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其实学好人文地理很简单。
如果是想学到还不错的水平,那么你必须把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看起来这似乎很困难,可是这并不难完成而且必须完成!只要有空就去记忆知识点就OK,有些知识点很难记,可是如果形成网络的话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是想学到特别拔尖的水平,那么一些很刁钻的知识点你也得记住,这些知识点考的几率不大,但有时考到也是一两分的那种。比如各大洲的人口现状(人口模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南北方差异,以及一些生活常识,比如城市化后排水不畅(因为改为水泥路面后,没有原来泥土下渗那么好,加之排水系统建设不到位所致)这些知识点都是靠平时的积累(新闻上会有相关内容,多看看真的有好处!),地理课上也能积累到很多。这种题目一般会出现在大题或选择题中的一个小选项中,碰到了就拿分。有机遇性的,所以你最需要做的还是掌握基础!!
千万别死记硬背!否则愈背愈没有信心,地理不是历史!是绝对需要技巧的!既然自然地理能学的很好那么你的理解能力就很强,所以千万别灰心,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了技巧和努力,你肯定能成功~~
人文地理的成绩好坏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对书本的熟练程度以及类比的能力,如果你够熟练书本,你自然能把跟煤炭有关的城市全想象成山西,然后用分析山西的思路分析别的城市,当然分析是你会发现有同有异,再结合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地理位置等等,你的地理思维就很活跃了,答题自然很OK~
我今年刚高考结束,高考前地理是我最不担心的科目,并不是说我一直地理就好,我高一高二没听过地理课,但是高三只是课上认真听听,回家也没怎么花费时间,现在地理学的也很好。所以你一定要抓住课堂!(我的例子不是让你高一高二去偷懒的,如果高一高二就能记忆很多知识点,高三听完复习课,基本上你就无敌了,再加上少量题目练习巩固)回家后在加强记忆,人文地理题目别做太多,尤其是没有基础的时候,做的越多到时错的越多,越不想学。你就听课,背书!高考冲刺阶段结合看着高考人文地理考纲,看着其中某一条内容,你能想到跟它相关的几乎所有知识点时,你就成功了。比如你看到城市化这一考点,你能想到城市化的定义、进程、影响(利弊)、意义、措施等等,你能知道城市病和城市化的影响两者不是一概念,那么你的
㈡ 区域,人文地理要怎么学,,急............
不用死背。先明确一下,分析人文地理,一般从农(农业)工(工业)交(交通)游(旅游业)几个方面分析,这是主干,再在这些主干上加一些侧枝就可以了,如: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改进措施,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其他的工业、交通、旅游业也这样分析就成。先抓住主干,明确从哪些方面回答,再一点点细化,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㈢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
其实地理很容易的,会觉得复杂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或者老师讲课的问题。每章书有个大标题,从大标题细分下去其实是很容易记的,其实学地理也不需要很多辅助资料什么的。除了必修书之前就一本地图册和平常的练习(比如报纸,练习册)就够了。比较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我的地理知识有很多是在报纸上学来的,那些东西是在教科书上没有的。如果是记不住的话就多翻下地图册拿笔多画画写写都可以加深印象,以前我们还专门拿一个本子来画世界地图呢。无论是整个世界地图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基本上都画过。还有就是必须多做题目。如是读图和分析都过关的话考地理基本上是没问题的,而且是绝对可以考高分的。如果考不了高分就很可惜了。
㈣ 人文地理学导论 顾朝林 有没有pdf版的直接传百度就行了
http://max.book118.com/html/2011/0415/148043.shtm
㈤ 求关于人文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的文章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而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大学讲台,更是近期的事,并多设置在北美洲各大学的地理系,在欧洲则比较少见。
文化地理在地理系开设课程所处的地位各校不同,有的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是把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起来。后者是把文化地理学当成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人文地理学,也就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上述情况,可从有关着作与教科书的名称上反映出来。例如,斯宾塞(J. E. Spencer)和托马斯(W. L. Thomas)两人所着的《文化地理学导论》(Introcing Cultural Geography),此书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他明确指出,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在齐穆尔察克(C. E. Zimolzak)等着的《人文景观》(The Human Landscape)一书,其副题——地理学与文化(Geography and Culture);而鲁宾斯蒂因(J. M. Rubenstein)等所着的《文化景观》(The Cultural Landscape)一书的副题则是人文地理学导论(An Introction to Human Geography)。可见,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在这里有一定的同义性。另外,如迪伯利(Harm J. De Blij)和斯托达德(R. H. Stoddard)等分别着的人文地理学,其副题分别为:文化、社会与空间(Culture、Society and Space)和人、地与文化(People、Place and Culture)。这充分说明人文地理学在研究社会与空间,人与地之间关系上的文化的重要性,即把文化当作人与地之间关系的媒介。
在本世纪初,人文地理学被介绍到中国来时就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出现在大学地理系。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受到某些错误思想的干扰,人文地理学被排除在地理学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使人文地理学课程在我国中断了三十多年。
