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查找有关于甲骨文、金文、楷书、行书的资料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 , 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 。 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 , 不断出现专家 ,如吴大?《 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 古籀拾遗 》、《 古籀馀论》、《名原》等,皆有创见, 突过前人 。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http://bk..com/view/24912.htm
http://bk..com/view/8170.htm
http://bk..com/view/40740.htm
2. 中国书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 是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国粹之一, 它是汉文化中以特有艺术形式来表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 从创作到欣赏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环境为书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如纸、毛笔, 自然景观反射等) , 人文地理环境为书法提供了精神基础(文字符号、情趣、审美观、气氛等)。中国地理环境的客观存在及其时间和空间分异是中国书法产生、发展变化和地区分异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目前, 国内从文化艺术、审美、历史学等角度研究书法成绩斐然, 但全面, 系统地对中国书法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研讨尚属空白。
1.人文环境中特有的汉字与毛笔决定了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书法, 是指以文字(严格地说是汉字) 作为有序的书写对象的艺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世界各国都有自已的文字和书写技巧, 因而也应该都有自已的“书法”, 但唯独中国书法能成为一门艺术,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中国汉字与毛笔因素的特殊性决定的。
书法家的创作过程是文字—书写—书法的一个动态过程, 把时间的连续凝冻为空间的共存, 供社会欣赏。但是书法家只能创造书法, 而不能创造文字, 更不能离开文字。
汉字的形体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刀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 铸于钟鼎器物之上的周代金文,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的春秋时代的文字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线条繁复纷杂的自然描摹演变为线条化的符号, 从字形的不定型不统一发展为定型化、规范化。秦朝“书同文”结束了线条勾勒的古汉字阶段, 朝着笔画组合于方块空间之内的汉字的阶段发展, 先后发展出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发展到楷书已经基本定型。虽然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扬弃了篆书的象形质素或象形精神, 但是这种象形化的意境是存在的。宗白华先生说过: “中国字, 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 这一点就有艺术性。”[1 ]
阿诺德·豪泽尔曾说过, “世界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 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2 ]从传统书论对“书”的阐述看, “中国书法无疑担负着社会表义的交际功能, 因为作为视觉艺术系统的书法, 和作为语言视觉符号系统的文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亲缘的血肉联系。”[3 ]
如果说中国人文环境中特有的汉字因素是形成书法艺术的基础的话, 那么笔则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不可缺少的又一人文环境条件, 这里所说的笔是指毛笔, 中国书法也是仅指毛笔书法而言的。中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德。毛笔对书写过程中的动作的变化, 力量的轻重有高度敏感性, 哪怕是一点点动作的不同和力量的微妙变化, 落在纸上的墨象便有不同, 在用笔的快慢节奏、线条和粗细变化, 墨象的枯湿浓淡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而西欧诸国则不同, 他们的笔是以削尖的鹅毛管做成的, 后来普遍采用钢笔。这些都不是软性笔, 功能无法与毛笔相比。正因为如此, 美学家、鉴赏家, 都把毛笔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尤其是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子恺先生说: “中国的民族精神, 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 ”[4 ]宗白华先生指出: “中国的毛笔灵巧得很。这个工具, 对于中国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发展来说, 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5 ]书法艺术的发展正是在汉字与笔的相互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2.地理位置的闭塞性是中国书法封闭性、稳定性的基础。
