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才能到国家地理里去工作。比如做摄影师之类的。
考入大学里面的摄影等相关专业、多参加一些摄影展、摄影比赛等。中国国家地理招聘的时候你就可以去报名应聘了呗。记得选我满意啊
‘贰’ 怎样才能去国家地理工作
考入大学里面的摄影等相关专业、多参加一些摄影展、摄影比赛等。中国国家地理招聘的时候就可以去报名应聘了。
作为前中国国家地理的员工。国家地理应该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美国国家地理,简称国家地理,还有一个中国国家地理,会被一些同学也混称为“国家地理”,答主曾经就职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所以默认就是怎么来中国国家地理工作了。
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于2008年3月成立,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全面进军新媒体平台的标志,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唯一授权的合法品牌内容资源独家专享新媒体平台。
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将以网络为旗舰,融合手机媒体、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形式,展现CNG品牌的力量,打造中国第一家以专业地理网络知识为基础,线上线下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体系。主要经营地理网站、电子杂志、无线增值业务、广告传媒、线下活动等项目。
‘叁’ 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目前我在面试杂志设计的新媒体设计师职位,公司先通知我去面试,(提前会在邮箱中发邮件让我们填写简历)另外第二天带自己的作品去给领导看(HR人不错的)面试过程大概持续那么一个小时左右,会详细询问你的工作能力,人品、工作态度问题等等,会考察你这个人的具体水品怎么样,目前所在的杂志社开始转向电子杂志方面和新媒体的交互设计,针对IPAD和IPHONE制作相应的电子刊物,具体薪资4000左右吧,第一个月是适用期。不过现在我刚完成公司安排下来的任务,(就是制作下iPAD或者其他种类的杂志)目前我也在等待面试结果,耐心等待吧。
‘肆’ 想去国家地理上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这个不是什么人想进就进的。
条件:1、你得有熟人,即门路
2、你的地理知识必须扎实!
3.得等到他招人的时候,还有靠你运气面试过不过关
‘伍’ 地理科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是否能应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可以应聘什么职务,具体能做什么工作呢
去气象台碰碰运气
‘陆’ 很想知道把地理学好了能做什么工作
学习了地理,至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了解了一大半了对吧。高中地理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除了专业性相关性强的地震,测绘,城乡规划,气候,科研,海洋地理等之外。还有导游,外贸调研,教师,国土公务,教研,海洋开发,建筑工程,水资源勘探,交通运输。再或者,回村搞地域特色农林鱼牧人与自然完美契合,有一个自己打理的生态可持续循环发展小家,再加上产业链延升,农家庄园,餐饮管理,旅游开发,乡土气息浓厚的教材素材积累出版,闲的时候不忘学点音乐,养少少的鸡鸭狗,靠自己的专业养活自己。地理师不是风水佬,什么择日选址这些笑笑就好,别人很好,我也不差,天地人安好。至于工资,这辈子一夜暴富是不抱希望的了,空的时候穷游祖国大好山河你看咋样?用地理老师教你的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岩浆轮回转的心态,一日两人三餐四季,春夏秋冬,丰衣足食,知足常乐,简单不伟大。喜欢的时候,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地球自西向东公转了几亿年也没见背叛过自己没有尽头的前进方向。如果正在看这些文字的你,还未成年,那请倍加努力学好地理,其它的也别落下。如果你已经活了两个太阳磁爆产生期(平均11年一次),那么就请在自己人生运转的轨道上,芬芳四时,划出天际,由昏而晨,始终如一。(地球人都知道太阳不会打西边出来)😜。……来自小天狼星(新手中学地理教师)
‘柒’ 《国家地理杂志》薪资待遇怎么样
个人认为薪资待遇很好,因为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
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着名的橡树叶饰纹。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着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
‘捌’ 中国国家地理
一、《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期刊,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称号。
[编辑本段]二、《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史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编辑本段]三、《中国国家地理》发展思路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这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杂志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
内容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着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真实
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
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7年月发行量约为1万册。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现名,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这一思路还大有进一步具体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内容都要经过被关注、认知和解读,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受众所认识和接受。而受众会注意什么又受到他们既有认识的影响。媒体传递的内容如果既可以归属到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同时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受众的既有认识是诸多观念的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常识是他们构建自己观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实常识原本就是既为公众普遍知晓,又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
‘玖’ 未来我想进入国家地理现在该怎么做
《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杂志每年发行12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该刊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2013年10月,《国家地理》迎来了创刊125周年纪念,10月号为特别纪念号。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于1888年10月,它由美国的一家非盈利科学教育组织--"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创办。
国家地理杂志近千分之一的选片率虽然显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记者在这里诞生,而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标准。
在大多数读者眼中,国家地理杂志意味着权威、科学性、准官方,它更像是一本网络全书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2015年11月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旗下的21世纪福克斯公司宣布收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意味该学会旗下《国家地理杂志》将易主,收购之后便对其进行大规模裁员。
‘拾’ 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能到处旅游么
可以到居住地的外文书籍城市或邮政联系咨询的,的地方,看看有没有卖的杂志。另本“中国国家地理”也不错,邮发代号2-806,每册20元,240元每年的订阅价格。杂志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与资源研究所,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国家邮政局窗口和交付部门就可以办理订阅手续,为客户提供居住,当您订阅(如:厦门市中山路202室,25号)确切的地址,联系电话,姓名。国家邮报公司电话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