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环境对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西方影响很大。比如。气候。秀海边的影响。迟到。都有区别。还有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总之各方面都有影响。而且区别很大。
‘贰’ 西方地理环境特征,对其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一种文化的形成, 原因是复杂的.它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相联系, 同时也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 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及三千年初, 西欧广大地域首次由农耕者居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 欧洲最发达的地区是最早被农耕者移居的东南部, 这就是爱琴海地区, 希腊的克里特岛是爱琴海南端最大的岛屿, 地理、气候、交通条件具佳, 是欧洲第一个高度文明兴起的地方.
地中海从古代开始海上贸易就很繁盛,成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等的摇篮.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着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因为这个气候,橄榄树等种类的树木多生长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这里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古罗马国家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上.半岛上多河流, 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比希腊优越.古罗马城就建在第伯河南岸.意大利气候良好, 雨水充足.公元前8 世纪, 其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城邦制是希腊历史的关键.城邦的出现是希腊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希腊半岛上的一块块小平原, 形成了天然的政权单位.它的特点之一, 就是小国寡民的规模.整个希腊半岛包括数以百计的城邦.每个城邦都以城市为中心, 周围有乡镇, 城邦是城市和周围农村构成的整体.雅典和斯巴达是最大的城邦.希腊各城邦对外开放, 各城邦之间以及各城邦与东方各国之间的商业和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他们互相学习, 并从东方学到了炼铁和铸铜技术, 使手工业, 如冶金、造船和制陶业, 以及工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希腊的殖民扩张从公元前8 世纪起, 历时两百年之久.这个划时代的运动, 使各城邦产生了由于一种共同的血统、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而联系起来的觉醒意识.它改变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大貌, 把希腊文明传播到更远更广的地方去.
西方文化的特点与特征
(一)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尔后是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征.正是为了上帝和黄金,西方人在16世纪向外征服世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分裂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
(二)法治 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核心观念,是从罗马继承来的.中世纪的思想家曾详细阐述过自然法的思想,君主应当根据自然法来行使他们的权利,而普通法的传统则在英国得到了发展.法治的传统为宪政和人权保护奠定了基础,包括保护财产权不受专制权力的侵犯.在大多数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响思想和行为方面是一个较不重要的因素.
(三)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信条.西方人强调突出自己, 从其姓名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后姓, 而不像中国人那样先姓后名.
‘叁’ 西方特殊地理环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历史上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分立和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方世界陷入了漫长的黑暗之中,在中世纪除了贵族和神职人员以外,即使是小贵族的骑士阶层都没有学习文化的权利,所以在文艺复兴后,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因为欧洲历史上鲜有大一统的王朝的出现,而欧洲又是出了名的多民族、多国家的大洲,所以反映在西方的文化上就呈现出一种矛盾、别扭的状态。一方面,宣扬的是天赋人权、人性自由、民主法治,但是限于国家的狭窄和历史、地理上的分裂,这种文化源泉又将人性的贪婪、欲望和国家的政权捆绑在一起,所以欧洲容易出顶级的战争狂人和野心家,狭窄的地域,分裂的现实,造就了欧洲文化上升到国家意识就是一种体现小国寡民的现实和对称霸甚至统一欧洲的欲望
‘肆’ 试分析自然条件对中西方文化形态形成的影响
产生中西文化的不同 自然环境
文化差别的最初根源在于自然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流域
西方文化产生于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
钱穆论文化根源于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史导论》 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人类文化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两类三型:
高寒的草原地带→ 游牧文化
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商业文化
河流灌溉的平原→农业文化
王会昌论文化产生与气候 古典文明的时空规律:
空间: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20度—40度)
时间:距今6000—4000年先后兴起
距今8000—3000年间,是10000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称为“气候适宜期”。在高纬地区,气候转暖;在低纬地区,气候湿润。中低纬度地区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支流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普通都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其实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借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以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
中国古文化发源地
唐虞文化 山西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夏文化 河南西部,黄河大曲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一) 内陆环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陆,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自西而东,蜿蜒入海,冲积而成的平原、盆地,土壤肥沃。地域广大,水系复杂。这些水系流域一方面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开放性,它们足以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组成自存自立的社会并抵御外来侵扰,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文明与其它小流域相融合,共同组成更大的社会,创造更高的文明。
