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商业地理学从多少世纪开始

商业地理学从多少世纪开始

发布时间:2022-05-11 02:31:33

A. 商业地理学的关键名词

中国商业地理的记录比较早,但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究竟开始于什么时间呢?有学者认为应该以西汉时期司马迁纂写的《史记·货殖列传》为序[1],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以《禹贡》作为中国商业地理学研究的开端[2],作者以战国时期作为研究阶段划分的起点。
1)商业地理学研究的启蒙期(战国时期~1840)
中国早期的商业记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其对九州主要产品给予了记述。其后的《易经》还通俗地说明了当时的商品交换的过程:“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西汉时期司马迁纂写的《史记·货殖列传》对中国及各地区的主要财物的生产、流通的自然禀赋、地域分工和商业中心也多有论述。但是这个时期的商业地理的论述多为物产地理结构的论述上,对物产的成因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剖析比较少,而且缺乏必要的商业地理理论,只能说是商业地理学的启蒙时期。
2)商业地理学研究的形成期(1840~1949)
鸦片战争后,世界殖民地的开发及列强的商品倾销活动,促使物产地理向商业地理迈进。同时由于改良派、维新派等的思想运动的影响,加上洋务运动、实业运动等促进了中国商业地理学的发展,1910~1936年出版了9本影响比较大的商业地理学专着[3]。直到50年代,商业地理学的主要成绩还仅仅主要体现在商业学校教材的出现和出版上。但是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商业地理学研究范围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商业地理学开始形成。
3)商业地理学研究的消沉期(1949~198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发展受前苏联的影响很大,当时前苏联以经济地理学代替人文地理学,商业地理学重视不够,同时这段时间后期也处于中国的文革时期。因此国内商业地理学进展十分缓慢,可以说研究成果凤毛麟角,成果的影响力也不大,没有能够掀起相关的研究热潮。整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商业地理学的消沉期。
4)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酝酿期(1984~1998)
中国商业地理学发展的春风开始于1984年中国商业地理学研究会的成立。1988年,中国商业地理学委员会加入了当年刚成立的国际地理学委员会,成为其中的成员。受国外商业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特别是受国外城市结构理论和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的影响,在随后的几年中,有关中国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有一个小高潮。这段时间我国商业地理学出版了一些专着,研究层次一般集中于国家和地区。如杨吾扬等最先引进西方市场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北京、华北地区若干城镇的商业中心地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随后中国学者利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国内一些大城市进行研究,使商业地理学逐渐向城市内部商业活动研究转移。其间也有相关的理论介绍,包括国外的商业地理学研究进展和方法、中国学者对商业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应用前景的介绍和探讨。但后期的研究成果则比较少。总体而言1984~1998年有关商业地理学的论着在中国与年俱增,大约有70多种,研究视角开始有新的突破,因此作者认为其处于发展的酝酿期。
5)商业地理学研究的活跃期(1999~至今)
从1999年开始,商业地理学开始升温,是发展的活跃期。主要标志就是这段时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增,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约有百多篇,而且还有数十种相关的着作。同时这个时期,商业地理学研究的视角也大幅度拓宽,而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地域结构和商业网点布局方面,向多学科交叉、计量地理、信息化等领域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商业地理学出现了新的研究热潮,作为发展的活跃期基本上是合理的。 中国商业区位的研究,受新古典主义学派影响最大,因为中心地理论是直接关注商业结构的,较后两种学派比较全面的提供了一个了解商业、零售及服务业的优势和卓越位置的理论借鉴。当然利用后两种学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国内商业研究也是存在的。根据对中国相关论着的统计,以研究热点突现的大致先后顺序,作者对中国商业地理学研究领域的5个主要方面做以下评述。
1、商业区位与地域结构
1)宏观研究
当1964年严重敏把克利斯塔勒(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介绍入中国之后,很快被中国学者引入到宏观区域实证方面研究中去,如杨吾扬对北京、华北平原的小城镇商业中心的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出版了一些商业地理学专着,但是这些研究的地域层次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地区性上。如王希来、崔家立的《中国商业地理学》以中国商品生产地域的分布规律、商品空间位移的网络分布规律、商品销售地理位置的区域组合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商品生产地域分布的因素和商品流通空间形态的布局模式,但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区域描述和分析。
陈福义对湖南省内商品流通及产品的地区分布给予的研究。杨吾扬等的《商业地理学-理论基础与中国商业地理》则强化了包括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商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以及商业服务业空间布局模式在内的商业地理学研究理论基础的系统论述,但在主要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又重复了王希来、崔家立的工作。
隋锡山、汤勇的《商业地理学》强调了商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增添了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专门性论证部分,但是理论方法体系还没有形成规范。陆大壮主编的《中国商业地理学》没有在理论和方法上重复以前的工作,而是在内容上强调了中国商业中心城市及其辐射经济区域。
