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位置对地形的影响大吗
不大。
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地理要素影响小。比如高纬度和低纬度都可能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五大地形类型的分布也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内陆同样也可能有分布。
⑵ 地理位置的功用
揭示自然要素
前面已经论述,自然地理位置能很好的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地理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延期要素。
气候
以中国陇县为例,它位于中国大兴安岭--兰州--冈底斯山线以西,在非季风区内,属于过渡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也会伴随着季风强弱的因素,有时也显示出季风性的特点。境内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北到南,大致可分三个气候区:
Ⅰ、北部半干旱温和气候区;
因本地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区,远离海洋,加上重重山岭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大量到达。这种位置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气候。
Ⅱ、中南部浅山温凉半湿润区;其地形因素因海拔较低,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会产生一些影响,导致本区相对气候温暖湿润些。
Ⅲ、南部中山湿润寒冷区。
另外,县城所在的川道地区,因处于我国暖温带位置,常年年平均气温10.7℃,≥0℃的平均积温4000℃,≥10℃的平均积温3400℃;年平均降雨量600.1毫米;无霜期为200天;年平均日照2033.3小时,日照百分率46%,≥0℃期间的平均日照1605.5小时,≥10℃期间的平均日照1103.8小时。表现出温带季风性气候的特征。总体而言,本区的气候状况我们是可以从所处我国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僮大致归纳出其气候表现的。
地貌
地理位置从另一个方面可反应出地形地貌的大致分布格局。陇县是一个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复杂的少数县之一,它位于关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间,其县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总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看其地貌大势,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上,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的一分子。这种背景决定其地形地貌不会脱离这种格局的影响。而这种表现也在某种程度上由中国大致格局第二极阶梯的地形位置特征所概括。全县有大小山头3429座,大小沟道1746条,主要河流四条,四条河的主要支流64条,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县境中部,其余三条分别流向南、北,交错切割,自然形成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复杂地形。这些复杂多样类型的形成,是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是气候及其它外营力作用所致等。
地质
陇县按照世界所公认的板块构造学说来判断,应该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断裂地带,地壳较为活跃。因此,其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系统代表着不同的构造形式。境内可分为五个地貌单元:
1、 千山低山丘陵、黄土梁沟壑区;
2、合谷阶地区;
3、关山山区;
4、六盘山丘陵山地区;
5、景福山区。
当然,自然地理位置不只是揭示出这些要素,比如还可大致显示其他气象现象发生的情况。例如,台风多发地,梅雨发生地等,都需要用到其自然地理位置来刻画。
表征人文功能
地理位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地方,它能先天地与人们的主观需要发生不谋而合的结合,从而表征出独特的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影响交通发展
地理位置对于交通事业的发展不容怀疑。例如,中国的海洋运输事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首先归功于中国拥有东部曲折的海岸线,多优良港湾,为发展海洋运输带来奠定基础。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价值更是明显。这个功能也主要显示出强烈的地理位置优势,向东可到日本,美洲等国家,向南可到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另外,中国大陆又背靠亚欧大陆,为建设陆上发达交通提供可能。中国的“第二亚欧大陆桥”可以一直从连云港向西到达欧洲荷兰国家境内。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海陆位置的天然区位优势。这是从大尺度考察功能性位置的方面。当然,它首先是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又如,欧洲各国的发达,也无不得益于便利的海运。海运的发达首先是离不开天然的曲折通幽的海岸线条件,有利于成就像早先发达的海运大国--英国。
地理位置影响经济开发
优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人流与物流会异常的兴盛。这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例如,中国的香港,虽然在早期只是个小小的转运码头,但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却是得天独厚的。不仅是太平洋与亚洲边线的完美结合点,也是大西洋尤其是东岸英国与大西泮洋西岸尤其是美国连线的反向延长线的时区中点位置。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香港可以不受时差的限制而24小时全程全球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地理位置影响政治中心选择
地理位置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建设,这在很多国家都有先例。以中国为例,自古以来,很多当政者都非常看重地理位置的选择。政治中心,是一个国家的工作心脏,是国家的大脑。因此,选好政治中心非同小可。中国把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主要因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北京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属于雄鸡的咽喉地带(中国形状像一只雄鸡,故有此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它靠近俄罗斯,蒙古两国,无战争之忧。东有渤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此外,北京是明清两代五百年帝都,经受了历史的严格考验。
