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信息系统与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做什么
我们的土地利用规划是GIS专业的一门课,并没用单独划出来。按照我们系的大概情况,你们有可能就是去做土地管理的相关工作,比如土地情况调查、分析、管理、规划等。就是土地局地质队之类的一些地方
B.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在哪几个方面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1)农业资源管理主要解决农业和林业领域各种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场)的分布、分级、统计、制图等问题.
(2)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其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
(3)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其主要为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
(5)农业基础设施管理农业生产的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电信、灌溉设施、道路交通、天然气管线、电力设施等)广泛分布于农村的各个角落,它们的管理、统计、汇总都可借助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C.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哪些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农业气候区划,大气污染监测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地震灾害和损失估计,医疗卫生,军事。
城市是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信息、物质高度集中的区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数据和信息越来越多,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城市需要全面的规划,而地理信息系统给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工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开发"农业气候区划信息系统(Agriculture & Climate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ACDIS)"软件,建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测体系,实行资源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全方位优化配置;发挥区域气候优势,趋利避害减轻气候灾害损失,提高资源开发的总体效益。为各级政府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等提供决策依据,为地方政府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污染环境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就大气污染而言,城市区域由于受到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的影响,成为大气污染发生的集中区域,历史上几次严重的污染事故,如伦敦烟雾事件(195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都是发生在大城市。近几十年来,研究者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通过实验或计算来建立适合于特定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以及确定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近年来,GIS在交通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形成了专门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以满足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要求。路廓设计是公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定出公路最终线向的一个步骤。在路廓设计中,要综合分析多种空间数据,包括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图、地形图以及现有的道路网等。
对地震灾害以及地震次生灾害的评估对于一个区域的降低危险,资源分配以及紧急响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通过存储和分析地质构造信息,利用GIS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场景"并估计该区域由于地震引发的潜在损失。此外,GIS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得在地震实际发生时,分析灾害严重程度的空间分布,帮助政府分配紧急响应资源。
地貌学理论发展和生产实践需要加强计量地貌研究。然而,由于地貌现象的复杂性、地貌数据的庞大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在地貌研究中采用GIS工具,使其成为地貌定量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
由于流行病是用于描述和解释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流行病学需要很好地描述流行病发病率空间分布特征的手段,进而可以研究发病率模型,以发现流行病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通常,GIS在流行病研究中主要提供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功能:流行病数据的可视化,空间数据分析,流行病模型等。
军事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迅速发展,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信息对抗的含量将越来越高,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由于战争爆发突然,战争进程加快、战机稍纵即逝等特点,对作战指挥的时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指挥决策智能化、作战指挥自动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成为未来战争取胜的关键。在这种需求下,出现了数字化战场,数字化的地理环境信息已成为指挥决策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作为空间军事信息保障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化军事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D. 地理信息科系统是如何运用的
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因素,从而进行科学管理。人们还能利用遥感技术预测农作物的生长趋势,针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管理和控制措施。
2、在农业生产中,为了确定具体操作位置,会通过接收卫星反馈的位置信息来进行农业生产定位。
3、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对种植地区进行有效的数据采集,分析生产领域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对该地区自然条件的分析,评估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前定制病虫害防治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分析地域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掌握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E.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乡规划中有哪些应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城市规划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专题制图(图框、图例、风玫瑰)、空间叠加技术分析(现状容积率统计、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三维分析技术(三维场景模拟、地形分析和构建、景观视域分析)、交通网络分析技术(交通网络构建、设施服务区分析、设施优化布局分析、交通可达性分析)、空间研究分析(空间句法、空间格局分析)、规划信息管理技术(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等,尤其在空间分析研究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甚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状调研阶段:
