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风物是什么
风物,汉语词汇。
拼音:fēng wù
释义: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
语出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中文名
风物
拼音
fēng wù
实质
词语
对象
风景
注音
ㄈㄥ ㄨˋ
快速
导航
拼音
基本解释
示例
出处与详解
其它相关
词目
风物
拼音
fēng wù
基本解释
[scenery] 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
风物长宜放眼量。[1]
以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
示例
如杭州的织锦﹑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绍兴的黄酒﹑南丰的蜜橘﹑三清山山茶油﹑汕头的抽纱等,都可以称为各地的风物。
出处与详解
1. 风光景物。
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2]
宋 张升《离亭燕》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清 钱谦益 《南征吟小引》:“睢阳袁伯应(袁可立子),以名臣子之牵丝郎署,负文武大略。博雅好古,散华落藻,輶轩问俗,戎车出塞,山水登临,友朋谈燕,揽采风物,伸写情性。”
冰心 《寄小读者》四:“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能不倾倒于 江 南之雅澹温柔。”
2. 风俗物产。
宋 梅尧臣《送俞尚寺丞知蕲春县》诗:“应见言风物,于今有贡虵。”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想起 江 南的风物,究竟是地理上文化上得天赋较厚呵。”
郭沫若《孔雀胆》附录《资料汇辑》:“不仅为我把 梁王 妃的名字,把 通济桥 的废址,通同考查了出来,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地方风物,使我的剧本得到分外的充实。”
3. 特指风俗,习俗。
《明史·西域传四·天方》:“ 马哈麻 墓后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飓风取水洒之即息。当 郑和 使西洋时,传其风物如此。”
‘贰’ 景物描写的6大作用分别是什么
景物描写的6大作用分别是什么?
我来答
Rain丶se
来自网络知道认证团队 2017-12-19
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场景,有的时候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情。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六、表达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叁’ 景物描写方法有……
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二、要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肆’ 关于自然风物的作文怎么写
自然风物
大海及相关事物、蝴蝶的变态、花开花落、曙光、彩虹、春燕、布谷鸟、暴风雨、雄鹰、日月星辰、老木、寒林、归鸦、衰叶、向日葵、珍珠的形成、腊梅、山花烂漫、昙花、沙漠和胡杨树、十字路口、红绿灯、镜子、沙尘暴、清风、山泉、瀑布、瓷器(china)、长城、泰山、黄河、青橄榄、桥、西湖、青藏高原、牡丹花及传说、玫瑰花、漂流瓶、指南针……
应该说,以上列举的这些事物都带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意义。或者是象征的,或者是引申的,这些意义与它们的本身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而这就与高考话题作文最接近。比如“蝴蝶的变态”这一素材,有的考生就写成了《蓝色蛹·金色蝶》这样的优秀作文,通过蝴蝶一生的形态变化,暗示自己的成长。再比如“玫瑰花”这个素材,我们一般说“美丽是带一定伤害性的”这样的话。其他的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
‘伍’ 地方风物有哪些类别
地方风物传说,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这类传说是对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进行艺术性的解释,而不是讲述科学知识。故事收尾处归结到开头提出的事物上。其内容常表现出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种:1.山川名胜传说
山水名胜传说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这类传说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看起来是在解说山水名胜的形成和特征,实际上表现的是当地人们对家乡景物的喜爱,和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愿
‘陆’ 2013七年级上册寒假生活指导地理中34页有请写出下列明信片中的景物分别是哪些地区的特色建筑
:
1.东南亚草屋
2.威尼斯水乡
3.高原窑洞
4.亚热带沙漠(厚墙加小窗)
5.北寒带(北极洲)冰屋
只写地区,不写邮编,不行你就编个邮编。
‘柒’ 如"风""雨"这类"无形之物",可以怎样描写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朱自清写《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而描绘这几幅图景时又分别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春天“新”、“美”、“力”的总体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因此,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捌’ 景物描写有哪几种
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按描写的对象分为:
1、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如容貌、服饰、姿态、气派的描写.行动描写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又分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等作用.