王希来、乌兰主编的《商业地理学》一改以往类似教材与经济地理教材内容的弊端,专门以商业经济活动的布局或空间组织为主体,在研究范围上进入中观地域乃至微观。同时,该书汇总了中西方商业地理学在理论的成果,结合了“数量革命”分析方法,转移到城市内部空间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的布局研究中,并首次涉及到不同商业业态形式在城市商业布局中的一般特点(仵宗卿.北京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之后商业地理学理论开始向专项领域和区域方向拓展,如石忆邵对中国农村集市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在宏观商业地理研究中,近年来商业市场地理研究逐渐升温。如石忆邵曾阐述了中国集货市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地理分布差异,指明了市场布局和管理是科学运营商业市场的两个着力点,也有学者对地方市场的历史演变给予类似的研究。之后又对商业市场群落的形成发育、特点、演化机制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进行研究,得出市场群落与区域产业、企业群落、城镇网络、市场体系和城市规划等有较大关系,并指出市场规划、市场管理和建设在商业市场合理分布和经营中的重要性,并得出商人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在对商业市场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对商人的地域迁移感兴趣,包括商人的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流动的原因及特征等,并探讨了流动商人对当地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2)中观、微观研究
1984年有学者开始利用“中心地理论”对大城市内部商业服务地理给予分析,列出了商业中心的总便捷度指数,并首先对北京商业中心区给予5级划分。同年宁越敏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区中心进行分类,进而探讨了各类商业中心的结构、规模、等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商业中心区成因,城市各部分发展的时间和功能、人口密度、地点接近度与地价、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居民收入分布等5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其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影响,1980年代有学者分别对广州和长春的商业地域结构进行了探讨,对城市商业空间分级和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不过他们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商业中心的一般景观,强调了大型商场、大饭店和大宾馆在接近商业中心中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将商业中心与中心地理论六边形模式结合起来。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者又继续对北京、昆明、广州、上海、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地域结构进行了实证探讨,探讨不同历史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商业地域结构的特征,如北京大学仵宗卿的博士论文,他构建了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的框架和技术方法路线。首次建立了商业活动多维度分类体系,重构Parato公式,建立了“均衡度”和“结构容量”商业活动单位规模等级分布双向指数。而且考虑到了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等方面,为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开辟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中国学者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也有部分外国地理学家到中国介绍国外相关理论和发展情况,如1988年法国波尔多大学地理系的皮埃尔·巴赫在昆明人文地理专题讲座中对城市中心及其演变的阐述,其中大部分涉及到商业地理学中的中心商业活动情况。之后学术界翻译了大量外国相关的文献,包括法国、日本、英国、美国的商业地理学发展进程与出现的新现象。同时通过学习和国际交流,向国内介绍了相关的西方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特点。受西方理论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区位论、数量地理和行为地理理论和方法在商业服务业的网点设置中给予利用,并指出了以后中国的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一些方向,同时有的学者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地域结构和理论前沿等方面的研究,在商业结构调整、GIS在商业地理的运用以及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对中国商业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虽然重复研究的内容比较多,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出现。如有学者利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上海商业空间结构和北京市场变迁给予分析,提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市场空间分布的中心地结构的演变和当时影响市场区位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学者的研究在认识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同样是北京市的商业中心地结构,高松凡(1989)尝试将中心地论运用到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去,倾向西单、王府井作为两个平等的一级商业中心来构建正六边形,而杨吾扬(1990,1994)则强调了故宫博物院对当代商业服务中心的影响,指出了西单、王府井和前门三个一级商业中心是相对的一级中心,事实上的中心在故宫博物院,因此得出了不同高松凡的商业中心地等级结构模型。也有学者把计量地理学方法用到研究中,如对人口和商业分布模式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受数量地理学派影响的商业空间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由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和数学分析方法去分析和说明问题;其次是研究结果有一定的预测性,但是抽象化的研究方法又容易使研究脱离了城市发展的实际,使一些学者迷恋于技术和逻辑理论系统。
