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arcgis中什么是要素类,应该填什么
要素类就是在存在数据库里面的数据Feature,包括点、线、面等,如果你没有找到,就是说明你没有建立一个地理信息数据库,先建一个吧
⑵ 把gdb中的要素类导入到mdb中的要素集,为什么不行呢
地理数据库的创建
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是按照层次型的数据对象来组织地理数据,如下图所示:
这些数据对象包括对象类(Object Classes)、要素类(Feature Classes)和要素数据集(Feature Dataset)。
对象类是指存储非空间数据的表格(Table)。
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即同类空间要素的集合,如河流、道路、植被、用地、电缆等。要素类之间可以独立存在,也可具有某种关系。当不同的要素类之间存在关系时,应考虑将它们组织到一个要素数据集(要素集)中。
要素数据集是共享空间参考系统并具有某种关系的多个要素类的集合。一般而言,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应考虑将不同的要素类组织到一个要素数据集中。
(1)当不同的要素类属于同一范畴。例如,全国范围内某种比例尺的水系数据,其点、线、面类型的要素类可组织为同个要素数据集。
(2)在同一几何网络中充当连接点和边的各种要素类,必须组织到同一要素数据集中。如配电网络中,有各种开关、变压器、电缆等,它们分别对应点或线类型的要素类,在配电网络建模时,应将其全部考虑到配电网络对应的几何网络模型中去。此时,这些要素类必须放在同一要素数据集下。
(3)对于共享公共几何特征的要素类,如用地、水系、政区界等。当移动其中的一个要素时,其公共的部分也要求一起移动,并保持这种公共边关系不变。此种情况下,也要将这些要素类放到同一个要素数据集中。
对象类、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是地理数据库中的基本组成项。当在数据库中创建了这些项目后,就可以向数据库中加载数据,并进一步定义数据库,如建立索引、创建拓扑关系、创建子类、几何网络类、注释类、关系类等。
1、创建地理数据库。文件地理数据库(File geodatabase)和个人地理数据库(Personal Geodatabase)都属于本地地理数据库。文件地理数据库由于不受2G的数据量制约,越来越多被使用。下面以创建文件地理数据库为例。
(1)在arcmap的目录中,点击工具栏中目录
(2)找到文件夹连接下,在一个文件夹下右键,新建,文件夹,并进行重命名为学习。
(3)右键学习文件夹,新建文件地理数据库,命名为我的文件.gdb
这样,一个文件地理数据库建好了。这时,该数据库不包含任何内容的空的地理数据库。
2、向我的文件.gdb数据库中新建要素数据集
(1)在我的文件.gdb上单击右键,选择新建,要素数据集,打开要素数据集窗口
(2)点击下一步选择合适的坐标,可以选择系统提供的某一坐标系统,也可以单击新建,自己定义一个空间参考
(3)点击下一步
(4)设置数据集X,Y,Z,M值的容差。X,Y,Z分别表示要素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坐标的范围值,M值是一个线性参考值,代表一个有页数意义的点,要素的坐标都是以M为基准标识的。点击完成。
3、建立简单要素类
(1)在newdataset上单击,新建要素类,打开新建要素类窗口。
(2)输入要素名和要素类别名
(3)默认设置就行,点击下一步
(3)为要素类创建字段名和字段类型,点击完成。
4、建立关系表
(1)右键我的文件.gdb,选择新建表,打开新建表窗口。并输入表名和别名
(2)点击下一步
(3)在属性字段编辑窗口中为新建表增加属性字段
⑶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各要素内容
基于 PRB 数据模型和地理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将地质图对象划分为基本要素数据集、综合要素数据集、对象要素数据集和独立要素数据集,包括 15 个基本要素类、8 个综合要素、12 个对象类、5 个独立要素数据集构成。
(1)基本要素数据集
基本要素数据集主要包括: 地质体面实体(Geopygon)、地质界线(Geoline)、脉岩(Dike )、 蚀变(点)(Alteration)、 矿 产 地(Mineral pnt )、 产 状(Attitude )、 样 品(Sample)、照片(Photo)、素描(Sketch)、化石(Fossil)、同位素年龄(Isotope)、火山口(Crater)、钻孔(Drillhole)、泉(Spring)、河流海岸线(Coasting)。
(2)综合要素数据集
综合要素数据集主要包括: 构造变形带(Tecozone)、蚀变带(面)(Alteration)、变质相带(Metamor_ facies)、混合岩化带(Migmat)、矿化带(Minerak_ zone)、火山岩岩相(Volca_ facies)、滑坡体(Landslide)、标准图框(Map_ frame)。
(3)对象数据集
对象数据集主要包括: 沉积(火山)地层单位(Stratums)、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Intru _ litho _ chrono)、侵入岩谱系单位(Intru _ pedigree)、变质岩地(岩)层单位(Metamorphic)、特殊地质体(Special_ geobody)、非正式地层单位(Inf_ strata)、断层(Fault)、脉岩(Dike_ object)、戈壁沙漠(Desert)、冰川与终年积雪(Firn_ glacier)、面状水体与沼泽(Water_ region)、图幅基本信息(Mapinfo)。
