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考地理需要背什么
不需要背那么多,现在高考都很少会考什么地方在哪里这种幼稚问题了,高考的考试形式更倾向于给你一个地区的局部图,一般会给你一些信息,比如经纬度来判断当地位置,或者跟你当地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来判断气候以及可能的位置,然后分析一下这种气候条件对什么动植物的生长的优缺点,当地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更方面条件什么的。所以重点是知道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
② 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最南4度N,最东135度E,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
1)东南多,西北少
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
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
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
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气流运动: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夏季阻挡北上暖气流,使山脉西侧气候产生差异
2、对河流的影响:
流向: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
分水岭:山脉是分水岭,影响流域范围
流速和落差:地势阶梯过渡带,形成巨大落差,易形成峡谷急流
3、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呈规律的垂直变化,阳坡与阴坡植被有明显差异
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平原开发早,利于居住,城镇出现早,生产发达,经济发达
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晚,经济基础薄弱
丘陵、盆地地区经济发达
高愿地区经济滞后
5、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东南的台闽、华北太行沿线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原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宁
6、我国火山活动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休眠),台湾大屯和七星山,**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中(活)
7、我国的泥石流分布
多发于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中国气候
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及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
南北温差大,0度等温线大致是秦岭-淮河线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影响
2、夏季气温分布:
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温差不大
成因:纬度位置,青藏高原地势高
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
1、空间分布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海陆位置,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
2、时间分配
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成因:降水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有关
三、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1.5月登陆,南岭以南,6月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淮河流域,7-8月到达华北至东北,10月退出大陆
2.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
四、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五、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有各类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季风气候显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着,季风盛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
六、中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发生于秋末,冬季,初春,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强冷空气入侵
2、台风
夏秋季节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流,西北太平洋最多
3、旱涝
春夏多旱,夏秋多涝,降水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台风带来暴雨
4、沙尘暴
冬春季,源于蒙古和我国的沙漠,在春季随风吹袭
河流和湖泊
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1、外流区区域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其供水区为外流区域
2、内流区域
最终末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其供水区为内流区域
3、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中国主要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东北地区
黑龙江松花江流量丰富,汛期较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小,冰期长
2、秦岭-淮河以北(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辽河,海河,黄河流量较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冰期短
3、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流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变化水,含沙量小,无冰期
4、西南地区(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
③ 地理高中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主要涉及地图专题、地球运动专题、大气专题、水环境、 陆地环境、季节知识专题这几大单元,每一个单元都包含了很多内容。
在地图专题里面,经度是向东度数增大、向西度数增大,纬度向北度数增大、向南度数增大;东西半球的划分以及方向判断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大气专题里面,典型的季节现象、每一个半球的气压带、降水、气象灾害都是这一单元中,需要搞清楚的知识点;在大气专题单元,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气温与天气、热力环流、风向以及风的形成等内容都值得关注。
在水环境单元主要包含水回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河流补给的差别、海水等温线的判读、洋流的形成与分布等内容;陆地环境单元需要把握好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成因、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的类型等内容。季节知识专题关键是学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太阳直射点、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的内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了,可以看出,只要掌握了地图专题、地球运动专题、大气专题、水环境、 陆地环境、季节知识专题这几大单元的重点知识,就可以让地理取得好的成绩。
④ 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
区域定位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常用的区域定位方法如下。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可以借助“十”字法或“井”字法进行识记。如下图所示地区。
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
借助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等,以其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岛屿)。利用这些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大陆;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若某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即可确定其为黄土高原。
3.区域轮廓定位法
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4.典型区域特征定位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如根据降水和气温情况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
5.特殊地理事物定位
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如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长城等。
6.文字信息辅助定位
有的题目在题干或问题中提示了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
上述方法不是孤立的,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协同作战”。
⑤ 问下地理必背的基础知识是那些
判断时要注意几条特殊的等高线,如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可通视,反之为凸坡,不可视。
2.判断两地的相对高度及温差