3、场面描写
是对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画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景物描写不同,它是“动态”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能为人物展示出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4、细节描写
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描写还可以分为:
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等.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副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玖’ 求描写各地风物景致的文
中国文都---桐城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突然接到一封家书。打开一看,谁知道书里只是为了宅基地的问题而喋喋不休。原来,张家和邻居吴家的宅基地一直存在纠葛,而且双方都不愿意想让丝毫。张英提笔写就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她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寄回家中就解决了问题:张家让出三尺墙之后,吴家非常感动,也主动让了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百余米长的“六尺巷”。让人深思的故事发生在桐城,这座千年古县。
桐城位于安徽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是一座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县级市。桐城历史悠久,周时即置桐国,或称皖国(安徽简称由此而来)。后先后隶属九江、庐江等古郡。598年,设同安县,隶属同安郡。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将同安郡为盛唐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桐城之名便以此为始,沿用至今,已有1200多年,1996年撤县建市。
桐城自古是文风昌盛之地,尤其是到了清代,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方东树、吴汝纶等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影响极大,不仅在时间上一直持续到清末,而且从地域上说遍及全国。以至于得到了“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的赞誉。千百年的文化熏陶,使得近现代也出现了像朱光潜、方东美、黄镇、严凤英等大家, “中国文都”之名授予桐城,当之无愧。
怀宁:1783年,年仅十岁的邓石如在读完一年书之后因贫困而辍学。在“艰危困苦,无所不尝”的环境下靠着自己的努力竟成为一代“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碑学书家巨擘。这段故事看似传奇,但真正的传奇还在后面:其四世孙为晚晴教育家邓艺孙、五世孙为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邓以蛰、六世孙就是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段百年传奇发生地就是《孔雀东南飞》的发生地---安徽怀宁。怀宁为晋代设置,据史载: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也就是取“永怀安宁”之意,怀宁由此得名。
枞阳:处江淮丘陵与沿江平原接合部。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沿江洲圩区。西周封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 关于枞阳县名的由来,说法有三: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 中说,“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潜山:潜山有着名的薛家岗文化遗址,春秋时属皖国,县城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潜山县名根据古书记载以潜山为名,如《明一统志》说是“至治间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潜山县志》说法也类似:“县以山名,山以潜名”,以潜山“幽岩邃谷,穷之益深,潜之取义也。”这个作为县名的潜山,《明史•地理志》交待位县城西北,“亦曰天柱山”。可见,天柱山别名潜山,而潜山县也因此得名。潜山是现代着名作家张恨水的故乡,其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缘》都非常受人欢迎。
太湖:此地并非赫赫有名的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太湖的名字,而是安庆下辖的一个县。此县在汉时为湖陵邑地,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太湖左县,由于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上古以右为尊,卑者为左。南朝宋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583年,去掉“左”字,改太湖县。唐时曾并入荆阳,622年,再次改名为太湖县,沿用至今。太湖县名秀丽,辖区内有花亭湖景区也非常秀美。另外,太湖县还是卓越的佛教领袖和书法大家赵朴初先生的故乡。
宿松:宿松县位于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历史悠久,公元前184年,设松兹侯国,隶属庐江郡。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县治由仙田铺迁至今县城。214年5月,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 ,列属东吴领地。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始称宿松县,一直沿用。其中,“宿” 的意义在这里是旧有的,一直存在的, 有早先之义;“松” 即指松兹侯国。隋文帝改名一为避湖北松兹县重名,二是表示此处是昔日的松滋。引经据典,是想说明隋文帝时改高塘县为宿松县是传承历史,告诉世人:宿松县早先是松兹侯国的领地。关于宿松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李白游居于此,在此地寻找客栈但是客栈已满。于是便在松树下睡了一晚,后来便把此地取名为宿松。实际上,李白真的在此地的松树下宿了一晚,离隋朝改名宿松已经过了150年之久,可见是不足信的。
望江:公元327年(东晋咸和二年),历阳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今南京),江州刺史史温峤欲领兵东下,拱卫建康。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于是,我们知道了不越雷池一步这样一条成语。但你有没有想过,雷池究竟在哪里呢?没错,它就在我们要讲的望江县内。从故事里面我们就知道望江古时候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晋设大雷戍,大量驻军的军需基地因此设在附近。其中,为解决兵器和日用器具的冶炼制作场所就集中在今望江县城,并形成中心,地名因之叫新冶。591年,因为在隋朝代陈的期间,此地有义士助国平难,遂改为义乡县。598年,因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改名望江,自此,县名、县治至今不变。
岳西:安庆西北,有一座山清水秀之地,此地被誉为“一座生态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花园”。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拥有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其境内出产的有机农业和岳西翠兰等闻名遐迩。这里就是年轻的岳西,1936年1月,国民政府为了“剿匪”的需要,在潜山、太湖、霍山和舒城四县边境地带设立了新县,就是如今的岳西。因为该区域位于古南岳天柱山之西,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