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夏、冬季风的特点
夏季风:位于低压南部的南亚、东南亚及中国西南一带,盛行西南季风;位于低压东部的中国东部地区,盛行东南季风。通常夏季风在3月初影响中国华南沿海,然后以渐进和急进两种方式向北推进,7月到达黄河以北,为夏季风极盛期 七月夏季风
。9月初开始由北向南撤退,10月中完全撤出中国大陆。中国夏季风主要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含有丰富的水汽,故夏季风往往与降水密切相联;到达各地的日期,基本上是这些地区雨季的开始日期。夏季风使我国东部植物雨热同期。
东亚季风是影响我国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夏季雨带位置的变化就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活动。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冬夏高低气压中心的活动和变化显着,季风的影响强烈,是一个比较显着的季风区:除新疆、柴达木盆地中部和西部、藏北高原西部、贺兰山和阴山以北的内蒙地区属大陆性无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均属季风区。由于季风环流的作用,夏季风在高温季节给我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十分发达,最适宜种植水稻;而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不是季风的影响,多表现为荒漠或干旱草原,如北半球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大沙漠,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大沙漠、南非的纳米比亚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等。同时,由于季风在一年中存在冬夏交替和南北进退,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
冬季风: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着季节有显着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亚欧大陆北方严寒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部和东南部辽阔的海洋,以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为为。夏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地区以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例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夏季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或许会对你有用!
㈡ 地理。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1、终年高温
2、降水充沛。一般在2000mm以上。
3、有明显的干湿季。
4、降水集中在雨(湿)季。
5、降水来源主要是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降水受季风进退影响。
6、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
㈢ 地理特征包括什么
地理特征包括:
1、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资源
2、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农业、工业、城市(聚落)、经济、交通等等
㈣ 高中地理 怎么判断风向风速风的性质
风向:先判断图上的海陆位置,如果全是海,则看纬度按照大气环流来记,一般是大陆东岸或大陆西岸,问你这个地方的风向,那么,先分析季节,冬季海洋低压,陆地高压;夏季海洋高压,陆地低压,再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据南左北右,四指合拢,手心向上,四指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大拇指自然与四指成45°,大拇指方向为风向,根据风的来源判断风向。
㈤ 关于地理风的问题 求助啊
风的形成
简而言之,自然界里,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有各种不同的风,但风都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从冷的地方吹向热的地方)。
在沿海的地方,白天有海风,晚上有陆风。这是因为太阳照在地球上,白天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高,陆地上的热空气不断上升,海面上的冷空气不断地流到陆地上来补充,这种从海上向陆地的空气流动形成了海风。而晚上,陆地上的气温下降很快,海面上气温下降很慢,因而海面上的气温比陆地上要高,所以陆地上的冷空气以流向海面来补充,这种大气的流动形成了陆风。
在山区,还有山谷风。白天太阳出来后,阳光照在山坡上,贴近山坡的空气层温度升高,热空气沿山坡不断上升,而冷空气就从山谷向山顶上升来补充,这种由上而下的空气流动形成了山谷风。夜间,太阳已下山,山顶和山腰冷却得非常快,因此,靠近山顶和山腰的一薄层空气冷得也很快,而积聚在山谷里的空气还是暖暖的,这时,靠近山顶和山腰的冷空气就往山谷底流动,形成了山谷风。
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这是因为我国东临太平洋,夏季受太阳的照射,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冷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因此刮东南风。而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大陆的冷空气又流向海洋,所以多刮西北风。
不论是海风、陆风、山谷风,还是西北风、东南风,都是太阳的照射使地球上的大气流动形成的。
风向的确定:如果空气是从西方流向东方,称为西风。其他的以此类推。也就是说,风向就是风来的风向。
㈥ 关于地理风的问题
(1)选B;(2)选B。
分析:(1)、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在同一水平方向上1>4,3>2,因为同一水平方向上空气运动是由于气压差引起的;垂直方向上,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所以4>3,但是由于3处空气向2处运动堆积下沉,才会出现2处向下到1处的运动方向。
(2)、要受到海峰的吹拂,就是要空气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乙图知8时-17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与陆地,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
