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硫和氮是营养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矿物质,供植物吸收。如酸度过高,pH值降到5.6以下时,就会产生严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
㈡ 答题 1、酸雨是怎么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1)酸雨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 酸雨的危害:①破坏农作物、森林和草原,使土壤酸性增强。②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等死亡。③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以及电信电缆等物质的腐蚀。 (2)不活泼金属Cu、Ag等,不锈钢、铝合金等耐腐蚀的合金 (3)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增大,所以冬天会有较多的SO 2 和NO 2 气体溶于雨水。此外,冬天对能量的需求较大,发电厂会燃烧更多的燃料。所以冬天雨水的酸性通常较强。 (1)酸雨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 SO 2 +H 2 O H 2 SO 3 2H 2 SO 3 +O 2 2H 2 SO 4 3NO 2 +H 2 O====2HNO 3 +NO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从植被、土壤、建筑、湖泊、水生动植物、工业设备等多方面考虑回答。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如Cu、Ag等受酸雨破坏的程度较小,因为这些金属不易与酸发生化学反应。此外,合金如不锈钢、铝合金等耐酸雨的能力也较强。 (3)从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气体的排放量和气体在雨水中溶解度与季节或温度的关系等方面作答。
㈢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
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一起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的环境挑战。那么,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它对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有何影响呢?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雾、雪等状态的降水。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业上无节制的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这些气体和水分子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再随着水分子聚集而降到地面。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约占0.03%),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这就是偏弱酸性的正常雨水,pH值约为5.6~5.7,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其污染是世界性的,而且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美国东部一些地区酸雨的pH值竟达到1.5,俄罗斯西部地区酸雨的pH值也为4.6~4.3。酸雨亦席卷着亚洲,如日本、印度南部和东南亚等国也在降酸雨。我国的酸雨危害亦非常严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我国目前酸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0%。长江下游地区每三次降雨中就有一次酸雨。
酸雨破坏水土环境,引起经济损失,它可以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和农作物。据报道,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的森林受酸雨危害率高达30~50%。我国南方重酸区已出现一些严重的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市郊地区50%的松树枯死;峨眉山金顶冷杉的死亡率达40%;浙江西天目山因酸雨的影响使大片的柳杉死亡;柳州市区和郊区的林木也出现较严重的酸雨危害。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后会出现坏死斑、萎蔫、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发黄、退绿、光合作用降低,使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使农作物减产。同时,酸雨危害植物表皮及角质层,使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弱。酸雨对水生生物也有很大危害,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当湖泊、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时,鱼、虾类的生长繁殖便受到严重影响,加之湖河底泥中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了这些水生生物群的死亡。欧洲、北美的许多湖泊因酸雨危害已经变为死湖。
酸雨使土壤酸化,土质中的钙、镁等养分被酸溶解,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酸化的土壤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态群落,使有机物的分解减缓,土壤贫瘠,病虫害猖獗。
酸雨影响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雨雾的酸性对眼、咽喉和皮肤的刺激,会引起结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
酸雨对建筑物和金属材料的腐损也非常严重,许多城市刚落成或装修一新的建筑物在一场酸雨过后,就失去了美丽的光泽,本来光亮如镜的大理石经酸雨的腐蚀而变得暗淡无光,甚至被层层剥落。
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人类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人们只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调整能源结构,节约能源,采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酸雨的危害。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新技术,以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时要加大环保力度,控制使用高耗能、低效率的小锅炉,减少废气的排放。
为了使人类的家园更美好,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决不能以毁灭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自《中学生物学》2000年第2期
㈣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应对策略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危害:
1、酸雨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2、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3、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策略:
1、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
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酸雨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酸性沉降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4)地理三大危害酸雨如何组成扩展阅读: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
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由于我国多燃煤,所以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而多燃石油的国家下硝酸雨。
㈤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酸溶解在雨水中,降到地面即成为酸雨。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㈥ 酸雨的三大危害
1.酸雨会危害土壤和植物。
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2.酸雨危害人类的健康。
酸雨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干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它会溶解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后,吃下这些东西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3.酸雨会腐蚀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造成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下降,影响城市市容和景观,同时可能引发安全产生危险。
酸雨的防治措施有:
1.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
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少用煤。
㈦ 简述酸雨的成因,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成因: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危害:
(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防治措施: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
(7)地理三大危害酸雨如何组成扩展阅读:
大气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大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燃烧矿物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全球三大酸雨区是:西欧、北美、东南亚。
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
6.生物防治:1993年在印度召开的"无害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预防、阻止和逆转环境恶化,增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保持环境完整性和生态平衡的措施。
目前,科学家已发现能脱去黄铁矿中硫的微生物还有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杆菌等。日本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最近开发出的利用微生物胶硫的新技术,可除去70%的无机硫,还可减少60%的粉尘。
这种技术原理简单,设备价廉,特别适合无力购买昂贵脱硫设备的发展中国家使用。生物技术脱硫符合“源头治理”和“清洁生产”的原则,因而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酸性影响因素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
2.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释中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N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估计约占三分之一。
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中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视的。
4.天气形势的影响
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㈧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成分和危害是什么,举例说明
成因: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危害:
1.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2.
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根据国内对
105
种木本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当降水pH
值小于
3.0
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
3.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建筑材料变脏,
变黑,
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
被人们称之为
“黑壳”效应。
参考网络-词条【酸雨】http://ke..com/subview/2741/15757985.htm?fr=aladdin
满意请采纳!谢谢!
㈨ 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
酸雨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硫.
酸雨成分比较复杂,它能使土壤酸化,对人体产生危害,腐蚀建筑物、金属、橡胶等.因此,酸雨被称为“现代空中死神”.
人类活动造成的酸雨成分中,以硫酸为最多,一般约占60%一65%,硝酸次之,约30%,盐酸约5%,此外还有有机酸约2%左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㈩ 对环境伤害尤其巨大的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
酸雨一般是由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和雨水混合后,形成了酸雨。酸性气体一般是由于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从而产生了二氧化硫,再加上燃烧过程中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混合形成了一氧化氮,然后变成了二氧化氮才形成了酸雨。在工业过程中,一些金属的燃烧以及融化,都会造成二氧化硫或者是二氧化氮气体的形成,然后这些气体都会进入大气层中。
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的病虫害,从而导致农作物的大量减少,比如小麦,在酸雨的影响下,小麦会大量的减产,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影响的还有大豆和蔬,同时酸雨还会抑制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繁殖。对于人类来说,酸雨还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人来说,容易引发一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