随着其他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发展,商业地理学者敏锐的视角拓展了研究领域和方向。有的学者注意到了商业设施边缘化[35]现象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对中国商业郊区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有学者进行了社区商业布局和经营的研究,还有的学者把商业空间与城市游憩空间结合开发,实现商业和旅游的双赢。结合城市物流业的热点研究,商业地理学者也加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物流业的商业地域结构研究。在“以人文本”和“特色设计”等思想影响下,有的学者提出了商业布局应该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和注意内外部形态,针对中国商业用地比较混乱的情况提出了商业用地优化配置的考虑。
虽然以中心地理论导向的商业研究取得的成绩比较明显,但是其理论根源的不足也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中心地理论完全从理性经济观点出发,不考虑消费者行为的差异,只是从规模及设施功能数量出发划分层次导致了理论的局限性;二是中心地理论认为中心地产生与存在来自于周边地区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其发展也来源于服务地的发展,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中心地理论的封闭性。因此,仅仅从商业区位来看,所研究的内容就比较单调。
2、消费者行为及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开始,消费者行为对商业空间组织的重要性逐渐为国外学者所认可。行为学派认为计量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了人在塑造空间结构的作用,强调了分析空间形态应该首先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考虑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80年代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行为学和心理学开始在商业地理学研究中得到运用。在理论方面,有人分析了城市消费特点与零售商业发展的模式的相关性,得出不同时期城市居民消费特点的差别对商业布局的影响。在实证方面,有学者结合消费者出行行为对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本身特征,包括人口特征,如年龄、职业、学历等的影响,并且对商业网点选址和零售业的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还有学者把行为方法引入到农村市场研究中去,揭示农村市场消费者和商人的行为特点和偏好。1992年也有学者利用零售引力模型、熵最大化模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数量方法,集中对东北地区消费者行为地理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同时有些学者也做了大量的实证性的消费行为调研。近几年相关的国家基金项目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得到了支助。使行为学派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商业地理研究中呈现繁荣的景象。但受行为学派的影响,商业研究都是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认为商业空间层次结构不仅来源于经济法则,还来自消费者行为及社会经济属性,这正是这个学派理论最大的贡献,但他们把商业空间看成了一个自足的封闭的空间体系,忽视了外在自上而下的发展动力的影响,是行为学派研究商业地理的一大局限。
3、商业中的商圈理论及方法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投资大增,商业繁荣促使中国商业地理学进一步转向实用。1992年在介绍日本商业地理学研究进展时,指出商圈是日本主要研究的两个领域之一。于是商圈理论开始步入中国,但是影响较小。可贵的是有的学者开始提出了商业企业布局应该重视商圈理论的应用。早期商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圈的理论和方法测定上,理论上涉及到商圈的性质、功能,分析了商圈的构造和类型。方法上受空间学派的“计量地理”的影响,吸收了国外的几种方法,如市场饱和度、雷利法则等等。在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下,商业业态和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商圈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研究发展到利用GIS技术构件商圈分析的模型。有学者利用商圈理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进行试探性研究,如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商业和零售网点布局的实证研究。但是目前有人将商圈与商区相混淆,即把商店的地理吸引范围与商业集中的地理区域相混淆,不利商圈研究的发展。
4、中心商务区(CBD)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初,又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中后期,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内。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城市土地是无偿使用,土地的经济价值规律和地租理论没有能够有效体现,因此这个时期CBD研究很少。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的影响,特别是1992年土地有偿使用开始,CBD地价飞速增长,中国学者开始意识到CBD将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加上受国外CBD研究,特别是R.E.墨菲、J.E.范斯、爱德华·乌尔曼和霍默.霍伊特的影响,开始从理论上探讨中国CBD的发展机制、空间演化规律、中心商务区的交通组织等。同时也有学者对广州、上海、北京、西安、重庆和杭州等城市的CBD功能特征、结构成因、空间结构转移及其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的技术路线比较相似。具有创新的是通过CBD典型区域的调查,通过计算中心商业高度指数CBHI和中心商业强度指数CBII来确定中国实际情况的CBD的范围,当然不同城市这两个指数也不一样。也有学者对新旧商务中心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差异性给予探讨,在方法上通过建模分析CBD的城市土地均衡价格结构。近年来规划界对城市中心区商业步行区的结构空间、布局等进行了关注,同时也出现了介绍国外CBD的规划与发展问题的论着为中国CBD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总体而言,国内CBD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对中国城市CBD特点的系统性的理论总结,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研究的深度。
5、零售业理论及其网点布局