相对高度即两地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两地的海拔之差,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温度就会下降6℃,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也可算出两地的温差。对于两海拔都是不定值的点,计算相对高度时尤其要细心推测。如跨n条等高距为h的等高线的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为:(n-1)h≤H<(n+1)h。
3.等高线的疏密还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从而判断其开发利用方式。一般来说,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而等高线越密集,则坡度越陡,开发利用时就越要注意。
4.根据等高线判断通视问题:如果两地之间没有较高的山峰或山脊,或一个山坡为凹坡,则不影响这两地之间的视线,即可通视。
5.根据等高线还可确定一系列"点"的区位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
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的深水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方。
水坝应建在山谷的开口处,如果山谷为里大外小的口袋形,其出口处是理想的水坝坝址选择地。
6.根据等高线还可确定一系列的线
一般而言,河流发源于河谷地区,因此等高线由小向大弯曲的地方可能发育河流;且河谷处的等高线越密集,河流的流速越快,该河段的水力资源就越丰富。
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就越陡,因此在选择登山路线时,应尽量经过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建铁路、公路时,应选择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线路的选择应遵循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的原则。
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7.根据等高线确定面
在进行工农业生产时,可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等,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布局方案,如等高线较为密集的山区可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要便利且远离污染源。
8.根据等高线可绘制出地形剖面图,然后结合剖面图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和推理。
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不再详述,由于该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因此它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
等温线图
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这种图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确定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判读时要注意:
1.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位置:由于全球温度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如果自北向南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则表示纬度逐渐增大,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反之则是北半球。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海陆位置、季节等信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和陆地的升温、降温速度并不相同,冬季时陆地上的温度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而海洋的温度较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时情况刚好相反。因此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海陆位置、季节等信息。
3.海洋中,等温线的分布较为平直,但如果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常会产生弯曲。暖流流经的地区,海水的温度要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流经的地区,海水的温度要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因此根据大洋中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出寒、暖流,再结合其他的一些信息,甚至可判断出具体洋流的名称。
4.根据等温线还可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这类图中等温线常与等高线平行。
等压线图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分析等压线图,一般包括:
1.判断高、低压中心及天气状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大于四周,即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反之为低压中心。在高压中心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易形成阴雨天气,较为晴朗;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2.判断各处的气压高低及所处气压场中的部位:根据等压线所提供的数值,可判断图中任何一点气压值的高低,并进一步判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位置。由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为脊线;由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为槽线,在槽线处常会伴生着锋面,从而形成锋面气旋。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称为鞍部,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3.判断一个地点的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但在高空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而风力的大小则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4.判断锋面的位置、性质及雨区位置
在等压线图中常伴有锋面,它一般出现在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根据两侧空气的冷暖性质还可判断出锋的性质,冷锋一般会形成锋后雨,而暖锋则为锋前雨。
其他等值线图
除了上述几种等值线之外,还可根据课本上的信息画出其他多种等值线,但不论是何种等值线,其遵循的规则一样,因此判断的方法也大同小异。
(三)光照图
光照图是地球在太阳光照射下的缩影图,它可以包含有关地球和地球运动的众多知识,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学习中要学会阅读和分析最基本的光照图及其所产生的变形图。
判断光照图时,首先要明确图中各点、线、圈的含义。如在侧视图中,最外面的大圆一般为两条相距180°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其余经线表现为连接南北极点的弧线;横直径为赤道,其余纬线表现为平行于赤道的直线或弧线;晨昏线为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线,一般侧视图中只能看到晨线或昏线,二分日该线经过南北极点,二至日该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其他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在俯视图中,中心点一般为南北极点,外圈为赤道,其余纬线表现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放射状的直线为经线,都过中心点;晨昏线在二分日为过圆心极点的直线,二至日为与极圈相切的弧线,该线被切点分为晨线和昏线,因此在俯视图中,可看到半条晨线和半条昏线。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图中重要的点,如南、北极点、太阳直射点等;重要的线,如0°和180°经线、赤道、回归线、极圈、晨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和经线、6时、12时、18时、24时所在经线等。
分析清楚上述的光照图基本构成后,可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次分析和判断出其他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如:
1.确定极点及其他各点的位置、相互之间的方向:侧视图中,一般上面的极点为北极点;俯视图中,如果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可根据北逆南顺来确定极点;也可根据经度的递变规律或极圈内的昼夜情况进行判断。各点的位置则由经纬度确定,要能依据图中的经纬度差及递变规律,准确判断各地的经纬度。在根据各点的位置判断方向时,要注意靠近北极点的为北,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东,当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180°时,判断东西方向时一定要注意。
2.确定晨线和昏线: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判断出该线为晨线还是昏线对解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分析,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读光照图的关键,找到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其他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可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纬度进行判断,因为该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如晨昏线与80°纬线相切时,太阳必定直射在纬度10°的纬线上,如果北纬80°以北是极夜,则直射在10°S。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它也是昼半球的中线;找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候,可在赤道上,由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向东度量90°,或由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向西度量90°,该点即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在正侧视图和正俯视图中,直射点很容易看出,在判断一些变形后的图时,就要留心了。