这里所指的封闭性主要是指书法是在中国土生土长, 很少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古代中国环境位置的影响, 在中国这门古老的书法艺术主要对紧邻的韩国、日本产生影响。稳定性指的是在书法风格,审美观的单一不变性上。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 难以横渡的太平洋在相当长的时期构成了中国人走向外部世界的障碍; 北有寒冷干燥的辽阔荒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滕格里沙漠等; 西南面和南面有举世罕见的崇山峻岭和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这种高度封闭、海陆难渡的环境位置, 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使得中国人的主体始终被束缚在这块精耕细作的土地上, 单调、守旧、程序化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文化精神和民族的审美意识。纵观中国古代人类学史、思想史的发展, 取得决定地位的乃是孔孟之道、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国的书法正是在这种崇尚“中和”的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审美意识形态指导下稳步发展的。中国书法史“中和”的审美风格贯穿始终, 虽有个别标新立异, 试图突破这种格局的书家, 但毕竟只是凤毛麟角。这种崇尚“中庸”之道的单一和谐美, 还可以从历代名家对书法的评论中得以印证。明代项穆在专着《书法雅言》中指出:“会于中和, 斯为美善。中也者, 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 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 和亦不可斋中, 如礼节乐和, 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 乐纯乎和则谣矣, 所以礼尚从容不迫, 乐戒奇伦而和。”[6 ]在这时期, 即便有外来文化克服地理位置上的阻隔由西域或海上传入, 但能量多被消耗, 长途跋涉到遥远的内地已是“强弩之末”, 或直接被华夏文明兼容消纳。
3.自然环境南北差异导致了中国书法风格南北迥然
在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书法艺术达到高度繁荣时期, 各种书体均已出现, 而这一时期, 因地域之分而造成文化色彩的差异是最为明显的, 对这一时期书艺的南北二大派系作系统而周密地研究、考辨的是清代的阮元。对此, 他写下了《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帖论》。“南派乃江右风流, 放妍妙,长于启牍, 减笔至不可识……, 北派则是中原古法, 拘谨拙陋, 长于碑榜。……两派判若江河, 南北世族不相通习。”[7 ]梁启超从“精神的文明与地理关系”立论, 评论了南北地域对民俗风情以及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 提出了: 北俊南, 北肃南舒, 北强南秀, 北南华的三大比较。[8 ]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概括出南北两方的书风特征: 北方尚“壮美”, 以碑取胜。总体风格是粗犷质朴, 天姿纵横, 不修边幅而自有情趣。用笔则是多见方峻。如之刀痕毕露, 更有峭厉之感。南方尚“优美”即阴柔之美, 以帖取胜, 总体风貌是宁静秀雅, 含蓄隽永, 柔美如鸟散萍开, 柳舒花放。用笔以圆笔为主, 讲求: 行于简易闲澹之中, 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决定社会发展程度, 因而也是决定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力量。生产力的三要素与地理环境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 或深或浅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是人类从事社会生产须臾不可脱离的空间和物质——能量前提, 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 经常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造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区域类型, 对于书法艺术的影响亦不例外。
中国北方的自然景观以粗犷、峻厚、雄伟见长, 翻开地图, 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文明的中心东临大海,北接戈壁, 沙漠、干旱草原和西伯利亚森林与寒原, 南面、西面为迤逶丛林, 以及金沙江、怒江和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等天然屏障, 构成了绝好的封闭系统, 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北方书家死守中原古法, 拒不接受四周文化的影响, 唯我独尊。本区内部平原广阔地貌发育广泛。经流水切割和块体运动, 形成了塬、梁、峁、沟等形态。给人一种近于原始的美感。植被生长不够茂密, 冬春季自然景观比较萧条, 显示出其粗犷、豪放、雄伟的风采。山川深厚, 一些大山海拔都在2000 米以上, 书法家们的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自然界对其书风的形成无疑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法国思想家让·博丹认为地理环境的差别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生理、心理特征, 进而对文化风格产生影响。当然对书法家质朴、雄壮、粗犷书风的形成, 有着极大的影响, 用笔也纯以特别能表现其性情的方笔居多。
而我国南方书法群体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这里气侯温暖湿润, 以“水乡泽国”为特色,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以及各种常绿花革与灌木丛, 覆盖率高, 出体轮廓柔和优美, 湖泊众多。正是这灵出秀水的江南陶冶了文人的心灵。加之玄学的兴起, 崇尚风浪倜傥, 登山临水而放达不羁, 造就了王羲之为代表的江南书风。
3. 为什么优墨书法的国标楷体这么火
让孩子学书法,是很好的开端,古话说字如其人,虽说优墨书法的国际楷书很火,但我不知道是否如传闻中的那样好,我平常练字都是用的古帖,像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这可是公认的天下第一楷书,既可以用毛笔去临摹也可以用硬笔。我国当代欧体第一人田英章老师就说过,如果古代的书法大家写十成的字和他写十成的字相比,他也只能到达古代书法大家们的三四成,所以我建议先去学习古代的作品,找一个好老师,认真学,就能让自己孩子的字迹和其他孩子庸俗的字迹区分开来,然后脱颖而出,孩子的字会一点也不比优墨书法的国际楷体差,或许比他们还强。最后我说千万别忘记了中国古代的书法文化,创作不易,希望大家能采纳。谢谢!
