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看懂初一地理等线图

如何看懂初一地理等线图

发布时间:2022-05-18 05:00:22

Ⅰ 等高线地形图怎么看

一、等高线辨别地形

1、密集陡坡,稀疏缓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上疏下密为凸坡;上密下疏为凹坡;

2、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重合在一起---表示陡崖;

3、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4、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5、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也叫山的垭;

6、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即凸低为高);

7、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即凸高为低);

8、峡谷: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的地方(一对山脊线相对的地方)。

二、等高距常识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用等高距表示,通常为20米。不同地图,等高距可能不同。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一是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高度相等并各自闭合;二是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幅图上,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

等高线间隔大的坡度缓,间隔小的坡度大;三是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和相应实地地貌的形状相似。

等高线的种类和作用。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四种;首曲线是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间曲线是用以显示曲线所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助曲线是用以显示间曲线还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计曲线是便于在图上计算高程,从高程面算起,每逢等高距五倍处的首曲线描绘成粗实线。

三、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1、判断五大类地形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且平直,广阔平坦;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密集,顶部(内部)明显稀疏;

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坡度比较和缓);

山地: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弯曲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盆地: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2、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①水系形状:

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判断河流流向: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平行山地中形成平行水系(山河相间)。

山脊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因此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在山中行进,如需要寻找水源,首先要下到山谷中。

②水系流向: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时,流向与地下水位线凸出方向一致。在户外,能够通过等高线快速准确判断水系的流向,会让你准确辨别下游方向,快速找到水源。

③流域面积:

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大概流域面积,这样即可据酌情制定是否横渡的路线规划。在多雨季节,我们在集水线的半山腰也有很大机会找到水源。

④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可能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及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此辨识有助于户外溯溪过程中查看地形与水位落差等,水流速,可否横渡等,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⑤河流外力作用:

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下蚀(切割)作用为主,河谷多成“V”形,沉积物多体积大,重量大,河床多卵石为主;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以旁蚀作用为主,河谷多成“U”形,沉积物多体积小,重量轻,河床多沙土或粘土。(如下图:)

3、判断气候

①气候特点分析:

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决定因素,出行前,首先要确定地域气候。

②气候差异:

海拔高气温低。垂直递减率为0.60℃/100m。即每上升100米温度就会降低0.6℃。进行较高海拔登山活动,一定要提前学习此常识,并相应做好御寒准备。

盆地不易散热,气温偏高,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因此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具体递增温度参数,需根据盆地的大小和其他综合因素决定。

平原、高原因地形较平坦而风速大,因此,在高原或草原活动的时候需要做好提前防风的准备。

垭口因狭管效应而风速大,山地、盆地风速小,同理一些小区域范围内,也可以根据地势判断风力的大小,根据风的大小再去选活动或露营地点。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压也与沸点成正比,一般由低海拔到高海拔活动的人多少都有一些高原反应,需在活动前知晓并预防,高海拔区域,水不会煮到沸点,所需烹饪食物的选择也要考虑。

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阳坡光照强,阴坡光照弱。长途穿越过程中,可以根据降水和阳光选择并制定一些避免恶劣气候的路线。

(1)如何看懂初一地理等线图扩展阅读

换算距离公式:

(1)1:2.5万地形图换算,1:2.5万图,用4去乘除;乘得图上长,除得公里数。

实例计算:在1比2.5万的地形图上,量得某线段长为8厘米,求相应实地医寓为多少公里?根据口诀换算:8/4 =2(公里)。相应实地距离为2公里。

量得从张庄到李庄实际距离为16公里,求在1比2.5万地形图上为多少厘米?根据口诀换算:16×4=64(厘米)。

在1:2.5万的地形图中,每4个厘米为实地1公里.

