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南半球的大陆的岛屿那么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此半球相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小,导致内陆地区面积小,干旱地区范围少,从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没有北半球明显。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南部。由于远离海洋,或者地形阻挡,湿润气团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在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属于半干旱区、或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其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气候较强。
‘贰’ 高一地理书上说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从问题本身看这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你主要是被它所在课本上的位置迷惑了,高中地理书上讲的不会有多专业的。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南半球总面积的比例:0.81
南半球陆地/海洋:0.23
说明了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附:世界海陆分布形势大致有以下特点:
第一,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并在中、高纬度地带几乎连成一片。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占五分之一,而且在南纬56?~65?地带几乎全是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
第二,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都南北成对分布: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并形成较深的“陆间海”,其间岛屿众多,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第三,大部分大陆的轮廓都是北宽南窄,呈倒置三角形。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都非常典型;澳大利亚大陆也具有北部较宽的特点,只有南极大陆例外。
第四,弧形列岛和较大的岛屿多位于大陆东岸。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岸都有一连串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为一系列深海沟。大陆西岸的岛屿则不成弧形排列,较大的岛屿也少,唯一例外的是不列颠群岛。
第五,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轮廓非常相似,海岸线彼此几乎吻合,仿佛是由一块大陆分离开来似的。
‘叁’ 南半球缺失哪些气候
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因为这两种气候所在的纬度南半球是海洋,
‘肆’ 初二地理 世界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北半球以陆地为主(欧亚大陆,北美洲,非洲北部),南半球的陆地相对较少只有非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总面积是北多南少。北多南少的原因是远古时期的板块移动导致
‘伍’ 高一地理复习。全球洋流分布,成因,影响。
NO.1 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大洋东岸暖流西岸寒流。
(3)南纬40度附近: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NO.2 成因:
(1)盛行风(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风海流)
(2)密度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这叫密度流)
(3)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此外,洋流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状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NO.3 影响:
(1)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洋流对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着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海水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在秘鲁附近海区,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着名的渔场——秘鲁渔场。
(3)洋流对航行也有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每年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也会给航运带来威胁。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净化速度,但也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陆’ 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较少,他的原因是南半球40度到60度之间陆地分布较少,
南半球40度到60度的陆地地方很少,只有陆地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时候分布,海洋就比较单一。
‘柒’ 地理问题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极地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在大陆边缘地区,冬季长而寒,但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可达10℃,苔藓、地衣是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终年在冰雪覆盖下,最热月平均温也不超过0℃,因此被称为冰原气候。
11.高山气候可能出现在任何纬度,其特点是气温和降水都有垂直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高度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其中10.极地气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气候.(1)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所候)。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
��(2)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13.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捌’ 求关于海洋地理的相关知识
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
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势特征是呈脉状分布的、具有全球规模的海底隆起。它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四大洋。这些洋底“山脉”,称为大洋中脊,规模超过陆地最大山谷,其物质组成为硅镁质火山岩。这里有火山、地震活动。
海流又称洋流,是海水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冷缩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团,再加上风应力、地转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海水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海洋里有着许多海流,每条海流终年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流动。它象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样,把整个世界大洋联系在一起,使整个世界大洋得以保持其各种水文、化学要素的长期相对稳定。