利用GIS管理现状数据(例如土地使用现状数据、道路数据、市政设施数据等)。 利用手持GIS设备辅助现场勘测。融合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和GIS的手持设备可以告诉规划师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关地理数据,使规划师更快、更准确的掌握现场情况。
现状分析阶段 :
利用GIS的叠加分析功能,统计容积率,评价用地的适宜性;叠加分析将有关数据进行空间叠加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图层,例如把建筑和地块叠加,就能使建筑要素拥有地块的属性。 制作各类现状图纸; 利用空间统计功能,挖掘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分析人口规模等。 分析空间结构;对空间格局的分析首先要判断空间分布是否存在规律,即空间分布是集聚的还是发散的,或是随机的,然后还要分析空间集聚的类型,在什么区域集聚,集聚区域的位置、大小、形状等,最后还要分析集聚的原因。 分析交通可达性和交通网络结构;交通可达性分析可在路网优化、土地使用规划、地价评估、区位分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GIS精确地构建城市交通网络,包括道路线形、道路畅通情况、车速、路口禁转、单行线、高架路、路障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最短车行路径和设施的服务区域。利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分析城镇的吸引力和势力圈,用于行政区划调整; 模拟三围地形地貌、虚拟城市场景;分析景观视域; 制作城市演变的动画等。
规划设计阶段 :
规划设计阶段和城市演变模型结合起来(例如城市CA模型)预测城市演变; 通过多准则决策分析,预测不同政策条件下的用地变化; 交通网络优化; 市政和公共设施布局的优化;在构建交通网络模型后,利用Network Analyst模块的新建服务区功能优化某设施在服务半径内能覆盖的区域。 规划景观的实时模拟; 场地填挖方分析; 规划制图等。
规划实施阶段:
管理规划编制成果、基础地形、市政管线以及相关的各类信息,为规划业务提供信息; 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各类建设许可业务; 决策时,模拟建设的三维场景,用于多方案选择和方案优化;查验项目申报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等; 评价、监督阶段 和遥感相结合,监测城市、区域的环境变化; 检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 检讨规划的实施效果等。
F. 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桂英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哈尔滨,150056)
摘要: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我国规划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常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对规划信息系统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规划信息系统;修编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深度、广度的不断加大,其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也逐步深入,目前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耕地保护信息系统、土地评估信息系统、土地开发整理信息系统等单一模块系统正在逐步推广,并在应用过程中趋向成熟。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以及管理的综合性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新一轮规划修编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全国十三个县级规划修编试点已经初步完成,各个试点承担单位在规划修编过程中,都根据本地规划修编、规划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为了使规划管理实现自动化、便捷化等问题,建设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这些试点的研究将为本轮规划修编中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比较成熟的借鉴性经验。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由规划编制以及实施管理的辅助性工具逐渐上升成为规划编制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 规划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1.1 规划信息系统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仍属于起步阶段,县、乡级信息系统已经做了大量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地市级和省级则尚处于试点研究阶段,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探索完善。土地规划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涵盖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的庞大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规划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系统建设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设计开发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设省、市、县、乡四级规划数据库,辅助规划编制,探索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模式,在国土资源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其成果最终统一纳入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为规划管理、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执法监察、地籍管理等服务,同时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这一系统的数据量之大,精度要求之高,以及管理要求的便捷化,给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 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以国土资源网络为纽带,以国土资源各项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为主线,形成互通互联贯穿上下的政务管理、决策支持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体系,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实现信息系统方法在数据的积累、存取、分析和成果表达等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过程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作为制图的一种手段。因此着重实现三方面功能:一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导向的不同尺度的基本数据库建设,包括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各方面,并实现动态的更新;二是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型体系,为复杂的土地利用活动中预测土地利用的未来提供辅助支持;三是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辅助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人员提供高效进行规划编制的工具。基于上述功能的需求,规划信息系统一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及其子模块,另一部分是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子模块。