20世纪末中国加入WTO,作为入世的一个重要条件,必须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按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有关条款对待外商投资,这样中国商业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对外开放时期。外国企业特别是国外零售业,如台湾的“好又多”,美国的“沃尔马”,法国的“家乐福”等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加上国内大型超市以及原有的大型百货业态等多种形式的零售业同台竞技,最终促进了零售业理论和网点布局的实证研究热潮。开始涉及到一般商业业态的经营组织及模式选择、大型零售商场、零售商店的选址,零售商业网点的市场组织、发展规模及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后来受“计量革命”的空间学派的影响有的学者运用计量地理的方法从人口与商业网点的关系出发对连锁超市等业态选址的销售模型给予探索。期间也有学者对城市零售网点分布进行实证研究。到目前为止,学者对广州、上海、北京、西安、苏州、青岛和哈尔滨等城市的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和空间演进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受国内郊区化研究的影响,有学者开始介绍了美国购物城郊区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原因,在这样的影响下,学者注意到了如何适应郊区化的连锁店的发展策略,并有学者对北京中心零售商业区的“中心空洞化”和重庆商业零售网点的离散化给予了一定的分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零售网点的郊区化,但是为其以后的国内零售业郊区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案例分析。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手段的更新,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1)中国商业地理学发展至今,基本上经历了启蒙期、形成期、消沉期、酝酿期和活跃期5个阶段,经历了由热变冷,又逐渐升温的过程。整个研究的历史过程显示出中国商业地理学处于一种波动前进状态。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也开始向多领域拓展,从最初的描述性研究,到简单商业地域结构和布局研究向计量化、多学科交叉化、人文化等方向发展;
2)商业地理学从早期的宏观(区域)视角开始向中观(城市)和微观(社区)视角转变,但是研究得还很不足,特别是中观方面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3)商业区位,特别是城市内部的商业空间结构是商业地理学的研究主体,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多的处于一种封闭的系统中,滞后城市经济的开放性和消费者流动性的发展;
4)在实证研究过程中理论总结不够,部分文章仅仅对商业地理现象给予描述,针对性不强;
5)商业空间研究与业态结合研究不够,根据不同业态而细化研究其空间布局的成果不多。研究中过多沉迷于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引用,缺乏商业本身经济理论、公司经营和购物者行为方面的考虑,所以就其商业地理现象还论述得并不充分;
6)商业地理学研究的资料十分匮乏,首先是统计工作方面都缺乏必要的统计指标,再则相关的资料也很少公布。商业普查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商业活动的类型、规模、效益、区位等等都缺乏现存的资料,而需要研究者自行调研,增加了研究的成本和难度。 中国在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和城市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其新的特点和现象也层出不穷。商业地理学在这领域里有不可推卸的研究责任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首先,传统的城市商业区位和地域结构仍然是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城市商业地域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实证研究、商业网点特别是大中型的零售网点的分布和选址、社区商业和中心商务区(CBD)相关的研究方面上。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国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商业业态特别是零售业业态逐步增多,从早期的百货店、便利店发展到超市、仓储式超市和大型商场等不同业态;如何迎接新时期的商业发展特点和在竞争中取胜,商业各业态特点、经营机制、商店选址和商圈等问题的探讨就成为商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其次,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新方法的运用。包括行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交叉、渗透的研究;同时随着因特网和信息化的发展,导致如何开发这种虚拟的顾客范围,结合电子商务方面的内容也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GIS技术的推广,在商业布局与商圈分析方面也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再次,大城市商业郊区化或离散化的研究。国外郊区化主要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经历了居住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商业郊区化和办公郊区化4个阶段。目前国内已有学者提出中国大城市已有前两种的郊区化现象出现。虽有学者已经对商业郊区化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但很不深入;
最后,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区域化和大交通等的进一步发展,区域与城市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目前物流地理研究还相当缺乏,这为以后的商业地理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余地。
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商业活动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商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文学科,是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早的分支之一,从学科发展过程来说,也是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它主要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商业地理学研究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布、运输条件、贸易和市场等商业活动的空间特点。