(2)1:5万地形图换算

1比5万图,用2去乘除;乘得图上长,除得公里数。

(3)1:10万地形图换算

1:10万图,用1去乘除;乘得图上长,除得公里数。

Ⅱ 初一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如山峰、山地、丘顶等);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如盆地、洼地等)。等高线是曲线状时,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并在图上绘有陡崖图例。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该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该处坡度较缓。
高原:一圈一圈的同心圆,越靠近中心的圆所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它的海拔越高
盆地:和高原的图相同,数值正相反,代表中心的海拔低
丘陵:在一个区域内,有许多小的形同于高原的等高线图,其标注的值相差不会太大,否则就成山峰了
山地:图形也类似于高原,不一定是圆形,在一个圈内,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小圈,代表山峰
如何识别:看每条线上标的数值,数值越大,代表海拔越高,如高原山地等;数值越小,海拔越低,如盆地。

Ⅲ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面对地图看,
上北下是南,
左西右为东,
地图方位已辩明

地图符号颜色识别:
绿为林地蓝为水,
地貌、公路棕色绘
其它符号都用黑。

等高线显示地貌特点:
等高闭合是规律,
弯曲形状象现地;
线多山高线少低,
坡陡线密坡缓稀。

等高线显示地貌原理:
由底到顶,高度相等;
水干切开,垂直投影。

地貌识别:
山顶凹地小环圈,
区别要看示坡线;
山顶短线向外指,
凹地短线向里边。
山背曲线向外凸,
山谷曲线向里弯;
山背凸棱分水线,
山谷凹底合水线.
两山相连叫鞍部,
高低两组等高线;
群山相连最高处,
棱线称为山脊线。

地形起伏判定:
总观地貌形态,
辨明各处高低;
区分上坡下坡,
沿线编号注记。

四种地形地物分布规律:
山成群,形似脉,
小山多在大山内;
先抓大山做骨干,
记了这脉记那脉。
上游窄,下游宽,
多条小河汇大川;
河名顺着河边写,
流向流速看注记;
桥梁渡口有几处,
深度底质要熟悉。

(三)道 路
平原地,多而宽,
山丘地.窄而少,
山区若是有大路,
多沿河旁和山谷。

(四)居民地
平原密.山区稀,
要记村镇有规迹;
桥、堡、店、镇靠公路,
沟、涧、岭、峪在山区;
泡、湾、河、洼顺水找,
村、屯、庄、窑多散居。

地物符号定位点确定方法:
两个图形下中央,
方圆三角当中量;
底部宽大底中间,
下有直角角顶上。

换算距离的三个公式
(一)1:2.5万地形图换算
l比2.5万图,
用4去乘除;’
乘得图上长,
除得公里数。
实例计算:在1比2.5万的地形图上,量得某线段长为
8厘米,求相应实地医寓为多少公里?根据口诀换算:8/4
=2(公里)。相应实地距离为2公里。
量得从张庄到李庄实际距离为16公里,求在1比2.5
万地形图上为多少厘米7根据口诀换算:16×4=64(厘米)。

*在1:2.5万的地形图中,每4个厘米为实地1公里.

(二)1:5万地形图换算
1比5万图,
用2去乘除;
乘得图上长,
除得公里数。

(三)1:10万地形图换算
1比10万图,
用1去乘除;
乘得固上长,
除得公里数。

量读距离方法:
地图比例先搞清,
计算消去两个零;
若要求出未知数,
图上用除实地乘。

(二)比例尺量读
图上量,尺上比;
看分划,读距离。

(三)里程表量距:
针归零,盘向已;
起点推.终点起;
按比例,读公里。

(三)里程表量距:
针归零,盘向已;
起点推.终点起;
按比例,读公里。

用坐标尺量读精确坐标
纵边压纵线,
横边通过点;
公里看图廓,
米效看图边。

用坐标尺量读图上目标
纵边压纵线,
米数对交点;
横边米数处,
就是目标点。

以目标清晰程度日测距离

距离250米一300米
墙可见续,
瓦能数沟,
人脸五官分不清,
衣服颜色可辨明

距离400米
人脸看不明,
头肩可分清。

距离500米
门见开或关,
窗见框子格,
头肩分不清,
男女可分明。

距离700米
瓦面成丝,
窗见衬,
人行迈腿分左右
手肘分不清。

判定方位

“磁针”、时表、北极星,
依照地物看特征。
“磁针”避开铁磁用,
摆干稳静指向定;
时针折半朝太阳,
“12”所指是北方,·
先找“仙后“大小熊”,
小熊尾端是北星,
北星又居“仙后“大熊”中,
找到北星北方定;
独树南面叶茂盛,
树桩年轮北面浓,
突出地物北面潮,
靠南积雪早消溶。

