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中国的下列哪个地理位置考古工作

中国的下列哪个地理位置考古工作

发布时间:2022-05-20 03:16:12

1. 考古发掘的考古发掘

欧洲从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考古发掘方法的改进,考古发掘管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考古学者明确了发掘的目的不在于挖宝,而在于重视人类以往的历史。在发掘中,除采集全部遗物并注意地层关系外,还开始做好各种记录、整理资料和及时发表发掘报告等工作;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考古发掘法规,使考古发掘管理工作日益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中、小国家,尤其是那些文明古老的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受掠夺,制定法律,建立机构,对考古发掘实行统一的管理。在考古发掘管理上,很多国家都有一条共同的规定,即考古发掘都必须经中央政府的主管机构同意或批准,并接受其监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帝国主义国家的探险队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进行了掠夺性的考古挖掘,使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国外。中国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考古发掘管理工作,也产生于这个时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下设审核科,管理考古发掘。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古物保存法》以及193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的《采掘古物规则》,都对考古发掘的审批等作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文化部设立了文物局,管理全国考古发掘工作。1950年 5月,政务院颁发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规定:任何团体或个人,“在未得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前,不得擅自进行发掘”。同时对发掘申请、发掘工作和出土文物的保管等也作了相应的规定,把考古调查发掘的工作置于法令监督之下。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对考古发掘作了相应的规定。1964年 8月29日,国务院批准《古遗址、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管理办法》,对考古发掘的方针、要求以及申请、审批、出土文物的处理等,作了较全面的规定。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为考古发掘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83年,文化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1984年,又颁发了《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同年,国家文物局对考古发掘的团体单位和考古发掘项目、个人领队的资格进行了审定。这些规定和措施把考古发掘的管理建立在法律和科学的基础之上。 中国考古发掘管理的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埋藏在地下的文物非常丰富。地下文物的发掘既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又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手段,同时涉及到基本建设的选厂选线以及城市建设和农业建设。因此,考古发掘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必须把是否有利于文物保护作为根本的立足点。考古发掘发现的遗迹和出土的遗物是不能再生产的,一旦破坏就无法补救,这些遗迹和遗物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是考古发掘管理应首先考虑的。对于发掘后文物难以保护的,又不是因基本建设工程急需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尤其是那些大型的宫殿基址和大、中型古墓葬,都不要进行发掘,应加强勘察工作,确保重点区域不受破坏。因此,考古发掘管理有很强的政策性。②要把配合以经济建设为主的考古发掘作为长期的战略方针。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随时随地都有文物发现,40年来很多重要文物都是在配合经济建设中发现的。所以必须贯彻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方针,做好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确定发掘重点,严格控制发掘项目,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古代的很多文物对于沙漠化的变迁、陆地的形成、江河水文的变化、地震预报和海上交通的研究等有密切关联,对国民经济有直接作用,在配合经济建设进行考古发掘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考古发掘管理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现实性。③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和提高。要把保证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作为考古发掘应有的课题,保证重点,目的性要明确,反对单纯“挖宝”思想。考古发掘又是获取科学资料的重要手段,对一个遗存的发掘,只能是一次性的,不能重复进行。因此,发掘必须尽可能客观地、完整地、系统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貌,保证它的科学性,反对草率从事的工作作风。考古发掘从项目的确定、人员配备、经费预算直到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发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计划以及完善的组织工作和实施方案。考古发掘项目强调领队负责,领队对该项目的科学性负主要责任。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均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占据。考古专业人员有及时、准确、全面发表所获科学资料的义务。因此,考古发掘管理本身要求它应该有较高的科学性。

2. 中国考古第一个在哪

中国考古第一个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该文化与华夏族(汉族前身)有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五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陕西省为最多,达2040处,占总量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其它依次是甘肃1040处,山西1000处,河南1000处。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3. 在学习考古知识的时候免不了接触各种地理位置。例如各地区发现的墓葬,遗址等,很多都是某某省某某县。或者

考古学中的空间观点

古代人类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即为当时的现实空间,经由生态环境变化及人为方式的环境改变,其生存空间已经不是简单的空间结构。考古学主要目的是在于根据古代人类的遗物和遗迹,来建立古代文化的年代、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背景,解释与补齐文化发展的历程。这些用来研究的遗物和遗迹,大都是被埋在地下成为遗址,必须通过有系统的调查和发掘方法,并配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这些经过长时间被遗忘的人类智慧,能加以揭露与拼凑出较接近完整的真实面貌。

何谓空间?