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二) 对外交通环境:在对外交通方面,中国大陆与爱琴海地区相比却显得十分封闭,东南是横无际涯的大洋,西南是陡峻的横断山脉和严寒的青藏高原,西北是干燥的高原和浩瀚的沙漠,在文明的初期,这些构成了与外部世界交通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于“大而一”,黄河、长江将生活在其各个支流流域的社会连为一体,这个大地域的四周则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因此,站在这个大地域来看世界,便自然会认为这里乃是四海之中的唯一大陆,乃是整个“天下”。
古希腊的地理条件(一) 古代希腊,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各岛屿、克里特岛以及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沿海地区。
内陆环境:陆地山岭河谷层叠,被分割成一块块狭小的地区,不少地区彼此封闭,冬季甚至不能通行。没有宽广平坦的沃野,只有夹在山岭之间的狭小平原、河谷和坡地,土地贫瘠,夏季少雨,农业生态条件恶劣,但富有银矿、大理石和优质陶土。 海域环境:希腊海域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希腊半岛三面环海,有着世界上最为曲折的海岸线和优良海港。除北部外,半岛几乎所有地方与海边的距离均不超过50公里。此外,爱琴海中星罗棋布的岛屿,像跳石一样密布在海面上,形成了几条通往小亚细亚半岛西岸的岛桥。晴天挂帆出海,随处都可以望到陆地和岛屿的影子。沿着地中海海岸航行,到达南意大利、西亚、埃及和黑海沿岸地区,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古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 古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于“小而多”,由许多各自独立、结构各异的小地域组成,彼此间易于互相交通但却难以融为一体;整个希腊地区同中欧、西欧、北非、西亚、中亚乃至印度地区的关系,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地理环境的这种特点使得人们站在希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即世界是“天外有天”。
‘伍’ 地理环境对中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陆’ 环境对中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 自然条件对中西文化的
地理环境,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与各种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地,河流,山脉,动植物等的结合体。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地步。纵观人类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无论东还是西方文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所有的初期文明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方, 例如长江,黄河,恒河,以及爱琴海。而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皆是“依河而生”,中化文明发源于黄河以及长江流域,古印度则是恒河,古埃及文明是诞生在它的母亲河-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则是发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而决定一个种族的文化的因素,则是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这对于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些文化差异体现在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上,一时间我无从下手。后来转念一想,差异太大太多分析得就会笼统,所以不如由一个很小,小到平时经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家庭中的称谓来具体分析,阐述地理环境到底是如何影响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的。在中国,以及许多亚洲国家的家庭中, “辈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小家长就教育我们礼仪称呼,去别人家里做客要先叫人等等。而在西方家庭,孩子们在家中一般都直呼他们家长,长辈的名字,如果有哪个孩子不这么做他们反而会觉得不习惯。其原因则是中国一直以来受到儒家文化的思想对于论资排辈的强调,这种理念根深蒂固, 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而在西方,人们强调自由和民主,所以任何一个个体他的思想和权利都是平等的,父母只是需要做到照顾的义务就可以了。那么这和地理环境有什么联系呢?在中国古代,由于地形往往都说山地和丘陵的缘故,人们都是以一个很大的村落而住在一起,家家户户则有自己的房屋,也就类似于现在北方还能零星见到的“四合院”。再加上农耕面积广,人们自给自足,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不会主动地向更远的地方探索,迁移。渐渐地那个村落人数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需要规律。众所周知当一定数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肯定会形成一种等级制度,这点在中国更是如此,这点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有着君王专制制度。权利和辈分最大地往往都是德高望重地老人,他们活得世界最长,经历过的事情也更多。于是等级制度就被制定鲜明,人们会从小告诫自己的后代什么是辈分,见到谁要叫什么等等。而在西方,由于环境恶劣,人们往往都要经常迁徙,找寻食物,这也造就了他们的航海与游牧民族的发展。在这些民族中,人群基数小,所以每一个个体都相对独立与重要。所以在西方的家庭中,直呼爸爸妈妈的名字是绝对没问题的,父母也将孩子像大人一样看待,尊重他们的想法。长时间的游牧与航海活动,也使得西方的人们到处游荡,他们到过的地方多,见到的人也就更多。所以他们在长时间与人交流的同时,不会忘记自己的底线,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的外国人平时平易近人但如果有人触碰到了他的原则,底线的话他便会十分生气
‘柒’ 中西迥异的地理条件造成了怎样的经济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古时候,人们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发达,有人甚至终其一生也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其可能达到的
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
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
1.1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概况
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
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
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
化为代表。
1.2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
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1.3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