1984年以后,我阅读了乔丹(T. G. Jordan)等着的The Human Mosaic(《人文马赛克》),副题——文化地理导论(A Thematic Intro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对该学科发生浓厚的兴趣。后来,就以此书为基础开设此课程。四年来,分别在北京大学地理系与北京大学分校的城市与区域科学系多次讲授此课程,同学们大都对此发生兴趣。在北大还作为一门面向全校的选修课来开设,选课的学生遍及20多个系,200多个座位的大课堂,曾座无虚席,听课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反映,这对我是个很大的鼓舞。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主要是过去对文化地理学领域所涉及的内容接触较少,所以,只能边学边教,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逐步深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感到过去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比较地注意了“地”,而忽视了“人”。可是“人地关系”则一直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离开了人来研究地理学,有很多问题是难以深入的。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A. Krceber)和克拉克洪(C. Kluckhohn)在其文化的定义中提到:文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要素。这就可以理解迪伯利和斯托达德所写的两本人文地理学的副题中“社会和空间”、“人和地”都加上“文化”一词的意义。由此可见,了解文化对深入研究“人地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除文化地理学外,近期出现的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感应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也反映了地理科学对“人”的重视。
本书的框架基本上取材于乔丹的着作。对各种文化现象都是从分布区、扩散、文化生态、文化综合与文化景观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贯穿始终,这种结构,虽然有的地方尚待商榷,但仍不失其重要的优点。此外并尽量从其他教科书及有关文献中吸取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很大支持。在我开始教这门课时,就向我约稿,希望编写成书。但自感教这门课不易,写成教材当然更加困难。尽管如此,这本教材在经过几年试教后,在该社地理编辑室大力支持下,终于与读者见面。因成书仓促,错误与不妥之处难以避免,望读者不吝指正。
㈥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研究生
首先:华师是国家211,考研有一定难度。
一、专业课初试内容
首先说明一下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不用说,把时间交给就可以了。专业课考两门,一门是地理学综合,一门是中国地理。地理学综合包含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出题形式:一是简答题,共70分,在12个简答题中,选做7个;二是论述题,共80分,在9个论述题中选做4个。简答每本书出四道,论述每本三道,题目都是选做,不限制必须每门都答。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综合的题目重复性很大。中国地理是七道题,简答四道,每道15分,论述三道,每道30分,题目都是书的内容。参考书目上的世界地理是不考的。复试时有专业课笔试,考人文的只考人文地理一本,自然只考自然地理,地信只考黄杏元的那本地理信息系统。跨专业的同学在复试时需要加试,科目是地理学基础和区域地理,这两门都没有参考书,地理学基础是一些关于中国地理方面的知识,高中时都学过。区域地理也是高中的东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只用输入“区域地理”,就可以找到一些参考资料了。加试每年都是全部通过的,不会卡人,大家不用担心。
二、专业课复习
对于不考数学的考生来说,所有考试科目中,专业课是最重要的,分值也是最高的。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在暑假阶段,现在应该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书了,毕竟有四本书要看,内容比较多的,尽早着手好一点。现在看专业课书可以很放松地看,对重点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不必进行背诵和记忆,那是看二遍和三遍书时的任务。花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把所有专业课书看一遍,再花两到三个月背一遍,对重点知识做做笔记,然后再花一个月左右时间背背重点知识,就可以了。
其次,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思考。思考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逻辑论证过程。同时自己还要多总结,多归纳。对于一些零碎的地理知识大家可能以前都有所了解,就是没有形成体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你对所有的知识才有个宏观的把握。
再次,一天的复习时间安排,早上八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到五点半,晚上六点半到十点,全天十一个小时左右,英语可以花三个小时,政治两个小时,专业课六个小时,总之是专业课必须花三分之二的时间,当然不同复习阶段时间安排可以有调整。不过也没必要每天都这样辛苦,偶尔完不成每天的任务也不要紧,我去年就经常完不成任务,但是我一直坚持下来,还是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呵呵。考研最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大家始终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总之 ,专业课只要下足了功夫,还是不难的。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大家要多记忆,这样即使考试时紧张也不会忘记。只要大家踏实复习,肯定能取得个好成绩的。在此,也祝愿大家能考研成功!
