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干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2. 中国历史地理的介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人民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不断地改造周围的自然界,使中国的地理环境在全新世以来约1万年的时间里起了很大的变化。
3.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这门课属于自然科学类吗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这门课属于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因此,中国历史地理概况这门课属于自然科学类。
4.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怎么样
第一节当代历史地理学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第三节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第一节三四千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第二节三四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第三章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一节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二节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第三节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 第一节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 第三节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 第五章海岸线的变迁 第一节辽东湾海岸 第二节渤海湾海岸 第三节苏北海岸 第四节长江口海岸 第五节杭州湾海岸 第六章沙漠的变迁 第一节我国东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沙漠的形成和变迁 第二节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的变迁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的变迁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及其周边民族 第二节先秦时期华夏诸国的疆域 第三节秦汉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和变迁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疆界的变迁 第五节隋唐统一帝国疆域的形成 第六节宋辽金时期各分裂政权的疆域 第七节元代的疆域 第八节明时期中国疆域 第九节清帝国疆域的形成--中华帝国最终疆域的形成 第十节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国土的沦丧 第八章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一节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 第二节郡县制的确立 第三节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与解体 第四节道路制度的出现与演变 第五节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九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第一节战国至两汉时期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节宋辽金元时期 第五节明清民国时期 第十章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 第一节我国北部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我国古代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 第一节丝棉织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二节雕版印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三节造纸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四节陶瓷业的地理分布及共变迁 第五节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十二章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城市和交通 第二节秦汉时期全国交通--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城市交通路线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城市体系的重建与发展 第五节宋辽金时期城市重心的南移与商业市镇的出现 第六节域外交通的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 第一节文化重心区的分布、转移与政治、经济关系 第二节方言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的地理背景 第三节社会人群的地域差异
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中国的历史地理的发展
中国的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曾长期局限于研究历史人文地理和沿革地理。这是由于古代有资源收集资料的人主要是官府和封建制度下的支持者或由封建政府所派出的官员或专业人士。再者,纵观各个朝代的历史地理学家,始终不能摆脱传统士大夫的“痛心于一个朝代的灭亡或衰落,而立志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的一种情结。所以他们比较重视各个朝代各地区的城池,山川,道路,渡口,人口,军队,士兵,商业和农业等对封建君主有用的资料。
自东汉班固于公元1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起,以至《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和《大清一统志》都属于官修的沿革地理。至于私修的有公元3世纪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唐朝时洪亮吉的《东晋疆域志》和《十六国疆域志》。自宋朝起沿革地理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始后又有宋朝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明末清初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清末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一些其他书籍也有地理资料,包括明朝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6. 中国的地理概况包括自然人文经济
地理概况: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7.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疆域和政区的基本特征
疆域:意指领土的范围或面积。例如,我国疆域辽阔。《荀子·君道》:“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政区:即行政区划,指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政区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政区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
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干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8.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
多元化,源远流长
9.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政区
(一)注意从秦统一到清干隆年间的疆域状况,建立疆域变动的概念,区别目前国际法意义上的疆域观念与历史的疆域观念。
(二)中国古代政区存在二级制与三级制度的交替情况,可重点了解清代的地方政区情况。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元朝是一个转折点。
二、民族、人口
(一)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的融合与演化状况,注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
(二)人口的变迁。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前列。南北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历史上的几次人口的迁徙,注意在人口迁徙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的交融。
三、地形、地貌
这本分内容中学已经学过,可以思考多元地形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四、气候 注意古代曾经有过温度与湿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