空间的定义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诠释都会有所不同。法国地理学家J.Gottman认为地理空间的范围应包括人类为了生存所利用的空间,即人类可达到的空间。空间组织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概念体系,包含空间结构(spatialstructure)与空间过程(spatialprocess)。

空间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型结构:一为水平空间,另一为垂直空间。空间结构会随政治、经济、交通、科技及自然环境有所改变。空间结构乃由过去及现在的人、物之交流而生成的,并不停的在变动,由此反映出人类的决策,无论是个人或群体的,强迫还是自愿的,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状态下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简单来说,考古发掘的地层叠压关系,自上至下就是垂直空间,有时间早晚的层递从属关系。从同一地层面的情形来看,就是水平空间,可了解空间分布、类型及彼此间的关系等等。另外,DavidHarvey提供空间结构中三种关系,一种为系列关系(seriesrelation),即A型演变至A1型的关系;第二种为平行关系(parallelrelation),即A型同时发展至A1、A2型的关系;第三种为回馈关系(feedbackrelation),即A型发展过程中的循环关系(如图)。这好比是考古类型学的器物演变关系的情形,对此我们可以从空间结构的研究中,能够对考古学的器物类型研究更清楚了解与掌握其基本原则。

DavidHarvey的空间结构三种关系示意图

空间结构并非只是单纯静止的一个空间组织,透过组织间的活动与进行,产生空间过程。空间过程以移动(movement)及流动(flow)方式负责及运作起组织的各种任务及目的,使人类居住的空间有联络性,使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间,能不断发生接触,并发挥各自的影响。其中交通动线把人与人、聚落与聚落,或是城市与城市等空间组织架构起来,成为统一健全的沟通传播体系。在聚落考古学、考古文化或是产业考古(如陶瓷窑业、丝织行业、铸造业等等)中,都能从空间过程之移动及流动的情形,来加以研究及了解其背景与彼此间的关系。空间分布(spatialdistribution),即是一个既定地区内的一切区位类型,表示每一特殊事物或是一些不同特征的相互关系。这些空间分布集结不同的空间组织,经严密的界定与分类,赋予特殊含意的地区,将其扩大成为所谓的区域(region)概念。苏秉琦先生所提出的“区系类型”方法论,即与地理学的空间、区域概念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考古学的空间概念

“空间固然是社会的建构,但社会也是空间的建构。”(Cregory,l970)

人及由人类活动和事物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与环境,不可或缺的成为一个整体空间关系。我们可以从四个问题来建立:(1)自然空间是如何建构起来的?(2)人类是如何经由空间而联系起来的?(3)人是如何在空间内组织其社会的?(4)空间概念及其利用是如何改变的。诚如艾森施塔特(1949)认为:“每一种社会结构都分别侧重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方面(或点),……社会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趋向,它们确定的秩序和延续,都集中到一定的社会结构的最终价值上。”换句话说,史前的社会空间在结构上,我们能透过考古学与地理学方法来重建或拼凑出材料的价值。考古学(家)注意到空间概念等问题,是在考古学较晚期才发展起来的。1904年中亚的安诺(Anau)遗址即是采用大型探坑的发掘方法,对每一件发现的遗物都标示地层中的纵横位置,清楚明白发现物的分布位置,在整理与绘图后,这些资料成为分析遗址内发现物分布的各种关系之重要证据与讯息。考古发掘工作为了更详细深入地了解遗址,要用科学方法来揭示遗迹和遗物的面貌,基本上大多是运用地层学与类型学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戈登·威利(GordonR.Willey)在《秘鲁维鲁河谷史前聚落形态》(,Peru,1953)中描述秘鲁维鲁河谷中史前遗址在数千年中的形式和分布上的变迁,并将这些变迁与社会文化及历史发展等因素相联结。主要观点是聚落形态反映自然环境、建筑者的工艺技术,以及文化所维持的社会互动和控制的机构。此后,有关聚落形态的研究,即逐渐受到考古学家的重视,而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有关聚落形态的研究。聚落考古的研究可以借自文化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spatialanalysis)方法,作为重建和解释古代社会的工具。其基本论点是聚落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基本需求,其一是最大资源的获取,其二是地点间最小能量消耗的移动,所以任何聚落形态应该是这两个要素交互连作的结果。基于此一观点所发展出来的解释模型,如“中地理论模型(central-placemodels)”或“阶级大小分析(rank-sizeanalysis)”。不过,由于这一分析着重于比较抽象的空间关系,而且其所使用的解释模型,是对西方经济结构所作观察的结果,所以也招致了许多质疑和批评。

