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国家地理 福建专辑
期待中!
② 中国国家地理 专辑 上帝为什么 造四川
在四川地图上,一个明显的现象吸引了我,那就是东部密集的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使我想起那条着名的“胡焕庸线”。它是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一条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北起黑龙江的爱珲县向西南延伸直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县。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为什么会这样?自然环境所致。四川的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区的北部,这里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的河谷,这里的气温和降雨条件,决定这里只能是游牧人的天下,不可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藏族、羌族和彝族居住在这里。
不论是按自然,还是按人文,四川都自成两个区域,川西和川东。 这两个区域,对比强烈的不仅仅是人口的疏密和地貌的差异,更在于文化:一个文化是人们极其熟悉的,熟悉得好像面对“水煮鱼”和“五粮液”;一个文化是陌生和新奇的,新奇有如进入异域他乡。在四川,这两种文化没有任何中间过度直接对接在一起,可以说四川是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借用一本小说的名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川西是康巴藏族的核心区,康巴藏族又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服饰最亮丽、文化最丰富的一支,许多现代人寻找异国风情,去川西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也许大于去纽约和巴黎,尽管她不是异国。
川西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民国时期这里大致是属西康省的范围。
这三个州的面积加起来近3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东部两个省的面积,譬如:相当于两个山东。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重新认识,尤其是对这里的雪山和冰川。
这次我去川西,考察了我心目中向往以久的几座雪山:贡嘎山、稻城亚丁3座神山、四姑娘山,也去了九寨沟。我的感觉是:九寨沟旅游十分火爆,像是城里的一个大公园。但贡嘎山、四姑娘山却相对平淡,尽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距成都比九寨沟要近得多。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依我看主要是审美观的问题。
九寨沟的风景以水为主,瀑布、湖水这些美都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已有的,但贡嘎山和四姑娘山的美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那是雪山及冰川塑造的地貌美,这种美的审美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需要重新构造。
川西的景观还有一种是湿地,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之一,非常壮观,然而欣赏湿地的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传统文化中对于雪山、冰川的看法是负面的。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走过了许多雪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有许多负面的描写。
川西是红军长征北上走过的地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许许多多的宣传报道突出了雪山、草地与人的冲突,刻画了雪山、草地令人望而生畏和人对此予以拒绝的一面。
无论是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经还是红军长征都是有目的性的,是功利性的,唐僧是为了取经,红军是为了北上抗日。因此,用功利性的视角看雪山草地,必然是负面的,看到的必然是雪山、草地的险恶和残酷,但即使在长征中,也有人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看雪山草地,譬如毛泽东。
如果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看雪山、草地,应该承认当年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走过的是中国风光最壮丽的一片土地。
欣赏川西的雪山、冰川、草地,需要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我们应当将传统中对于雪山、冰川、湿地的负面观念转变为崭新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美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这种审美观突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对自然的把玩。
这种审美观带给人的体验包括了震撼、艰辛、跋涉、极限等词汇的语义,超越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说起雪峰、冰川,西藏比川西要多得多,但川西地势较西藏低,高山大河又是相间排列,因此川西的雪峰相对高度比西藏的要高,又因为川西的植被比西藏丰富,到川西高山反应也不像西藏那样强烈,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看,川西比西藏更宜于欣赏雪峰和冰川。
因此川西的雪峰、冰川最有希望把中国人带入一个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③ 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一、《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期刊,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称号。
[编辑本段]二、《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史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编辑本段]三、《中国国家地理》发展思路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这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杂志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