(4)独立要素数据集
独立要素数据集包括: 图切剖面(Cutting_profile)、综合柱状图(Syhthetical_column)、图例(Legend)、接图表(Map_ sheet)、责任表(Duty_ table)。
⑷ 空间数据库结构定义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对象类、要素类、关系类、综合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组成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数据集分为三大类:基本要素数据集、综合要素数据集和对象数据集。地质图要素数据集是共享空间参考系统的要素类的集合。在地质图数据模型中,由地质点、面、线要素实体类构成。一个要素数据集的空间参考指定了包括坐标系统、投影系统和高程系统的空间参照系、空间域和精度。具有拓扑关系,且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相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称为地质图要素类。构成地质图的点称为地质图点要素类,构成地质图的线称为地质图线要素类、构成地质图的面称为地质图面要素类。另外,一个地质图要素数据集还应包括属性域(domains),属性域是一个字段类型的合法值的规则,用于限制在表要素类,或子类型的任何具体的属性字段内允许的值。每个要素类或表有一个属性域的集合,这些属性域用于不同的属性和子类型,并且可以在地理数据库的要素类和表之间共享。
图5-2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实体关系
传统的地质图数据模型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面向对象的技术和方法给我们带来了曙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以单个空间地质对象为数据组织和存储的基本单位,与拓扑关系数据模型相反,以独立完整、具有地质意义的对象为基本单位对地质空间进行表达,典型实例是ESRI公司的GeoDataBase模型。在具体组织和存储时,将对象的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建立了部分拓扑,拓扑关系也放在表中保存)统一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数字地质图数据进行重新组织与存储,使得数据的表达更接近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语义关系和内部关系更加合理,大大增强了高层次的地质空间分析能力。该模型使得数字地质图独立于任何给定的软件和硬件结构。
本文建库所采用的基本要素类包括:地质(线)界线、脉岩(点)、矿产地(点)、产状、火山口;综合要素数据集包括:蚀变带(面);对象数据集包括: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变质岩地(岩)层单位、断层、面状水域与沼泽。
1.数据库各要素类概念
采用以下要素对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类、对象类和综合要素类描述与定义:
实体名称:实体数据的中文名称;
要素类名称:要素类的中文名称;
对象类名称:对象类的中文名称;
综合要素类名称:综合要素类的中文名称;
要素对象与综合要素类编码:数据项名称的标准化编码;
空间数据类型:指点线面类型;
数据类型:指数据存储的类型,一般包括字符型(C)、单精度数值(S)、双精度数值(D)、长整形(L)、整形等(I),对于特殊系统的数据类型,需要明确说明;
与其他实体的关系:表示该实体与其他实体的关系,如拓扑关系或依赖关系;
数据存储长度:存储于某一特定系统平台的字节数,为系统默认值;
数据显示长度:数据用于信息表达的长度,字符型数据说明字符个数,数值型数据说明小数点前后的位数,不确定长度的数据项需明确说明;
约束条件:确定数据项是否填写,按照以下三类规定,可选(O)、必选(M)、条件必选(C);若为必选(M)时,可填写是否为空(NOT NULL);
默认值/初始值:确定数据项在初始状态下的值;
值域范围:明确给出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数据项描述: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数据项进行描述。对于特殊表达格式的数据项也需在此说明,如多数值表达的分隔符,特殊符号的表达描述等;
主关键字名称:用以标识记录的唯一性,并用于和其他实体进行关联的数据项的名称;
子关键字名称:和主关键字一起用以标识记录的唯一性,并用于和其他实体进行关联的数据项的名称;
索引键名称:用于按照一定规律排序的数据项的名称;
注释要素类编码:注释要素类数据项名称的标准化编码。
2.组成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数据集
包括三大类:基本要素数据集、综合要素数据集和对象数据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包括要素、对象的分类,描述要素、对象的内容,要素、对象的关系等。