考古学家要如何重建史前社会的社会组织?

科林·伦福儒(ColinRenfrew)在其《社会考古学方法》(ApproachestoSocialArchaeology,1984)着作中借由人文地理学家的见解,透过空间组织的概念作为研究史前社会的多种可能性的考古学方法。正如他所说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有利的被认为是一种空间的象征。”因此,考古学家除了考虑“文化(Culture)”想法与“人类(People)”社会的基础探讨外,更应该利用这些论点结合考古材料的分析研究,对于过去思索的类别上能有更高的研究视野。另外,戈登·柴尔德(GordonChilde,1929)在介绍文化的概念时,其本质就像是时空扩散的理论一般。他说:“我们发现遗留下来确定的形式—盆、壶之类,工具,装饰,埋藏地点,房屋形式—时常地一起出现的。如一个有规律性的关联之复杂特性,像我们将必须把其命名为“文化群体”或是“文化”。我们采取一个如此的复合物是我们今天对于物质表现所被赋于人类的,同样的复合物也可能被毫不起眼且易疏忽的蛮荒(化外之地)中让我们给发现到的。在这些案例中,全部具体的移转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由一地到另一地的情形。我们认为自己采用“人的移动”的说法是有理的”。也就是说,人类移动的距离产生空间关系,点与点之间形成的线路,再拓展成区域面的概念,也就更能说明空间的论点。

人种学家大卫·克拉克(DavidClarke,1968)认为:考古学文化集合并不是在时空扩散中,是同一个部落群体、语言或次种族以及这些设下他们自己的不同边界。不过,考古学文化大部分已经拥有人工制品与同种部落组织、语言系统及血缘人口。考古学文化地图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显示真实内部关联性的实体,这实体是不能将其看待成较少真实或重要的,并非等同于历史的、政治的、语言的或种族的实体。考古实物所反映的事实就像那些被传统的分类原则所认定的一样重要,这些实物在整个环境中是同样地真实的、任意的及简单的不同。

小 结

空间观念从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于考古学的研究以来,至今还不到一个世纪,而且发展也是相当缓慢的。也正因为其发展的晚近和缓慢,目前有关空间研究分析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大都是借自其他的学科,如生态学、民族学和地理学等。此外,由于空间对于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考古发现的分布与模式可以反映古代的社会和文化,因此,空间经常是被作为一种研究的手段(如各种型式的聚落形态研究),而不是被当作研究的目的。考古学家在探讨空间的时侯,基本上都是从生态的、经济的或功能的等实际的观点来加以思考。但是,从最近的若干民族考古学研究显示,人类所使用的空间,除了与人类文化中的一些较为实际的层面相关联之外,有时(如某些城市的形式和布局)也是理念或象征的一种表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4. 中国考古第一个以遗址是哪里哪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5. 中国的哪个地理位置考古工作最多

不光文物修复保护的人才缺乏,一线考古人员同样紧缺。省内一位知名考古专家说,近些年,山东重大考古发现不断,成果丰硕。目前已经连续4年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次获得“全国考古六大发现”,高青县陈庄西周古城遗址、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考古发掘获得全国野外考古二等奖。但是,我省考古力量很弱,全省考古力量甚至赶不上河南郑州一个市,赶不上洛阳一个工作队。201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勘探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实际考古发掘约5万平方米,而全所有编制的在职工作人员仅30多人,均摊到每个人头上工作强度非常大。
“目前文物保护最大的难题就是人才不足。”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在会上提出,为弥补专业人才的不足,呼吁已经离退休的文博工作老专家、老技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发挥余热,培养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尽快成长。省外有资质的机构可在我省进行考古发掘。