内容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着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真实
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
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7年月发行量约为1万册。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现名,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这一思路还大有进一步具体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内容都要经过被关注、认知和解读,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受众所认识和接受。而受众会注意什么又受到他们既有认识的影响。媒体传递的内容如果既可以归属到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同时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受众的既有认识是诸多观念的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常识是他们构建自己观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实常识原本就是既为公众普遍知晓,又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1]
[编辑本段]四、《中国国家地理》大事记
1950年 我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施雅风、吴传钧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 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识》杂志新增“卷首语”专栏,由执行总编单之蔷执笔,此专栏成为杂志的亮点。 2000年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 2001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2002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 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域名为:www.cng.com.cn,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办。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着名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媒体联盟报道。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2004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川藏线培训。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月—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3月,读者见面会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10月23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庆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3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杂志广东移动全线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2007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 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2008年 3月,与中华书局合作发行《中华遗产》杂志。 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7月,港澳繁体字版创刊号上市。 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为:www.dili360.com。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 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辽沈晚报》、《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旅游线路的活动 2009年 1月,举办“竹韵人生”摄影大赛的颁奖典礼 3、4月,推出《福建专辑》上下册 4月,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央视网、央视移动传媒,打造大型国庆献礼活动:新中国成立60年—献给祖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将利用央视网的互动平台,依托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展示的17大类别114处自然人文景观资料,发动广大驴友参与,分阶段推出评选活动。同时利用CCTV电视平台、央视网、央视公交移动电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手机及网络平台进行全程推广。 4月27日,举办“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赛 5月,举办“花影炫色”、“荒野传奇”摄影大赛。 5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约摄影师计划启动。 5月,杂志社与Jeep携手启动“寻找中国的Rubicon之路”活动 10月,时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中国地理学会推出《发现中国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 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华遗产》亦同时推出加厚版特辑《最具文明意义的100个考古大发现--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专辑》,带给读者又一次科学与视觉盛宴。 2010年,推出《宁夏专辑》上下册(2010年第2、3期)
④ 中国国家地理都有哪些专辑,海洋专辑,恐龙专辑什么的也要说啊~~~~
标有“专辑”字样的为专辑,其余为特别策划
2001:北京专辑 巴黎 台湾专辑 摩天大楼 伊斯兰世界
2002:山西专辑 新疆专辑 云南专辑 尼泊尔
2003:山东专辑 伊拉克 德国 三峡专辑 四川专辑 青藏高原科考50年 朝鲜半岛专辑 我们的家底儿
2004:四大美味春节专辑 青藏铁路 国花国树国鸟国石 柬埔寨 湿地 大遗产专辑 大香格里拉专辑 景德镇 斯里兰卡 贵州专辑 河流专辑 石油