1.2.1 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
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就是针对规划编制、定期修编以及部分区域调整等目的,在系统中实现规划文本、图件修改、规划指标调整、规划方案汇总输出等功能。目前常见的将这一系统分为三个主模块,即规划编制(修编)模块,规划局部调整模块和成果汇总模块,而在规划编制(修编)模块中又分为基期信息处理、规划信息处理和生成总体规划等子模块,在规划局部调整模块中又分为图元提取、图形编辑、属性编辑等子模块,在汇总输出模块中细化为方案汇总、文字汇总、图表输出等子模块(图1)。
图1 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示意图
1.2.2 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
根据目前我国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一般在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中将其功能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信息查询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规划管理人员以及公众对规划文本、图件成果以及规划调整情况,规划年度计划编制、实施,项目规划审查结果等情况的查询;另一部分为规划实施管理子模块,其重点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规划审批、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规划审查以及专题分析等多项功能。年度计划管理中重点实现年度计划指标输入、辅助编制、实施方案编制、计划核减、剩余估算、计划台账管理等多项功能;项目规划审查管理则重点核查建设项目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等各类项目符合规划情况进行审查,主要包括项目用地预审、单独选址项目规划审查、城镇批次项目规划审查、补充耕地项目规划审查等功能;专题分析中则主要针对计划、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图2)。
图2 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示意图
2 新一轮规划修编中规划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形势
2.1 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有利形势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十分重视,国土资源部先后多次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的重要性,2003年4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省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和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建设指导意见》,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建设省级、地市级规划数据库,开展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并组织专家编制了相应的建设规程。
2005年9月,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发布了《全国金土工程建设总体方案》,在业务系统建设内容关于耕地保护管理相关应用系统中提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围绕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监察等业务开展相关应用系统建设。2006年6月国土资源部又印发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对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事实表明,目前国家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都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建设环境。
2.2 不利形势分析
2.2.1个别地区存在基础设施差、认识程度不够到位的问题
由于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新兴事务,个别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微机设备配备不足、配置较差,专业技术人员欠缺,自动化办公尚未实现,尤其是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尚未建设。在这样的基础上,当地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办公认知程度上尚需提高,而又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开展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将会遇到一定阻碍。
2.2.2 建设涉及资金量较大、工期较长难与规划编制同步完成
由于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涉及数据量较大,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并且要求精度较高,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数据建设工程。同时由于系统中涉及规划指标、布局等方面的信息,大部分需规划审批后方可最终确定,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系统建设将很难与规划编制同步完成。
2.3 新一轮规划修编给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3.1 为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各个环节的业务需求,建设规划管理数据库、设计开发用于运行数据库以及规划编制管理的性能稳定的软件平台,为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这也是新一轮规划修编给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3.2 系统要由单纯的内部管理系统向开放式管理系统转变
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多是以土地管理部门编制规划、管理规划提供辅助平台,对土地使用部门或个人很少或根本没有提供使用接口。而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规划的群众认知度也逐步增强,群众参与编制规划、使用规划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规划信息系统作为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工具,更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强化群众参与的功能,逐渐实现由单纯的内部管理系统向开放式管理系统转变。
2.3.3 应将如何实现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难点作为建设研究重点
不但要解决系统建设软硬件方面的问题,同时更应解决规划编制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如在系统中解决规划刚性指标与弹性指标落位与管理的问题,如何实现规划大数据量对接及网络传输问题,如何协调保密事项与公开事项的关系问题,如何既保证精度又不影响规划调整进度等问题。
2.3.4 系统的操作要实现人性化、便捷化、自动化、规范化
规划信息系统主要面向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更方便、快捷、有效的为规划实施管理提供辅助功能,系统的操作界面,功能实现等更应面向具有初级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普通用户,从而实现系统的人性化、快捷化、自动化和规范化。
3 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中主要难点及对策
3.1 主要难点
3.1.1 关于 “自上而下” 与 “自下而上” 构建的问题
