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考地理考什么
必修三本书,选修一本(环保、旅游、自然灾害任选一)。另外初中的地图知识也很重要,是高考题目的必考内容。
㈡ 高考地理考查要求
区域地理重点:
地形:能通过解读地形等值线图、河流分布,说出地形类型,说明地貌特点,该区域的地势特点,分析地形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通过解读经纬度位置、气象等值线图,说出该区域气候类型,说明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工业、城市区位选择影响;
河流:通过解读地形和气候信息,说出该区域河流类型(内、外流河),说明水系与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主干知识:5大基本原理:热力环流、农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交通区位选择、聚落区位选择;5大基本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文运动规律、地域分异规律;5大基本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人口增长与迁移过程、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资源转移和产业转移及过程.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及表述
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地形特点①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形分布,延伸方向③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④特殊地形地貌
⑤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
3、区域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大小)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年际变化、水热配合情况)④光照状况
⑤气象灾害
?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
水系①流域面积大小,河网密度②河道:长度、宽度、深度、弯曲度③支流湖泊多或少④流向⑤落差大小或峡谷数量分布⑥水系形状(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辐射状水系、羽状水系、单边状水系)
水文①流量、流速、含沙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④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⑤水能
二、?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特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生产水平、农业结构、空间分布②商品率③规模大小④机械化程度高低和劳动生产率高低⑤科技水平⑥农业经营方式(小农经营
或家庭大农场或国营大农场
或大牧场经营,粗放经营或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或资金和技术集约)
2、工业特点
工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工业投入要素特点(如单位产值投入劳动力多)、工业分布(如日本传统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对外依赖程度(如日本原料及市场对外依赖程度高)、工业地位(如新加坡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交通、人口与城市特点与分布
(1)区域交通特点:①主要交通方式及其区际联系的方向,②交通位置(枢纽或入海口或航线的必经之地或中间位置或沟通南北和东西交通的枢纽或"十字路口")③交通线路密度
④综合运输状况
(2)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人口、城市分布特点:面状分布——平原密集,沿海密集;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
三、地理特征成因分析思路
?1、地形成因:①板块作用形成的地形;
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③外力作用形成地形
(如:渭河平原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泥沙沉积形成的)
2、地质灾害成因
火山喷发、地震:位于板块边界、火山地震带
滑坡、泥石流成因:①地形因素(地形陡峻)②地质因素(如断裂发育岩性破碎)③植被因素④气候因素(如夏季多暴雨)
3、气候成因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③海陆因素、④地形因素、⑤洋流因素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是由于地处温带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4、河流、湖泊水系和水文特点影响因素:
①流经地区路程长短②气候③地形④补给类型
⑤植被覆盖⑥土质疏松(或岩性破碎)
例如:流量大小的自然因素:与流域内降水量和流域面积有关
5、区域农业特点形成因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自然条件(有利与不利):
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源条件、土壤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与不利):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农业技术、国家政策、劳动力数量素质(廉价与否)
6、区域工业特点形成因素
(即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矿产资源(铁矿、有色金属矿等);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地热等);运输条件(海运、河运).