B. 人类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人类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关心各种资源、生产及商业的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区位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其中区位论和中心地学说曾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政府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政治地理学是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1897年出版的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当作附着于地球上的有机物,并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以后,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陆心说。由于他们及其他学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缘政治学引入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受到影响。现代分析技术及模式的应用,使地理学者得以制定各类各级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参与对国土整治的决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国家公园的设置、选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领海界线和沿海捕鱼权等课题的研究。

C. 商业地理学的介绍

商业地理学(Commercial Geography)是研究商业活动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商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早的分支之一,从学科发展过程来说,也是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它主要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

D.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

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现代科学,但它的发展过程渊源久远,从古代的经济地理资料积累、近代学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现代的经济地理学,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由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开始从各方面观察并记述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各种有关现象的分布情况,逐渐积累经济地理知识。早期有关经济地理的记述,大多见诸历史学者的着作,如:
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着有《地理学》17卷,描述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可说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经济地理志;
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叙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
东汉史学家班固主编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记述了全国各地的山川、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市场。
以后历代正史编撰均承袭这一体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济地理资料。 到九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区域性地志,记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产、商业和交通情况。大致与此同时,中国的地方志也开始盛行,此后一千多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先后刊行的各种类型的地方志超过一万种。其内容包括行政区沿革、山川、户口、农事、物产、水利设施、道里、交通、贡赋、城邑、关塞、灾异、民俗等,并附有地理图。
公元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伴有地理大发现的活动,从而开辟了新航道、发现了新大陆、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夺殖民地资源、扩大世界市场。因此产生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进口城市等的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的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由于明初以后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实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未向海外开放,以致经济地理着作仍停留于本乡本土的记述。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进行。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格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
经济地理学同以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化,标志着经济地理学已从地理学中分化,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此前后,德国经济学家屠能于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经济学家廖什于1940年发表《区位经济学》,逐渐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
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欧美学者讲学和向欧美派送留学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学地理系内系统讲授经济地理学,其中以英国斯坦普为代表的统计记述学派影响较广泛。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主要是关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察和地区性考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地理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理论是分布论,重点是研究地域差异,战后进入了区位论和景观类型论研究的现代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在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地区布局方面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新问题。这种新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了新课题,要求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

E. 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进行。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格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及其构成。 经济地理学同以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化,标志着经济地理学已从地理学中分化,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此前后,德国经济学家屠能于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经济学家廖什于1940年发表《区位经济学》,逐渐充实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
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欧美学者讲学和向欧美派送留学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学地理系内系统讲授经济地理学,其中以英国斯坦普为代表的统计记述学派影响较广泛。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主要是关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农业分区、边疆勘察和地区性考察等。

