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造成了四季的交替。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B. 有哪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冬天天亮得晚,夏天天亮得早,夏天天黑得晚,冬天天黑得早;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日出日落的方位冬夏不同的现象;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时候在排水口处形成逆时针的旋涡现象等。
C. 地理现象都包括哪些
地理现象 空 间 分 布 冬半年 夏半年
地球自转 绕地轴旋转形成赤道面,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背向太阳,北半球地区受热少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朝向太阳,北半球 地区受热多
地球公转 形成公转轨道面(黄道),太阳位于近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冬半年较短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 线速度最慢,夏半年较长
正午太阳高度 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晨昏线 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均为零,把全球分为昼夜两半球,大气散射导致昼半球实际范围大子夜半球;随地球自转,晨线西移,昏线东移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 纬度增大而西偏
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日出方位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北半球太阳轨迹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阳轨迹在北天空 东北出,西北落 南北半球相同 东南出,西南落 南北半球相同
等温线 低温低凸,高温高凸 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气压带、风带 沿赤道南北对称分布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对流层厚度变化 从赤道(17、18km)向两极(8、9km)递减 对流减弱,厚度变小 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雪线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高山雪线高度逐渐下降,一般北半球山地北坡高,南坡低,南半球相反;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雪线下降 雪线上升
北印度洋洋流 以赤道为中心受季节影响,流向发生改变的特殊洋流系统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臭氧层空洞 容易在对流层较低的地区上空出现臭氧的极小值分布区,如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 9—11月份,南极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酸雨及大气污染 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欧美发达国家以硝酸型酸雨为主 太阳辐射弱,辐射逆温强,空气对流运动弱,大气污染加重,酸雨几率大 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多,空气对流旺盛,大气污染较轻,酸雨几率小
航天发射基地 一般选择在纬度较低、开阔平坦、天气多晴的地区 1月温度低,不利于发射和回收 7月温度高,不利于发射和回收
长江口盐度 由河口向外盐度逐渐变大 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同海域盐度变大 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同海域盐度变小
我国的降水 东南多、西北少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西北地区多内流河,东南地区多外流河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内流河囚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 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黄、淮、海、长江等防汛形势严峻
我国的渔场 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以舟山渔场为最大 带鱼汛 墨鱼汛
我国的季风 东南大部分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风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 影响,高温多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 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 到一年一熟
气象灾害 我国北方多大风、干早;南方多涝灾、台风 寒潮、沙尘暴、干早、暴雪 旱涝、暴雨、台风、冰雹、干热风
地质灾害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的过渡地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板块交接地带多火山、地震 较少 滑坡、泥石流较多
D.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地理现象都包括哪些
1、地球运动
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昼短于夜;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日影朝向。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不同,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也不一样,由此确定北半球二分二至日节气,或南北半球的季节。
2、海洋河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索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舟山渔场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长芦盐场晒制海盐最好的季节是雨季来临前的一段时间。
海南和台湾的盐场晒盐则是夏天最好;南大洋冬季封冻线范围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时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较多;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北半球冬季(圣诞节前后)。
3、季节气候
亚欧大陆上的活动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压,冬季是亚洲高压;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华北春季干旱,长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 7月上旬梅雨,梅雨后伏旱,北方秋高气爽;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4、动物迁徙
非洲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与植物的枯荣相关,植物的枯荣又受该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正处于夏季,气候湿润,形成湿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动物来此生活,非洲南部热带草原与此相反。
在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活动的动物夏季北迁到苔原带,冬季迁至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半球候鸟夏季北迁,冬季南迁;天山高山牧场,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林带以下。
5、农事活动
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和油菜等是秋天种, 次年初夏收; 一般的作物是春种秋收, 如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后,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棉花在秋季收摘;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为羊毛品质好。
6、资源利用
水资源一般丰歉与降水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相关,蓄清排浑,一般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风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于其他季节;沼气利用夏季优于冬季(气温高); 太阳能利用一般是夏季优于冬季, 沼气也是夏季好于冬季;伏季休渔。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区不完全一致。
7、自然灾害
寒潮在冬半年发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为大。台风、暴雨一般在夏半年发生,旱灾则要注意发生的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中国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地质灾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诱发因素暴雨发生的季节。
E.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什么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F. 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
1,地球自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级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理现象变化的形式有哪些扩展阅读:
造成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惯性,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如上所述,地球上的水平方向,都是以经线和纬线为准的,经线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纬线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
但是由于地球自转,作为南北和东西方向标准的经线和纬线,都随地球自传而发生偏转。于是,真正保持不变方向的物体的水平运动,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向来表示,倒是相对地发生了偏转。
G. 什么是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
1、地理事物在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外部形式和表面特征。
2、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现象都可称为地理现象。地理现象又可分为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由于受传统地理学的影响许多地理现象被排除在地理学家的研究范围之外(主要是指诸多自然地理现象)。
在地球上,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不符合一般规律,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了独特有趣的地理现象。例如:
1、濒临海洋的荒漠地区:
海洋是水汽的源地,云雨的故乡。大陆沿海地区一般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比较丰富,多属于气候湿润地区。但是,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却形成了荒漠环境。
2、“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地球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所以气候干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故称为“回归沙漠带”。
3、纬度较“高”的炎热中心:
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但是,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而是出现在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4、无寒暖流交汇的大渔场:
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区,浮游生物的滋长和繁殖特别迅速,鱼类饵料丰富;同时,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都滞留在那里,所以渔业资源丰富。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大渔场几乎都位于这些海区。
5、赤道雪山:
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在赤道南侧的赤道带内,有几座海拔超过5000m的高山,例如非洲坦桑尼亚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上的查亚峰等。
H.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
一、降水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二、台风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
三、龙卷风
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 。龙卷风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美洲内陆、澳洲西部、印度半岛东北部等,常见的发生时间是春季和夏季。
龙卷风的产生条件包括近地面的风切变和显着的垂直运动/不稳定能量,雷暴是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理想环境,也是引发龙卷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级单体引发的龙卷被称为超级单体龙卷,其它情形被称为非超级单体龙卷 。超级单体龙卷强度的强度和规模通常大于非超级单体龙卷。四、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 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五、霜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I. 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如果你是初中学生,答案是: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形成五带。
如果你是高中学生,答案是: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间,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形成四季更替和不同的热量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