社会经济条件:位置;市场、交通、农业基础、工业基础或协作条件、劳动力数量、素质、技术水平、科技教育、国家政策、资金、创新环境文化、信息通信.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
①纬度位置—考虑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两极地区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度(温带)地区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地区
大陆东岸
②海陆位置----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且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③地形影响——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注意降水量与山地高度的关系
④洋流----寒暖流
⑤城市----等降水量线闭合,且中心数值较大.(雨岛效用——工业发达,大气中多疑结核)
等降水量线
降水条件:水汽不饱和→饱和;促使空气上升的动力
⒈降水类型
我国夏季午后2点
(热雷雨)
a.对流雨
赤道附近
b.锋面雨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梅雨",6月上旬~7月中旬(淮河——南岭))
c.地形雨——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山腰
d.台风雨——热带低气压——气旋——台风—→强台风(逆)
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a.季节变化(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
b.年际变化------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兴修水利,可以调剂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径流量.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外力(什么作用力—流水、风力等);侵蚀、堆积;
干旱地区(风蚀蘑菇、柱、城堡、沙丘)
湿润地区(冲积扇、河漫滩、冲积平原、三角洲)
㈢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有什么技巧
1、认真审题,画出要点
(1)仔细阅读材料,充分挖掘解题信息。材料长的题,可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显性条件要认定,隐性条件要挖掘,多重条件要兼顾,关联条件要转换,模糊条件要辨析
(2)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关键性的字词、数据、时间等。如:前提、有利、突出、主导、最、直接、正确、错误、不属于等等。
(3)分析选项内容,结合材料,甄别正误。
(4)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题组中的各题有一定的联系,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
2、选择恰当的方法
(1)直选法:直选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查识记性知识的试题而言的,这类高考地理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高考地理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
(2)排除法: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高考地理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应试技巧注意
1、做到“三审”:一审材料(加以引申、延展),把很专业的术语转化为自己的话;二审题干设问(画出关键词、限定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设问有关的选项)。
2、选择题看到平时从未遇见过的陌生表达语的选项,要慎选,可能是正确答案。
3、慎用宏观的知识点去解释和推理微观或小区域的题(高考题喜欢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区域的题时,勿钻牛角,做小区域题找与材料有关的选项,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
㈣ 高考区域地理考什么
广东卷的话,区域地理涉及内容较少、 那么你可以参考一下往年的高考题。
㈤ 高考地理会考初中知识吗如何备考呢
高考地理其实大部分考的还是高中的知识,会有初中的知识,但那都是初高中都需要学的内容,不会太难的。
在初中,地理所占的分值不会太高,所以所学的地理知识不会太多,也不会太难。像大家都要学的四大洋七大洲,中国地理。这些内容都是简略的学习。初中的地理课并不会太多,要学的内容并不会太多,老师也不会讲的太难。对于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都是讲一些概况,更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㈥ 高考地理考哪几本书
看你是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若是老教材,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高中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一、选修二就是考试范围。若是新教材,也要考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还有高中必修一、二、必修三和选修的相关内容(地方不同,选修内容不一样)
㈦ 高考地理主要考什么
高中的地理高一最重要,因为高考地理主要为自然地理。如经纬线、日界线、太阳正午高度角、晨昏线、地方时区时、降水气候、高压低压等。这些都是高考必考的典型知识点。注意多练练这方面的典型题。
㈧ 高考地理要考的的知识点(超全)
太多了,给你个网址,你看一下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2009-11-10 16:48 回复中学生加油站2位粉丝3楼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2009-11-10 16:48 回复中学生加油站2位粉丝4楼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2009-11-10 16:50 回复
㈨ 高考地理考什么
初中地理和高中必修外加少数选修。更多的是高中必修。新课标1 主教区域地理,考试主考世界地理。
㈩ 高考的地理一般考哪方面的内容重点把握哪些内容
高中地理主要有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占得分值较高,主要集中在高一部分,在复习自然地理的时候,要重点掌握的有: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及其影响,晨昏线的判读,太阳直射点和太阳高度角,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注意熟悉时区的划分,时区的意义(比如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也指东经120°的地方时),四季和五带的划分。2大气的分层及其每一层的特点,大气的热运动,风的形成,重点把握三圈环流,全球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这些和洋流密切相关,接下来就是洋流,注意他们的分布,注意冷暖流的交汇及大鱼场的分布。3天气系统,气旋和反气旋,在南北半球的方向,哪个容易形成降雨,冷锋和暖锋,过境前和过境后的情况,以及降水发生的位置。4三大矿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转换,注意看图,能够用专业的语言描述它们的转换和形成过程,比如风化,搬运,堆积,沉积,岩浆,变质作用,成岩作用等。5重点掌握降雨过程以及径流,地表,地下,会看图和理解图面意思。6关于污染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问题。比如什么是温室效应,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的破换等。如果你觉得还需要的话,人文地理部分我在你追问后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