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
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2.1中国的农业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
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
地位的重要。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
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2.1.1土壤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2.1.2水源 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
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学者罗兹·莫菲着《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
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
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2.1.3光照与温度 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1.4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 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2古希腊经济 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
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
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有句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与古希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就会不同。
3.1中国政治中国的农耕经济要求环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体的强势,这样即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
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对农耕环境加以改造。那么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民族的整体统一,治理权力的中央集中。不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
张“以礼治国”儒家,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是以“君权一统”
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较少的自由赋以君主较大的权力,来换取较稳定的社会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
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从此以后,以农业经济为
基础,倡导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君主世袭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3.2古希腊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
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种地的平民和占有地的贵族,也开始从事工商业,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
的侵犯盘剥。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和农民一起反对土地贵族的专制政权,要求拥有政治权利。政权从土地贵族手中夺过来之后,新的政权必须以维护
工商业从业者的利益为目的。而工商业发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工商业从业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所以新政权必须保护每个合法公民
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这样,民主制国家产生了。
4.科技
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征的就是他们的科技艺术。科技,我将其理解为科学和技术。我认为,中国文化中更
多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系统科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众多,单单四大发明就享誉世界,甚至对西方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农业经济
以及政府“重农”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与农业有关的。例如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令,各式各样的水车、播种工具,甚至有很多种历法也
是以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则创立的,其他的工艺创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而创造的。这些发明精巧绝伦,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结晶,但
是,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能称为科学,应该是技术。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也只是我国文化科技方面中
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这不是在受到束缚而且十分封闭的农业经济、君主集权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的。但是在民主制社会中,个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个性天赋能得到发挥,总有一些
人天生喜欢研究学问,热衷于思考古人流传下来的种种问题,也可以自由地争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论的交流,这样,追求真知的哲学学问能够得到
发展。而研究万物本原的工作必然会促使认识方法的提高,直至产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科学。
哲学的发展乃至科学的产生,必须要有自由的社会环境。而自由的民主制社会的产生必须要有强大的工商业阶
层力量对抗土地贵族专制,而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只能出现在适合工商业大发展的地区,而适合工商业发展的地区必须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有方便的对外联系,附近是
古老文明地区,自身环境不适合农业,但有自然矿藏,适合航海,有优良港湾。
这样的地区,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爱琴海区域的希腊半岛上的雅典地区。幸亏有雅典地区,使得在公元前3世纪时,人类终于有了科学。
5.宗教信仰 比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会发现一个显着
的不同:欧洲敬神,中国敬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是圣人情结。我们民族是一个宗教意识淡薄的民族,在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宗教的。我们没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来的,