3.基于地质数据库模型的地质图类图
图5-3是基于地质数据库模型的地质图类图,反映了地质图要素类与对象类之间的关系。
图5-3 地质数据库模型的地质图类图
4.空间数据库各要素类字段定义
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06)的建库标准,在ArcGIS 9.3 Catalog下,根据标准规定的各要素数据的数据格式建立各类要素集(Feature Classet)见表5-3,及数据表结构和填写规范,见表5-4至表5-11。
表5-3 基础数据库中各要素类一览表
表5-4 沉积(火山)岩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5 侵入岩岩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6 地质界线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7 断层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续表
表5-8 蚀变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9 火山机构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10 矿点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续表
表5-11 岩墙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⑸ 利用ArcGIS软件在文件数据库中创建要素类的操作方法
方法/步骤
1、启动软件,可以使用ARCCatalog直接进行创建也可以使用ArcMap中ARCCatalog窗口进行创建。总之需要用到ARCCatalog这个数据管理工具;这里我们直接启动ArcMap;
2、在ArcCatalog窗口文件连接中展开到你需要创建的位置的文件夹,右键单击选择新建——文件地理数据库,创建完成可进行重命名;
3、选择你创建好的文件地理数据,右键单击选择创建要素来;
4、在弹出的新建向导窗口中输入要素类名称及创建要素类的类型点线面等,单击下一步;
5、根据你的需要设置要素类的参考空间,如果未知参考空间选择unknown,单击下一步;
6、设置容差、配置关键字、这几步可按照默认设置直接点下一步;
7、根据需要添加要素类字段,这里的字段跟普通数据库字段差不多,用于储存图斑属性信息。如果已经创建过可以直接导入字段;
8、设置完字段之后单击完成创建成功!
⑹ GIS中搜素并打开“要素类至要素类”什么意思
你问的是ArcGIS软件吧,在ARCGIS中,要素类至要素类(FeatureClassToFeatureClass)是一种转换工具,就是将shapefile、coverage要素类或地理数据库(文件、个人或ArcSDE)要素类转换为shapefile或地理数据库(文件、个人或ArcSDE)要素类。。相当于复制要素,且可以通过SQL表达式控制输出。
⑺ ArcGIS的图层文件Shape文件通常有几种类型分别是什么
矢量数据通常是三种类型,一种是shape file格式的,由.shp .dbf .prj等多个文件组成,放入一个文件夹中,在arcmap中添加时,只看到.shp格式的文件,但是打开需要其他文件的支持。
另一种是存放在文件地理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即用一个.gdb格式的文件夹存放,里面可以加数据集加以管理分类。
还有一种是存放在个人地理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就是一个.mdb格式的文件,可以用ACCESS直接打开编辑属性信息,可以做替换、多选复制粘贴等arcmap属性表不支持的操作,类似EXCEL表。
⑻ 假如正字查看包含50个州500个城市100条河流的地理数据库,共多少要素类,多少要素,多少属性表
三个要素类,三个属性表,650要素
⑼ 地理数据库的数据分类
地理数据包括观测数据、分析测定数据、遥感数据和统计调查数据。按内容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两类数据。图形数据经过数字化后,在计算机内将各要素数据按一定的数据结构建立地理数据库,包括两种基本数据类型:①描述地理实体属性的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河流名称、道路宽度和质量等;②描述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数据。如实体位置(X,Y坐标集合)、实体间相邻关系等。这两类数据的管理方式不同。对地理属性数据可采用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而对地理空间数据则需采用专门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并在两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结。地理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中最主要的数据基础,应用于地理过程、地理环境分析评价与制图。
⑽ 在Arcgis地理数据库中 创建要素类失败 是什么原因啊(下面有图)
数据库在建立时要设置精度,系统会根据精度设置域。
你设置了低精度的数据集,那域就大,你再放入高精度的东西是放不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