㈦ 怎么看季风哪个季风又有什么特征(分开说)————地理
所谓季风;就是季节性的刮风,其主要原因海陆热力差异引起。而气压带与地球偏转力为其移动提供动力。在北半球,地球偏转力是偏右的,所以在冬季(即冬季风,也称西伯利亚冬季风),西伯利亚生成寒冷的高压,通过高压锋面图,结合北半球的偏转力及南移的气压带综合作用下,季风呈“S”型,在东北部刮西北季风到了秦岭以南一带就转为东北季风。该季风主要特征:寒冷干燥,有大范围的降水(降雪),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无法刮向印度半岛,所以印度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夏季西太平洋高压下移至副亚热带高压,因偏转力影响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也形成一个“S”性的夏季风,但由于来自于海洋大气,会伴有大量降水,又由于受副高影响,所以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在我国东南沿海叫东南季风,广西,北部湾,云南一带叫西南季风。
另外,为什么南半球不受季风影响?原因:南半球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差异小,季风影响不显着,但仍有季风气候存在(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及塔斯马尼亚岛均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㈧ 地理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地理气候类型及特征:
热带沙漠气候: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地中海气候: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在南、北纬15°~30°之间,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南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左右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北纬50°~65°之间,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极地冰原气候: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气候:在中纬度地区的高原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全年低温,年气温差较小,日较差大。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速记口诀:
气候特点真烦人,又说气温又降水。
地区分布真复杂,我是把它没办法。
同学们,不要怕,我帮你们来解决。
要记气候十来种,特点分布有规律。
十度之间是热雨,另外四块不能忘。
马达东部澳东北,中美地峡巴东南。
终年高温又多雨,树上叶子雨淋淋。
热带草原分两侧,一般不超回归线。
主要分布在三洲,非洲澳洲拉美洲。
一年两季均高温,半年干旱半年雨。
热带季风仅一片,南亚季风最典型。
夏季热雨西南风,冬季热干东北风。
二三十度是热沙,大陆西部来分布。
炎热少雨不用说,亚洲澳洲南北美。
亚热季风有规律,大陆东部二三五。
全球共有四个区,亚洲北美澳拉美。
夏季高温又多雨,冬季温和又少雨。
三四十度地中海,分布全在大陆西。
夏季热干冬温雨,地中海区分布广。
㈨ 在地理中风是如何形成的
中风在这里是指脑中风,也就是急性脑血管病。因其发病大多数比较急骤,故又称“脑血管意外”,还常叫作“脑卒中”。 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机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中风。所以,中风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即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这里一般指的是脑动脉系统的缺血或出血。 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总数的60%~ 70%,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前者是由于动脉狭窄,管腔内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后者则是因血流中被称为栓子的异常物质阻塞动脉引起,例如某些心脏病人心脏内血栓脱落的栓子。不论是脑血栓形成还是脑栓塞,都可以称为‘脑梗塞”。有一些缺血性中风的病人是由于脑小动脉逐渐狭窄而最终闭塞所致,管腔内既没有血栓也没有栓子,这种情况也叫脑梗塞。此外,还有一些病人脑血管没有真正堵塞,只是暂时缺血,也可以造成一过性脑损害的症状,称之为短暂性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或“小卒中”。 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人的 30%~ 40%,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内动脉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容有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和脑化中。 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病人留有后遗症。因此,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
㈩ 在地理中风是如何形成的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量,但是由于地面每个部位受热的不均匀性,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
风就是水平运动的空气,空气产生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而形成的。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强,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多、温度较高;再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小,温度低。这种高纬度与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了南北之间的气压梯度,使空气作水平运动,风应沿水平气压梯度方向吹,即垂直与等压线从高压向低压吹。
地球在自转,使空气水平运动发生偏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这种力使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右偏转,所以地球大气运动除受气压梯度力外,还要受地转偏向里的影响。大气真实运动是这两力综合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