当然,地理位置还可以影响其它功能,如对外贸易功能,文化源地形成等。
⑶ 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理位置又起怎样的作用
你说的都是自然地理问题中常用的要素(还有土壤方面),想要看他们的相互作用情况,必须要首先考虑地理位置,尤其是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定位。定位后可以先确定当地气候类型,进而可以大致知道当地土壤、河流、植被类型、地貌等情况,地形可以具体查阅地形图。具体联系有:气候对地形:多雨区,多流水侵蚀堆积为主的地貌,干旱区以风力作用地貌为主(地貌的概念和地形类似);气候对河流:降水要素:河流流量及流量和水位的季节(有没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和年际变化,一般降水多的地方多是外流区,降水少的地方多是内流区(该项注意特殊情况)。热量要素:看最冷月平均气温是否在0℃上,若大于0℃,无结冰期,反之有结冰期,且纬度越高时间越长。气候对植被:对植被类型:一般每种气候对应固定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物种:湿热地区水热条件组合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对植物生长期:一般看热量条件,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农业复种指数高;对植物生长周期:一般看热量,维度热量低生长周期长,但作物质量好,例如东北大米;降水方面,降水多区域植被茂密,400㎜以上适合森林生长。
地形对气候:对降水,迎风坡多、背风坡少(需要考虑盛行风向),山谷地区主要多夜雨(如巴山夜雨)山坡主要白天下雨;对气温: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阻挡寒冷气流、纬度接近地区谷地气温高于平原且气温年较差小(但日较差大)。地形对河流:考虑地势方面,影响河流流向,如盆地是向心状水系、我国大河东流;河流流速、水能,落差大、流速快(如果水量大,则水能资源丰富);山区河流含沙量大。地形对植被: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变化;降水较少的地区阴坡植被茂密霍出现森林;降水多的地区,多是阳坡水热条件好植被茂盛。迎风坡的植被种类、覆盖状况优于背风坡。
水文情况(包含河流)对气候:大湖、临海或是人工大量蓄水,提高当地空气湿度,降低昼夜温差、气温年较差,降水增加(需要看情况,水体面积要足够大)。对地形:塑造地貌,侵蚀,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堆积:河口三角洲。对植被:临近水源
植被对气候:森林对气候,(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需要考虑植被面积),降低昼夜温差、气温年较差;植被削弱风速,干旱地区可以防风蚀土壤。对地形土壤,植被覆盖率高,可以减轻土壤侵蚀。对河流:植被覆盖率高,可以降低含沙量,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以上是个人见解,供参考,要是有不足的可以再补充
⑷ 地理位置包括哪些方面
按划分标准来分有以下两大类:
1、自然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
(1)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比如海陆位置,就属于这一种(例子: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纬度位置。
2、人文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文化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4)地理位置如何影响地形扩展阅读:
地理位置从另一个方面可反应出地形地貌的大致分布格局。陇县是一个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复杂的少数县之一,它位于关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间,其县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总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
看其地貌大势,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上,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的一分子。这种背景决定其地形地貌不会脱离这种格局的影响。而这种表现也在某种程度上由中国大致格局第二极阶梯的地形位置特征所概括。
地理位置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建设,这在很多国家都有先例。以中国为例,自古以来,很多当政者都非常看重地理位置的选择。政治中心,是一个国家的工作心脏,是国家的大脑。因此,选好政治中心非同小可。
中国把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主要因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北京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属于雄鸡的咽喉地带(中国形状像一只雄鸡,故有此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同时,它靠近俄罗斯,蒙古两国,无战争之忧。东有渤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此外,北京是明清两代五百年帝都,经受了历史的严格考验。
⑸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怎样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 造成影响
亚洲的板块位置影响到它的地势地形,地势地势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纬度位置影响热量带的划分,使它有寒带、温带、热带,海陆位置影响降水,降水差异大,
四类干湿地区都有
⑹ 中国地理位置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东半球、北半球,
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大部分领土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南部一小部分位于低纬热带地区,无寒带,南北跨度近50度,约5500千米,因而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加之,我国东部濒临最大的洋——太平洋,又位于最大的大陆板块亚欧板块的东部,因而,我国的经度地带性差异显着。夏季,我国受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影响,且由于在太平洋上形成的热带气旋引发台风,因而降水增加。我国南北跨度大,因而,会造成雨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南北温差较大。由于气候的原因,也影响了我国植被分布的不同。
