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南北方地理方面的差异 气候地形植被河流四方面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 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中国南北方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差异简介
摘要 分别从气候,陆地水,植被,土壤四个因素考虑,分析中国的特征及其南北方的差异。
关键词 中国南北方,气候,陆地水,植被,土壤
一 中国南北的划分
1位置
北方 内蒙古高原以东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秦淮一线以北(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南方 秦淮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2范围
北方包括黑,吉,辽,冀,鲁,晋,京,津,陕,豫大部分地区,甘、陇东南部,苏,皖北部。
南方包括苏、皖、川的大部,豫、晋南端,浙,沪,鄂,台,闽,甘,湘,贵,云,粤,桂,琼。
3地形
北方地形 以平原为主,主要地形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南方地形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海南岛,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
二 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南北差异
(1)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
1季风气候显着
我国季风气候区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的东南部。
季风区气候特点:冬季干冷,夏季湿热。
2气候大陆性强
南方基本上为海洋性气候与海洋性过渡气候。
北方基本上为大陆性气候与大陆性过度气候。
3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按照气温不同,从南到北包括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9个气候带,1个高原气候区。
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区之分。
按照海拔高度,各山区气候垂直带谱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我国气候多种多样。
南北气候差异:
气温:北冷南热
秦淮一线是一月份0度等温线,在冬季,北方在0度以下,南方在0度以上。
春季增温幅度大致是北方大于南方。
全国7月平均气温20℃-28℃,南北气温差异不大。
秦淮一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愈向北,气温年较差越大。
降水: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南北差异的原因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秦岭东西长约1600多千米,平均海拔约2000~3000米,对冬夏季风有巨大的屏障作用。冬季,关中的宝鸡气温比陕南的汉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气过境时,南北之间温差达6℃~7℃;同时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800mm以下。
由于气候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形成了南水稻,北小麦;南水田,北旱地; 南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北二年三熟至一年两熟的分布特点。
(2)陆地水
地表水(以河流水为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水手降水补给,所以我国的河川径流受气候影响较明显。我国北方地区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降水变率大,降水量不是很大,又由于该区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大,所以比较缺水。河流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
南方地区的河流主要有长江,珠江。它们年径流量大,尤其是长江,流域面积广,径流也比较稳定,年内分配比较均衡。河流汛期长,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地下水
北方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广大地区,分布盐基裂隙水,地下水储存较丰富。东南沿海受季风气候影响,地下水丰富,且富水程度比较均匀,开发也较高。
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故地下水的蕴藏量相当丰富。
(3)植被
我国北方属温带,暖温带(仅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南方属亚热带(最南部为面积不大的热带)
北方植被类型
北方温带
湿润区典型植被是针阔混交林,半湿润为稀疏草原,干旱区为草原。
北方暖温带
湿润区及辽东,山东两半岛,华北丘陵山地,棕壤上分布着各种落叶栎林。半湿润区黄土高原东南部分布杂类草草原,干旱区以本氏针茅,短花针茅为代表,亦有些超旱生灌木。
南方植被类型
南方亚热带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东西部植被略有差异。其中云南高原的典型植被为耐旱的滇青冈,高山栲,白皮柯等组成的常绿栎林。
(4)土壤
北方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多为棕壤,褐土;东北平原多为黑土,黑钙土。
南方长江中下游为水稻土,东南丘陵为红壤,四川盆地为紫色土,平原地区为肥沃的水稻土。
我国北方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自东向西干燥度逐渐增加。暖温带土壤分布由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黒垆土,灰钙土。在温带,土壤从暗棕壤经东北草原的黑土,向西北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我国南方地区温度普遍较高,所以分布铁硅铝土,铁铝土,由北到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温度的升高,依次出现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三 总结
我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我国的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具体的说,这条分界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从气候方面来看,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解线。其南侧属亚热带范围,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且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为750~1300毫米,以北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底于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800毫米。按气候学角度看,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气候专家预测,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也将有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推进到黄河以北。
三个人的
⑵ 从气温、降水、气候的方面说出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南方地区
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是指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其中以秦岭淮河为界。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地表水资源充足,河流数量众多,河网密布,所以农业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加上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流流速较慢,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因此聚落多沿河流而分布,呈现带状形态。同时由于年降水量大,雨季长,所以南方地区的民居以尖顶为主,有利于排水。
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稀少,地表水资源不足,河流数量较少,年径流量较少,所以农业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交通运输以陆地运输为主,因此聚落多沿主要道路分布,呈现团聚状形态。同时由于年降水量较少,雨季短,所以北方地区的民居以平顶为主。自然地理要素,特别是气候要素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南北方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⑶ 中国的地理差异
1、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基本是我国的西北地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比平地要落后二三十天。
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4、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5、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描绘了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冷锋之快。描绘的是天气特征,说的是下了一夜的雪,树上挂满了雪花,好像千万朵梨花盛开一样。
7、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8、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9、晋.傅云《歌》:“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0、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丘陵地形。
12、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3、“山前桃花,山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⑷ 1.说说中国的自然环境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自然环境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势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地33%、高原26%、盆地19%、丘陵10%、平原12%)
3.山脉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较多,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4.地域广阔,涵盖各种气候类型,生态系统。
5.内陆缺水,东部滨海,海岸线长。
⑸ 我国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纬度位置不同;海陆位置的不同;地形地势的差异;气候的影响;人类和活动等等。
⑹ 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1)受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其中气候较为干旱的是3西北地区,冬冷夏凉的是4青藏地区,水热条件最为优越的是2南方地区,平原面积较广的是1北方地区;
(2)3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所出产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在国内占据突出地位.内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2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主要位于非季风区,南方和北方地区主要位于季风区;
(4)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可判定图中的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广州,平均气温最低的是哈尔滨,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广州,纬度较高的是哈尔滨;
(5)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着的差异;
(6)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习惯上以(界线A)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4青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7)4青藏地区是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在这里.本区拥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像藏羚羊、雪豹、野驴等.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和控制生态破坏、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最大的自然环境特点是高寒,气温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9)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从东到西,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大致上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故答案为:(1)3;4;2;1;(2)3;2;(3)1、2;3、4;(4)广州;哈尔滨;广州;哈尔滨;(5)气候;地形;(6)气候;地形;(7)4;(8)干旱;水资源;高寒;气温;(9)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西北地区的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造成的.
⑺ 我国区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差异,气候差异,风俗差异,人口密度差异,居民收入差异,生活成本差异,地理位置差异,水资源分部差异,教育水平差异等等。
⑻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是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三方面差异很大,由此导致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差异很大。地理位置:西北地区身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东部季风区距海较近。气候: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温差大;东部季风区为季风气候,水热较好;青藏地区为高山高原气候,气候高寒。地形:青藏地区的高海拔决定了它的气候类型。水文:西北干旱,河流湖泊稀少,且多内流河;东部季风区河流湖泊较多,多外流河(当然内部也有差异);青藏多沼泽、湿地,河流湖泊众多,多为大江大河源地
拓展资料:
1.自然区就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空间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区域共轭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等级高低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着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着的山脉。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3.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有地球的第三级之称,本区高原地势作用超过了纬度的影响。它与同纬度的黄河、长江中下游景观差别极大,表现为中、低纬度内独特的大面积高寒环境。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干燥,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而且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冰川冻土发育,寒冻风化和融冻作用十分普遍。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水湖外,大部分是咸水湖和盐湖。气候由东部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植被也相应呈森林带、草甸区、草原区、荒漠带依次更迭。(参考资料----网络、国家地理网)
⑼ 我国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 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