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因素影响人口
中国处于中纬度,太平洋西岸,温带地区,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作物一年两季或多季。处于大河平原,土壤肥沃,有利于人口的生存。
俄罗斯大部分处于高纬度,亚寒带地区,冬季严寒,夏季短暂,作物一年一季,不利于人类生存
⑵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是什么。(高中地理)
1、实施计划生育计划2、加强宣传教育,鼓励优生优育3、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使民众老有所医4、提高社会福利。这是我认为的措施,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采纳!
⑶ 如何提高地理学科作业质量
如何提高地理学科作业质量
外面的天气虽然寒冷,却丝毫没有阻挡我们“资源共享
共同研讨
共谋发展”教育教研的热情。2016年11月30日下午第四节课,高一、二地理组全体教师在地理组办公室展开了这一轮的教研活动,主题是-------如何加强对地理学科作业的管理,制定相应措施。规范了作业格式,推进了校本教研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课下辅导,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当前的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教学组长的带领下,参会人员各抒己见,探究讨论,并做好会议记录。我作为高一9~12班的地理老师,针对我们班的作业情况,和办公室的前辈“取经”,共同商讨作业情况,并接受前辈的指导,应用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争取更上一层楼。
一、
作业中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有些学生缺乏自制力,马虎偷懒,不能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
2)
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生活,没有摆脱中考开卷的想法,存在侥幸心理。
3)
作业书写不规范,尤其是读图题,作图题。
4)
缺乏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二、
相应措施
1)
作业内容具有科学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作业方式具有多样性,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作业方式多样,不仅是题型多样,更是形式多样,多布置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3)
作业要求具有层次性,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鼓励学习程度较后的学生迎难而上,提高成绩;另一方面,激励学习程度较靠前的学生,攻克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使得能力得以培养。
4)
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不仅仅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封闭性,而是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地理思维的培养和获取、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地理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
⑷ 如何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做到可持续发展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的方面.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的方面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3)人口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有利或不利、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决定论”片面夸大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⑸ 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由于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对学生来说,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不少学生感到地理难学、难记而对地理学习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不佳。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一,我们应该将课本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课上我们可以通过讲一些地理知识在社会发展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地理在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应用,在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的应用,在交通运输上的应用等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其二,我们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和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学能把难于理解的地理知识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这样,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而使得学习兴趣倍增。其三,我们在讲课时可以穿插一些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 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好,兴趣也就越浓。在课堂上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搜集的资料, 就会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除上述三种方法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还可以设疑激思,让学生去思考课内外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问题等等。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备课质量以保证教学质量。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认真、扎实地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我认为备课与教案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深钻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偏离教学的方向。2.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3.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具体、明确、清晰 ,便于讲授。4.简化和降低一些较偏较深知识的要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5.区别教材主次,突出教学重点 。教案要做到突出重点、排解难点、抓住关键,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6.设计教学方法,准备直观教具。教师应据课本内容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师要估计到上课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想好如何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有声有色、紧张有序地进行。此外还要考虑好直观教具何时用、如何用,应做到心中有数。总之,地理备课是一项经常、艰巨的工作。这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周密地考虑各种教育因素,不断地 学习、探索,付出辛勤的劳动,克服困难,做到备知识、备能力、备素质的教学步步到位,达到备课的更高要 求,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运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高中的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概念繁多,规律、特征不易分辨、掌握,这是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困难的主因。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并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下面我具体谈下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种形式:1.对比法:把分别独立或不同课时的几个地理事物、现象或规律,并列到一张图表上进行对照,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例如:在讲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时,可以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进行对比区分。2.借比法: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只靠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很难达到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日常的事物借喻地理事物使得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具体化、 形象化、简单化。例如:通过书本受挤压变形,来说明褶皱的形成原因。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运用借比法讲述,能引起学生兴趣,利于学生消化知识。3..类比法:有些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新的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类比世界经济全球化进行讲解。4.专比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可以把该地理知识和另外知识点进行逐一对比。例如:在讲中国A区域时,可以通过对比A区与B区地理环境,A区与C区的经济结构, 6、群比法:在系统复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认识上的新的飞跃,一 般进行综合性比较,例如:对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的全面对比。这们有利于学生把厚书读薄,驭驾各个知识点。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若能把比较运用得当,注意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可以相互比较,应该根据教学需求而灵活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是调配每个教学环节至最佳状态,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地磨合,切实地从细微处入手。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扎实备好每一堂节,积极探究科学的授课方法,以保证地理教学的最
⑹ 初中地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1.人口增长问题
当今世界存在两大人口问题,即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资源短缺和人口负增长引起的人口老龄化,两者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需结合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成因及地区分布等进行掌握。
(1)人口再生产类型。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再生产类型会沿着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的方向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特别提醒:在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时要注意过渡型的自然增长率要大于传统型而小于现代性;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为正值(人口总量增加),也可为负值(人口总量减少),也可为0(人口总量最大).