Ⅳ 初中的地理:怎么看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的等高线形态的示意图

等高线较短(圈子小的是山顶;陷进去的是山谷;等高线较尖的地方叫山脊;两山顶之间的是鞍部

Ⅳ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都有什么 像什么盆地啥的都咋画 咋辨认啊

看形状和线上的数值

你比如说,一个等高线的同心圆,数值由内到外的增大,这个很有可能就是盆地,反之就有可能是山峰。

Ⅵ 初一地理地形图的判读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大,周围小;盆地与山顶相似,只是数值中间小周围大;山脊线等高线是向低处凸出,即向数值小的凸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凸出方向相反;鞍部是一对山脊线和一对山谷线相交的地方,即两个数值差不多的闭合等高线的中间部分;陡崖有梳子齿状的标志,是几条等高线重叠;丘陵等高线较密集,等高距小,且海拔一般低于500米,希望能帮到你!

Ⅶ 初一地理 地形等高线的详细知识。。。

1.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因为地图空间有限,在表现地球表面的现象时,一方面必须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另一方面要对地表现象进行选择或综合,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性,显示有用的地理现象,因此地图不是地球的机械缩小。人们阅读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分布、联系和变化等内容。

2. 地图比实地要小许多倍。这样,繁多的地面事物不可能全部反映在地图上,只有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和概括(综合),地图才有可能清晰、易读。在将详细的地图缩小成更小的比例尺地图时,对原图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和概括。比如,一个居民点,在比例尺较大(例如1∶10 000)的地图上,往往街区和房屋都有较详细的反映;但在比例尺较小(例如1∶100 000)的图上,只能概略地反映它的主要轮廓;在比例尺更小(例如1∶1 000 000)的图上,甚至只能采用一个圆形符号,或者根本不能在图上反映。这种对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叫做制图综合。制图综合是绘制地图中最复杂的创作过程。

3.地图的比例尺又叫缩尺,是图上的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里,图上的单位距离一般是1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为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

4. 地图上的地面景物是采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的。除了符号,多数情况下还要附加必要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有选择地、形象地突出反映地面景物的许多地理特征。因此,要利用好地图语言,必须熟悉地图的图例。

5.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主要是指按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细则编制、以同等详细程度表示地面各种基本要素的地图。地形图是经过实地测绘或者根据实测图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的,包括国家基本地形图和专业生产部门测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等高线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其他表示地貌的方法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

6.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例如池塘水面的边缘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如果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高程是从海平面开始量算的。我国地形高程的起算点,统一用青岛的黄海水准原点。自海平面以上,每隔一定高差便可设一条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叫等高距。等高距大小的选择是根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的。一般说来,比例尺愈大,等高距愈小,这样对地形的反映就能详尽一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必须有高程注记。地形起伏的特点,就是通过这些有高程注记的一系列等高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和缓。如果等高线间隔非常均匀,说明坡度均一;如果等高线的高处稀疏,向下逐渐密集,说明坡度上缓下陡;如果等高线的高处密集,向下变得稀疏,说明坡度上陡下缓
题目
、某同学的前后为山峰,左右两侧为谷地,则他所处的地形是
A、陡崖
B、谷地
C、鞍部
D、盆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至前后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B、夏至前后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C、6/7/8月是去南极考察的好时机
D、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3、关于等高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B、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越陡
C、等深线与等高线原理一致
D、在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称为分层设色
答案
1.C 2.D 3.B
因为
1.从课本上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知道,在山峰和山谷之间的平地部分被成为“鞍部”。

2.夏至时北极极昼,冬至时南极极昼,这是由于太阳直射点不同导致。而极昼时是考察最好时机,所以ABC都错。D正确
3.B肯定错误,因为等高线表示同一高度,所以越稀疏表明地势越平坦,其他的都是书上定义,看看书吧,肯定会有很大收获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懂初一地理等线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