道教是宗教外来后才产生的,不是自己产生出来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我们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在中国的神话传
说中,人类的一切聪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都来自于“三皇五帝”的智慧。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分别发明了燧石和钻木取
火、结网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饲养、五谷的种植和中医药术。而五帝之首黄帝则是做衣冠,造舟车,制音律,创文字等等。而这些都是由当时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活动
决定的。中国频繁的灾害和频繁的战争,造就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天灾与人祸后的余存。战胜天灾,避免人祸就成为农耕民族的普遍期望。而黄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
成功实践,使华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实际一些。所以说,中国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举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店铺中所供奉的财神爷
不就是关公吗?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认为神灵赐予自己理性,如广泛流传欧洲的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
斯点化人和动物各种天赋,尽管一时疏忽,好象留给人类的天赋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却赋与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罗米修斯干脆从太阳神那里偷出火种补偿
给人类,使人类成为世界生灵的主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无形的,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没有形状,不是人格神。他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因此
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国家才可能实现,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产生。
6.精神面貌与道德标准
我相信,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存之道。依附于不同生存模式的人们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与道德标准是不同的。
6.1中国式的含蓄谦虚包容之美 在古时候,大部分的
中国人其实就是中国农民。中国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收获,而其收获的不只是稻谷,还有精神。他们教育子女都是说:“要学习稻穗,它们吸足了水,都会把
头谦虚地低下来!”因此,中国人敬仰大地的包容与贡献,学习稻谷的含蓄与谦虚。中国的成语里就十分称颂这种美德,像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犹太人的文化具有一种侵略性,他所到之处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该地方原有的精神文化。但是,唯有到了中国,他的侵略性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被中国文化所吸收。这就是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的表现与作用。
每当中国人被人称赞时,都会谦虚地说:“不敢当”,而西方人则会十分坦然地接受。
6.2古希腊式的冒险求真之美 古希腊人的生活就是航海、贸易和移民,这使得他们要常常面对大海。如果说中国文化的老师是大地,那古希腊就是海洋。人们在陆地上可以自由行走,没有任何顾忌,更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海洋就不同了,它诡异莫测,凶险异常,一个不慎,所要面临的就是没顶之灾。
因此,与海洋打交道的人就要具有或是说被锻炼出一定的精神品格,那就是开放性的冒险精神、乐观精神与求
实的精神。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直面大海,勇敢的人会十分乐意于冒险。当一个人不畏惧危险时,他就会乐观地面对一切人事物。要与大海进行对抗,就需要精密的仪
器、丰富详实的海洋知识、先进的造船技术,这些就要求人们对事物抱有求实的精神。
这些就是古希腊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中所培养出的性格、精神,也影响了后人。
7.艺术 艺术不只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绘画、雕塑、书法、文章等等,更是本民族自身精神的升华与体现。
7.1中国艺术 中国的含蓄精神在艺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朦胧之美。
7.1.1绘画 中国绘画的代表是国画,即水墨画。重在写意,即意境,而非写实。没有任何一位画家会跑到山的面前画这座山,而是强调心中有丘壑,下笔成岚峰。
7.1.2文章 中国古代文章中表现这种朦胧美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描写。只是寥寥几句的简单描写,并没有说明其具体的面貌长相,但是他的身形样貌在我们的脑海中却是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而且,不只是外貌等表象描写的需要人们自己去想,文章字里行间所内涵的一些东西也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可以说,中国的文章十分含蓄内敛,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压迫,因为中国历来含蓄精神的影响。
7.2西方
与中国的含蓄写意不同,西方的艺术更注重写实,应该说是他们求实精神的体现。
7.2.1绘画 只要说起西方的绘画,就会让人想起素描、油画。这些都是十分写实的绘画艺术。几乎每一幅素描与油画都有它的参照物,而且强调真实。着名画家达芬奇为了更真实更科学的画出人体,甚至不惜盗取尸体将其解剖,以更好地了解人体肌理骨架结构。
7.2.2文章 西方人的文章我看过不少,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写得真详细。描写人物,会从他帽子上的羽毛一路描写到带珍珠的鞋子,甚至是男士的袜子、女士的衬裙。你不用猜测书中人物的真正想法,因为作者会用很大的篇幅来详细地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
8.综述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中西方古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影响
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这种种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地里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地理因素绝对是
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我前面说得那样,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他们创造下的文化,文化也影响了后面的每一代人。当今
社会正处于大融合的时代,中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频繁,难免会出现碰撞与分歧。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分歧,都是由各自所生活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而
这社会文化环境是几十代人在自己国家地区生存数千年来所积累下的生存经验与法则。所以,当我们在面对那些分歧时,应该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去理解对方思想,
