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及它的自然环境、特点
江南水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长江以南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西省、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东北地区,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魅力无穷;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 苏州园林,江南古镇,杭州西湖,黄山
❷ 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是什么
1、地势:
该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山地丘陵区大多植被繁茂,郁郁葱葱,景色秀丽。
2、地形:
南方地区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有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
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称为“天府之国”)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是什么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南方地区的交通
1、内河水运有:长江、京杭运河、淮河(河南省不通航)、珠江等航道。
2、陆路以铁路为主:
南北向:京沪(北京到上海)、京广(北京到广州)、京九(北京到香港西九龙)、兰渝(兰州到重庆)、渝贵(重庆到贵阳)、渝万(重庆到万州)、焦柳(焦作到柳州)、成昆(成都到昆明)、宝成(宝鸡到成都)等
东西向: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成渝、南昆等
3、国际航空港有: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杭州、成都、深圳、台北、香港等
❸ 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
江南地理位置 说起江南,大家都自然想到苏锡常,杭嘉湖,明州绍兴一代,其实所谓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春秋、战国、秦汉、一般指以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苏南和浙江一带。另:唐贞观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镇江以东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古名为江,又称“大江”。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各省区,在上海市入东海,流域共有742个市县,总人口近4亿,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 长江在江苏省镇江市同大运河相交。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 长江把大地分隔为 两部分,长江以南为江南地区,长江以北为江北 地区,-----这是地理上的说法。 其实我们大家说的江南,是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被概括化了所以也没有具体的明文记载。
❹ 初一历史:江南主要指什么地区,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狭义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广义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即今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江西。现在主要指苏杭一带及太湖、钱塘江流域地区。
江南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❺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
江南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较早,还处于沿海地区
❻ 江南的地理特点江南有何地理特点
经济文化上的江南专指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上海以及钱糖江以北的
地理上的江南就是指长江以南,但是经济和文化上的江南是一个特定称谓,是专门称呼经济自古就发达和文化出色的并且在地理上必须是水乡的地方,江南之所以是江南,就是因为是水乡,江南的文化就是水文化上孕育的吴文化和淮扬文化,而且江南必须是自古富蔗的地方。一个字,水,象安徽江西湖南浙江钱糖江以南这样的地方是水乡吗?有苏南那样水乡气息吗,有苏南那样发达的经济吗,有苏南那样的自古富蔗吗?有苏南那样的水乡吴文化吗?没有就是了,这些地方仅仅是地理上的江南(长江以南)而已,而经济文化上的江南专指江苏的扬州,苏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上海,嘉兴和湖州(包括钱江以北杭州)
❼ 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
《宋书》卷五十四最后一段评论中说道,史臣曰,江南之为国,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
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江南风景描写
我出生在江南水乡,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吴侬软语,说不完道不尽的美。春天的水乡是一个绿色绵延的世界。
春天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孩子,天气稍变暖,屋旁树上的芽儿就迫不及待地探出了头,小草也试着从坚硬的泥土下钻出来,寒气未尽,鸭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跃进水中打起了水仗,哗啦,哗啦,河面上开出朵朵美丽的花儿。
屋后竹林里,一颗颗春笋从地下冒了出来,见到那么明媚的世界,都十分惊讶,它们左看看,右望望,怎么都看不过来了;桃花扬起她娇羞的脸庞,梨花却大大咧咧地露齿憨笑,就连道旁的小花也在风中摇曳生姿。
❽ 江南地区开发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
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光热充足。
2.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3.河流分布密集,流量大,供应充足。
社会条件:
1.地处长江经济带,对外对内贸易频繁。
2.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
3.国家政策的支持
❾ 江南的地理环境
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江南地域广阔,狭义多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岸等地区。其中包括江苏长江以南地区,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上海市,浙江省钱塘江以北地区。
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长江以南地区。与唐代的江南道相比,少了涉及贵州省的部分。福建北部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面积博大,地貌多样,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这与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楼都处在大江南的范围。该区域囊括了着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黄山钱塘江与太湖、庐山赣江与鄱阳湖、衡山湘江与洞庭湖,这三处山江湖流域分别是吴文化、赣鄱文化、湖湘文化的发祥地。 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清初时期江南省,即今江苏、安徽和上海市的统称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等江南八府同时也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明清时期江西省境内的饶州府、九江府、南昌府 和安徽省境内的池州府、太平府、宁国府、徽州府等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江南地区。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江南地区河道棋布、湖泊众多,有中国着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和江浙两省的太湖。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又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连,如泰伯开泊渎、伍子胥开胥溪、夫差开凿邗沟与江南运河等等,所以历来就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