6. 着名的考古地殷虚位于哪里

河南省安阳市。
安阳,古称殷、邺、相州、彰德府,是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西倚太行山,东连濮阳,北扼邯郸,南依鹤壁、新乡。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十大最古老城市, 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称, 安阳殷墟是中国目前为止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安阳是甲骨文发现地,周易发源地,有殷墟和中国大运河(永济渠)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7. 中国考古文明圣地在什么地方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龙山镇龙山村东北,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因1930年首先在这里发现了着名的龙山文化,发掘工作对中国史前考古与古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享有中国考古圣地之誉,闻名遐迩。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考古学正处于草创期。1921年秋,瑞典人安特生在豫西渑池县仰韶村进行发掘,首先在中国发现了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标志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在1928年以前,中国的考古工作基本上是由外国人进行或者是由外国人倡导的。当时也没有国家学术机构和国家考古机构。1928年6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院长是蔡元培,中国有了最高学术机构。同年10月,历史语言研究所经过大半年的筹备也宣告成立,傅斯年任所长。史语所初设历史、语言、考古三个组,分别由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任主任。1934年又增设第四组——人类学组。史语所的成立,有了国家考古机构。并立即在河南安阳殷墟建立长期发掘的基地。从1928年10月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止,史语所在殷墟共进行了315次发掘。就在史语所成立前夕,吴金鼎发现了城子崖遗址。

城子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吴金鼎,山东安丘人,1901年出生,齐鲁大学毕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27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学习,师从李济。1928年4月,吴金鼎作为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研究生,来山东调查平陵故城,住在济南齐鲁大学。他先抵龙山镇,在自龙山镇东去平陵城途中,发现了城子崖遗址。翌年7月至10月,吴金鼎对城子崖及周围地区共进行了四次调查,先后在城子崖采集到陶片、骨笄和磨光石斧,陶片中有磨光黑陶片,他称作“油光黑陶片”,以前没有见过,他认为是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爆发,殷墟的发掘无法进行,发掘工作就转向了山东。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先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

1930年秋,中研院和山东国民政府共同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由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任主任委员,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任田野工作主任,省方委员王献唐任秘书。同年11月进行了发掘,翌年10月再次发掘,历时共51天,共开探沟约90条,合计发掘面积1900余平方米。中间梁思永由美国回国,参加了1931年的发掘,在发掘中初步运用了考古地层学原理,在中国考古学上最早绘制了地层图。

求仁得仁,城子崖发掘果然发现了和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不久即以其所在地龙山镇命名为龙山文化。一些迹象表明,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体系,有些器物如卜骨、版筑夯土等,可以和殷墟文化作比较。这使他们感到,在东方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地区,发展着构成中国最早期历史文化的“最要紧的成分”。他们认为,如果能查明城子崖黑陶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范围,“中国黎明期的历史就可解决一半了”。至今来看这些说法,竟也未离大谱。

城子崖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中国考古学者首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也是中国考古学最早的比较科学的发掘,发掘后期运用了考古地层学原理,区分了不同的土色土质,绘制了地层图;把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区分为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两期;发现了黑陶文化期和灰陶文化期两座城址;发现了黑陶文化和灰陶文化的卜骨;1934年出版了中国考古学的第一部田野考古专刊《城子崖——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新石器时代遗址》。总之,城子崖发掘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展铺垫了重要的基石,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城子崖遗址因此获得“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

城子崖考古的新突破

但是,城子崖发掘毕竟是在中国考古学幼年时期的一次发掘,这次发掘距考古学的诞生只有10年,当时的考古学水平尤其是田野考古学水平还很低,认“土”、识别遗迹、分析释读地层现象的技能还很薄弱。而作为考古发掘基础的方法论考古地层学,仅仅在这次发掘的后段开始对其原理有所运用,远未成熟,城子崖发掘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人们怀疑城子崖黑陶文化城未必是龙山文化城,谨慎的考古学者都避而不谈,成为考古学的一大悬案。