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仍采用“自上而下”的编制模式,而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多为同步开展,也基本上采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但鉴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信息系统建设多是“自下而上”开展,例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建设1∶1 万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然后根据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建设地市级乃至省级数据库,采取此种建设思路主要是考虑逐层缩编有利于保证数据库建设的精度,并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自上而下”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辐射全国、各省、各市、各县,服务于国土资源自上而下的控制管理来看,“自上而下”毫无争议,但从其基础数据库建设上来看,就存在如重复工作、耗资巨大、精度较难控制、效率较低等问题。
3.1.2 省级、市地级数据库的精度与规划管理需要之间的矛盾
根据规划管理工作要求的严谨、严格地思路来看,规划审批过程中留不得丝毫误差,一旦出现疏忽,可能会对国家征地、用地单位用地以及群众利益等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如果单纯从县级规划数据库的精度来看,可以满足规划审批的需求,但由于地市级尤其是省级库,数据量偏大,运行高精度数据较难实现,如果采用缩编数据,则由于缩编过程中的取舍问题,部分面积较小的项目尤其是批次用地,很难在规划信息系统中表示出来,将会给审批带来一定困难。
3.1.3 实现部分规划创新内容有一定难度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着重研究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指标之间关系问题,这也是各地在本轮规划修编过程中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修编试点也试图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本轮规划的创新点。规划信息系统作为规划管理的工具之一,也应体现这一创新内容。但是在解决指标弹性中,如部分不落位指标、弹性指标等成为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
3.2 几点对策
3.2.1 关于 “自上而下” 与 “自下而上” 的问题
此问题可结合全国统一组织开展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更新工作,建设省、市、县、乡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基础数据库,各级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就以本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利用规划辅助编制信息系统在其基础上编制规划相关内容,建设同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可以解决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重复建设以及与总体规划建设方式不一致的问题。
3.2.2 关于省级、地市级数据库精度与规划管理之间矛盾问题
根据目前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方式来看,规划审批应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基准,重点以乡级规划图为准,那么作为规划辅助审批的同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审批也同样应以县乡级信息系统为基准,省市级掌握所辖区域信息系统的同时,还应掌握所管辖的县级信息系统,省市级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中可探讨研究实现县乡级库审批同时自动在省市级库相应的位置上同步自动更新的功能,这样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省市级库与规划审批精度要求的差距,同时又可避免重复工作对工作带来的影响。
3.2.3 关于实现部分规划创新内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针对规划指标不落位的情况,可尝试在规划编制信息系统中的功能模块中加入规划指标弹性管理等模块,使模块的菜单具有录入省、市、县、乡四级弹性指标的权属、数值、弹性范围、期限、指标利用情况、利用分布、某一时段结余情况等功能,从而避免了指标不落位而带来的数据库无法统计的问题。
4 结语
随着现代GIS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会逐步加大,又时值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严格土地管理的政策和规定,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宏观调控土地的一项手段,其地位将不言而喻。规划信息系统作为新一项相对比较新的GIS在规划编制管理中应用的软件,应用的范围将越来越大。“金土工程”建设和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的逐步开展,全国将大规模启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的功能也将在今后的应用中逐步完善。通过逐步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及成功经验,不断开展尝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软硬件技术快速发展,当前问题也将逐步解决,规划信息系统将在我国各级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国土资源耕地保护、规划审批、用地执法检查等项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王万茂,张颖.市场经济与土地利用规划:关于规划修编思路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 (1):9~16
冯广京,严金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想[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 (2):4~7
蒋景瞳,刘若海.国内外地理信息标准化现状与思考[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2 (4)
陈春仔,赵精满.我国国土资源标准化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 (4)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 (4)
G. 如何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构建地理信息系统
【摘要】在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中,要想实现有效管理,就要对涉及土地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做到数据信息按类别储存,便于日常管理中对信息的调用。在目前的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重要的辅助管理系统。有了地理信息系统之后,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自然信息和数据得到了有效管控。目前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了国土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对地理信息系统有足够的了解,做好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工作。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3936104.htm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54-02
一、前言
在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需要根据实际国土资源情况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国土资源管理取得更积极的效果,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地理基础数据管理信息化也成为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国土资源管理的积极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二、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搜集