2005:舌尖上的秧歌 湿的魅力 南水北调 郑和下西洋、台湾海峡隧道 陕西专辑 长征 山河抗战 西藏专辑 选美中国专辑 巴基斯坦 加拿大
2006:风水专辑 青海专辑(上下) 缅甸 大运河 工业遗产 青藏铁路珍藏版专辑 14座8000米 迁都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珍藏版专辑(410页) 中国能源问题
2007:吉祥中国 奇妙姓氏 江南专辑 阿尔山 中国梦专辑(上下) 中国的喀斯特 西北科考80年 呼伦贝尔 塞北西域珍藏版专辑(366页)
2008:新天府专辑(上下) 垭口 河南专辑(上下) 地震专辑 奥运北京专辑 东北专辑 触摸中国
2009:马来西亚 河流源头 福建专辑(上下) 弃老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珍藏版专辑(400页)
奇路中国
2010:宁夏专辑(上下) 气候变暖 春天的北伐 中国恐龙专辑 帕米尔 中国的56个民族 虎 海洋中国珍藏版专辑(414页) 秋醉中国珍藏版专辑 冰川人生专辑(上)
2011:冰川人生专辑(下) 盐专辑(上下) 太行山 梯田、泸县 不丹、旱涝急转 下水道 喀斯特专辑(10月) 浙江专辑(11月)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非常棒的高端杂志,愿你喜欢
⑤ 中国国家地理出过几个地区的专辑(如江南专辑、西北专辑)
中国国家地理出过21个地区的专辑,列举如下:
2001年:第三期的台湾专辑、第六期的北京专辑
2002年:第六期的山西专辑
2004年:第十期的贵州专辑
2005年:第五期和第六期的陕西专辑、第九期的西藏专辑
2006年: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青海专辑
2007年:第三期的江南专辑
2008年:第五期和第七期的河南专辑、第十期的东北专辑
2009年:第四期和第五期的福建专辑
2010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宁夏专辑
2012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浙江专辑、第十期的内蒙古专辑
2013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海南专辑、第十期的新疆专辑
2014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重庆专辑
2015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河北专辑
2017年: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吉林专辑
201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广西专辑
201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湖北专辑
(5)中国国家地理专辑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这些地区专辑主要是讲述该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且通过对该地区自然环境的介绍来揭示这种环境对该地区的人类的影响,通过一些事件等人文类的主题来讲解该地区的历史。
⑥ 中国国家地理出过几期省级的专辑
这个好说。
每年的十月刊都是典藏,至于其它的省级专题,大部分已经买不到了,你要想珍藏,最好是到杂志社去看看,或者离你近的读者服务站
⑦ 中国国家地理 各省专辑
2003年9月四川专辑和新疆专辑,
2004年的云南专辑
2009年5月福建专辑:大武夷,壮丽的山河长卷
⑧ 中国国家地理有关周边国家的专辑
http://ke..com/view/4205.htm?fr=aladdin
⑨ 《中国国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专辑专刊
《选美中国》特辑(2005)
这本加厚版专辑质量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封面很厚,质量非常好;江河湖海、险峰峻峡的图片十分壮美。其中收录了丹霞、雅丹等不为人所熟知的地貌,也突破文化常规,精选了中国西部众多地方的绝美景色。
个人非常喜欢这本特辑,看了不下十遍。不论是专心看优美的文字和专业的介绍,还是休息放松时看看图,都很好。
引用一下名人的评价:
2005年是《中国国家地理》创刊55周年(前身是1950年在南京创办的《地理知识》)。杂志社在2005年10月推出了大型策划专辑:中国最美的地方———“选美中国”特辑,限量发行55万册,杂志一上市即抢购一空。后来,有人在网上把这本原价16元的杂志炒到了200元。本版是精装修订第三版。
这本书是中国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精华的集锦,它表现了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夸张地说,它应该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
——着名作家、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中国国家地理》这本选美中国特辑让我们把大地当作诗来读。
——着名作家刘心武
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和冰川大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雪山、冰川这样的审美范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开辟了中国人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中科院院士、着名科学探险家、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中国国家地理》做了一件别人没敢做的事,编辑部在图片方面强大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让人吃惊。本书展示了114个中国最美的地方、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着名摄影家王建军
⑩ 中国国家地理出过几个国外的专辑
您问那三国还没呢!
已出:
2000.08悉尼与澳大利亚★★★★
2001年10、11月号中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内容★★★
2001.12走进伊斯兰世界★★★★
2002.07早安越南!★★★★☆
2002.12四性尼泊尔★★★☆
2003.03从巴比伦到伊拉克--五千年的眺望★★★★
2003.05德国专辑★★★
2003.11朝鲜写实 半岛纵横★★★★☆
2004.04柬埔寨--苦难与微笑★★★
2004.09季风送你去斯里兰卡★★☆
2005.11巴基斯坦--印度河串起的国家★★☆
2005.12加拿大 荒野和现代的对接★★★★
2006.04缅甸 多少烟云佛塔中★★☆
2007.01有小专题:加拿大圣劳伦斯河★★★★
2007.12有小专题:澳大利亚北领地★★
2009.02周边国家:马来西亚★★★
CNG国外专辑并不多,而且严格来说算不上专辑,只占一本杂志一半左右的篇幅(朝鲜半岛那本例外),且自04年起关注自然地理较多,不够深入.(以上是我自己的评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