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团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青团是用什么做的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
做法
方法一
青团的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面胚,摘成每个大约重75克的面团,搓成长条,逐个按扁,包入豆沙馅等馅料,捏拢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涂些芝麻油即成。
方法二
麦青加少量水,放入搅拌机,打成青汁。将麦青汁(或艾草、浆麦草、马兰头等绿色食用植物)加少量盐,入锅中煮沸,去除涩味。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面团。将粉团和豆沙分成数量相等的小剂子。将豆沙包入粉团中,搓圆,放入刷油或者垫粽叶的蒸屉中,蒸20分钟左右。
② 青团的发源地是哪
青团的发源地是江南地区。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青团的来历:
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忙把陈太平化装成了一位农民和他一起耕地。清兵没有抓到陈太平便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位出村人都要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食物。
回家后,那位农民思索给陈太平带什么食物,走出门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时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色。他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然后把青色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很好吃。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安全返回。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③ 青团是什么地方的美食啊好吃嘛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主要是在清明节的时候食用,不过现在划分的没那么严格了,虽然吃青团还是清明节的习俗,但是在平时其实也可以吃。
青团又叫艾团,是流行于江浙沪等地区的一道传统点心,在清明与寒食节时制作。用青艾、浆麦草或其他绿色蔬菜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芝麻等馅料包入,蒸熟即可食用。青团碧青油绿、糯韧软绵、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息。
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
青团也叫青团子,主要是用糯米粉和不同植物的汁液制成的甜品。我国由于民族比较多,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制作方法,因此,青团的其他辅材料就比较多了,常见的有浆麦草,艾草,马头兰。青团的馅料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进行调整。
④ 青团的来历简介30字
青团是江南的特色小吃,据考证青团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到清明的时候,古人就会做青团用来祭祀,现在大家已经把青团当做一道传统的小吃了。青团具有纪念先人、团圆的寓意。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⑤ 清明吃的青团是什么草
艾草。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艾草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它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
⑥ 青团哪里特产
青团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它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去人们多在清明节食用它,青团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把煮干艾叶的水留下来和大米粉,糯米粉,糖混一起揉成团,然后再放入锅中蒸三十分钟,再包上馅料即可。
⑦ 青团是哪里的特产呢
青团是江浙沪等地区的特产,在清明与寒食节时制作。用青艾、浆麦草或其他绿色蔬菜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芝麻等馅料包入,蒸熟即可食用。青团碧青油绿、糯韧软绵、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息。
不要拿青团送人,因为青团在以前是一种祭祀用品,有祭奠先人的意义,常常用在祭祀上供奉,虽然现在很少用青团祭祀,青团也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食物,但是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一些忌讳的,就算是思想开放的人家中也可能有这种习俗,所以青团建议不要随便送人,想吃可以自己买或者自己做。
青团历史沿革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⑧ 清明节吃青团是哪里的风俗习惯
是上海的风俗习惯,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⑨ 青团的来历
青团的来历: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忙把陈太平化装成了一位农民和他一起耕地。清兵没有抓到陈太平便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位出村人都要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食物。 回家后,那位农民思索给陈太平带什么食物,走出门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时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色。他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然后把青色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很好吃。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安全返回。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⑩ 清明节南方喜欢做青团,为什么北方没有这个习俗
因为青团只是部分地方的小吃,并不是全国范围内都有的一种食物。青团这种食物基本上只在江西、浙江和周边的区域才有,其他的地方都没有的,是属于一种特产小吃。所以如果问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吃青团的习俗,换过来也可以问“为什么其他地方有的,江西浙江等地为何没有”,因为这就是特色食品。而之所以青团这种食物会成为清明节的食物,类似于春节时的饺子,那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综合而言,青团只是属于江西浙江等地的一种特色食物,其他地方就算想吃,也得有相应的“野草食材”,没有了食材如何去做?所以北方就没有吃青团的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