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考研建议参考教材:
初试科目:城环院与社科院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乡发展规划都为《中国地理教程》与《地理科学导论》
复试科目:各科对应科目。同等学力(跨考不加试)
自然地理加试《地理学基础》与《区域地理》
人文地理加试《自然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基础》
GIS加试《遥感导论》与《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可持续发展基础》龚胜生,科学出版社,2009年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009年印刷)
《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㈦ 如何学习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抓区位。主要是抓好农业、工业、城市(或聚落)、交通(交通线如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等;交通点如港口、汽车站、飞机场等)、商业、旅游等区位因素的分析。分析区位因素时,注意从地理位置、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市场、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科技水平、政策、环境要求、工业对农业提高机械化、农业为工业、城市提高丰富的农副产品等)。并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来分析。做好知识网络的构建也很重要。
㈧ 人文地理主要是背吗
阐述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㈨ 地理科学导论的复习方向
一、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 《地理学导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的基础课程,它提供了学生认知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学其它各专业课程的前导。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内容、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通过对地理学发展历史的全面回顾,强化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日后学习其它地理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标是使考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明确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地理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强化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增强综合分析与解决地理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求考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本课程考试主要测试考生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知识包括地理学基础知识,也包括其它相关理论知识;地理学知识运用能力包括综合运用能力和专项运用能力。 第一章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要求学生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了解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任务,了解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分支学科,明确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球表层的结构 (1)地球表层的涵义 (识记) (2)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识记) (3)生物圈与智慧圈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应用) (4)地球外部各圈层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理解、应用) (5)地球表层特征 (理解、应用) (6)地球表层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化 (理解、应用) (7)地球表层内外力相互作用的表现 (理解、应用) (8)地球表层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相互转化 (理解、应用) (9)如何理解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 (理解、应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理解、应用) (11)地球表层的整体性和进化发展的特征(理解、应用) 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地球表层的范围 (识记) (2)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识记) (3)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及其内涵 (识记) (3)地理系统(系统思想和地理系统思想) (识记) (4)人地关系研究的实质和意义 (理解、应用) (5)地理环境、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的基本联系 (理解、应用) (6)如何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应用) 3.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地理学的性质(理解) (2)地理学的特征(理解) (3)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理解、应用) 4.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1)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分支学科 (理解) (2)地理学的科学层次问题(理解、应用) (3)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地理学与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关系)(理解、应用) 第二章 地理学发展简史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地理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全面了解和掌握古代地理学的特点,特别是西方古代地理观和我国古代地理观发展的异同。了解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及其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了解近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以及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和李特尔——的贡献。 1.古代地理学 (1)西方古代地理学(古希腊最早的地理记述,古希腊地理观,中世纪西方地理学新的地理实践,中世纪后期对传统地理学思想的挑战)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 (2)中国古代地理学(秦以前的地理着述、地图、地理观;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地理探险与地理着作、方志、测量与绘图) (识记、理解、应用) (3)中、西方古代地理观的异同(理解、应用) 2.