4.进行时间的计算:根据光照图可进行时间的计算,在计算前,我们往往要找出某条经线的时间。一般依据直射点所在的经度(即昼半球的中线)为12:00(正午),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即夜半球的中线)为0:00;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为6:00,与昏线的交点为18:00;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5.确定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间:由于晨昏线的移动,一个纬线圈被分为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也随着发生变化。在判读日照图时,可先画出所求纬度的纬线,该线被晨昏圈分为昼弧和夜弧,将它们的弧度数分别除以15°即可得出昼长和夜长。用12小时加减昼长的1/2即可得出日出和日落时间。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时,该半球上的各点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昼越长,即日出得越早、日落得越晚。
6.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此向南北递减,减小的幅度为其与直射纬线的纬度差,因此只要找出各点与直射纬线之差,即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此外,由于光照图能较好地反映季节信息,因此它常与其他有关季节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充分体现了地理的综合性,如它可与地球的公转速度、某地的气候特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方向、某地的农业生产等含季节性的知识相结合。
(四)景观图
一种景观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某地典型的景观能够反映出该地的一些突出的地理特征。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借助地理景观图可有效地延伸学生的视野,获得遥远的、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的具体概念和印象。
景观图主要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自然带的景观图、典型地质地貌景观图、部分城市的着名建筑物图等。对不同类型的景观图,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判读方法:
对于自然类的景观图,我们应首先准确判读该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说明哪种地理现象。通过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先将其准确定位,然后再结合当地的区域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拿到"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一图,首先就要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出这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种地表形态的形成是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覆盖差、多暴雨等原因导致的,这种形态对当地生产、生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地人又该如何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发展。
人文景观中,古建筑和古迹在教材中屡见不鲜,如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的泰姬陵等。对于这类景观,我们要能记住它的名称、所在的国家、城市,以及这些国家和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认识这些世界和我国非常着名的建筑,即使是课本上没有出现的人文景观,如我国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作为常识也应牢牢记住。
⑥ 初中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2020: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温度带(自南向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降水(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多西少);(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大饮喝八缸)。
4、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着;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西北风夏季风的进退: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
5、我国的气候灾害:寒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为6月初)沙尘暴,台风,洪涝,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西北和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⑦ 高中地理要背哪些知识
我是大一的,刚高考过。地理是我的强项,地理这科在回答问题时要多考虑几方面,比如在分析具体农业地域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自然)和耕作习惯,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人口素质,人均耕地面积,政策等(社会)。
⑧ 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 ,陆地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马运河。
4、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殊纬线:赤道
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一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180°经线一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一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⑨ 地理必备基础知识有哪些
地理必备基础知识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4、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5、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峰的移动方向。
18、判读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位南半球。
19、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0、主要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在地表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21、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风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2、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安第斯山脉南部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23、“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24、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5、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6、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度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7、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降水量丰富。
28、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9、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30、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1、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2、自然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区分清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交叉关系,都属于自然资源。
33、能源与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资源,还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资源。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4、台风中心无风,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5、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
36、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量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7、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8、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9、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40、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⑩ 地理怎么背,是整句都背 还背句中重点
地理主要是弄清事物的原理,比如季风的产生原因和季节移动过程,可以用自己的话阐明道理就可以了。但是为了增强学科性和专业性,因此要掌握一定的学科术语。所以,主要是背关键词,但遇到特别的句子则需要背诵整句乃至整个段落了。