(2)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引发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的实质是人口增长超过了某国家或地区的合理环境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由此而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太大,人均资源短缺,生活贫困,就业困难,持续的环境压力,影响社会稳定等。需采取的对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解决贫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最明显。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大,人口总数增加快。
(3)人口增长过慢及其引发的问题。 人口过慢增长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保障费用高,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最明显。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五大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地区差异明显,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素质
(1)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首要因素)、科技、地区开放程度、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全球环境容量在100亿左右或略多一点。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合理环境容量为7亿人。
(2)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形势、文化传统、科技伦理),自然环境(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自然灾害等;②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3.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人口迁移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村。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产生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3)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①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②迁入地:可以改变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4)中国人口迁移。重在掌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影响,尤其是因迁移引起的民工潮问题“民工潮是我国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形式“。
我国民工潮出现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力多,经济收入低,生态环境压力大,文化落后,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体制改革与国家户籍政策的解放等。
我国民工潮流动趋势:方向上主要表现为从山区到平原,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区到发达区,其中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河南等中西部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出地,而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民工潮对城市的影响: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活跃了市场,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同时也导致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环境压力加大,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民工潮对农村的影响:有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提高农民收入和文化技术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经济环境,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耕地抛荒,粮食减产,出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妇老农业”问题。
特别提醒:“妇老农业”。由于以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为主的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务农人口以老人和妇女为主,该现象称为“妇老农业”。
“留守儿童”。在外出务工、经商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由祖辈照顾,子女缺乏父母监护教育,称留守儿童。
⑺ 人口地理的相关知识,怎么可以不知道
人口数量与分布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人口迁移专题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⑻ 关于地理人口增长速度的因素
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不是影响因素。 生物学规律对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主要是,如果人口结构中处于育龄阶段的人群比重较大,则生育率高,自然增长快。 经济基础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应该是最根本的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存更加容易,保障也更加优越,所以不再依靠多生育子女来增加收入和养老,生育率水平就会逐步下降,所以发达国家多进入老龄化,就是这个原因。 上层建筑,尤其是与婚育有关的制度、法规,直接影响人口的增长速度,例如欧美国家曾实行的反堕胎法案就对人口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力地遏制了人口增长的势头 。
⑼ 如何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的德、智、体、能的综合表现,人口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一般劳动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首先,人力资本的投入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的投入能大大提高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一般劳动等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具有收益递增的效应。这意味着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或者是在既定产出条件下,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投入减少。其次,人力资本的积累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越多,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就越容易。同时,新技术本身来源于人的智力和实践,而当技术出现进步并与人力资本结合起来时,就会出现二者的良性循环上升。再次,人力资本具有自我适应和配置能力,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及时地重新配置资源,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与人口系统走向开放相结合,积极实施“全民素质工程”,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
一是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改革和培训体制。深化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培养紧缺人才,使人才层次结构符合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二是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三是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扶持,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边疆贫困县尤其是农业化的职中,争取实行免费教育;加大对贫困县或农业化职业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贫困县的职业学校,应从初中办起,强化教师的配备;适当提高职业学校老师的待遇,鼓励人才向职业学校倾斜;增加职业学校的平均公用经费,增加专业培训经费。
(二)全面推进全民健康工程
“全民健康”关系到我国3.6亿家庭和13.4亿人口的重大民生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是要加大卫生投入,扎实推进全民健康工程。现阶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猛,规模空间扩大,服务能力空前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政府投入卫生经费不足。由于这些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卫生经费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保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扎实推进全民健康工程。二是要构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获得基本医疗保障,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三是强化政府责任,扩大覆盖范围。保障全民的基本医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要针对社会成员的城乡分布、就业状况、收入特点以及风险程度进行分类,有步骤、分阶段、先易后难地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直至全面建立覆盖全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三)全面实施公民道德振兴计划
公民道德建设是关系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民众的积极参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人类文明才能取得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努力实施公民道德振兴计划,应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措施要具体实在,进行专门部署,研究本地区、本部门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公民道德振兴工作。二是群众要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开展道德规范活动。三是要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作用。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大众的楷模,要努力发挥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道德风貌对各阶层群众的强烈示范效果。四是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五是要做到“人人参与”。从基本规范做起,从自身做起,把“基本规范”自始至终的贯彻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真正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不懈,不断提高道德水平,才能最终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⑽ 地理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影响及措施
人口增长首先会造成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积极影响:劳动力增多,带动市场规模扩大消极影响:造成交通问题,就业、住房、粮食紧张,造成教育资源不足,不利社会治安稳定。 措施:首要的就是控制人口增长,再就是提高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