4. 楷书,冬景,杜甫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唐诗从诞生以来,便被历朝历代文人推崇,并逐步成为各个朝代教育学童学习唐诗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国小学课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诗人、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都对杜甫的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进行过分析研究,并做出过很精辟的注解。出于对它的情有独衷,我从少时第一次背诵它时,便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谨对这首唐诗做添足赏析,玩味之意尽在不言中。
我们先从整体上纵观全诗,是由两句相映成趣的宽对(对联的一种形式)组成。全诗二十八个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含义。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着名的《绝句》。
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分简单明了。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
这里诗人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个”字。“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发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多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树,丈余外都犹如一层绿雾漫卷在树冠上,由于细柳条的浅棕色里泛出一丝青绿色,柳条开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状态,变得柔软起来。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 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描写早春天空的这种定义,也影响到了这个时期和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着名日本演歌《北国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汉字便是“青空”两个字。
这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既没有蓝色的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它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在西方油画色彩学里,有一种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红、翠绿、蓝三种原色光,同原色光双双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黄、青、紫红三种间色光。在色相图标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时,无法完全掩盖其它“正”色。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
诗人用“色”的感觉在这里犹显考究。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种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表面的十四个字,表述了十四种事物。但是,诗人在这首二句里,已经隐藏了递进的豪情,用一个“青”字来承上启下,通过这透亮的青色,让读者看到下阕里,诗人更难述怀的心情。
如果说诗人在上阕里,只是单单描写了景致,在下阕里,诗人便更借景述怀,以物寓情了。
《绝句》下阕的首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首先给读者的视线确立了一个画框——“窗”。中国古典建筑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设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四处,都在山西;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正是由于在山西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并数次古建筑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在该书中,有关“窗”的图样多达一卷,而这些图样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些可以看到。诗人先给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场景——既然已经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青天”,那么就不应让我们看完整一个视角。这里,诗人用“含”字,便隐含掉很多视觉上多余的景色,就象给我们一个相机的取景器,我们便在一个“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远山。
“西岭”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岭雪山”。为什么诗人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吗?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经在中国开始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并达到鼎盛时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时。那时的人们思想意识形态中,除了东方传统儒教的熏陶外,已经开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响。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西方代表着死亡,东方代表着生机。佛教把人的死称为涅盘,是入西方极乐世界。儒教是劝人讲礼,讲一切生机的观念。作为诗人的杜甫,在写这首绝句时,已经辞掉官职,在归浣花溪的路上。那时,杜甫已经隐约看到了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不得志,难酬志愿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而此刻,这“窗”所遮挡的视线,可以任由读者去想象。“西岭”山脉恰倒好处地被诗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来,使我们的视线随着诗人的画笔,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绵延横亘的“西岭”雪线,到近出的抽丝“翠柳”。这时,诗人的视线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门外的江边上另一番景色。