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数据的搜集是一种重要的环节。由于国土资源管理涉及的土地数据种类多,总体信息量巨大,如何保证数据的搜集效率和准确性成为了数据搜集工作的关键。所以,为了保证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发挥正常作用,我们就要在数据搜集方面下功夫。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测绘技术搜集基础数据,成功搜集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初次核对比较,确定数据准确后,将搜集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储存。这样以来,可以保证数据搜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从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来看,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数据子系统: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土地基础数据子系统、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数据子系统、元数据子系统。以下我们重点分析这四个子系统:
1、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
在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中,主要包含以下数据:(1)基础测绘数据(2)数据正射影像图(3)地名数据(4)遥感信息(5)行政区域界线信息(6)属性数据。这六种数据,是组成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的重要数据,也是整个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数据之一。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城市和农村是主要的两个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因此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子系统包含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主要信息。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测量和搜集的时候,我们要利用GIS技术进行测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要根据数据的类别进行分类存储。
2、土地基础数据子系统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数据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土地基础数据,这些土地基础数据主要以下几种:(1)土地利用数据(2)土地利用规划数据(3)地籍数据(4)地价数据(5)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数据(6)建设项目用地数据库和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数据等,这些数据涵盖了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基础的各个方面。从目前的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土地基础数据子系统中数据种类越多,地理信息系统覆盖的范围就越广,所起到的作用也越积极。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土地基础数据子系统中包含的数据,不断拓展数据范围。
3、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数据子系统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除了对土地的管理,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也是重要的管理内容。而对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的管理也是依靠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在构建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将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数据作为重要的子系统。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矿业权管理数据、矿产资源储量数据、矿产资源规划数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和地质环境管理数据。从以上的数据种类可以看出,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数据子系统中包含了大量有用的数据,我们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不断更新矿产资源数据和地质环境数据。
4、元数据子系统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也称描述数据或诠释数据的数据。它用以描述现有数据的位置、来源、内容、属性和状态,是数据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元数据是描述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类数据来源、权属、精度、范围等信息的数据,将整个集成系统的各个数据纳入统一的管理之下,形成跨系统的数据管理,并维持整个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之中,元数据子系统成为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保证了整个系统数据的有效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和准确性,使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如何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国土资源管理中涉及的地理信息数据种类多、信息量大,要想实现全面管理并发挥信息数据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困难。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之后,不但有助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全面管理,也为地理信息数据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在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中,对信息数据实现资源共享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1、将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打印、印刷以及复制等方式,以纸质文件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
2、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搭建地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与网络技术结合,将平台搭载在互联网上,使用户在权限内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网络查询和调用。
3、将地理信息数据放在互联网上,支持地理信息数据的文件传输和在线下载。
4、将地理信息数据系统与局域网络或公共网络互联,为专属网络的群体提供地理信息数据的查询和下载服务,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
五、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系统功能的需要,遵守以下设计原则:
1、保证视图的有效性原则
视图可以被看成是虚拟表或存储查询。可通过视图访问的数据不作为独特的对象存储在系统数据库内。系统数据库内存储的是SELECT语句。SELECT语句的结果集构成视图所返回的虚拟表。使用视图与使用表的方法一致,即在SQL语句中通过引用视图名称来使用虚拟表。
2、保证存储过程优化性原则
存储过程是SQL语句和可选控制流语句的预编译集合,以一个名称存储并作为一个单元处理。存储在数据库内,可由应用程序通过一个调用执行,而且具备允许用户声明变量、有条件执行等其他强大的编程功能。
3、正确使用系统中的触发器
触发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存储过程,当使用下面的一种或多种数据修改操作在指定表中对数据进行修改时,触发器会生效:UPDATE、INSERT或DELETE。触发器可以查询其他表,而且可以包含复杂的SQL语句,它们主要用于强制复杂的业务规则或要求。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对如何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有着初步的认识。从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所以,我们今后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积极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积极作用,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叶建中.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研究[J].浙江国土资源,2006,22(11):49-51
