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么样计算地理的时区和时间,
1.求出两地的经度差(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或时区差(某地经度除以15°,余数大于7.5°商+1,小于则不加,算出来的值就是时区,如果是东经度就是东几区,如果是西经度就是西几区;每隔一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
2.计算两地时间差(见1中经度与时差关系换算)
3.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如果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侧就用已知地时间“-”时间差;东侧就“+”(口诀:东加西减)(使用这个方法时:这个方向的判断一定是不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不用遵循就近原则)
B. 国际标准时间是指什么时间
国际标准时间也就是世界时,即格林尼治平太阳时间,是指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也是表示地球自转速率的一种形式。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地球自转的角度可用地方子午线相对于地球上的基本参考点的运动来度量。
为了测量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选择两个基本的参考点:春分(参见春分点)和平日点。由这些点确定的时间分别称为恒星时间和和平太阳时间。事实上,“世界时间”的表达是模糊的(当它需要比几秒钟更精确时),因为它有多个版本,最常见的是UTC和UT1。
除了UTC之外,UT的所有版本都基于地球相对于远处物体(恒星和类星体)的旋转,但是都有比例因子和其他调整来使它们更接近太阳时间。UTC基于国际原子时间,增加了闰秒以保持在UT1的0.9秒内。
(2)地理国际时间怎么算扩展阅读
1960年以前,世界时间被广泛用作基本的时间测量系统。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影响,它不是一个均匀的时间系统。然而,由于它与地球自转的角度有关,即使在1960年它作为时间测量标准的作用被星历所取代之后,世界时间对于日常生活、天文导航、大地测量和航天器跟踪仍然是必要的。
同时,精确的世界时间是地球自转的基本数据之一。它可以为研究地球自转理论、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地震预报以及地球、地月系统和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
C. 地理时间计算原理
国际上规定:0°经线东西各7.5°的15°经度范围为中时区、也叫0时区。由0时区起向东向西个分为12个时区,东边的叫东时区、西边的叫西时区。其中东12区和西12区各有7.5°经度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正中的经线叫该时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
因此,要计算已知经度所在的时区,应该首先找到给经度可能所在的时区的中央经线。
方法:已知经度数除以15°,所得到的整数商就是该经度所在(或临近)的时区,东经度属于东时区、西经度属于西时区。
D. 地理区时与地方时怎么计算
1.一个原理:
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E. 国际标准时间是什么
国际标准时间(也叫世界时)是格林尼治平太阳时间是指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也是表示地球自转速率的一种形式,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
地球自转的角度可用地方子午线相对于地球上的基本参考点的运动来度量。为了测量地球自转,人们在地球上选取了两个基本参考点:春分点(见分至点)和平太阳点,由此确定的时间分别称为恒星时和平太阳时。
事实上,表达“世界时”是不明确的(当需要好于几秒的准确性时),因为它有几个版本,最常用的是协调世界时间(UTC)和UT1。 除了UTC之外,所有这些版本的UT都基于地球相对于远距离天体(星和类星体)的旋转,但是具有缩放因子和其他调整以使它们更接近太阳时间。
UTC基于国际原子时间,添加闰秒保持在UT1的0.9秒内。
(5)地理国际时间怎么算扩展阅读:
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通过恒星观测,由恒星时推算的。常用的测定方法和相应仪器有:
①中天法──中星仪、光电中星仪、照相天顶筒。
②等高法──超人差棱镜等高仪、光电等高仪。
用这些仪器观测,一个夜晚观测的均方误差为±5毫秒左右。依据全世界一年的天文观测结果,经过综合处理所得到的世界时精度约为±1毫秒。因为各种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世界时的测定精度没有显着的提高。
测量的方法和技术正面临一场革新。正在试验中的新方法主要有射电干涉测量、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月球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等。测定的精度可望有数量级的提高。
F. 地理时区怎么算
时差的计算是以伦敦格林尼治为准,东时区的时间早于西时区的,各区时从西到东递增。但是,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话日期是要加1天的。
规律:在相同区内(东时区或西时区),是用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时区数;在不同区内(东时区或西时区),是将两地的时区数相加。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加油!
^-^
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G. 地理区时如何计算
地理区时计算方法如下:
1.一个原理:
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H. 世界时间怎么换算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时区的计算:
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地理区时差的计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地理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计算结果的处理:
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I. 不同时区的地理时间如何计算
可以以北京时间为标杆算,北京是东八区
.
东时区的时间总是早于西时区的,各区时从西到东递增。所以如果从西五区开始算,往东算13个时区就到了东八区。如果在西五区往西算,可能会得到时区差是11的结果,这是错误的,因为忽略了国际日界线。往西越过日界线的话日期是要加1的。
举一个例子吧:假如现在西五区是9月23日17时,那么东八区就是24日6时。如果从西五区一直往西算,到东八区是隔了11个时区,但其实在越过180度经线的时候,日期已经加了1,所以要算它们之间的时差,是用比较早的那个时间减去比较晚的那个时间。即24日6时减去23日17时,得到的时差是13。而11时这个答案错就错在用的是今天的时间(17时)去减明天的时间(6时)(忽略了国际日界线),这样得出来的当然就不是时差了。
关于时区差的问题是有规律的,你们应该都是有学的吧。在相同区内(东时区或西时区),是用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时区数;在不同区内(东时区或西时区),是将两地的时区数相加。
J. 地理怎样算时差,详细一点
地理时区&区时
⒈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 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 26′N—R—6月22日*(23 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 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 h≤H<(x+1) 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