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着和北方显着的不同。古人是这样去描绘的: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最杰出的写景小品之一,其对自富阳至桐庐的自然风光的描写,颇能反映出江南自然风光的秀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更是将江南地区誉为“欲界之仙都”,其文字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世说新语·言语篇》亦载:“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而到了唐代,随着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文人游历江南者进一步增多,诗歌中对江南山水风物发表现就更为充分了:
杨柳阊门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着屐到人家。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江天诗境好,回日莫令赊。(张籍《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远看城郭里,全在水云中。(郑谷《寄献湖州从叔员外》)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杜牧《润州二首》之一)
而近代汪辟疆先生则认为:“江浙皆《禹贡》扬州之域,所谓天下财富奥区也。其地形,苏则有南北之殊,而皆濒海贯江,山水平远,湖沼萦回;浙则山水清幽,邻赣闽者,亦复深秀。” 以上所引文字充分展示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清旷灵秀之美。
江南丘陵
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东,包括中国湘、赣两省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区的大片低山和丘陵,总称江南丘陵。介于北纬25°~31°,东经110°~120°,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中生代以来南部抬升,北部断裂沉陷,形成向北倾斜的地势。主要部分可视为湘赣两省毗连的大洼地,东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盘踞,地表径流分别通过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抚河、赣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阳湖,然后北入长江。东北部浙皖边区的山地丘陵与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相连,成为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区内许多中山和低山均为东北—南西向排列,新华夏构造体系清晰。山岭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达1500~2000米。主要山脉有: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和诸广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岭,闽赣界上的武夷山脉和皖南的黄山等。其中庐山、衡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和井冈山等均为着名旅游胜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华、衢州两大地级市,自古以来为富庶之地,拥有“浙江聚宝盆”之美誉。为钱塘江发源地,河水清澈,为浙江人民的母亲河。 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
江南地区:长江至南岭间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南部)、江苏、上海、和福建北部(从南岭向东延伸)等地。
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分说明:
江南地区:南北向基本浙赣和湘黔两条铁路线为界分为南部和北部,东西向基本以江西省东北部与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线和江西与湖南交界线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虽然历史上江南区域的气候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有资料显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发展的突然中断,实际上是与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特大自然洪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如吴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层上都普遍覆盖着一层泥炭层,说明此地曾被洪水覆盖过。另外,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国的气候也有着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的总趋势。但总体上,江南区域的气候变化幅度要较其他区域小。黄今言主编的《秦汉江南经济述略》一书认为秦汉时期江南的气候条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气温高,日平均温度大于0℃的农耕期、大于5℃的生长期、大于10℃的植物活跃生长期、大于15℃的喜温作物水稻的适宜生长期长;二是降水丰富,长江、钱塘江以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1600毫米,长江丘陵地区大于1600毫米,为各种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且雨热同季。秦汉之后的江南地区,虽然在具体的气候指数上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相比北方的干冷,岭南的湿热,人体在江南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是非常舒适度的。
❿ 江南的地理及气候特点
江南,是一块由民意划出的地域,她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极致向往。她到底在哪里?
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说法:
一,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在气象学者眼里,江南是个具有一致气候特点的地域,这个地域比人们惯常认为的“江南”还要广大,可称之为“大江南”。这一地域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春雨,梅雨,伏旱,以及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其范围是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大约东经110度以东的大陆地区,以及台湾省的最北端。
二,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在地理学者眼里,长江以南有一大片丘陵地区,区域的北面是地面宽广低平,起伏不大的长江中游平原;东部和东北部是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西部经武陵山和雪蜂山与云贵高原相连;南部与南岭山地相邻。尽管区域内也镶嵌着一些山地,但大体上是一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丘陵为主。因地处长江南岸,又与长江水系有直接联系,所以被称为”江南丘陵“
三,历史学者说,江南是沿革。在历史学者眼里,江南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区,“江南”一语所指称的地域范围自古以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近代以来,江南指的是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区,更加狭义的范围,仅指太湖流域。但在古代,江南一词的涵盖面却辽阔得多。
四,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经济学者认为,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的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官方文书和私人着述中往往以江南五府乃至七府(加上镇江,杭州)并称该地区。因此,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的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的,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五,诗人说,江南是“江南”。中文学者眼里的“江南”是一个表示方位或地域的词,历代文献中不乏她的身影。文人是词语使用的模范和标准,他们笔下的“江南”代表了同时代人对这个词的普遍理解。历代文人笔下的“江南”告诉我们,她所表示的地域,两千年来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迁移和由宽到窄的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