[2]杜培军,方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有关数据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2,5(3):24-27
[3]王效强.关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关的问题思考[c]//江苏省测绘学会2002学术年会.现代测绘,2002,25(31):207-208,212
[4]姚敏,钟耳顺,方利,国土资源空间数据一体化的集成与管理[J].地球信息科学,2006,5(2):24—29
H. 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领域有哪些应用
◆ 资源管理 (Resource Management)
主要应用于农业和林业领域,解决农业和林业领域各种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场)分布、分级、统计、制图等问题。主要回答“定位”和“模式”两类问题。
◆ 资源配置 (Resource Configuration)
在城市中各种公用设施、救灾减灾中物资的分配、全国范围内能源保障、粮食供应等到机构的在各地的配置等都是资源配置问题。GIS在这类应用中的目标是保证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和发挥最大效益。
◆ 城市规划和管理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
◆ 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dastral Applicaiton)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
◆ 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odeling)
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
◆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解决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 地学研究与应用 (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地形分析、流域分析、土地利用研究、经济地理研究、空间决策支持、空间统计分析、制图等都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完成。
◆ 商业与市场 (Business and Marketing)
商业设施的建立充分考虑其市场潜力。例如大型商场的建立如果不考虑其他商场的分布、待建区周围居民区的分布和人数,建成之后就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和服务面。有时甚至商场销售的品种和市场定位都必须与待建区的人口结构(年 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水平)、消费水平等结合起来考虑。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库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过程中也可以利用GIS功能进行决策和分析。
◆ 基础设施管理 (Facilities Management)
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电信、自来水、道路交通、天然气管线、排污设施、 电力设施等)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且这些设施明显具有地理参照特征的。它们的管理、统计、汇总都可以借助GIS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选址分析 (Site Selecting Analysis)
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配置、市场潜力、交通条件、地形特征、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区域范围内选择最佳位置,是GIS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充分体现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 网络分析 (Network System Analysis)
建立交通网络、地下管线网络等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交通流量、进行交通规则、处理地下管线突发事件(爆管、断路)等应急处理。 警务和医疗救护的路径优选、车辆导航等也是GIS网络分析应用的实例。
◆ 可视化应用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以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建立城市、区域、或大型建筑工程、着名风景名胜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多角度浏览,可广泛应用于宣传、城市和区域规划、大型工程管理和仿真、旅游等领域。
◆ 分布式地理信息应用 (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随着网络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运行于Intranet或Internet环境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型,其目标是实现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共享,以及远程空间导航等。
I. 地理信息系统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新兴边缘学科。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针对特定的应用任务,存储事物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记录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可根据事物的地理坐标对其进行管理、检索、评价、分析、结果输出等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动态模拟、统计分析、预测预报等服务。其结果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地图、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加以直观表达。通过一系列空间操作和分析,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企业经营提供对规划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深入到科研和教学的诸多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技术将给很多学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其对生态学的发展就更具深远意义。
GIS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1)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庞大的空间和属性数据以及复杂的数据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很难尽如人意。若依托GIS技术,建立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不仅可以方便地查询、管理、更新、修改这些信息,实现各类地图的电子化,而且借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还可以快捷、方便地完成研究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各项工作。
(2)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的应用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GIS技术主要用于各种开发规划图件的编制。如金丽芳、刘雪萍等采用GIS在浙江仙居风景区以地形图为底图编制完成了风景区总体规划图、综合现状图、风景资源分布图、保护规划图、服务设施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交通道路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景观风貌图、绿化规划图、土地利用规划图以及风景区区位图等12张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图件。