包容对方的行为,如此一来,我相信,世界将会更加美好、和谐。
‘捌’ 中西迥异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经济文化差异
在古时候,人们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发达,有人甚至终其一生也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
1.1中国地理环境与文化概况
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1.2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1.3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2.1中国的农业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2.1.1土壤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2.1.2水源 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学者罗兹·莫菲着《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2.1.3光照与温度 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1.4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 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2古希腊经济 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有句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与古希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就会不同。
3.1中国政治中国的农耕经济要求环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体的强势,这样即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对农耕环境加以改造。那么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民族的整体统一,治理权力的中央集中。不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儒家,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是以“君权一统” 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较少的自由赋以君主较大的权力,来换取较稳定的社会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从此以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倡导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君主世袭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3.2古希腊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种地的平民和占有地的贵族,也开始从事工商业,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的侵犯盘剥。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和农民一起反对土地贵族的专制政权,要求拥有政治权利。政权从土地贵族手中夺过来之后,新的政权必须以维护工商业从业者的利益为目的。而工商业发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和平等,工商业从业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所以新政权必须保护每个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这样,民主制国家产生了。
4.科技 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征的就是他们的科技艺术。科技,我将其理解为科学和技术。我认为,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系统科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众多,单单四大发明就享誉世界,甚至对西方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农业经济以及政府“重农”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与农业有关的。例如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令,各式各样的水车、播种工具,甚至有很多种历法也是以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则创立的,其他的工艺创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而创造的。这些发明精巧绝伦,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结晶,但是,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能称为科学,应该是技术。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也只是我国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这不是在受到束缚而且十分封闭的农业经济、君主集权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的。但是在民主制社会中,个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个性天赋能得到发挥,总有一些人天生喜欢研究学问,热衷于思考古人流传下来的种种问题,也可以自由地争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论的交流,这样,追求真知的哲学学问能够得到发展。而研究万物本原的工作必然会促使认识方法的提高,直至产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科学。
哲学的发展乃至科学的产生,必须要有自由的社会环境。而自由的民主制社会的产生必须要有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力量对抗土地贵族专制,而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只能出现在适合工商业大发展的地区,而适合工商业发展的地区必须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有方便的对外联系,附近是古老文明地区,自身环境不适合农业,但有自然矿藏,适合航海,有优良港湾。
这样的地区,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爱琴海区域的希腊半岛上的雅典地区。幸亏有雅典地区,使得在公元前3世纪时,人类终于有了科学。