地理大发现 (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理解、应用) (2)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亚里士多德、托勒密障碍的突破、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绕过非洲通往东方航线的发现、首次全球航行、世界地图的基本完成) (识记、理解、简单应用) (3)地理大发现的科学意义(理解、应用) (4)地理大发现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理解、应用) 3.近代地理学 (1)近代地理学创立的时代背景(理解、应用) (2)近代地理探测(极地探险、海洋探测、大陆内部探测和国土资源勘察、中国境内近代地理探测) (识记、理解、应用) (3)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及其贡献(洪堡的科学业绩与科学贡献、李特尔的科学业绩与科学贡献) (识记、理解、应用) (4)近代地理学的分化与发展(自然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与环境关系研究) (识记、理解、应用) (5)旧中国的近代地理学(张相文与竺可桢的地位和作用) (识记、理解、应用) 第三章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要求学生系统了解现代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发展过程,掌握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系统了解竺可桢对新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综合地理考察,我国的自然区划,我国地理各部门学科的发展。掌握当代中国地理学的进展。 1. 现代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背景)(理解、应用) (2)现代地理学的特点 (识记、理解、应用) (3)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理解、应用) (4)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论地理学方向、统一地理学方向、生态研究方向、空间研究方向、社会文化研究方向、应用研究方向)(识记、理解、应用) 2.新中国的地理学 (1)新中国地理学发展经历的三大发展阶段 (理解) (2)竺可桢对新中国地理学的贡献(识记、理解、应用) (3)大规模综合地理考察及其成果(境内陆地综合考察、海洋考察、南极考察)(识记、理解、应用) (4)地理各部门学科的发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 (理解、应用) (5)自然区划工作(自然区划的原则、理论依据和意义)(识记、理解、应用) (6)地理教育(理解、应用) 3.当代中国地理学的进展 (1)人文地理学在我国全面复兴 (理解) (2)地理学的数量化、理论化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识记、理解、应用) (3)地理学密切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理解、应用) (4)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青藏高原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历史地理研究达到较高水平) (理解、应用) (5)我国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理解、应用) 第四章地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掌握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科学方法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科学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的涵义和特点)(识记、理解、应用) (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课题设想、调查分析、课题论证、实践研究、假说设想、检验验证、理论法则等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识记、理解、应用) 2.地理学传统研究方法 (1)地理资料的研究与地理思想的表现方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历史法、描述法)(识记、理解、应用) (2)地图方法 (理解、应用) (3)地理调查法(地理调查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内业整理总结阶段;地理调查方式——观察、记录、访问调查、意向调查、史籍调查、统计资料调查) (识记、理解、应用) 3.地理学现代研究方法 (1)现代观测方法(定位观测、遥感方法——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识记、理解、应用) (2)地理模拟方法(实验模拟和数学模拟) (识记、理解、应用) (3)数学方法与系统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方式(识记、理解、应用) 4.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大科学群体观念(理解、应用)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解、应用) 5.地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解、应用) 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试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其具体含义为: 1.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2.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3.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般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其中“简单应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考生自学时,应先阅读本大纲中的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便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掌握课程内容。 2.在了解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认真阅读指定教材,把握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 3.在自学每一章节内容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避免没有理解情况下的死记硬背;同时在对一些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把握时,善于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深层次的认识水平。 4.为提高记忆效果,可以结合自学内容,动手做一些练习,这也是达到记忆、理解、应知应会的好办法。 (三)对社会助学工作建议 1.应熟知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不同难度的试题。 (四)对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3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概念解释、填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麻烦采纳,谢谢!
㈩ 关于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学习方法
我现在就在做地理的家教,其实这些知识都是有规律的,首先你要熟记地图,这是最基本的,有了地点,你就有了空间感。然后就是记几个主要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把这些特点记牢,如果给你一个其他的地方,你也不用怕,因为知识是差不多的,把同问题不同地点的知识带进去即可。最重要的就是总结,你总会遇到新知识的,把那些没见过的总结下来,一定要背下来,以后做题就会顺手了~~希望可以帮到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