F. 地理thp分类是什么意思

地理学[dì lǐ xué]
学科分类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1]
中文名
地理学
外文名
geography
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
学科定位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
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
快速
导航
学科内涵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学科体系学科研究学科应用重点学科高校地理学家
学科历史
古代发展
自远古至18世纪末。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农牧业社会的产物,特点如下:
①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早期的记载多是片断性的,中晚期出现不少地理着作,但多缺乏理论体系。
②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早期的学者是网络式的,地理学同其他学科掺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艺复兴之后,主要在欧洲出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化,但地理学内部的分化仍不明显。直到19世纪,地理学才发生明显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的事了。③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呈现多元化。

G. 工业地理学的工业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初开始,随着现代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发展,产生了深入了解各种工业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的需求,导致以描述和分析为特征的工业地理学的出现。代表性的着作有J.R.史密斯的出版于1925年的《工业和商业地理学》等。而经济学家A.韦伯出版于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则从理论、方法上研究工业企业最优区位,为工业区位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大推动了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以后德国经济学家A.廖什出版于1940年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英译本名为《区位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区位论。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国家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全国合理配置工业的任务。苏联经济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按国家的要求,在对苏联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和建设大工业基地进行前期研究的工作中,逐步发展了具有充分基础资料依据和科学理论方法的工业地理学。代表性着作有М.Б.沃尔夫的《俄国工业地理分布》(1927)和П.Н.斯捷潘诺夫的《苏联工业地理》(1955)等。 60年代开始后,由于工业生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工业进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化问题。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加强,以及地域经济集团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工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吸收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工业区位的理论研究。代表着作有英国D.M.史密斯的《工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1971)等。第二,加强了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为此引用了投入产出分析、系统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代表着作是美国的W.伊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区域科学概论》(1960)。第三,加强从技术经济论证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角度进行工业布局的分析研究。代表着作是苏联的A.E.普罗布斯特的《社会主义工业布局》(1962)和A.T.赫鲁晓夫的《苏联工业地理》(1969)。第四,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工业体系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研究。代表着作有英国F.E.I.汉密尔顿和G.J.R.林奇主编的《空间分析,工业和工业环境》(3卷,1979、1981、1983)。
中国40年代就有少数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做过矿业和工业调查,并介绍国外工业区位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地理学逐步形成独立学科。经济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通过参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地区生产力布局和区域规划,以及部门工业专题调查研究和城市规划等工作,提高了研究工业布局问题的科学水平,在工业各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工作者和计划工作者也对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研究范围和发表的论着涉及工业布局的原则和方针,自然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地域工业综合体,运输和工业布局的关系,工业布局技术经济论证,钢铁、燃料动力、化工、轻工等工业部门的布局规律及其因素分析,工业与城市及工矿区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等方面。
18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欧洲地理学着作中关于各地物产、工业、农业的记述逐渐增多,但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对外贸易。直至19世纪末,工业一直未成为地理学专门研究的对象。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以描述和分析为特征的工业地理学。
20世纪初开始,随着现代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发展,产生了深入了解各种工业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的需求,导致以描述和分析为特征的工业地理学的出现。
经济学家韦伯出版于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则从理论、方法上研究工业企业最优区位,为工业区位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大推动了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以后德国经济学家摩什1940年出版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区位论。
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美国伊萨德(W.Isard)、英国地理学家汉密尔顿(F.E.J.Hamilton)和林吉(G.J.R. Linge)等以工业系统与工业变化的时空体系与交互作用的观点进一步开拓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
20世纪40~60年代,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N.N.Kolosov- skiy)、普罗勃斯特(A.E.Probst)、赫鲁晓夫(A.T.Khrushev)等发展了强调经济区域与技术经济方向的工业地理学,并特别重视工业地域组合类型、地区工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各级工业体系的演变趋势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生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工业进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化问题。此外,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加强,以及地域经济集团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工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现代工业地理学在吸收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工业区位的理论研究;加强了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并为此引用了投入产出分析、系统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加强了从技术经济论证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角度,进行工业布局的分析研究;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工业体系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研究。
中国在40年代就有少数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做过矿业和工业调查,并介绍国外工业区位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地理学逐步形成独立学科。

