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上五带如何划分,各带气候特征是什么
地球上五带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世界上气候带的分布是非常有规律的,它们的排列与纬线平行,而且南北半球对称。
1、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带是热带;
2、位于南、北纬66°34到南、北极之间的地带是寒带,北半球的叫北寒带,南半球的叫南寒带;
3、位于南、北纬2326'~66°34之间的地带是温带,北半球的叫北温带,南半球的叫南温带。
把世界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是最基本的划分方法,说明: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对气候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就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五带的划分只能说明世界各地冷热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球上有水、陆分布的差异,地形高低的不同,地面植物状况也不一样,所以,世界上的气候是千变万化的,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就是在同一个气候带中各地的气候也不会都是一样的。
(1)地理如何分温带寒带扩展阅读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南北跨纬度46°52’,占全球总面积39.8%。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
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所以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
2、温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
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着,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3、寒带: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小,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2326',且有负值出现。
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着。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
所以这一地带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带,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无春、秋之别。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
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
(1)地理如何分温带寒带扩展阅读来源:网络-五带
‘贰’ 怎样用经纬度划分地理的热带、温带与寒带
由于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内,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地
球表面时,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角不同、由低纬向两极方向,太阳高
度角逐渐变小,地面获得的光热也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
人们根据各地的光照情况和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
带。即把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划为热带;有极昼、极
夜现象,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划分为寒带;把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
夜现象,获得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的地区划分为温带。
五带划分的纬度界线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为寒带;南、北半球的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为温带。
‘叁’ 地理上是如何划分热带,温带和寒带的
五带的划分带是个天文气温带。所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
各带的特征
热带
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温带
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与南北纬66°34’之间。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
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寒带
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五带的成因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的铅垂线有23°26’的倾斜,而且倾斜方向不变,因而导致太阳直射点徘徊于南北纬23°26’之间。这样,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在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另一方面,产生了气温高低变化,使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是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小的结果,最后形成了地球五带。
‘肆’ 地理中寒带和温带 的划分
以极圈63°33’为分界线,向两极的为寒带,靠近赤道的至23°26‘为温带
具体如下:23°26’N-23°26‘S热带
23°26’N-66°33‘北温带
66°33’-90°N北寒带
23°26‘S-66°33’南温带
66°33‘-90°S南寒带
‘伍’ 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
热带、温带、寒带是根据地球的纬度线进行划分的,北纬23.5°到南纬23.5°为热带,北(南)纬23.5°到北(南)纬66.5°为温带,北(南)纬66.5°到北(南)极为寒带。
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具体划分:
1、热带: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南北跨纬度46°5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
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所以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
2、温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
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着,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3、寒带: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低,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23°26′,且有负值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着。
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所以这一地带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带,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无春、秋之别。
‘陆’ 怎样用经纬度划分地理的热带,温带与寒带
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纬23°26′之间);
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南纬23°26′~南纬66°34'之间);
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南纬66°34'~南极点之间);
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北纬23°26′~北纬66°34'之间);
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北纬66°34'~北极点之间)。
‘柒’ 地理的五带划分是什么
地球五带的划分、特征和成因
(1)地球五带
地球上的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的总称.
五带是个天文气温带.所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
(2)各带的特征
热带: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之间,跨纬度46°52′,占地表面积的39.8%.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温带: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26′与南北纬66°34′之间.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
寒带: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到90°之间.南北寒带各跨纬度23°26′,二者合占地表面积的8.3%.太阳高度角小,终年无夏.有极昼极夜现象,其持续时间在极圈为一日,在两极为半年.
(3)五带的成因
‘捌’ 地球上的五带是怎么划分的
关于气候带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是随着气候学的发展历史而不断演进的。最早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上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等五个气候带。它是完全按照天文因素,即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也就是根据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因此,这种分法通常称之为天文气候带。但它的名称是气候名称,可见天文五带是气候带的基础。另外,以回归线和极圈四条纬线划分的五带,都是一定的纬度地带,所以又可以说五带是纬度带。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地球上唯一阳光能够直射的地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
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小,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天文气候带没有考虑下垫面的性质和大气环流与洋流的热量输送,显然是不妥当的。而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这叫温度带。早在1879年苏潘就提出以年平均气温20℃和最热月10℃等温线划分三个气候带。1953年发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分为五个气候带,即A热带,B干带,C温暖带,D冷温带和E极地带。以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的界线,比起天文气候带的划分来,前进了一步
‘玖’ 在地理上热带温带寒带怎么区分
0°到南北纬23.5°为热带,南北纬23.5°到南北纬66.5°为温带,南北纬66.5°到南北纬90°为寒带,而亚热带是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拾’ 5个温度带怎么划分的
23°26′ N(北回归线)到23°26′ S(南回归线)为热带
北纬(南纬)23°26′到北纬(南纬)66°34′(北极圈、南极圈)为南 北温带
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 北寒带。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