我国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加之我国复杂的地形分布和季风影响,多发地震,造成滑坡等,加上降水成为泥石流。因而,我国的自然灾害较多。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又导致河流的流向,气候又影响了河流的同行能力、含沙量、结冰期等诸多水文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渭河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我国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多,加之水利丰富,冶金业发达,加上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北方矿场资源丰富,尤其是赏析煤矿,但要知不合理采矿也会导致地震。
我国的地理位置,有益于我国对外发展经济,且临海有大陆架,大陆架有丰富的资源,如舟山渔场、南海石油。
与多个国家接壤,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的发展。中俄的输油管道就是很好的印证。
地理很多知识是一时半刻讲不完的。我是个文科生,还在继续学习之中。欢迎探讨。
⑺ 地理位置差异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反映地理事物同周围地理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
①经纬度位置。经纬度定位是根本。通过经度可以推断其海陆位置,纬度可以推断该区域所处的纬度带、热量带、风带位置,这给研究两地气候条件的不同提供了依据。
②自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地形位置、气候位置以及河湖、海岸线等轮廓位置,这是分析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
③政治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包括邻国、邻省、邻区位置和军事位置等,对分析区域相互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④经济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包括经济区划位置、资源位置和交通位置等,这是研究经济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
⑻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是怎么影响城市自然区位的答案
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影响人口分布影响城市的分布与发展.
(1)气候因素
气温和降水适中的地区人口稠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城市较多,例如世界上三大城市群的分布;
(2)地形、地貌因素
平原区有利于农业发展、人们生活,平原区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中纬度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但热带地区平原区气候过于湿润,不利于人们生活,人口稀少城市较少,例如亚马孙平原区;
(3)河流因素
河流的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有利,所以在河口、河流干支流交汇处、航道的起止点容易出现城市,世界上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河流入海口城市密集;
(4)地质因素
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重量很大,城市用水经常大量开采地下水,因此城市要有比较稳固的地质基础,避免发生地质灾害.城市建设尽可能避开断裂带及地壳活跃地带.
(5)其他自然因素
城市的水域、绿地也影响城市的发展,较大城市占地面积很大,要有足够大面积的土地,以利于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⑼ 地理位置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差异
南北差异是指我国南方北方之间的差异,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着差异。
气候差异
南涝北旱。中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人文差异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中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产业发达。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农业发达,同时也是贸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中国东南沿海传入,更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经济上的心态。
交通差异
南船北马。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筑差异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同时,东北地区由于降雪量较大,且积雪春天才能融化,为减轻积雪对屋顶的压力,房屋顶高而尖的现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中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语言差异
南繁北齐。中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昆明虽地处南方,但语言分区为西南官话区,西南官话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中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饮食差异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来描述传统上南北方地区饮食差异。南方人爱吃米饭和米粉,传统北方人(华北、西北)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中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中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传统上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但是凡事有例外,东北地区虽属北方,但水分充足适合优质水稻生长,当地主食更侧重米饭;同时东北人大多是山东河北移民后裔故对面食也不排斥。华北的京津地区由于明清时期由南方漕运的粮食为稻米的缘故,饮食习惯上对米饭接受度大于华北其他地区。一般以米饭为主食的东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区将米饭简称为“饭”;而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以面食为主的地区一般会把米饭简称为“米”,“炒饭”即称“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种小吃。
体质差异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中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