1980年春,我主持山东省博物馆考古部工作,馆长任迪善提出举办城子崖发掘50周年纪念活动,但当时没有筹备。1989年,城子崖发掘即将迎来60周年,将满一甲子,这时我已担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多年,深感有责任在我们民族传统上的吉祥日期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以纪念城子崖发掘和龙山文化发现60周年。也正是我们对城子崖进行的再次发掘,解释了考古学界一直避而不谈的疑问。

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荣获1990年度和“七五”双十大考古发现。1994年,城子崖探掘获国家文物局首届优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91年金秋,我们在泉城济南召开了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宿白、石兴邦、徐萃芳、严文明、黄景略、黄盛璋、管东贵、秋山进午等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及日本、美国的着名考古学家和专家学者70余人欢聚一堂,缅怀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创业和功绩,回顾总结龙山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成就,考察了城子崖遗址、考古现场、考古标本及临淄考古中心与齐故城遗址,围绕城子崖考古新成果、山东史前考古、全国龙山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等课题,各抒己见,热烈争鸣,收到了交流学术、促进学术研究的良好效果。这是山东文物考古界的首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是全国考古界的一次盛会。纪念会后出版的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龙山文化发现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工作进展的广度、深度,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达到的研究水平。

东夷古国的中心与古济南

以章丘市中西部为中心的地区,是目前所知山东最早的稳定的古文化中心,自距今8500年以来,西河类型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时代文化连绵不绝,有一部漫长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发展史,是山东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开始于距今9000年)以来历史的缩影。这里在经历了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后,在跨入距今6200年开始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进入部落社会,生息着一个大汶口文化部落。目前已发现这个部落的十四五处遗址(聚落),部落的中心是焦家聚落,面积达四五十万平方米,位于城子崖以北5公里。

目前还不知道焦家遗址是否是座大汶口文化城,有点线索,但没有证实。中国城的产生是相当早的,有些大汶口文化的中心聚落应当存在城。目前也不知道焦家部落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是否已发展成国家。

但是,到了龙山文化时期这里肯定已是个国家。这时期,这里的龙山文化遗址(聚落)猛增至40余处,分布范围约达1000平方公里,是个中等偏大的龙山文化聚落群,群内聚落规模已经分化成不同层级。龙山文化是东夷族团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城子崖龙山文化古国自然是个东夷古国。因为城子崖龙山城可能直接发展为岳石文化城,岳石文化是晚于龙山文化阶段的东夷文化,城子崖龙山文化古国很可能延续到岳石文化时期。这地区的岳石文化大约从夏代早期延到商代中期。

济南地区有一部近5000年的文明史

周代这里有个谭国。谭国不是周王新封的国家,可能由商代延续下来。《诗经》的名篇《大东》就是谭国大夫所作,发泄对中央王朝横征暴取、不劳而获的不满,春秋中期为齐桓公所灭。城子崖上层的春秋城是否曾是谭国都城,目前还不能确切回答。周代的谭国和城子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的东夷古国有无直接或者间接联系,同样还不能明确回答。但提出了山东古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值得深思。目前大体上可以说自龙山文化以来,济南东部地区的国家连绵不断,济南地区有一部近5000年的文明史。

通过前面的介绍,也说明了先秦时期的济南地区,历史发展的重心始终稳定在东部章丘市的中西部地区。朝代更替,秦汉继兴,济南地区的历史重心却在原地延续,没有变迁,平陵城仍是济南地区最突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济南一名也由此开始。东汉末年,曹操曾任济南国相,因以青州兵而发家。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济南郡冶西迁历城县,据认为就在今济南老城,直至明清。济南地区的主要中心,历经沧桑,演变轨迹清晰,所以不仅城子崖龙山、岳石文化城是4500年到3000多年前的古济南,就是焦家中心聚落也可以说是5000年前后的古济南。这都是从一个地区主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变迁过程的角度来说的,自然不应当说是危言耸听,欺世之谈。

8. 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

1981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率先提出中国考古学的区系类型学说。他把考古学文化分成三个层面来理解,即区(块块)、系(条条)、类型(分支)。

他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2)、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3)、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4)、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5)、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以此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大致的时空框架。

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且各类型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9. 中国最长时间的考古遗址是在哪里

中国最长时间的考古遗址是在殷墟。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景区。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下列哪个地理位置考古工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