全诗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下子将读者的眼球,从远景又拉回中远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诗人描写了“窗”内的景致,那么末句一开始就点出“门”这个角度,便已经将视线里的景致,化为一种心情的盼望。窗内有景,在这个景致中,有院落,也有柴门,透过柴门而现门外江面上停泊蓄势待发船,已经很明确地点明诗人将人生路比作万里行舟的精辟论断。这就是中国画中,景中借景,画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国画中山水画时常将主景的绘画中,在画“眼”这样的位置,画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这样一些点睛之处,而这样的点睛之处反而有别于泼墨渲染这样的大写意。往往于细微处更见细微,而这幅画的主题,大部分便出于此。中国人的含蓄,诗人与画家在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上的笔调,从这些大道相通的艺术观点上,都体现了出来。
若是将“门”外的景色当作“窗”景的画中画,是递进的景致。那么二字“泊”字与三句中颈字的“含”却有不同的意义。“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总要行舟,是泊总要有航的开始,所以,一个“泊”字给读者以将行的动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盖的意思。这是一种静的状态,静止千年的雪,是诗人一生的清白与孤独。诗人用“含雪”来表明他暮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用“泊船”来抒发自己归家心切,报国心志的感触。
“东吴”作为泛指一个地区的名词,和上句中“西岭”的山脉名词相对,给人以时空感。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四岁时写成的,诗人在这年正月三日辞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时,杜甫一生中最后一个官职也辞掉了,但诗人抑郁寡欢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时,也不自禁开始心中萌发感慨。从“东吴之船”将行的人生万里路,到“西岭之雪”未泯的心愿千年志。诗人借景把动与静的两种现实状态和自己人生的两种境地给读者充分展露了出来。
在下阕的两句诗文中,诗人描写了两处景“窗”、“门”,两种状态“含”、“泊”,两个地理位置“西岭”、“东吴”,两种物质“雪”、“船”。这十四个景物,却远比上阕的单纯写景,更加清晰地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大家,作为与诗仙李白齐名的唐代诗圣,其晚年五十多岁后才有大量的诗词问世,这首诗作为其晚年作品,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华作品之一。
杜甫一生,从出生伊始,武则天驾崩归天,唐代进入末代战乱时期,到诗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乱”。经年的人生磨难,使杜甫看尽人间离苦,红尘悲情。此时的文学史上唐诗,由于有李白、杜甫的在世,进入了盛唐诗时代。
这段时期,诗仙与诗圣用大量的诗歌从三个方面开始记录了盛唐时期人文、政治、社会等史诗。第一、抒写拯物济世的理想抱负;第二、批判现实黑暗;第三、歌咏自然山水。李白的诗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传统。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风格飘逸奔放。而杜甫的诗继承了《诗经》以来的写实传统,直面现实人生,内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性变化。
5. 书法初学者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绝大多数人和我都认为初学者要以楷书为基础,但也有人认为应从隶书学起。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会走弯路的。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不管是谁的字帖都不会让人觉得简单,如果有谁的比较简单,恐怕早已经是书法初始练习唯一的了。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颜、欧、柳、赵都可以,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写毛笔书法时要用的东西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练好毛笔字,选正确毛笔是最关键的。
要选择具有性能好的毛笔,使用起来运转自如,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点,就是我们常说毛笔的“尖、齐、圆、健”四德。
毛笔的种类很多,一般写字的笔,大致分软性、硬性、中性三类。软性的笔,有羊毫、鸡毫等。硬性的笔,有紫毫(兔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软不硬)的笔称“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两种。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毫笔,运笔无需多少技法比较省事,因为笔会帮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一旦拿起羊毫笔来顿感寸步难行。相反,如果你初学时即用羊毫笔来练字,虽说开始时难度大一些,必须用提按换锋的方法才能写出合格的笔画来,但也因此而学会了使用软毫笔的方法,随着联系时间的增加,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应用自如。这时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笔来写,会感到轻松好使。
古人对于笔的使用也有很多经验之谈。认为初学时不易买很好很昂贵的笔,而主张使用劣笔,因为你如能用劣笔写出好的字来,用好笔就会更称手,写的更好。相反,如果一上来就用很好的笔,一辈子就只会使用好笔,一旦遇到差一点的笔就写不好字了。当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笔来练字,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会增加难度。初唐大书家欧阳询就有“不择纸笔,皆得如志”的记载,备受同时代的虞世南的称道。
另外,从经济角度来说,正宗的狼毫笔很贵,好的“大兰竹”要卖一两百元一支,而普通的羊毫笔只要两三元,稍好一点的五六元一只足矣。而且狼毫笔因为笔毫硬,容易磨损,使用时间不长,而羊毫笔软且经久耐用。初学者还是买一只羊毫笔经济实惠。
在买笔之前还要了解一下毛笔的型号。毛笔因型制的不同又分小楷、中楷、大楷,再大就是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由于各个笔厂的名称、牌号的不同,大小也各不相同。初学者可以买一支长锋羊毫笔,笔锋长度在四五厘米左右,直径在一厘米左右,这样的毛笔可以写七厘米见方的大楷字。对于刚学毛笔字的人来说比较合适。