H. 为什么商业地理学比农业地理学早出现

在中国,2000多年前人们就注意到农业生产与地域条件的联系,指出了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如《左传》记载有:“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礼记·王制》篇:“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礼记·月令》篇记述12个月的气候状况、生物物候变化及相应的农事活动。
公元前5~前3世纪的《尚书·禹贡》,分地区评述了土壤种类、耕地等级、田赋收入水平、当地农特产品和水利状况等。
在《管子·地员》篇(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上农》篇(战国末期)、《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后期)、《齐民要术》(约533~544)、《王祯农书》(1313)、《农政全书》(1639)等书中,关于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有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反映。
在西方,从古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普利尼(老)直到17~18世纪一些地理学家的着作中,都有关于不同农业生产状况的记述。
不过,所有这些着作中关于农业地理的论述都未成系统,也未形成理论。
而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领域内发展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贸易,就开始有关于商业方面的零星地理文字记载。如东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对当时的人口、经济、物产、交通、商业和城市的分布和地区差异等方面内容有详细记述。
15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欧洲国家的商品不断大量对外输出,吸引了欧洲许多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物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等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许多与商业地理有关的着作先后问世,大大丰富了世界商业地理知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关系日益扩大,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间的依存关系密切,经济地理学逐步取代了原先的商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世界各国一系列经济现象的综合性研究。

I. 求助!!!求助!!

首先这里是动漫区呀,
《环球企业家》杂志很不错
人文地理学简介

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一、人文地理学发展简史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阶段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着作来。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着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着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着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在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从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开始的。李德尔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另一种人地关系论,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以后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又提出,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二、人文地理学学科及研究方法的演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许多的大学地理课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他们十分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已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在观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数学方法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6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美国地理学家阿克曼于1966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

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现在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

三、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关心各种资源、生产及商业的分布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区位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其中区位论和中心地学说曾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政府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学是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当作附着于地球上的有机物,并提出“生存空间”的概念。以后,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陆心说。由于他们及其他学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缘政治学引入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受到影响。现代分析技术及模式的应用,使地理学者得以制定各类各级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参与对国土整治的决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区的结构、国家公园的设置、选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领海界线和沿海捕鱼权等课题的研究。

很早以来,地理学的着作中已注意到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拉采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着作即以“人类地理学”命名。在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着作中,也都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的内容。不过,现在人种地理学和民族地理虽然仍是介于人种学、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研究者则多为人种学和民族学者。

各地的人口数量、分布和迁移是重要的地理现象,人文地理学者十分关注。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即论述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鲍曼分析了中欧的人口地域分异现象,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并制出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人地关系上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

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学仍是许多分支学科松散组合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数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系统的运用,行为科学的引进,以及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

尽管人文地理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着,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J.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
把城市当作一种地理现象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拉采尔和赫特纳曾进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区位研究。1899年施吕特尔研究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和类型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1907年德国的哈塞尔特发表《城市地理观察》一书,接着1911年英国的格迪斯和法国的布朗夏尔分别对单个城市进行了研究。美国城市化过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
在城市内部用地功能结构模式上先后出现了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霍伊特的扇形学说以及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学说。1933年克里斯塔勒创立的中心地学说,则阐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成为城市体系理论的先导。
促使大批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规划 工作。城市地理学也开始列入大学地理系的课程。
战后的城市地理学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对环境作出空间选择的感应、行为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问题,产生了城市地理学的行为学派。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内容的核心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
围绕这两种地域系统,具体有: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各国城市化的比较、城镇人口集聚的规律,大城市的优势,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问题等;
城市体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镇综合体的分布特征和功能、规模结构;
城市形态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征、城市总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研究;
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区研究;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综合地理研究等等。
比如:数量方法——应用数学方法加工处理反映空间关系的信息和数据,模拟空间关系的状况和过程;行为科学方法——分析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感知、评价、直至决策的空间行为过程;系统分析方法——把城市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城市信息系统方法;空间抽样调查方法等等。
城市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
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阅读全文

与商业地理学从多少世纪开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