(3)在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因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生态旅游区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山西太原晋祠泉流量逐年减少,甚至断流。因此,很有必要利用GIS技术,分析影响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因素,寻求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最佳治理方案。
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究景观生态系统及其空间格局 一方面,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中贮存的有关底图文件数据,其加工功能强大,形成完善的人机对话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对遥感图像进行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题信息和专家智慧能对遥感图像进行专题监督分类,其结果以计算机地图形式输出。
(2)究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中贮存大量专题数据和丰富的程序、模型和方法,利有计算机、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因而能采用多层次、多因子的区域综合和系统分析,既可以从时间与空间、质量与数量、内部与外部、静态与动态、自然人为等角度综合认识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进行景观功能模拟和动态预测。
(3)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 在综合、系统地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之后,依靠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题研究模型,加上专家系统,首先对景观生态特征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具体的目的要求,产生其设计和规划模型。
(4)研究全球性问题 景观生态学经过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门涉及生物圈,地理圈和智慧圈等领域、把人类和环境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力图为协调人类与景观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于这样一门全球性科学的研究,单一学科、传统手段与方法已无能为力,而GIS对此则大有可为:首先,有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大容量数据库;其次是综合了各有关学科专家的智慧;第三,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支持,可将在物理上离散的各地数据库、模型库联系起来共享;第四,处理数据的速度相当快,能在自然过程的形成时间之内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提出对策。
J.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信息处理系统研究
曲晨晓
(河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郑州,450002)
摘要:在总结河南省部分县(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GIS和VBA平台,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数据、潜力调查数据和潜力评价的自动处理,实现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的信息处理系统自动化。
关键词:GIS;VBA;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 基于 GIS 和 VBA 的土地开发整理基础研究
1.1 基础数据自动处理在VBA 中的编程实现
规划起始将收集到大量的基础数据,而这些数据在提交时并不能保证统计口径和数量单位的完全一致,部分数据甚至可能与实际相差甚远。在基础数据录入计算机后,手工校核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并且不能完全保证校核结果的正确性。而计算机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功能,通过编写专门的处理工具,可以实现基础数据的自动处理。下面以河南省新安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数量单位的转换为例,介绍VBA技术的应用。
自1991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以来,新安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直以“亩”为单位统计各类土地的面积,而本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面积单位统一采用“公顷”制,所以,有必要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单位统一为“公顷”。在处理这些数据时,采用Excel电子表格系统的二次开发工具,编写“批量转换”应用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大批量的整理。
1.2 规划区域权属图库的快速构建
权属图库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中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编制精度的一项中间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研究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成果图制作方面意义重大。该图库以行政村为基本空间单元,以行政村的地名属性为基本属性单元。
权属图的制作在MAPGIS输入编辑子系统中并不复杂,只要底图精度有保证,提取行政界线后再拓扑重建,很快就能创建出图形文件,关键是每个区图元还要具备“行政村名”属性后才能满足后续工作的要求。手工为每一图元录入属性是一个传统的建库方式,但要为全县上千个区图元一一录入属性,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出现录入的属性与图面注释不相符的错误。MAPGIS输入编辑子系统中“点注释赋为属性”和“LABLE 与区合并”功能可以极大的简化工作,实现地名属性自动录入。技术流程如下:提取地名注释为独立点文件→为点文件创建地名字段→点注释赋为点属性→关闭点文件→LABLE与区合→保存区文件。
1.3 规划区域地形条件研究
地形是影响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因素,比如在坡度>25℃的地段,盲目的开发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地形条件的好坏对土地开发整理投资规模影响巨大,坡度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影响更为显着。所以,有必要对规划区域的坡度进行研究和分类,以便做出更科学的规划决策。
基本上所有的GIS软件都具备坡度分析的功能,MAPGIS的DTM分析子系统对地形图质量要求不高,但分析结果精确,是较好的坡度分析工具。下面以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地形分析为例,描述GIS技术在坡度研究中的应用。
吉利区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0,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基本图件——1∶10000分幅现状图完全对应;测绘时间为1986年,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坡度研究就以该图为依据,首先把1∶10000地形图扫描矢量化为MAPGIS线文件(记录等高线数据)和MAPGIS点文件(记录高程点数据),并使用MAPGIS输入编辑子系统高程自动赋值功能为等高线添加高程属性;然后运行MAPGIS的DTM分析子系统,装入等高线文件,由系统自动检查等高线错误并修改完善;再设置足够小的微分将等高线栅格化(设置较小微分的目的是使栅格化结果更平滑),栅格化结束会自动生成可供DTM系统分析的GRD数据。这时可以使用DTM系统的格网坡向坡元图绘制功能输出全区的坡度分级图,还可以使用格网立体图功能生成直观的立体模型。
坡度分级图和前面制作的权属图库进一步叠加分析,还可以生成全区各行政村的所属坡度级别和立体格网图。这项地形分析成果将为规划决策提供很有价值的基础依据。
1.4 规划区域农民收入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是度量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尤其是村庄整理项目能否实施,与该项指标关系密切。
农民收入数据录入计算机后,可以借助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量上的研究。但是,要想获得直观的区域对比以及进一步实现区域划分,还需要GIS技术的帮助。将农民收入数据和行政区图挂接后,将可以实现真正地理意义上的分析研究。