(1)、漂流:由风的拖曳效应形成的海流。
(2)、地转流:在忽略湍流摩擦力作用的海洋中,海水水平压强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的稳定海流。
(3)、潮流:海洋潮汐在涨落的同时,还有周期性的水平流动,这种水平流动称为潮流。
(4)、补偿流:由另一海域的海水流来补充海水流失而形成的海流。有水平补偿流和铅直补偿流
(5)、河川泄流:由于河川径流的入海,在河口附近的海区所引起的海水流动称为河川泄流。
(6)、裂流:海浪由外海向海岸传播至波浪破碎带破碎时产生的由岸向深水方向的海流。
(7)、顺岸流:海浪由外海向海岸传播至破碎带破碎后产生的一支平行于海岸运动的海流。
主要需要掌握的洋流有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巴西暖流,厄加勒斯暖流,季风暖流,莫桑比克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东格陵兰寒流
,
水的热力学性质 水的热力学性质决定着海水温度状况。水具有很大的热容量①它比土壤大2—3倍,比岩石大5—7倍,比空气大3000多倍。地表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洋面积辽阔、水量多、热容量大,所以海水温度变化缓慢、变化幅度很小。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储于海洋中,它对全球气候有着显着的调节作用。
*(二)海水温度的变化 这里海水温度指海洋表面的水温,具有日变化与季节变化。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在热带为0.5—1℃,在温带为0.4℃左右,在寒带只有0.1℃,内海因受大陆影响可达2—4℃。
日变化所及深度,一般不超过30米。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在大洋中心部分很少超过1—2℃,在热带与寒带一般不超过2—3℃,温带海水温度受大气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可达5℃左右。在洋流流经的海域,水温季节变化可达5—10℃;
内海、边缘海超过15°,例如我国渤海深入内陆,又处于温带,水温季节变化大于20℃。季节变化所及深度,可达300—400米。这一层水温几乎常年不变,称为常温层。该层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至3000—4000米深海,水温大致在2—3℃或更低,无论在热带或寒带,都是如此。这是因为,海水温度在2—1℃时,海水密度最大,以至两极冷水下沉到底部并缓慢地流向赤道,而赤道表层暖水流向两极,以补充极地大洋底部流出的冷水。
(三)海水温度的分布 海水表层温度的水平分布,主要受地理纬度的制约。大洋表层年平均温度,在赤道为27℃左右,南北纬30°—40°为18℃左右,两极水域低于0℃。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广,北半球大陆相对集中,以致相同纬度,北半球的海水表层温度比南半球高,但底层差别不大。大洋与海的表层水温状况有所不同。大洋中心部分不受大陆影响,表层水温稳定,而内海、边缘海受大陆或所在地区气候影响显着,表层水温差异很大。例如,波斯湾、红海、既处于热带干燥气候区域,又深入大陆内部,深受大陆影响,其表层水温可达35℃,反比赤道带海洋表层水温高。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相当简单,在常温层以下,大致深度每增加1000米,温度降低1—2℃。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目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所谓海底火山,就是形成于浅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种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处,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于大洋中脊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处。板块内部有时也有一些火山活动,但数量非常少。海底火山可分3类,即边缘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们在地理分布、岩性和成因上都有显着的差异。海底火山喷发时,在水较浅、水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常有壮观的爆炸,这种爆炸性的海底火山爆发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主要是来自地球深部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及一些挥发性物质,还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及炽热的熔岩喷出,在空中冷凝为火山灰、火山弹、火山碎屑。地中海就曾借助火山灰出现过”火山岛”。海底火山的分布相当广泛,大洋底散布的许多圆锥山都是它们的杰作,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山体都是圆锥形状。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海底火山约2万多座,太平洋就拥有一半以上。这些火山中有的已经衰老死亡,有的正处在年轻活跃时期,有的则在休眠,不定什么时候苏醒又“东山再起”。现有的活火山,除少量零散在大洋盆外,绝大部分在岛弧、中央海岭的断裂带上,呈带状分布,统称海底火山带。太平洋周围的地震火山,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80%。海底火山,死的也好,活的也好,统称为海山。海山的个头有大有小,一二公里高的小海山最多,超过5公里高的海山就少得多了,露出海面的海山(海岛)更是屈指可数了。美国的夏威夷岛就是海底火山的功劳。它拥有面积l万多平方公里,上有居民10万余众,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盛产甘蔗与咖啡,山清水秀,有良港与机场,是旅游的胜地。夏威夷岛上至今还留有5个盾状火山,其中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它的大喷火口直径达5000米,常有红色熔岩流出。1950年曾经大规模地喷发过,是世界上着名的活火山。
海底山有圆顶,也有平顶。平顶山的山头好像是被什么力量削去的。以前,人们也不知道海底还有这种平顶的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海战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况,便于军舰潜艇活动。美国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H·赫斯当时在“约翰逊”号任船长,接受了美国军方的命令,负责调查太平洋洋底的情况。他带领了全舰官兵,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太平洋海底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海底山,它们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数成队列式排列着。这是由于裂谷缝隙中喷溢而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海底平顶山。这种奇特的平顶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凡水深小于200米的平顶山,赫斯称它为“海滩”。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于200以深的平顶山为“盖约特”。
赫斯发现海底平顶山之后,当时非常纳闷,他苦苦思索着:山顶为什么会那么平坦?滚圆的山头到哪儿去了?后来,经过科学家门潜心地研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海底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山体,山头当时的确是完整的,如果海山的山头高出海面很多,任凭海浪怎样拍打冲刷,都无法动摇它,因为海山站稳了脚跟,变成了真正的海岛,夏威夷岛就是一例。倘若海底火山一开始就比较小,处于海面以下很多,海浪的力量达不到,山头也安然无恙。只有那些不高不矮,山头略高于海面的,海浪乘它立足不稳,拼命地进行拍打冲刷,经历年深日久的功夫,就把山头削平了,成了略低于海面、顶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