新回归到经济地理学视角,以边际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与路径依赖为基础,拓展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全球化等经济现象,借此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全面介绍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理论、思想及其巨大影响。
克鲁格曼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引入国际贸易,指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从而成功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同时,克鲁格曼考虑了运输费用问题,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运输成本为零的假定,提出了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克鲁格曼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出发点,将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开创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时代,被誉为“新经济地理学之父”。
本书把高深的理论进行通俗解释,使读者能轻松领略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理论,同时学会用大师的智慧来观察和指导生活,借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一起,导致区域专业化。此外,它将工业发展描述成是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逐渐且同时发生的,而事实上工业化常常采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业化的波浪中产业从一个国家依次向另一个国家扩散。

Ⅱ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对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多年来一直是各国经济地理学者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在欧美各国,大致认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的广义的经济活动,这种研究是在地区基础上或以一定的地区为单位而进行的;不仅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而且联系到经济的空间结构;在联系有关因素时,把地理环境摆在重要地位,着重探讨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即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因此经济地理学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学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因此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经济地理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联系一定地区的各种有关条件来论证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系统,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由于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可以认为它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范围内的边缘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同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有互相交流观点、方法和资料的密切联系,研究领域也有部分重叠。经济地理学和新兴的国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也有许多共同的研究对象。
此外,由于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与有关学科互相渗透,在地理科学体系内部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边缘科学,如资源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建设地理学、数量地理学、发展地理学、预测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3类,主要是对经济地理学中一些带普遍性的综合问题和基本理论、方法论等问题进行规律性研究,如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远景需求及进行地区间平衡的可能性、生产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经济地理学方法的革新、经济地理学史等。

Ⅲ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简介

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大多结合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经济区划、流域开发、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以及区域经济地理志和地方志的编写等综合性任务来进行。一般又分世界和中国两大部分。前者包括世界经济地理、大洲经济地理、国家经济地理、地区经济地理等;后者包括中国经济地理、大区经济地理,省区、地区和县经济地理等。区域经济地理和部门经济地理,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区域是各生产部门组成的综合体,研究区域要涉及部门;部门发生于区域,研究部门也离不开区域,两者内容相互交叉。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很强的学科,研究中一定要有综合系统的观点,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概括区域总特点和刻划地域差异。还要结合技术经济论证,找出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制定区域生产的总体布局。

Ⅳ 经济地理学有哪些经典理论学说

二战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转变,如1950-60年代的计量革命、197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1980年代以来的新区域主义等。从计量革命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解释、到政治经济学派的社会结构剖析(社会—空间辩证法)、再到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独特性和创新能力的分析(如产业氛围、生产网络、产业区等),经济地理学的每一次转变都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和规律。19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出现了两大新的变化:其一是空间经济学的再度兴起;其二是文化和制度转向(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turn)。这两个变化都被各自的倡导者称为“新经济地理学”,也都对这个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一种基于“生物学”类比而兴起的“演化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而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一种被称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潮新近也在经济地理学领域浮现出来。