MAPGIS平台具备外挂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借助合适的关键字,将数据结构不太复杂的农民收入数据挂入图形。
借助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使行政区图外挂关系数据库中已存在的农民收入数据。技术流程如下:规范整理农民收入属性表格→保证图形文件与表格文件存在可以连接的关键字段→打开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执行连接表格功能→保存图形文件。
1.5 相关规划中土地开发整理限制区的判别与提取
一般情况下,各地林业部门会进行退耕还林评价并划定生态退耕区域;水利部门对一些重要的内河航道和泄洪区域也有禁止搞建设项目和开垦农田的规定;在交通部门“十五”计划中,重点建设项目的通行区域自然也不宜安排土地开发整理;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旅游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等用途管制区,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则会违背用途管制规则。这些不宜进行开发整理的区域虽然可以在图纸上找到明确的位置和边界,但在各部门小比例尺的规划图上,目视判定和手工划界的误差显而易见。借助MAP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可以避免这种误差。
(1)将各部门包含土地开发整理限制区的规划图件扫描矢量化入计算机,图形坐标系统校正完毕后,在MAPGIS输入编辑子系统中录入各类限制区的属性。
(2)打开MAPGIS空间分析子系统,调入限制区文件和原已制作的权属图库区文件,执行区与区的判别分析,将把相关规划限制区的属性赋给所在的区图元。
2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的构建
2.1 借助MAPINFO 和VBA 实现图形与属性的完整挂接
实践表明,数据结构复杂、数据量巨大的属性表很难挂进图形,这个缺陷在河南省部分县(市) 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建库工作中已经被充分证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尝试借用MAPINFO强大的属性管理功能。
作为桌面型的GIS平台,MAPINFO的空间数据结构或许并不如MAPGIS完美,但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使该系统与一般属性数据格式几乎完全兼容。在规划建库实践中,本文总结出以下挂库流程:①清除调查数据表中的特殊格式,比如合并单元格、带公式单元格等;②把数据表存为DBF格式;③使用MAPGIS/文件转换子系统,转换MAPGIS图形文件为MAPINFO交换格式;④在MAPINFO中把交换格式文件转为MAPINFO内部格式;⑤把DBF数据表装入MAPINFO工作区;⑥使用MAPINFO“更新列”功能,挂接属性表与图形表;⑦转出挂好的图形表;⑧使用MAPGIS文件转换子系统把交换格式图形还原为MAPGIS格式并保存;⑨检查挂好的图形文件有无变形和属性丢失。
需要说明的是,MAPINFO与MAPGIS两个平台的数据结构毕竟不同,在频繁转换图形格式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图形变形和丢失,这种缺陷可以用整图变换的方法来避免。
2.2 农田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农田整理潜力调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行政村、隶属乡镇、农田面积、零星地、辅助地。为完整存储农田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并最大程度的减少存储空间,图形文件的数据结构应设计为表1。
表1 农田整理潜力调查区属性结构
在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中为权属区文件创建上述属性结构,然后保存文件,并打开存储有补充调查数据的表格文件;这时采用上述挂库方法即可开始挂库;属性挂接完毕,农田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即建成。
2.3 村庄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村庄整理潜力调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行政村、隶属乡镇、村庄面积、农村人口、期末人口、闲置土地、用地标准。为完整存储村庄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并最大程度的减少存储空间,图形文件的数据结构应设计为表2。
表2 村庄整理潜力调查区属性结构
2.4 土地开发潜力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经规范整理后,土地开发潜力调查表可转换为如下格式:行政村、隶属乡镇、宜开发面积、增加农用地、增加耕地。为完整存储土地开发潜力调查数据并最大程度的减少存储空间,图形文件的数据结构应设计为表3。
表3 土地开发潜力调查区属性结构
3 基于 GIS 的土地整理潜力评价
3.1 农田整理潜力研究模型
农田整理潜力就是指耕地整理后可以新增耕地的潜力,该潜力来源于农田中零星未利用地和辅助生产设施用地的缩减与转化,基于以上思想,将耕地整理潜力测算模型制作如下:
a=k-a′;Δs=a×s
式中,a为增加耕地系数;k为零星未利用地、辅助设施用地占农田比率;a′为标准农田系数;Δs为可增加耕地面积;s为农田面积。
模型中各项参量存储在补充调查数据库中,要获得潜力测算结果,只需采用合适的GIS数据库查询工具。MAPGIS空间分析子系统具备基本的属性运算功能,可以满足潜力测算的要求。执行查询只能求出Δs,经过多次使用双属性四则运算,最终可获得耕地整理潜力。
测算出农田整理潜力后,还需要对所有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单元进行潜力级别的划分,该环节可以在MAPGIS输入编辑子系统中,组合使用“根据属性赋参数”、“根据参数赋属性”等命令来实现。
3.2 村庄整理潜力研究模型
村庄整理潜力即是对村庄用地进行整理后增加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空间。村庄潜力来源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和人均建设用标准的下降。村庄潜力测算模型可以制定如下:
Z=ΔS×K;ΔS=S0 -St;a=Z/S0;St=B×Qt
式中,Z为增加耕地面积,K为标准比率,ΔS为增加农用地面积,S0 为规划基期农村居民点面积,St为规划期末农村居民点面积,a为增加耕地系数,B为规划人均用地标准,Qt 为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数。
模型中各种参量存储在前期工作所建立的GIS数据库中,可以使用GIS属性运算工具进行查询处理,以获得村庄整理潜力。
在测算村庄整理潜力时,采用MAPINFO的SQL查询功能。执行查询将获得所有村庄潜力评价单元增加耕地、增加农用地和增加耕地系数等潜力测算结果。通过执行类似的SQL查询语句,同样可以实现村庄整理潜力级别的划分。
3.3 土地整理潜力汇总结果的输出
上述各类潜力研究均在GIS环境下进行,获得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储于GIS数据库,而GIS在文字和表格编辑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为了便于进一步数据分析和成果输出,需要把GIS数据库中的潜力数据输出为独立的电子表格,而不是仍然依附于图形数据。
MAPGIS的属性管理子系统在海量属性数据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稳定性问题,并且很难与其他属性数据库系统顺利对话。借助MAPGIS的另一子系统“报表定义”,可以弥补属性管理系统的不足,避免字段丢失:①把GIS数据库中包含潜力评价属性成果的图形文件调入MAPGIS属性管理工作区,转换为MAPGIS内部属性表文件——WB格式,该转换不必设置ODBC;②打开MAPGIS报表定义子系统,使用其属性转文本的功能,把WB表文件进一步转换为特定的数据库自由表,这样就完成了潜力数据的输出;③使用Excel等电子表格系统就能制作出格式美观的潜力汇总表。
在河南省部分县(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MAPGIS、MAPINFO等GIS软件被充分利用,Excel和Word等办公软件中的VBA开发工具也显示了强大的数据处理优势。GIS软件和VBA技术相结合,部分实现了规划信息处理自动化,也使一些人工难于处理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手册.2002.7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手册,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1998.11
殷俊伟、王谦、吕东.MAPINFO下小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河南省南阳市城乡测绘大队,2002.9
王海南.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河南省南阳市规划设计院,2002.9
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研究.河南省土地勘测规划院,2002.3
李得仁、关泽群.将GIS数据直接纳入图像处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