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兼毫”的湖笔。因为兼毫的湖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我说一下为什么不使用”羊毫“和”狼豪“,因为前者很软不易于掌握,后者很硬适合画写意。
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笔锋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反之,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
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选择方法:
1.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采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2.齐:笔头润开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指笔尖用水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才能“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难检查这一点。
3.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4.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就是指笔腰的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写进来坚挺峻拔。关于这一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
第二就是墨,目前来说用“一得阁”产的墨就很不错,方便经济。
第三是纸,初学者可用毛边纸等较便宜的纸,练到一定程度或经济条件好的也可以用宣纸。
第四是砚,放置墨汁的砚台,以利于润笔写字。用墨块去研墨,现在大部分的人是不用的,只有个别特殊需求的人才用砚台磨墨。
练字的一般步骤
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汉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毛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创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写出一手与字帖接近的字,你练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练字姿势:
练字应注意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我不在北京,不知道在北京海淀区有什么可以学书法的地方,我只知道北京有个010画室比较有名,但不知道有没有教书法,你可以打听一下。
6. 禾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是怎样的
禾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如下图所示:
禾一般做名词使用:
1,本义,名词:粟的植株,谷类植物的统称,结穗的谷类作物的总称。组词如:禾稼,禾谷,禾粟 ,禾畴,禾颖,禾绢,禾,禾稿,禾菽,禾卉。
2,名词,特指初生没有吐穗的水稻。组词如:禾场,禾秆,禾苗,稻禾,禾把,禾米,禾头生耳。
(6)中国地理楷书怎么写扩展阅读
文言版《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白话版《说文解字》:禾,嘉谷。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孰,处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所以称它为禾(和)。禾,属木,因此它的地理木旺而生,金旺而死。
组词解释:
1,禾头生耳,读音为hé tóu shēng ěr,禾头:农作物的顶端;耳:耳状物,指谷物经雨而长出的芽。庄稼顶部出芽,那么这种庄稼也就报废了。此为灾年的征兆。唐·杜甫《秋雨叹》:“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意思是庄稼顶部出芽,稻谷也黑了,农夫和田妇都没有了消息。
2,禾粟,读音hé sù,汉语词汇,解释为谷粟。《左传·襄公三十年》:“聚禾粟,缮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抚其民。”意思是他们积聚粮食,修理城郭,靠了这两条而不安抚百姓。
3,禾田,读音为hé tián,是汉语词语,解释为稻田。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这些日子街市上泥鳅落禾田,乱成一片。”
4,禾黍,读音为hé shǔ,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由草料的恐慌,发生了刍秣的栽培;由刍秣的栽培,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
5,禾秧,读音为hé yāng,稻的秧苗。许地山 《蜜蜂和农人》:“禾秧要水养,各人还为踏车忙。”
7. “中国”二字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写法是什么样子的呢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分别网络一下‘’中“”国‘’两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8. 请分别写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产生时间和历史
甲骨文 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9. 中国的文字演变过程是什么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1、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着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
它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着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4、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7、大小篆
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8、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9、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10、草书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草书种类繁多,初学者不宜学。
11、行书
行书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