Ⅳ 经济地理学 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基本假设他分析了哪几个区位因素的影响

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他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集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韦伯的理论对我们认识我国乡镇企业的布局,认识我国乡镇企业的分散与集中问题大有裨益。一、运费与乡镇企业布局韦伯首先研究了运费对选择工业区位的影响。他指出要使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就必须寻求吨公里总和的最低点。因为运输费用与吨公里总和是成正比的。他认为运费对工业布局起决定性的作用。工业区位应尽可能地靠近原料产地、燃料地、市场,以节约运费,降低成本。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杰佛里、萨克斯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世界上被大陆包围、没有海岸线的28个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比较穷。被陆地包围的地区,运输成本高,很难参与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因海拔很高,也无法避免巨大的运输费用”(《经济学消息报》2001.7.13)。海上运输方便快捷,运费低廉。当今世界,海上运输是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占世界贸易的2/3。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是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有很大关系的。从对外贸易上看,东部地区临海,便于产品的进出口;西部地区距海远,且山区多,交通不便,进行国际贸易运输成本很高,产品很难出口到海外,国外产品也很难进来。例如,2001年,东部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8889亿元,中部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59亿元,西部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11亿元。在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中,东部占93%,中部占6%,西部占1%。从吸收外资上看,目前我国所吸收的外商投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很少。外商投资额,东部为337.98亿美元,中部12.9亿美元,西部只有1.3亿美元。1999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各地区的88.03%,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分别占9.22%和2.75%。东部地区人均利用外商投资及其他投资71.4元,而西部只有3.96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8倍。外商向什么地方投资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区域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也不愿到西部投资。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的资金还流向东部。例如1993年以来,国家每年安排100亿元用于中西部乡镇企业投资,结果40%又流回到了东部地区。当然,韦伯的以最低运输费用标准来选择工业区位的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两地之间的经济距离和时间距离较之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大为缩短,距离对工业企业区位的确定的作用已大大的缩小。此外,由于国民经济产品结构的变化,体积小、价值大的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电子、电气工业、精细化学工业的产品等,运量、运费很小,最低运费作为选择区位的作用明显降低。但尽管如此,只要存在着因距离而引起的运输空间差异,韦伯的理论就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分散状况是与运输费用的因素紧密相联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的十大行业分别依次为建材制品、纺织工业、机械工业、金属制品、食品制造、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塑料制品、缝纫工业、煤炭采选业。这些行业绝大部分都以原料为指向,在原料产地建立企业,显然有利于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因为原料较制成品一般体积大价值小、运输费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虽有变化,但依然是以原料指向为主,资源型和初、浅、粗加工工业多,深、精、细加工工业少。这就显示了距离、运输费用仍然是影响乡镇企业区位的重要因素。认识这一点是有现实意义的。一个时期,人们强调乡镇企业集中,似乎什么样的企业都应向城镇集中。这是不妥的,应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企业是原料指向的。对原料指向的企业,一般说来,不仅不应向城镇集中,而且城镇,特别是城市中的企业还应向乡村分散,例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我国近年纺织业正由沿海大城市向产棉区转移,即“东锭西移”,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韦伯在分析运费时,还将原材料进一步分组,提出了原材料系数这一新概念。指出原料系数大的企业以原料定向,原料系数小的企业以消费定向。根据这一要求,建筑材料工业、造纸业、制糖业、塑料制品业等原料系数大,适宜在原料产地布局,适宜分散在乡村。二、劳动力(工资)与乡镇企业布局韦伯重视劳动力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导致运费确定的工业区位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子,即厂址从运费最低点转移到劳动力费用(工资)最低的地点。条件是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大于增加的运输费用。韦伯为定量测出不同工厂区位劳动力指向的关系,提出了劳动力系数的概念。其含义是当成本中运费的比重大,劳动力的比重小时,工厂区位指向主要由运输费确定;成本中运费比重小,劳动力比重大时,工厂区位指向于廉价劳动力地区。生产成本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的(k=c+v)。劳动力(工资)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生产成本的高低,而生产成本的大小则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大小,决定着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能否寻找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区位至关重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落后国家进行生产资本输出,首先看到的就是落后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因为落后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是保证其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方面。我国吸引的外资越来越多,去年居世界第—位。这当然有我国政局稳定、投资环境好等原因,但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Ⅵ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不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以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假设为基础。按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预测,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经济活动最终将沿空间均匀分布。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为厂商舍近求远的区位抉择提供了解释。但是,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在现实世界却屡见不鲜,甚至连20世纪初的马歇尔也不曾回避这厂现象。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基本假设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经济”一词来笼统地解释各种生产活动的集聚。这种外部经济表现为公司水平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性的报酬递增。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用外部经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产业集聚,但是,人们却仍不清楚这种外部经济来源于何方。而且,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用外部经济解释产业集聚本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感到,对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的有效性其实大有进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经济学家们来说都是难以驾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概念用数学模型形式化之后,关于报酬递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经济学界掀起一场实质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设,消费种类和生产分工程度内生于市场规模。一方面,一个经济中的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因而,消费品种类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费品的生产具有厂商层次上的规模经济,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如果人口规模或可用资源增加,则有更大酌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厂商为满足消费需求实行进一步分工既能实现规模经济,消费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种选择,效用亦随之上升。D—S模型也为解决复杂的经济地理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个引入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世界,经济活动的演化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由非线性动态所支配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所呈现出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线性的蛛网图吗?假定存在足够强的规模经济,任何厂商都会选择一个单个的区位来为一国的市场提供服务。为使运输成本最小,他无疑会选择一个有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需求。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这就是布赖恩·亚瑟所谓的集聚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是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什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属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此,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采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Ⅶ 经济地理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上个学期刚学完,虽然可能每个学校版本不一样,但内容应该差不多的。
绪论就只是介绍一下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整个的体系与其他学科的大概联系。
然后学习经济活动区位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本身也是一个概念,然后结合经济与地理区位来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资源等)、交通、整个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还会介绍经典的经济学和地理学上的着名区位论,比如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等,也会讲一下关于多部门企业和跨国公司区位。
接着就是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分析区域的结构组织、区域经济的发展包括产业集群和经济地域综合体等,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这些,主要就是围绕经济与区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点学习的内容,
当然也会学到经济活动的全球化,那些趋势还有经典的行业案例比如汽车制造、服装加工,也会提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问题。
最后就会介绍一下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什么的,其实就是讲讲经典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还有目前经济学家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什么。

希望能帮到你啦。

阅读全文

与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