5.宗教信仰 比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会发现一个显着的不同:欧洲敬神,中国敬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是圣人情结。我们民族是一个宗教意识淡薄的民族,在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宗教的。我们没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来的,道教是宗教外来后才产生的,不是自己产生出来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我们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类的一切聪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都来自于“三皇五帝”的智慧。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分别发明了燧石和钻木取火、结网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饲养、五谷的种植和中医药术。而五帝之首黄帝则是做衣冠,造舟车,制音律,创文字等等。而这些都是由当时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活动决定的。中国频繁的灾害和频繁的战争,造就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天灾与人祸后的余存。战胜天灾,避免人祸就成为农耕民族的普遍期望。而黄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成功实践,使华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实际一些。所以说,中国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举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店铺中所供奉的财神爷不就是关公吗?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认为神灵赐予自己理性,如广泛流传欧洲的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斯点化人和动物各种天赋,尽管一时疏忽,好象留给人类的天赋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却赋与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罗米修斯干脆从太阳神那里偷出火种补偿给人类,使人类成为世界生灵的主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无形的,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没有形状,不是人格神。他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因此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国家才可能实现,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产生。
6.精神面貌与道德标准 我相信,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存之道。依附于不同生存模式的人们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与道德标准是不同的。
6.1中国式的含蓄谦虚包容之美 在古时候,大部分的中国人其实就是中国农民。中国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收获,而其收获的不只是稻谷,还有精神。他们教育子女都是说:“要学习稻穗,它们吸足了水,都会把头谦虚地低下来!”因此,中国人敬仰大地的包容与贡献,学习稻谷的含蓄与谦虚。中国的成语里就十分称颂这种美德,像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犹太人的文化具有一种侵略性,他所到之处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该地方原有的精神文化。但是,唯有到了中国,他的侵略性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被中国文化所吸收。这就是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的表现与作用。 每当中国人被人称赞时,都会谦虚地说:“不敢当”,而西方人则会十分坦然地接受。
6.2古希腊式的冒险求真之美 古希腊人的生活就是航海、贸易和移民,这使得他们要常常面对大海。如果说中国文化的老师是大地,那古希腊就是海洋。人们在陆地上可以自由行走,没有任何顾忌,更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海洋就不同了,它诡异莫测,凶险异常,一个不慎,所要面临的就是没顶之灾。
因此,与海洋打交道的人就要具有或是说被锻炼出一定的精神品格,那就是开放性的冒险精神、乐观精神与求实的精神。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直面大海,勇敢的人会十分乐意于冒险。当一个人不畏惧危险时,他就会乐观地面对一切人事物。要与大海进行对抗,就需要精密的仪器、丰富详实的海洋知识、先进的造船技术,这些就要求人们对事物抱有求实的精神。
这些就是古希腊人在自己生存环境中所培养出的性格、精神,也影响了后人。
7.艺术 艺术不只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绘画、雕塑、书法、文章等等,更是本民族自身精神的升华与体现。
7.1中国艺术 中国的含蓄精神在艺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朦胧之美。
7.1.1绘画 中国绘画的代表是国画,即水墨画。重在写意,即意境,而非写实。没有任何一位画家会跑到山的面前画这座山,而是强调心中有丘壑,下笔成岚峰。
7.1.2文章 中国古代文章中表现这种朦胧美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描写。只是寥寥几句的简单描写,并没有说明其具体的面貌长相,但是他的身形样貌在我们的脑海中却是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而且,不只是外貌等表象描写的需要人们自己去想,文章字里行间所内涵的一些东西也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可以说,中国的文章十分含蓄内敛,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压迫,因为中国历来含蓄精神的影响。
7.2西方 与中国的含蓄写意不同,西方的艺术更注重写实,应该说是他们求实精神的体现。
7.2.1绘画 只要说起西方的绘画,就会让人想起素描、油画。这些都是十分写实的绘画艺术。几乎每一幅素描与油画都有它的参照物,而且强调真实。着名画家达芬奇为了更真实更科学的画出人体,甚至不惜盗取尸体将其解剖,以更好地了解人体肌理骨架结构。
7.2.2文章 西方人的文章我看过不少,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写得真详细。描写人物,会从他帽子上的羽毛一路描写到带珍珠的鞋子,甚至是男士的袜子、女士的衬裙。你不用猜测书中人物的真正想法,因为作者会用很大的篇幅来详细地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
8.综述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中西方古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影响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这种种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地里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地理因素绝对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我前面说得那样,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他们创造下的文化,文化也影响了后面的每一代人。当今社会正处于大融合的时代,中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频繁,难免会出现碰撞与分歧。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分歧,都是由各自所生活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而这社会文化环境是几十代人在自己国家地区生存数千年来所积累下的生存经验与法则。所以,当我们在面对那些分歧时,应该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去理解对方思想,包容对方的行为,如此一来,我相信,世界将会更加美好、和谐。
‘玖’ 地理环境对外国文化的影响
同时,其对外展示的数千件珍贵文物中还包括了来自古埃及、古亚述王国和古希腊的艺术珍品,是一个不折不扣... 英伦三岛自十四世纪以来的繁荣发展日益有赖于其国人对外征战、探索开拓、大力发展殖民地并拓展贸易的能力...
‘拾’ 地理大发现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航海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和英国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